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珠寶商人,常常往來於楚國和鄭國之間作生意。
有一次,他又準備帶一批珠寶到鄭國去賣,為了吸引顧客,他想了一個招攬顧客的辦法。
首先,他選了一些上等的蘭木,做成許多式樣十分新穎的木匣,然後在匣子外麵雕刻上精致的玫瑰花紋,四周還鑲嵌了許多彩色的羽毛,同時還用名貴的香料把匣子熏得香噴噴的。他想,把珠寶放在這樣的匣子裏,鄭國人一定會搶著買,他就可以好好的做一筆生意了。
於是,這個珠寶商做好了準備,就滿懷希望動身到鄭國去了。到了鄭國以後,他選了一條最熱鬧的街市來展示他的珠寶。結果,果然不出所料,馬上有許多人圍攏來欣賞、觀看。珠寶商看到客人這麼擁擠,心中暗暗高興,以為可以大賺一筆錢了。
可是他仔細一聽顧客的對話,不由緊張起來。原來顧客們欣賞的是匣子的樣式以及裝飾的美麗,而對匣中的珠寶卻毫不在意。
為了讓珠子引起人們的注意,珠寶商放開聲音推銷珠寶,但人們充耳不聞,仍是隻關心裝珠寶的匣子,有的人花高價錢買走了匣子,而留下了珠寶。
如泣如訴
【釋義】像哭泣像訴說,悲慘淒涼。
【出處】宋·蘇軾《前赤壁賦》。
北宋時,蘇東坡受人陷害,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初時他心情憂鬱、煩悶,很不開心,但後來他變得開通起來,認為在這裏可陶冶情操,忘卻煩惱事。
一天,蘇東坡帶了三位朋友,放舟來到赤壁之下。江麵清風徐來,濤聲依舊,空中圓月朗照,灑下一片銀光。大家邊唱邊聊,快樂非凡。蘇東坡隻覺得心曠神怡,飄飄欲仙,忘情之間,敲著船舷打著拍子,唱起歌來。一位朋友依著歌聲吹蕭應和。一吹一唱,十分和諧。
蘇東坡聽著嗚嗚的蕭聲,忽然覺得有點怪異,便停了歌,傾耳來聽,這聲音似怨恨,似愛慕,如泣如訴,餘音淒切婉轉,好像將斷未斷的一縷細絲,在夜空中嫋嫋遠播。
蘇東坡有點掃興,他問這位吹蕭的朋友:“好端端的為什麼要吹這樣哀傷的調子呢?”
那朋友悲淒地回答道:“‘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麼?想當初,曹操親率大軍,破荊州,下江陵,戰船千裏相連,旌旗遮蔽天空,他麵對大江飲酒賦詩,何等的氣概!這赤壁正是曹操被周瑜所困的地方。如今他在哪裏呢?可歎人生多麼短暫!雖想永生不死,哪裏能夠!所以,我隻得寄情於悲聲之中啊!”
蘇東坡開導朋友:“你看這江水,奔流不息,萬物和我自己是互相擁有,無窮無盡的!再如江上清風、山間明月,非我所有,卻任我觀賞,盡情享受。你不覺得擁有整個世界,其樂無比嗎?這樣,你還有什麼看不開的呢?”
蘇東坡的一席話,使那位朋友原本沉抑的心情頓時被一股豪情衝淡,變得信心百倍,再度與大家歡笑起來。
如嚼雞肋
【釋義】像吃雞的肋,吃之無味,棄之可惜。比喻乏味。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楊彪傳》。
楊修是魏武帝曹操手下的主簿,聰明過人,無人能比。一次,曹操出兵漢中的時候,本來是企圖進攻劉備,可是進入漢中後,估計形勢,卻又發覺很多不利,進也不能,守也不便,想撤退,又怕麵子不好看。正在猶豫,恰巧廚子送進一盤燉雞來,他就一邊吃,一邊繼續盤算。這時,部將夏侯惇來請示夜間的口令,曹操便隨口說了兩個字“雞肋”。
楊修知道了,便叫勤務兵給他收拾行裝。別人問他,他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曹公把漢中當作雞肋,他覺得留在這裏沒有什麼味道(如嚼雞肋),所以要回去了。”
不久,曹操果然下令班師還朝。
如魚得水
【釋義】就如魚兒得到了水一樣,比喻得到了與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或很適合自己的環境。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諸葛亮,字孔明,山東陽都人;劉備,字玄德,河北涿縣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傑紛起,群雄爭霸,劉備為實現自己統一天下的宏願,多方搜羅人才,特意拜訪隱居在隆中臥龍崗的諸葛亮,請他出山,他連去了兩次都未能見著,第三次去,才見了麵。劉備說明來意,暢談了自己的宏圖大誌,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奪取荊州、益州,與西南少數民族和好,東聯孫權,北伐曹操的戰略方針,預言天下今後必將成為蜀、魏、吳三足鼎立的局麵。劉備聽後大喜,於是拜孔明為軍師。
孔明千方百計、竭盡全力輔佐劉備,而劉備對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卻引起了關羽、張飛等將領的不悅。他們不時在劉備麵前,表現出不滿的神色,秉性耿直的張飛,更是滿腹牢騷。劉備耐心地給他們作了解釋,他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魚,把孔明比做水,魚兒離不開水,反複說明,孔明的才識與膽略,對自己完成奪取天下大業之重要。他說。
“我劉備有了孔明,就好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說了。”
以後,劉備在孔明的輔佐下,聯合東吳的孫權,首先占領荊州,進而攻取益州,取得一個又一個戰鬥的勝利,勢力範圍不斷擴大,最後促成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
如火如荼
【釋義】像火一樣紅,像茅草的白花一樣白,形容軍容的盛大。現在常用來比喻氣勢旺盛。荼:古代指茅草的白花。
【出處】春秋·左丘明《國語·吳語》。
春秋後期,吳國國力逐漸強盛,吳王夫差想當中原霸主,於公元前482年,帶領大軍來到衛國的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約天下諸侯前來會盟,要大家推他為盟主。為了顯示實力,夫差在一夜之間把帶來的三萬軍隊分成左、中、右三路,每路百行,每行百人,各擺成一個方陣。他親自高舉斧鉞,以熊虎為旗號,指揮中軍前進。中軍全體將士,全都身穿白色戰袍,披上白色鎧甲,打著白色旗幟,插起白色箭翎,遠遠望去,好像遍野盛開的一片白花;左軍一萬將士,一律身穿紅色戰袍,披上紅色鎧甲,打著紅色旗幟,插起紅色箭翎,望去好像一片熊熊烈火;右軍則全用黑色,猶如一片烏雲。
三路軍馬在晉營附近,擺開陣勢。這時,吳王夫差躍身下馬,親自指揮擂鼓助威,頓時,鼓號聲、呐喊聲連成一片,響徹雲霄,好似天崩地裂一般。
吳軍在各諸侯方麵顯示了強大的陣容,給諸侯一個下馬威,令其不敢滋事。吳王夫差終於如願以償,當上了盟主。
如意算盤
【釋義】比喻符合自己的心願,隻從好的方麵作出的打算。
【出處】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四回。
申守堯家裏窮得無米下鍋,可是因為他是“老爺”,總想擺架子,要麵子,出門衣帽都讓仆人拿放。一天,申守堯正與朋友談得高興,忽然家中為他拿衣取帽的老媽子闖進來,衝著他喊:“老爺的事情完了沒有?衣裳脫下來交給我,我拿回去,家裏今天還沒米下鍋,太太叫我去當當……”申守堯一聽這話,惱羞成怒,舉手打了老媽子一個巴掌。老媽子腳站不穩,趔趔趄趄地摔倒了,她哪肯罷休!趁勢躺在地上撒起潑來,又哭又叫:“老爺,你盡管打,你打死我吧……”
這下,申守堯慌了手腳,又生氣又羞愧,想趕緊把老媽子趕走了事,可老媽子賴在地上不走,在朋友的幫助下,終將老媽子攆回家中。
申守堯隨後也趕忙回家,進房一看,老媽子還在哭鬧。他氣急敗壞地罵道:“你給我滾吧,我不用你了!”
“沒那麼容易,把工錢還了我,我立刻走!”老媽子火冒三丈,嘴巴像連珠炮似的,“從去年五月到如今,大大小小也有三塊多錢的腳錢。連著十三個半月的工錢,你一共得給我十二塊洋錢。”申守堯聽她要這麼多工錢,急得頭裏火星直迸,怒聲叫喊:“豈有此理!誰欠你這麼多錢?我有數的,就欠你三個月的,你明明是訛人的。因為你會訛人,把腳錢罰掉,隻給你三個月工錢,從此咱們一刀兩斷,永遠不準進我的大門!”
老媽子聽他說出這樣沒理的話,氣不打一處來,狠狠地瞪他一眼,吵嚷起來:“你好便宜呀!你倒會打如意算盤,十三個半月工錢隻付三個月!你同我了事,我卻不同你幹休!還有送禮的腳錢,也不能少我半個!你如果少給我一個錢,我與你到縣衙打官司去!賴人家工錢,還充什麼老爺!”
申守堯聽了老媽子這一番話,羞惱得滿臉脹紅,奔上前來拉住她的衣領,要與她拚命。幸好太太過來勸解,為他解了圍……
如坐針氈
【釋義】好像坐在插針的氈子上。意謂坐臥不寧,片刻都難以安定。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杜錫傳》。
杜錫是晉朝時杜預的兒子,頗有文才,曾被朝廷召去做文學侍從。由於工作較出色,先後幾次升遷。最後作了太子舍人(掌管宮中一切事務的官),為湣懷太子服務。
而湣懷太子是個不肯上進的人,行為乖張,做事不合情理,杜錫日日在他身邊工作,對太子這種作風很不滿意,便時常向太子勸告,希望他能改進。杜錫的言辭非常忠實懇切,但湣懷太子卻覺得他多事,無事生非,很不高興,便派人悄悄地在杜錫平日坐的氈中插上許多針,杜錫不知實情,坐下時被刺得流出血來。
過了幾天,湣懷太子問杜錫說:“前幾天你做些什麼呢?”
杜錫說:“我喝醉了酒,什麼事都不知道。”
太子一定要問到底,杜錫被問得狼狽不堪,哭笑不得。
如釋重負
【釋義】比喻人在解除某種負擔後輕鬆愉快。
【出處】戰國·榖梁赤《榖梁傳·昭公二十九年》。
公元前542年,魯襄公病死,公子裯繼位,史稱魯昭公。當時,魯國的實際權力,掌握在季孫宿、叔孫豹和孟孫三個卿手裏,其中以季孫宿的權力最大,昭公不過是個傀儡。昭公這個國君也不爭氣,整天想著吃喝玩樂,不理朝政。生母去世後,他在喪葬期間麵無愁容,談笑自若,還外出打獵取樂。這樣,就使他更在國內失去民心。
大夫子家羈見昭公越來越不像樣,非常擔心,幾次當麵向昭公進諫,希望他勤於政事,鞏固力量,免得被外人奪了政權。但是,昭公不聽他的勸告,照樣我行我素。
日子久了,昭公終於覺察到,季孫宿等三卿在不斷擴大勢力,對自己已經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於是,他在大臣中暗暗物色反對三卿的大臣,尋找機會打擊三卿。
不久,季孫宿死去,他的孫子意如繼續執政。大夫公若、郈孫、藏孫與季孫意如有矛盾,打算除掉季孫氏,便約昭公的長子公為密談這件事。公為當然讚成。
公為回宮和兩個弟弟商量後,認為父親昭公肯定怨恨季孫氏專權,因此勸說昭公除掉季孫氏。昭公聽說郈孫、藏孫等大夫與季孫氏有矛盾,心裏很高興,就秘密把他們兩人召進宮內,要他們一起來討論誅滅季孫氏。接著,又把子家羈召來,告訴了他這一密謀。不料,子家羈反對說:
“這可千萬使不得!如果這是進讒者利用大王去僥幸行事,萬一事情失敗,大王就要留下無法洗刷的罪名。”
昭公見他堅決反對,喝令他離去。但子家羈表示,現在他已經知道了這件事的內幕,就不能離宮了,否則泄露出去,將來就會怪罪他。於是,他就在宮中住了下來。
這年的秋天,三卿之一的叔孫豹因故離開都城,把府裏的事情托給家臣鬷戾掌管。昭公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沒有人會去支援季孫氏,便使郈孫、藏孫率軍包圍了季孫氏的府第。季孫意如來不及調集軍隊反擊,又不能得到叔孫豹的救援,隻好固守府第。他向昭公請求,願意辭去卿的職務回封地去,或者流亡到國外去。子家羈建議昭公答應季孫意如的請求,但是,郈孫堅持非把他殺掉不可。昭公覺得郈孫的意見對,就聽從他的。
再說叔孫豹的家臣鬷戾得知季孫氏被圍的消息,和部署商量後認為,如果季孫氏被消滅,那麼接下來會輪到叔孫氏,所以馬上調集軍隊救援季孫氏。昭公的軍隊沒有什麼戰鬥力,見叔孫氏的軍隊衝過來,馬上四散逃走。三卿中還有一家孟孫,見叔孫氏家已經出兵救援季孫氏,也馬上派兵前往,路上,正好遇到逃退過來的郈孫,便把他抓住殺死。
昭公見三卿的軍隊已經聯合起來,知道大勢已去,隻好和藏孫一起出奔齊國避難。
如鳥獸散
【釋義】好像受驚的飛鳥走獸四處逃散。形容軍隊打了敗仗潰敗逃散。
【出處】漢班固《漢書·李廣蘇建傳》。
西漢時,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經常侵犯漢族邊境。有一年,漢武帝派大將李陵去討伐匈奴。李陵的部隊到達浚稽山,與匈奴單於的部隊相遇。單於用3萬騎兵圍住李陵,李陵命漢軍在營外列陣。單於看漢軍兵少,力量薄弱,命令部將率8萬騎兵一齊向漢軍攻擊。李陵寡不敵眾,且戰且退,退到一個峽穀裏。漢軍受傷的人很多,受輕傷的士兵仍然堅持作戰。
單於將李陵堵在山穀中,用石頭、木棒襲擊漢軍,漢軍死傷慘重,已經無法前進。李陵下令放倒軍旗,把珍寶埋入地下,然後對將士們說:“現在還剩下幾十支箭,完全可以逃脫的,就想方設法保命吧,不要等待天亮以後被他們俘虜去。你們各自作鳥獸散逃命去吧,能有幾人回去報告皇帝也是好的。”
李陵給每個軍士帶上兩升糧食。一塊冰,冰是當水喝的。半夜之後,他讓兵士們各自走開,他自己上馬馳出山穀,李陵揚鞭催馬,拚命逃跑,單於用幾千名騎兵追趕他,李陵一人被俘。
好大喜功
【釋義】喜愛幹大事,建立大功業。現多指不管條件是否許可,辦事鋪張浮誇。
【出處】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太宗本紀》。
隋朝末年,朝廷腐敗,國勢衰竭,李淵乘機率兵反叛,節節勝利。在從太原向都城鹹陽進發,經過霍邑時,遇到了隋朝大將宋老生的頑強抵抗。他的兒子李世民見部隊開始後撤,忍不住號啕大哭,李淵很吃驚,就問他為什麼哭,李世民說:“撤兵,士氣自然會散漫,敵人則會從背後趁機追殺,不要多久我們就都會被殺死了,所以我傷心啊!”
李淵一聽,頓時醒悟,派李世民去追回大部隊。李世民一馬當先,領著將士們英勇奮戰,終於攻下了霍邑,掃清了西進鹹陽的障礙。
李世民當了皇帝後,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發展生產,還廣開言路,不拘一格選拔人才,重用人才,善於納諫,國家很快恢複了戰亂造成的創傷,逐漸興旺發達起來。
在李世民統治下,國家興旺,政治清明,形成了曆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新唐書》的作者把李世民比作是古代周武王那樣的聖明君王。但也指出他晚年好大喜功,為了擴大唐朝勢力,不斷擴充疆域,領兵親征,這又成了他不光彩的一麵。
好整以暇
【釋義】整:有秩序。暇:空閑,從容。形容辦事嚴整而從容不迫。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六年》。
春秋時期,晉國由於鄭國背叛盟約,非常生氣決定討伐鄭國,派欒書、郤錡、韓厥率兵攻打鄭國,楚共王由於鄭國是自己的屬國,便代為迎戰,楚兵作戰勇猛,在作戰中楚共王眼部受箭傷,而楚國養由基又代主射死晉將。
晉軍中軍帥欒書的兒子欒鍼,看到楚軍左軍子重的旗幟,便同子重搭話:“我過去曾去過貴國,那時你問過我晉軍的勇武表現在哪裏?我當時回答你說‘好整以暇’(喜好整齊,按部就班,並且從容不迫)。可是現在你我之間作戰,不交流使者,搞得很緊張,這是不符合先前咱們所講的規矩。我現在就請求我的君王派人去給你進酒。”
晉軍的使者走到子重麵前,恭敬有禮地向他報告:“寡君派我來向將軍獻酒。”
子重喝了欒鍼敬酒很受感動,允許使者回去,並讚欒鍼記性好,繼續與晉作戰以決雌雄。
楚軍和晉軍交戰,打了一天一夜勝負未見分曉,雙方都在暗中謀劃。楚共王擔心楚軍的命運,忙找中軍帥子反商量,可是子反卻在軍營中喝醉了酒,無法拜見楚共王。楚共王見到這情景,悲歎地說:“這是上天叫我們楚國失敗呀!作為統帥怎麼能醉在軍營?”說完,他便連夜逃回楚國了。後來,子反感到羞愧而自殺。
好善嫉惡
【釋義】好:崇尚。嫉:痛恨。崇尚美善,憎恨醜惡。
【出處】後晉·劉昫等《舊唐書·李晟傳》。
唐代中期唐將李晟帶領大軍收複被叛軍占領的長安。進駐長安時,由於怕引起混亂,他嚴肅軍紀,告戒手下士兵,五日之內不準與家長聯係,也不得擾亂百姓,否則嚴懲不怠。
當時西域的吐蕃民族很想侵犯中原,但因為李晟的頑強抵抗,總也不能得逞。吐蕃的宰相結讚知道要想進攻中原,必先除掉李晟,他就使了個計謀,親自率領大兵侵入隴州和鳳翔,隻是示威似地轉了一圈,並到處放風說:“李晟召我們來,怎麼不用酒肉犒勞我們呀?”李晟知道後,恨得咬牙切齒,就派兵伏擊吐蕃軍,吐蕃軍大敗。結讚忙派人向唐德宗求和。
李晟聽說吐蓄使者已赴京求和,急忙趕回京城,向德宗上奏道:“戎狄之人不講信用,不能和他們講和。”可是德宗因連年征戰,已厭惡打仗。他懷疑李晟是為了邀功而與吐蕃打仗、製造事端的,就不聽李晟建議,而且把李晟的兵權也給罷免了。
有人對李晟說:“您勞苦功高,卻被罷了兵權。自主以來,功高者都沒有好下場。您何不早為自己的退路作點準備呢?”
李晟很反感這些話,要自己與他人結為朋黨,同流合汙,萬萬不可。人們讚其為“天性好善嫉惡,尤其厭惡結黨營私者”。
好好先生
【釋義】不分是非,與人無爭,不得罪人。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譚概》。
司馬徽是東漢末年穎川的一位名士。
劉備投奔荊州牧劉表後,深感要擴大自己的力量,必須得到有智謀的人輔佐。他聽說有個名叫司馬徽的人,在襄陽地區很有聲望,特地去拜訪他,請教他對天下大勢的看法。就在這次會見中,劉備誠懇地邀請司馬徽做自己的謀士,共圖大業,但司馬徽自謙才識學淺,不堪此重任,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兩個俊傑,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龐統。後來,這兩人都成為劉備的重要謀士。
司馬徽善於識別人才,但由於當時社會鬥爭相當複雜,他自己卻經常裝糊塗,從來不說別人的短處,不管是好是歹,他總是回答“好”。日子久了,他也就成為“好好先生”。
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問他近來身體是否安好。司馬徽回答說:“好”。
又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前來拜訪,傷心地談起了自己的兒子死了。不料,司馬徽聽了竟說:“很好”。他的妻子等朋友走後,責備他說:“人家以為你是有德行的人,所以直言相告。哪裏有聽別人說兒子死了,反而說好的?”
司馬徽回答說:“好啊,你的話講得很好。”
妻子聽了,感到哭笑不得。
約法三章
【釋義】原意是約定三條章程,後泛指公開講定條件,嚴格遵照執行。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領導的起義軍是兩支最大的起義隊伍。最後,他們約定,誰先入鹹陽,誰就稱王。結果,劉邦率部長驅直入,向西進兵,攻下秦都鹹陽,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劉邦當時非常重視籠絡人心,軍紀也比較好。劉邦的部隊,進至霸上的時候,秦王子嬰前來投降,脖子上套著帶子,雙手捧著皇帝的印,跪在道旁。有的將領主張把秦王殺了,劉邦不同意,說:“他既已投降,就不必殺他了。”當即把他看管起來,大軍於是開進鹹陽。
劉邦當時召集各縣代表人物舉行了會議,劉邦對大家說:“各位父老們,你們已被暴秦折磨夠了,我現在宣布廢除秦朝的一切苛捐雜稅和法律製度;地方官吏照常工作,我們的部隊,已經撤回霸上,請大家不要害怕。”劉邦為安定秩序,收攏人心,還宣布了三條約法,他說:“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意思是殺了人的要償命,傷害了人要治罪,搶劫東西的要懲處。劉邦還派出人員會同秦朝原來的地方官吏,在各縣各鄉普遍宣傳。關中各地群眾,很快都安定下來,紛紛擁護新主劉邦。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釋義】不讓百姓說話,造成的災禍比河水泛濫還可怕。現比喻壓製言論自由的危害。
【出處】春秋·左丘明《國語·周語上》。
周厲王是西周最殘暴的一代君主,他殘酷地壓迫百姓,用鐵的手腕統治人民,百姓恨透了他。
大臣召公聽到百姓的議論,就進宮對周厲王說:“老百姓都受不了啦,到處都在議論埋怨你,如果再不改變法令,以後出了亂子就難辦了。”
周厲王就想阻止老百姓發牢騷,他下了命令,不許百姓們批評朝政,還請來一個巫師,專門去監視老百姓,隻要發現還有人批評朝政,就抓來殺掉。巫師就到處刺探,發現議論朝政的人,或者是自己看不慣的人都向周厲王報告,殺了不少人。
這樣一來,老百姓都很害怕,再也不敢議論朝政了,甚至熟人在路上相遇,也隻敢交換一下眼色,根本不敢交談。
周厲王非常得意,告訴召公說:“現在沒有人敢議論、批評朝政了。”召公說:“這可不是好事啊!堵人的嘴,不讓百姓說話,比堵住河流還危險。河水被堵塞就會決口,造成洪災,硬堵住百姓的嘴,造成的禍害比堵塞河流要大得多!”
周厲王不聽召公的勸告,照樣胡作非為,暴政越來越厲害。老百姓忍無可忍,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暴動,周厲王最後被趕跑了,周朝滅亡。
阮囊羞澀
【釋義】形容口袋裏空空的,一個錢也沒有,或僅有極少的錢。
【出處】明·俞安期《類函》。
阮鹹是“竹林七賢”之一,阮孚是他的兒子。阮孚像他父親一樣放蕩高傲,藐視權貴,他不治家產,相當窮困,也安於窮困。晉元帝曾先後任命他為安東參軍、丞相從事中郎等官職,他根本不理公務,天天喝酒遊玩,頭發很亂,衣服也不整潔,說話行動都很散漫、隨便。在他名義上擔任“黃門侍郎散騎常侍”的時候,曾把金貂(官帽上的珍貴飾物)換酒喝了。
有一次,阮孚遊覽會稽,他帶著一個黑色的手提囊,有人問他囊中裝著什麼,他隨口答道:“這是我的錢袋,可是空著。‘但有一錢守囊,恐其羞澀’。”
羽翼已成
【釋義】小鳥的羽毛已經長成了,也指輔助的人已經有了,可以成其大事。比喻地位已經鞏固。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作了皇帝,呂氏被封為皇後,兒子被封為太子。在漢高祖晚年,寵愛戚夫人。戚夫人的兒子如意,一出生便被封為趙王,高祖想改立趙王為太子。但因大臣們力爭,一時未能如願。後來呂後用了留侯張良計謀,請出了四位年高德重的人來輔助太子。
有一次,高祖宴請大臣,太子在旁侍候,那四位長者追隨在太子身旁。四位長者都是80多歲的人,須眉皓齒,紅光滿麵,穿戴十分齊整,高祖奇怪地問他們的名字,原來就是他幾次請求輔佐他而不得的人,四人向高祖敬酒後便不辭而別了。高祖目送他們遠去,將戚夫人叫出來,指著四人的背影向她說:“我本想換你的兒子作太子,但這四個人都已出來輔助原來的太子,太子身旁有了這幾個人,就等於羽翼已成,無法再變動,你就別在有想法了。”
盡銳出戰
【釋義】盡:全部。銳:精銳。形容把所有精銳都使喚出來作戰。比喻用盡全部力量。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載記·苻生》。
苻生是東晉時期北方前秦國有名的暴君,他心毒手辣,翻臉無情,由於他是獨眼,所以當有人觸及他的忌諱時,他便無情地殺害他們,連他的妻子梁氏、大傅、車騎等都死於他手。
滿朝的大臣們看到苻生都心驚肉跳,不知什麼時候會被他誅殺。有的大臣說他好話,他說是獻媚取寵,結果被殺;有的大臣說他不理朝政,他說是誹謗,結果也是被殺掉。死在苻生手下的忠臣、大將、百姓不計其數。
當時有一位將軍姚襄,不堪忍受苻生的淫威,聚兵反叛前秦國。苻生派苻黃眉、苻堅和鄧羌率軍征討。姚襄深溝高壘固守不戰。鄧羌給苻黃眉出主意說:“姚襄剛強好怒,我們包圍他的營壘,擊鼓催戰,他定會出來迎敵。”苻黃眉依計而行,姚襄果然氣得大叫,盡銳出戰。鄧羌佯敗,把姚襄引到三原地方,這時苻黃眉和苻堅包抄過來,打敗了姚襄。
苻生不但沒有因苻黃眉有功而獎賞於他,相反在眾人麵前給他難堪。苻黃眉盛怒之下,準備殺掉苻生,但反被苻堅知曉,將苻黃眉殺死。苻生也沒有得到好下場,被苻堅所殺,終年23歲,隻做了僅僅四年的皇帝。
盡善盡美
【釋義】形容事物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境地。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八佾》。
春秋時,天下大亂,社會動蕩不安。孔子三十五歲那年,魯國國內發生動亂,君臣之間爭權奪利,鬧得百姓心神不定。孔子怕遭到災禍,帶著幾個弟子逃到齊國。
有一天,齊國的樂人專門為孔子演奏《韶》的樂曲。孔子聽得非常高興,覺得它音調很動聽,意思也表達得比較完美。他簡直聽得入了迷,一連幾天都在回味著《韶》的音律,連肉的味道都不知道了。
不久,齊國的樂人又為孔子演奏了《武》的樂曲。孔子聽了,也覺得它音調很動聽,隻是表達的意思還不夠完整。
有人問孔子說:“先生,《韶》和《武》您都欣賞過了,請您講講看法!”
孔子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韶》樂好呀,它的曲調美極了,而且表達的意思也極好。至於《武》樂嘛,它的曲調也美極了,隻是意思還不夠好。”
孔子為什麼作這樣的評價呢?原來,《韶》樂是虞舜時代的樂曲,孔子向往那個時代,所以極力讚美它;而《武》樂是周武王時代的樂曲,周武王的天下是由討伐商紂而來的,孔子喜歡文治而不喜歡武治,因此他就說《韶》樂好,《武》樂比不上《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