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光武帝劉秀在完成統一大業後,沒有貪圖享受,仍然謀求發展,采取了在內整頓內政,在外吸收人才的有力措施。
一天,劉秀想起了在長安遊學時的同窗嚴光(字子陵),決意把他請來。但劉秀登基後,嚴子陵更改姓名隱居起來,要尋找他很是困難。
劉秀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按像查訪。他叫來畫工,把嚴子陵的長相說了說,讓畫工去畫。畫好後,劉秀看看還像、便讓再畫幾張,然後派人將畫分送到各郡,叫當地官吏和百姓尋找嚴子陵。
過了不久,齊國(今山東省北部)上書給光武帝,說那裏有個人,長相與畫上的幾乎一樣。此人老是披著羊裘(羊皮襖)釣澤(在河水邊釣魚)。光武帝大喜,馬上派使者備了車,帶上禮品,到齊國去請他來京城。
使者見到嚴子陵後,奉上禮物,請他上車,不料,嚴子陵卻推辭說:“我是打魚的,你們看錯人了,我不想當官,讓我安安穩穩地在這裏過日子吧。”
使者便硬把他拉上車,直向京城駛去。
嚴子陵為了讓劉秀放他回去,便在劉秀看望他時不搭理他,對他無禮,劉秀來了,他也不起身行禮,希望能如願以償。
第二天,光武帝把他接到宮裏來,以朋友的身份,同他談論學問。嚴子陵這才同光武帝無拘無束地交談起來。
當天夜裏,光武帝就和他睡在一起。半夜裏,嚴子陵大打呼嚕,大腿壓在光武帝身上。光武帝讓他壓著,也不怪罪。第二天一早,光武帝故意問他:“我比從前怎麼樣?”
“似乎好一點。”
光武帝哈哈大笑,當場就要拜他為諫議大夫。嚴子陵卻說:“你讓我回去,我們還是朋友;你若硬要我當官,反而傷了和氣。”光武帝本打算讓嚴子陵協助他治理好國家,但嚴子陵誌不在此,態度堅決,多說無益,隻好讓他回去,嚴子陵又過上了田園式生活。
興師動眾
【釋義】興:發動之意。原指發動大批兵馬,後借以形容動用很多人力來辦一件事。
【出處】佚名《吳子·勵士》。
戰國時魏國的名將吳起,曾任西河太守,把西河治理得井井有條,魏武侯非常欣賞他。有一次魏武侯向他請教說:“一個國家是否刑法嚴厲、賞罰分明就可以戰無不勝呢?”
吳起回答說:“關於這點,我從用兵作戰這方麵來談談看法。將軍在戰場上發號施令,軍士願意聽從;將軍興師動眾采取作戰行動,士卒願意出征;到了戰場上與敵人交戰,士兵不怕死。這三條是君王所倚仗的,有了這三條國家就不會受人侵犯。”
魏武侯又問:“君王如何才能實現這三條呢?”
吳起說:“說起來也並不難做到,你舉拔有功勞的人然後獎賞他,對於無功勞的人你設法激勵他、鼓勵他,他們就會爭著去立功。”
魏武侯按照吳起的意見,在朝廷上擺上三排座席,請有大功的士大夫、將領坐在前排;有中等功勞的人坐在第二排;無功的人坐在後排,菜肴也分成三等。酒宴散席以後,魏武侯又把有功勞人的父母、妻子請到太廟門外,也給予獎賞。這樣一來,人們都以立功為榮耀,以無功為恥辱,紛紛尋找立功的機會。
三年以後,秦國的軍隊侵擾魏國,魏軍軍吏和士卒不等上級部署,就主動抵抗秦兵,魏武侯見到這種情景,高興地對吳起說:“士兵能有這樣的素質,國家能有這樣的形勢,多虧了你啊!”
興利除弊
【釋義】興辦有利的事業,革除弊端。
【出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王安石受宋神宗之命改變國力衰弱的局麵,為此他設立“三司”條例司,來整軍理財,由於新法得到宋神宗的認可才推行下去,王安石也由參知政事遷到宰相一職。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起了抑製大官僚、大地主的作用,國家財政也有所改善。於是,大地主的政治代表紛紛反對,其中反對得最激烈的是右諫議大夫司馬光。
司馬光原與王安石是很好的朋友,但是新法推行上產生了分歧,司馬光不同意新法的推行,認為新法是無端生事,會招天下人的怨恨。為此,司馬光一連寫了幾封信給王安石,勸他廢除新法。
王安石在收到司馬光第二封來信後,再也無法沉默,便複了一封信。這就是著名的《答司馬諫議書》。信中有一段的大意是:
“我認為,從皇上那裏接受了命令,在朝廷上議訂並修正法令製度,並把它交給有關負責官員去執行,這不算是侵犯原來官員的職權;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張,興利除弊,這不算是生事擾民;為國家整頓財政,使國家富強起來,這不算是與民爭利;抨擊錯誤的言論,駁斥巧辯的壞人,這不算是拒絕接受別人的批評。”
司馬光見沒有勸動王安石,就加緊抨擊新法的弊端,宋神宗見其執迷不悟,就調他到河南洛陽編修《資治通鑒》。但是新法也沒有進行下去,宋神宗死後,政權由神宗的母親高太皇太後所得,反對新法,便啟用了司馬光,新法自然就沒有推行下去。
冰山難靠
【釋義】冰山要被陽光消融,難以依靠。比喻依靠權勢,難以長久。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
楊玉環是唐朝有名的美女,美若天仙,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喜歡她,封她為貴妃。這樣一來楊家便雞犬升天了。她的堂兄楊釗也官運亨通,身兼十五個官職,皇帝又賜給他一個名字,叫“國忠”。後來做了宰相,他大權在握,不可一世。不少人都去投靠他。
當時,陝西有一個進士,名叫張彖,沒有機會做官。他的朋友們都勸他去拜見楊國忠,以便盡快求得一官半職,可是他始終不去,反倒對勸他的朋友說:“你們都把楊國忠看得像泰山一樣穩固,可是我以為他不過是一座冰山罷了。將來天下一旦有變,他就會垮掉,好比冰山遇到太陽化掉一樣,到那時候你們就失掉靠山了。”
《資治通鑒·唐紀·玄宗天寶十一載》的原文是:“‘君輩倚楊右相如泰山,吾以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輩得無失所恃乎!’遂隱居嵩山。”成語“冰山難靠”就是從這裏來的。
“安史之亂”爆發了,安祿山領兵迅速攻下京城長安,楊國忠隨從唐玄宗逃亡,途中在四川馬嵬驛被士兵殺死,楊貴妃也被縊死,楊家果然靠不住了。
決一雌雄
【釋義】雌雄原為動物的屬性,這裏引申為高低、勝負。指比試高低,決定勝負。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秦朝滅亡之後,項羽和劉邦之間為了稱霸連年進行征戰,時間長達五年。
有一年,楚漢兩軍在廣武(令河南滎陽東北)對峙。劉邦和項羽分別駐守在廣武的東、西兩城。兩城隻相距200步,中間隻隔著一條廣武澗。
一天,項羽親自來到陣前,向劉邦喊話說:“天下動亂不定已有多年,至今還不能平靜,都是因為你我兩人的緣故,今天咱們拚力決一雌雄,從此再不要讓百姓們跟我們受苦了!”
劉邦回答道:“鬥力隻是愚人的比試,鬥智者高明,我選擇鬥智。”
項羽下令讓勇士們出陣挑戰,一連去了三批人,都被漢軍的一個神射手樓煩用箭射死。項羽大怒,親自披掛上陣挑戰。樓煩正待射箭,項羽瞪起雙眼向他大喝一聲,真個是聲震大地,嚇得樓煩正眼不敢看他,轉身逃到漢軍營壘裏去了。
可劉邦還是堅持“鬥智”,隻管滔滔不絕地數起項羽的“十六罪狀”來,就是不出陣應戰。直到項羽的弓箭手從暗處向他射一箭,劉邦這才負傷退卻。
壯士解腕
【釋義】壯士截斷手腕。比喻當機立斷,不要以小失大。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陳泰傳》。
三國時,魏國有個將領叫陳泰,在一次蜀將薑維、夏侯霸圍魏國邊疆時,身為代理征討將軍的陳泰命令雍州刺史王經在狄道迎戰,結果王經慘敗,隻有l萬多士卒退到狄道城內堅守,其餘的都逃散了,薑維乘勝把狄道城圍住。陳泰領兵晝夜兼程馳援,路上與鄧艾的兵馬彙合,一同進駐隴西。
鄧艾對陳泰說:“如今薑維打了勝仗,士氣很高漲。他們的氣勢不可阻擋,再說我們是在敗軍之後,將士信心不足,所以依我看,不如暫時放棄狄道城不管,避開薑維的鋒芒。待他鬆懈下來後再找機會救援狄道,這是割腕自保,失去局部保全整體。古人說過:毒蛇咬手,壯士就把手腕子砍下去(壯士解腕),以保護身體不被毒害。孫子兵法上不是也有‘兵有所不擊,地有所不守’這樣的話嗎?我的意見請你斟酌!”
陳泰說:“不行啊,王經已經敗了,若讓薑維趁勝進兵向東,占據株陽,積存糧草,收降殘兵,招納羌人、胡人,與我們爭奪關、隴要地,那我們就被動了。現在必須速戰,要像迅雷不及掩耳那樣襲擊他!”陳泰說服了鄧艾,派兵進入高城嶺,夜裏偷偷登上道東南的高山,點起烽火,吹起號角。狄道城內守兵看見援軍已到,士氣倍增,紛紛請戰。薑維看援軍來得這樣快,以為必有奇謀,心中驚懼,便下令撤軍。
汗流浹背
【釋義】浹:濕透。本義為流出的汗濕透了脊背。形容極度惶恐或驚懼的樣子,也泛指滿身大汗。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伏皇後紀》。
東漢末年,漢獻帝受曹操挾持,被迫遷都許昌,此時曹操的勢力在宮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曹操是個專權的人,看著全國各地分藩割據,曹操無論如何不能容忍,他一心“挾天子以令諸侯”。當然,這首先要牢牢控製皇帝,所以他不僅讓獻帝遷都,還把自己的許多心腹安插到宮中。
要鞏固壯大自己的勢力,就要排擠打擊異己。議郎(官名)趙顏李因為和獻帝議論時政,被曹操嫉恨並殺害了。當時朝中許多忠臣良將都為此丟了官,送了命。曹操一時權傾朝野。
有一次,他佩著劍就進宮了,按當時的禮儀這是對皇帝極大的冒犯,是要被殺頭的。
獻帝實在忍無可忍了,他氣惱地說:“曹操,你如果不想輔佐我,就幹脆把我廢除了吧!”
曹操是個明白人,一聽臉都白了,立即意識到自己錯誤所在,隻想著能立即逃出宮去。到出宮時,他才覺得自己已經“汗流浹背”。從此,曹操再也不敢佩劍上朝了。
汗牛充棟
【釋義】用牛運書,牛累得出了汗;用屋子裝書,放滿了整個屋子。形容書籍極多的意思。
【出處】唐·柳宗元《題陸質墓表》。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學者陸質,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對孔子的《春秋》研究特別深透,曾講學20年,著書10年,編有《春秋集注》、《春秋辨疑》、《春秋微旨》等書,對於當時和後世的學者有一定的影響。柳宗元為他寫的這篇墓表,開頭說:孔子作《春秋》,一千幾百年以來,多少人焦思苦慮地研究它,為它注解、評議,發表了各種各樣的意見,並且互相爭論,各以為是,寫出的有關書籍,“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真是多得很!文章接著就介紹陸質對於《春秋》的獨到見解,說了一些表揚的話。
“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處,放在家裏;出,帶著出門)這句話,就是“汗牛充棟”的來曆。
汗馬功勞
【釋義】比喻戰鬥中立下的功績。後泛指工作成績。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
漢高祖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後,建立西漢王朝。漢朝建立後,高祖劉邦,分封有功之臣,劉邦認為丞相蕭何功勞最大,於是封他做了酂(地名)侯。其餘的人都不服氣,說:
“我們不顧生死,奮力衝殺,身經百戰,久經沙場,而蕭何未有汗馬之勞,隻會耍筆杆、發議論,根本沒上過戰場,封賞反在我們之上,這是什麼道理?”劉邦望著眾人,不慌不忙地問:“你們知道打獵嗎?”文武大臣一齊回答:“知道。”劉邦接著說:“打獵的時候,追殺野獸的是狗,而讓狗去追殺的卻是人。你們不過是有功的獵狗,而蕭何能知道野獸的去處並讓狗去追殺,他才是真正的有功之人。而且,你們多是單身跟隨我,有同族兩三人就算難得了,但是蕭何叫全家族的幾十個男子都參加了我的隊伍,跟著我一同出力。他的大功勞是怎麼也不應忘記的!”大家聽了,便誰也不吭聲了。
江郎才盡
【釋義】比喻才思衰退或寫不出詩文。
【出處】南朝·梁·鍾嶸《詩品·齊光祿江淹》。
南北朝時,有個叫江淹的,他從小就刻苦勤奮,聰慧伶俐,是個有名的才子。他的父親才學出眾,還當過官,對他管教非常嚴格。但在他十三歲那年,他的父親就死了,從此,家道衰落。
生活的坎坷並沒有把江淹擊倒,使他更加發憤進取,他經過不懈的努力,學業大有長進,寫得一手好文章,他寫的《別賦》、《恨賦》等,成為曆代傳誦的名篇。他的名聲在當時也傳布很廣,許多社會上流人物都仰慕他的才華,同他結識交往。
蕭道成掌握軍政大權以後,聽說江淹才學超群,就召江淹到身邊當官,負責擬朝廷的文稿。有時需要草擬的文件很多,江淹就一邊飲酒,一邊揮筆疾書,一會兒功夫,一大堆文件就擬好了。
江淹連著在南朝的宋、齊、梁三朝做官,官職越來越高。但他到晚年的時候,文思卻大不如前,文章和詩寫得也不怎麼樣。因他年輕時被人稱為“江郎”,所以這時人們就惋惜地說他是“江郎才盡”了。
據說,江淹晚年的時候,曾在午睡時夢見郭璞。郭璞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在夢中,郭璞說他的筆在江淹那裏,讓江淹把筆還給郭璞。江淹還筆以後,文才也就沒有了。
“江郎才盡”也可說“江淹才盡”。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釋義】慶父:是一個經常作亂的人。不把製造內亂的人除掉,大難就不會止住。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春秋時的魯莊公,共有兄弟四人,他們是同父異母兄弟。
莊公病得快要死的時候,考慮了誰繼任國君的問題,他先征求叔牙的意見,叔牙說:“慶父有才,讓慶父繼任的好。”莊公又問季友,季友表示:誓死扶持公子般為國君。
公子般是莊公的大兒子。莊公共有四個妻子,其中一個沒有生兒子,其餘三個各生一子:般、申和開。
等到莊公一死,季友怕叔牙支持慶父,便假傳國君的命令,派人把叔牙扣押,並且送藥酒給他,叫他自殺,叔牙就這樣死了。季友隨即立了般為國君。
魯莊公死後不到兩個月,慶父就派馬夫犖把般暗殺了。季友聽說般被害,知道是慶父幹的,可是目前又無力和慶父抗衡,隻得躲避到陳國去。慶父為了掩人耳目,暫不登上君位,卻讓年齡最小的開(那時隻有8歲)當個傀儡。於是開繼任國君,後稱魯閔公。
魯閔公的舅舅是齊國的國君齊桓公。齊桓公當然支持魯閔公,而且幫助季友回魯國做了國相。閔公元年冬天,齊桓公派大夫仲孫到魯國訪問,探探情況。仲孫在魯國了解到:慶父的野心還沒有死,魯國的禍害還沒完。所以他回國向齊桓公報告道:“不去慶父,魯難未已。”第二年,魯閔公果然又被慶父殺害了。季友就帶著申暫往邾國躲禍。
魯國人一向信服季友,憎恨慶父,這時便一致起來反對慶父。慶父見形勢不妙,逃到莒國去了。
慶父一走,季友就帶著申回國,請齊桓公來定君位,立了申為魯國國君,即魯僖公。魯僖公按照季友出的主意,派人送禮物到莒國去,請莒國國君代為懲辦慶父。慶父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自殺而亡,從此以後,魯國才真正平定下來。
米珠薪桂
【釋義】米貴如珍珠,柴貴如桂枝。用以比喻物品價格昂貴。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楚策三》。
蘇秦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一次,他來到楚國,以為楚王也會像別國國君一樣馬上接見他,但三天過去了,一點消息都沒有。
第四天,終於有人來請蘇秦進宮。蘇秦進宮後,剛剛坐下,寒暄了幾句,便站起身子,躬躬身,客氣地說:“大王,蘇秦這就告辭了……”
“什麼?你開什麼玩笑?我仰慕你的名聲像仰慕古代的聖賢,很想聆聽你的宏論卓見。你從千裏之外來到楚國,多麼難得的機會呀,怎麼可以說告辭呢?”
“我毫無辦法呀!”蘇秦為難地攤開雙手。
“你有何難處盡管對我說好啦……”
蘇秦重新坐下,煞有介事地說:“貴國米珠薪桂,我去見你的禮賓官,像去見鬼一樣難以見到,至於大王您嘛,也像天帝一樣,更難以拜見了。您看,我怎麼好再住下去呢?難道您讓我在貴國吃白玉、煮肉桂,等候小鬼來找我拜見天帝嗎?”
楚王這才明白蘇秦原來在說理,怪自己沒有及時接見他,便急忙向蘇秦道歉,蘇秦見楚王態度誠懇,也就答應留下了。
妄自菲薄
【釋義】妄:胡亂地。菲薄:小看,輕視。形容過於小看自己。
【出處】三國·蜀漢·諸葛亮《前出師表》。
三國鼎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幫助劉備打天下,建立蜀漢政權。劉備死後,劉備把劉禪托咐給諸葛亮,諸葛亮決心履行對劉備立下的諾言,輔佐劉禪統一天下,興複漢室。為此,他竭盡全力籌劃北伐曹魏的事宜。
劉禪沒有治國的才能,也胸無大誌。這使即將率軍出征的諸葛亮甚為擔憂。出征前夕,他寫了著名的奏章《前出師表》。在文中有一段的大意是:
“先帝辛辛苦苦創下的事業,還沒有最終完成,就不幸早逝了。如今,魏、蜀、吳三國鼎立,比較起來蜀國的力量最弱,這真可以說是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但是,蜀國的文官並沒有在朝廷上混日子,蜀國的武將們也都忠於職守為你拚命。大家之所以自覺地這麼做,是為了報答先帝的恩情,不辜負先帝對大家的囑托。所以,你應該發憤圖強、振奮精神,萬萬不能夠妄自菲薄呀!”
妄自尊大
【釋義】指目中無人,自高自大。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馬援傳》。
東漢光武帝劉秀剛剛即位的時候,天下未定,還存在著許多割據勢力。當時除了光武皇帝以外,還有四個人稱帝,四個人稱王,兩個將軍,他們都各自獨霸一方。其中,勢力比較大的有五郡大將軍竇融、西州大將軍隗囂、蜀中皇帝公孫述。
漢光武帝要想統一天下,就必須把這些割據勢力各個擊破,於是他決定先拉攏隗囂和竇融,好孤立公孫述。公孫述也想拉攏隗囂,曾經派使者去封他為王。隗囂不知道漢光武帝和公孫述兩人到底誰能最後統一天下,拿不定主意到底應該投靠誰,就派手下的一個謀士馬援作為使者,到兩邊去探聽慮實。
馬援和公孫述是同鄉,從小就是好朋友。他到了公孫述那裏,以為自己是公孫述的老朋友,又多年沒有見麵,公孫述見了他一定會很高興。可是公孫述卻向他擺皇帝的架子,對待他就像對待一般使臣一樣,雖說接待他的場麵也很隆重,但是一點也沒有以前的親熱勁。他見了馬援,沒說上幾句話,就封馬援為大將軍,還威嚴地坐在那裏,等馬援向他謝恩。
馬援心裏很不痛快,就推辭不幹。他回到隗囂那裏,對隗囂說:“公孫述妄自尊大,就好像一隻井底下的青蛙,我看我們還不如投靠東邊的漢光武帝。”
於是,隗囂又派馬援去見漢光武帝。光武帝穿著便裝,也不帶衛兵,在殿上很隨便地接見馬援,就像老朋友見麵一樣,沒有半點皇帝的派頭。他笑著對馬援說:“您在兩個皇帝之間奔波,今天見到您,我還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啊!”馬援說:“現在天下還沒有定下來,不但是做君主的要挑選臣子,做臣子的也要挑選君主。我和公孫述從小就是要好的朋友,他見我的時候都有衛兵護衛著,您見我的時候卻這麼隨便,連衛士也不帶,就不怕我是刺客嗎?”漢光武帝笑著說:“您不是刺客,大概是說客。”
馬援見劉秀如此熱情,平易近人,深受感動,心中認為,漢光武帝胸懷博大,禮賢下士,此人堪可以擔大任成就大事。
漢光武帝和馬援談得很融洽,馬援回去以後,就把自己的看法跟隗囂說了。後來,公孫述果然被劉秀滅掉,漢光武帝統一了天下。
莊周夢蝶
【釋義】比喻人生如夢,變化莫測。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齊物論》。
莊周是戰國時著名的哲學家,一日,他在白天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色彩斑斕的大蝴蝶,翩翩飛舞在開滿鮮花的草地上,一會兒停在黃色的花朵上,一會兒停在白色的花朵上,一會兒又停在紫色的花朵上,多麼輕鬆愉快呀!此時此刻,根本不知道自己就是莊周,完全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忽然,莊周一覺醒來,睜開眼睛,不禁大吃一驚:咦,我怎麼是莊周呢?剛才還是一隻蝴蝶!他搖了搖頭,認真地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就我個人來講,不知道是莊周做夢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為莊周?不管怎樣變化,萬事萬物都是在夢中度過的。
這時,一個叫長梧子的人走來,對莊周說:“你思考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就連黃帝那樣聰明的人聽了,也會疑惑不明的。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情:艾地有一個小官吏,他有一個女兒,名叫驪姬,長得十分漂亮。晉獻公知道後,派人去把她接到宮裏。離開艾地時,驪姬哭得很傷心,三步五步一回頭,眼淚把衣服都滴透了。等她到了晉獻公的宮裏,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吃著山珍海味的佳肴,感到當初離開家鄉時的哭泣是錯誤的。驪姬現在後悔當初的行為,又怎麼知道今後不後悔現在的行為呢?”
莊周聽了,哈哈大笑起來,拍著長梧子的肩膀說:“看來我們都處在似夢非夢之中!不必要太苛求自己。”
諱疾忌醫
【釋義】隱瞞自己的疾病,怕醫生診斷出來。後泛指隱藏自己的錯誤,怕別人指出來。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喻老》。
秦越人是齊桓公在位時一位著名的醫生。因為他同情民間疾苦,而且還有高超的醫術,多次治好了瀕臨死亡的病人,所以,人們都拿古時候的神醫扁鵲來稱呼他。久而久之,各國百姓就習慣地把他稱作“扁鵲”,而對他的真實姓名,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公元前39年,扁鵲到齊國為都城臨淄百姓治病,周圍的百姓聽說扁鵲來了,都蜂擁而至,請他給自己治病。齊桓公也聽說了,就派人去請扁鵲來宮中敘談,以顯示自己禮賢下士。
宮廷裏的文武大臣聽說桓公要召見扁鵲,一個個都沒有吃早飯就上朝等候,想看看這位馳名天下的神醫。可是待差官領著扁鵲走進王宮時,兩旁的大臣都愣住了,進來的竟是一個矮小的老頭,臉上都露出了失望的神情。
扁鵲走到齊桓公跟前,雙手一拱,說:“民間小醫秦越人奉命晉見主公大人。”
“請坐。”齊桓公說。接著就天南地北地聊了起來。談話中扁鵲聽出齊桓公說話的聲音與健康人不同,他又仔細觀察了一下齊桓公的氣色,就關切地問:“主公近來身體可好?”
齊桓公一聽扁鵲問他的身體情況,自信地說:“我的身體一向很好,沒有什麼問題。”
“不,主公,您已經開始生病了,由於剛剛開始,你還沒有發覺罷了。您這病現在隻是在皮膚裏,還容易治。”齊桓公聽後,笑著說:“我一天到晚吃得飽,睡得足,哪兒來的病呢?請您不要開玩笑吧!”
扁鵲看到齊桓公滿不在乎的樣子,覺得不好再談了,便起身告辭了。
過了幾天,齊桓公又打發人來請扁鵲入宮。齊桓公一見扁鵲,就說:“怎麼樣?我說得不錯吧,你看我哪像有病的樣子?”
說完,很自信地晃了晃身子。
扁鵲仔細觀察了一番齊桓公的氣色,然後對他說:“主公真的病了,而且,這幾天病情又有發展,已進入血液裏了。如果不治療,恐怕還要加重。”齊桓公聽後,臉上露出滿不在乎的神色,心想,凡是行醫的人,總愛拿沒病的人當病人來治,把生小病的人說成嚴重的大病,以顯示自己治病的醫術。扁鵲見此狀況,隻好主動告辭了。
過了幾天,扁鵲不放心,第三次進宮,見了齊桓公,開口就說:“主公的病,已發展到腸胃之間,如不抓緊時間治療,生命就有危險了。”
齊桓公見扁鵲每次進宮,不談別的,總說自己有病,就很不高興,甚至對扁鵲連理都不想理了。扁鵲隻好默默退了出來。
又過了幾天,扁鵲在街上為人診病,正好齊桓公駕車經過,扁鵲用眼一掃齊桓公的麵色,掉頭就走了。齊桓公見此情景,就派人追上去問扁鵲原因。扁鵲說:“起先,主公的病隻在皮膚處,那時用熱毛巾燙一下就可治好;病到了血脈裏,可以用針灸治療;上次見到主公,病已進入腸胃之間,吃一劑藥也還可以治好;現在,主公的病已進入骨髓了,就是神仙見了,也無法醫治了。”
幾天後,齊桓公果然病倒了,他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早已逃得無影無蹤了,沒幾天,齊桓公就死掉了。
論功行賞
【釋義】評定功勞大小,給予不同的獎賞。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
劉邦當上皇帝以後,就對手下功臣評功封賞。然而每個人都說自己功大,互不相讓,評了很長一段,也沒有結果。
按照劉邦的意思,蕭何的功勞最大,就封他為酂侯。可是其他將領有意見,他們說:“我們的功勞可是用性命換來的呀!蕭何並沒有立過什麼汗馬功勞,隻是仗著一張嘴、一支筆,說幾句話,寫幾個字,封賞反倒比我們高,這是憑什麼?”
劉邦聽了,覺得跟這些武人講大道理也進不通,就打了個比方說:“你們見過打獵嗎?追趕野獸,把野獸叼來的是獵狗,但指揮狗的是獵人。你們相當於獵狗,蕭何相當於獵人。獵狗和獵人的功勞怎麼能比呢?”
爭功的將領們聽了劉邦的話,才明白自己的功勞與獵狗是差不多的,就都不敢再說什麼了。
然後,劉邦依據各位功臣的功勞大小,依次給予了相應的獎賞。
“論功行賞”也作“論功封賞”或“論功行封”。
買櫝還珠
【釋義】把裝珠寶的木匣買走,而把貴重的珠寶還給賣者。比喻舍本逐末,取舍失當。櫝:木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