【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
漢朝的汲黯是個很有才能的人,但人無完人,他的缺點也很明顯。
武帝時,汲黯做了大官,位在九卿之列,因此他就有些自高自大、目中無人起來,對於一些官職比他小的官員非常看不起。
公孫弘、張湯此時還都是小官,所以汲黯根本不把他們放在眼裏。
後來,公孫弘、張湯因為做出了成績,先後得到提拔。公孫弘當了丞相,並被封為平津侯,而張湯也做了禦史大夫。
眼看這些自己眼裏的小官小吏如今都已一個個升至自己前頭,汲黯心裏極不平衡。
有一次,他對武帝說:“皇上,您任用大臣的方式怎麼和堆放柴火一樣,後來的反而放在上麵了!”武帝非常了解汲黯,知道他此時的心情,因此隻是微微一笑,卻並不理睬他。
後起之秀
【釋義】秀:指特別優異的。後出現或新成長的優秀人物。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王忱傳》。
東晉時,王忱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才氣,很受親友的推崇。他的舅父範寧,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對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義士拜訪,總讓王忱一起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張玄。舅舅要他倆交談交談。張玄早就聽說王忱誌趣不凡,很想與他談談。他年齡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給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著等候。不料,王忱見張玄這等模樣,覺得張玄恃才傲物,根本沒有把自己放在眼裏,也默默坐著,一言不發。張玄見他這樣,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對坐了一會,怏怏不樂地離去。
事後,範寧責備王忱說:“張玄是一位名士,你為什麼不好好與他談談?”
王忱傲慢地回答說:“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來往,完全可以來找我談談嘛。”
範寧聽了這話,倒反而稱讚起外甥來了:“你果然是與眾不同,出類拔萃的人物,真不愧是後起之秀啊!”
王忱笑道:“多虧舅父教導呀!”
後顧之憂
【釋義】後顧:回頭看。意指來自後方的或將來的憂患。
【出處】北齊·魏收《魏書·李衝傳》。
李衝是南北朝時期北魏人,因學識淵博,熟悉治國安邦的道理而受到皇帝的信任。獻文帝在位期間,無論大事小事,一律和他商量。
後來,獻文帝病重,臨終前,他拉著李衝的手說:“賢卿,寡人(皇帝自稱)死不足惜,隻是太子年幼,萬望卿等著力扶持。”
不久,獻文帝病逝。孝文帝元宏即位,這時他才五歲,十足一個孩子,太後臨朝執政。而李衝就任尚書仆射(官名)輔政,許多事務都落在他身上。
針對當時的社會狀況,李衝製定並頒布了一係列新措施,一時間國家政治大為改觀,國庫收入也有所增長。以後孝文帝領兵出征時,就把國中事務交給李衝處理,無論大事小事李衝都能處理得非常好。
李衝病死後,孝文帝十分悲傷,感歎道:“李衝在世時,我外出十分放心,從無後顧之憂,而今還有誰能做到這點呢?”
後生可畏
【釋義】指讚揚少年年輕大有作為,前途無量,值得欽佩。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子罕》。
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慢慢地說道:“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很正常,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過了一會兒,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裏麵,好久不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裏麵,為什麼不給車子讓路?”“我隻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孩子說。
孔子十分驚訝,覺得這麼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起,不由得稱讚道:“你這麼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遊泳;兔生下來,三天就能在地裏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麼大小可言呢?”
此言一出,孔子更是欽佩不已,忍不住讚歎:“少年人真是很有見識啊!”
自慚形穢
【釋義】慚:慚愧之意,形穢:指形態醜陋,因為長相醜陋而覺得比不上別人。比喻自愧不如別人。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衛玠傳》。
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風度翩翩。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將軍,但平時讀書論經,才學很好,在城裏也頗有名聲。
跟王濟一起齊名的還有王澄、王玄兩人。這三王漂亮的外貌和不錯的學識,常常是全城議論的中心。
有一年,王濟的外甥衛玠母子前來投靠王濟。王濟一見衛玠如此眉清目秀,簡直驚呆了。他對衛母說:
“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現在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難看了。”
過了幾天,王濟帶著衛玠,騎著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見衛玠的人都以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著圍觀,你擠我擁,轟動了全城。
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都對衛玠的相貌讚歎不已,問衛玠平時讀些什麼書?衛玠說他在研究玄理。親友要請他談談研究玄理的體會。衛母聽了連忙勸阻說:
“玄理很深奧,恐怕不是一時能講清楚的,小兒體質較差,以後有機會再講吧!”
可是親友們都想了解一下衛玠外貌漂亮,學問是否出眾,便堅持要他講解。衛玠見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稱讚他講得精深透徹的。王濟、王玄和王澄也驚服得說不出話來。人們嬉笑著說:
“看來,你們三王還抵不上衛家的一個兒郎啊!”
王濟說:
“是啊,和我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發光。”
衛玠後來遷居建鄴,不幸勞累成疾,因病去世。
自相矛盾
【釋義】比喻言語、行動前後不一致或互相抵觸。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難勢》。
古時候,有一個楚國人,以賣兵器為生,他經常拿矛和盾去賣。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
“我的盾,是世上最最堅固的,不管多麼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圍觀的人都湊上去看他的盾,想研究一下他的盾究竟是用什麼做的,居然什麼東西都刺不穿。
接著,那個楚國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
“我的矛,是世上最最尖利的,不管多麼堅硬牢固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隻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一邊不住地誇著口,一邊還不停地舞動著他的矛,發出“呼呼”的響聲,顯得十分威武的樣子。這一下,果然又吸引來好多好多的行人。
他一見,更加得意,吆喝得也更加賣力了:
“快來看呀,快來看呀,世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有一個人再也看不下去了,便上前拿起他的矛提起他的盾毫不客氣地對他說:“喂,假如用你的矛去戳你的盾,你猜會怎麼樣呢?”
那個楚國人啞口無言,最後萬分羞愧拿著他的矛和盾走了。
名落孫山
【釋義】指榜上無名,考試未被錄取。
【出處】宋·範公偁《過庭錄》。
有一個名叫孫山的讀書人想到省城去考取舉人。他能言善辨,說話也很風趣。臨行前,鄉裏一位老人來拜訪孫山,請孫山帶他的兒子一起去省城應考,以便他兒子能得到一些照應,孫山爽快地答應了。
兩人到省城後,很順當地參加了考試,接著是等待發榜。
發榜那天,孫山懷著緊張的心情,到發榜處去觀看。看榜的人很多,孫山拚命往前擠才擠到前麵,一連看了幾遍,都沒有看到自己的名字。他心一下子涼了半截,準備再看一遍,榜上確實無自己的名字就離去。結果,竟在最後一行中見到了看己的名字,原來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後,頓時轉憂為喜。至於一起來應試的同鄉的名字,則無論如何找不到,他肯定落選了。
孫山回到旅舍,把發榜的情況向同鄉說了。對方聽說自己沒有考上,悶悶不樂,表示想再在省城呆幾天。孫山歸心似箭,第二天一早就回鄉了。
孫山回到家裏,鄉鄰們得知他中舉,都來祝賀他。那老人見兒子未回來,問孫山他兒子考中了沒有。孫山沒有正麵回答,而是詼諧地念了兩句詩:
“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舉人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你兒子的大名還在我孫山之後呢,言下之意是他落選了。
那老人見到很有才氣的孫山也隻考了最後一名。而他兒子才氣不如孫山,沒有考上這是理所應當的,也沒說什麼便離開了。
名正言順
【釋義】名義正當,道理就講得通。也表示作事理由正當充分,含有理直氣壯的意思。
【出處】《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公元前501年,當上魯國的中都宰的孔子已經51歲了,孔子很用心地工作,在公元前502年,又做了司空,接著,工作性質發生了改變,當上了司寇,這也是孔子所希望的。
孔子56歲那年,又當上大司寇,代理相國職務。他參與國政僅僅三個月,魯國的風俗就大大變了樣。
孔子的成就使齊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80個美貌的女子,讓她們穿上華麗的衣服,教她們學會舞蹈,加上120匹駿馬,一起送給貪圖享樂的魯定公,以腐蝕他的意誌。這一計果然奏效,魯定公沉湎於歌舞淫樂之中,不再過問政事了。
孔子的學生子路見到這種情況,便對孔子說:“老師,我們可以離開這裏了吧!”
孔子回答說:“魯國現在就要在郊外祭祖,如果能按照禮法把典禮後的烤肉分給大夫們,那我還可以留下不走。”
結果,魯定公違背常禮,沒有把烤肉分給大夫們。於是,孔子離開魯國,來到了衛國。衛靈公問孔子,他在魯國得到的俸祿是多少。孔子回答說是俸米六萬鬥。於是,衛靈公也給他這個數的俸米。
跟隨孔子的學生們見有了安身之處,都很高興。子路尤其高興,問孔子道:“衛國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國政,你首先幹些什麼?”
孔子略為思索了一下,說:“我以為首先要糾正名分。”
子路不客氣地說:“老師未免太迂腐了,這有什麼糾正的必要呢?”
孔子反駁說:“您真粗暴!君子對他所不知道的隻存疑在心中。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講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國家的禮樂教化也就興辦不起來;禮樂教化興辦不起來,刑罰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老百姓就會不知如何是好,連手腳都不曉得往何處擺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說得出來,講出來的道理一定要行得通!”
孔子在衛國也沒有呆多長時間,隻十個月的時間,原因是衛靈公聽信讒言進而不信任孔子,孔子無奈,隻好走了。
名列前茅
【釋義】前茅:古時用茅草作為報警的旗幟,行軍時舉著走在隊伍前麵。現指考試成績優秀。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
春秋時期,楚國侵犯鄭國。鄭國向晉國求救,晉國派荀林父領兵去救。後來聽說鄭國已經向楚王議和了,就主張將晉軍撤回,上軍統帥士會支持荀林父的意見,他說:“現在楚國的德行、政令、典章、禮儀都不違背常規。楚國的軍隊很有秩序,訓練有素。軍隊出征的時候,右軍跟隨主帥的車轅,左軍打草作為夜宿的準備,前軍舉著茅草作為標誌開路(名列前茅),中軍謀劃戰術,後軍以精兵押陣。作戰的時候將士都清楚自己的攻擊目標,紀律相當嚴明。這樣的軍隊是無法取勝的。不如回去整頓軍隊,操練兵馬,日後再卷土重來。”
荀林父非常讚同士會的意見。但是中軍副將先榖執意要領兵去攻楚軍,結果他和他的軍隊被楚軍殺得大敗。
先入為主
【釋義】以先聽到的話為主,並抱有成見,不再聽後來的話。
【出處】漢·班固《漢書·息夫躬傳》。
董賢、孫寵、息夫躬是漢哀帝的三個寵臣,漢哀帝非常寵信他們。可是在準備封他們為侯時,遭到丞相王嘉的阻撓,王嘉曉之以利害,卻受到皇帝的斥責。
後來,息夫躬看到董賢權勢日益擴大,想取代他。於是哄騙哀帝說:“陛下,匈奴的單於今年沒來朝見天子,恐怕要引兵侵擾邊境,陛下應當趕緊想退兵之計……”原來息夫躬事先已派人通知單於,不讓他入塞朝拜天子,所以單於沒有入塞。
大臣們不肯信息夫躬的話,王嘉說:“天子應該推誠行善,百姓萬民才能安居樂業,息夫躬的話分明是一派謊言,想借天子出兵之際圖謀不軌。陛下萬不可信以為真,恐生後患,決不能因為息夫躬的話陛下先聽到了,就以為他的話為真(先入為主),做出錯誤的決定啊!”哀帝還是相信了息夫躬的話,打算派軍隊出征,但又遭到董賢的反對,沒能實現。不久,息夫躬的計謀露了餡,結果被關進大牢,死在獄中。
成語“先入為主”由此而演變產生。
先聲奪人
【釋義】指以自己強大的聲勢借以嚇倒對方,威懾敵人,挫傷敵人的士氣。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一年》。
宋國的司馬華費逐,有三個兒子:華貙、華多僚和華登。華多僚深得國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經常在元公麵前說兩個弟兄的壞話。華登被迫逃亡到國外後,他又在元公麵前誣陷華貙,說他打算接納逃亡的人。
宋元公經不住華多僚的一再挑撥,便派人通知華費逐,叫他驅逐華貙。華費逐知道這件事是華多僚幹的,恨不得殺了他,但又得執行元公的命令,準備叫華貙去打獵,然後打發他走。
華貙了解到這是華多僚幹的壞事,本想殺了他,但又怕父親傷心,決定逃離宋國。
臨行時,華貙打算與父親告別。不料,在朝廷上遇見了華多僚。他一時性起,就與侍從殺死了華多僚,並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國。元公請齊國的烏枝鳴幫助守衛城池。
這年冬天,逃亡在外的華登帶領了吳國的一支軍隊,前來支持華貙攻打宋國。眼看華登的隊伍快要來到,有位名叫濮的大夫對烏枝鳴說:
“兵書上說:先向敵人進攻可以摧毀敵人的士氣;後向敵人進攻要等待他們士氣衰竭。現在華登的軍隊長途跋涉,遠道而來,疲乏得很,這是一舉殲滅華登的好機會。要是敵軍休息好了,而且兵力又勝過我們,我們要想取勝那就難了。”
烏枝鳴聽從了濮的建議。結果,宋國和齊國的聯軍擊敗了吳軍,俘虜了兩個將領。但是,華登率領餘部又擊敗了宋軍。宋元公想逃,濮攔住他說:
“此時正是事關成敗的關鍵時刻,你不能離開最前沿。”
濮說完這話,一麵巡行,一麵向士兵們喊道:
“是國君的勇士,就揮舞旗幟!”
士兵們按照他的話揮舞旗幟。宋元公也壯著膽下城巡視,對軍士們說:
“國家敗亡,國君死去,這是大家的恥辱,不僅是我一個人的罪過,大家拚死打吧!”
烏枝鳴命軍士們用劍與叛軍拚博。齊軍和宋軍一起攻擊華登,華登支持不住,節節敗退。濮奮不顧身衝到最前線,一劍刺死了華登,緊接著華登的軍隊潰退不止。宋軍大勝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