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
舉案齊眉
【釋義】把端飯盤子舉得和眉毛一般高,形容夫妻互相恩愛。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梁鴻傳》。
梁鴻是東漢時的一個窮書生,他知識豐富,人也正派,深受當地人的尊敬。不少富貴人家都想把女兒嫁給他,但都被他拒絕了。
孟光是縣裏一有錢人家的女兒,已經三十歲了,還沒有出嫁。有許多富家子弟前來提親,孟光都沒答應。她父母很焦急,問她想嫁什麼樣的人,孟光說:
“我要嫁梁鴻那樣賢良又有學問的人。”
梁鴻知道以後,覺得這個孟光是個很賢惠而且很有主見的姑娘,是自己理想的伴侶,就托人到孟家提親,把孟光娶了回去。
孟光剛結婚的時候,穿著新娘的服裝,打扮很入時。梁鴻看不慣,一連幾天都不理她。到了第八天,孟光脫下新裝,取下金銀首飾,穿著粗布衣裳,紡紗織布,下廚做飯,操持家務。梁鴻這才高興起來,主動上前與妻子說話。
梁鴻和孟光結婚以後,先是在霸陵山中隱居,織布種地,讀書彈琴,過著清貧而自在的日子。後來他們搬遷到了吳中(今江蘇蘇州),借了別人的一間屋子住下來。梁鴻天天出去幫別人舂米種地,而孟光則在家操持家務,兩人共同勞動,互敬互愛,過著和睦美滿的日子。
每天梁鴻下工回到家裏時,孟光都已經做好飯菜,放在托盤裏,雙手端著,舉得跟自己的眉毛一樣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鴻的麵前。粱鴻也很有禮貌地雙手接過來,然後夫妻一起享用。
洗耳恭聽
【釋義】虛心聽取別人說話。洗耳:洗淨耳朵。
【出處】晉·皇甫謐《高士傳·許由》。
傳說上古時代的堯帝,聽說許由是個隱世的高人,便想把帝位讓給他。
於是,他派使者到許由隱居的箕山去請他。使者來到箕山,見了許由,說了堯帝想把帝位讓給他的事。許由說:
我根本不想當皇帝,請你回去吧!”
使者走後,許由感到使者的話汙染了他清淨的耳朵,立刻跑到山下的潁水邊去,掬水洗耳。
許由的朋友巢父也隱居在這裏,這時正巧牽著一條牛來給它飲水,便問許由在幹什麼。許由就趕快把消息告訴他,並且說:“我聽進了這樣不幹不淨的話,怎麼能不趕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
巢父聽了冷笑一聲,說道:“哼,誰叫你在外麵招搖,造成名聲,現在惹出麻煩來了,那完全是你自己招惹的麻煩,還洗什麼耳朵!算了吧,別玷汙了我小牛的嘴!”
說著,便牽起小牛,徑直走向水流的上遊去了。
這個故事傳說,叫做“箕山洗耳”。晉人皇甫謐把它收集在他所撰寫的《高士傳》中。不過後來人們所說的“洗耳”卻和許由的洗耳含義完全不同。許由是因為不願意聽而洗耳;後來所說的洗耳卻是準備領教的意思,一般都叫做“洗耳恭聽”。
洛陽紙貴
【釋義】形容文章好,流傳廣。連紙都漲價了。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左思傳》。
左思是西晉時有名的文學家,但他小時家裏很窮,經常吃不飽飯,再加上人長得醜,他很氣餒,不愛說話。
在他出名以前,他曾經花了一年時間寫了一篇《齊都賦》,但是沒有產生什麼影響。左思並不感到氣餒,他堅信自己能夠寫出流傳千古的作品來。於是,他更加努力,打算寫一篇《三都賦》。所謂“三都”,指三國時魏國的都城燭城(今河南安陽)、蜀國的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吳國的都城建業(今江蘇南京)。要為“三都”作賦,是需要有很深的文學功底和很廣博的知識的,當時的一般文人都不敢去寫這個題目。
左思要寫《三都賦》的消息傳開以後,洛陽的名士們都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說:“我們都不敢寫,他這個無名小輩倒要逞能。”左思不管別人怎樣議論,自己堅持潛心寫作。
他為了寫好《三都賦》,到處去查閱資料,走訪那些了解三都曆史掌故的人。他在吃飯和睡覺的時候都在構思,為了捕捉到那些一閃即逝的靈感,他在家裏到處都貼上紙條,放上筆墨,偶爾想到一句或一個詞,他都馬上記下來。就這樣,左思花了十年的功夫,終於把《三都賦》寫成了。
這時的左思仍然沒有名氣,他寫的《三都賦》也沒有馬上引起人們的注意。左思就把文章拿去請當時在文學界聲望很高的皇甫謐指教,皇甫謐反複推敲後,讚不絕口,並且歡然提筆為《三都賦》作序。文學界的知名人士張載和劉逵在讀了《三都賦》後也非常欣賞,還為《三都賦》作了注釋。在當時以博學而著稱的張華稱讚《三都賦》說:“寫得好極了!可以和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相媲美!”
有了這麼多名家的推薦和讚賞,左思的名聲大震,《三都賦》也在洛陽被人們爭相傳抄。一傳十,十傳百,整個京城洛陽都轟動了。因為要抄《三都賦)的人太多了,洛陽城裏的紙張也供不應求,紙價也漲了許多。
後來,人們就用“洛陽紙貴”來形容作品精妙,廣為流傳。
濟世安民
【釋義】濟:拯濟。拯救時世,使人民生活安定。
【出處】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太宗本紀》。
唐高祖李淵共有四個兒子,秦王李世民是他的二兒子(後來的唐太宗)。在李世民4歲的時候,一天,李淵帶他到岐州辦事。岐州有個書生拜謁李淵,自我推薦說擅長相術。他觀察李淵後說:“您是大貴人啊,而且有貴子!”這時,李世民走到李淵身邊,書生一見李世民,立即說:“龍鳳的姿態,天子的儀表,年近20歲時,必定能濟世安民。”
李淵害怕他的話泄漏出去會招致殺身之禍,正打算殺掉這個書生,書生忽然不知去向,於是就采用濟世安民的意思,為太宗起名叫“世民”。
不出所料,李世民輔助李淵建立唐朝。後來他繼承帝位,經過“貞觀之治”,把中國建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
煉石補天
【釋義】源出古代神話。後借指為拯救某種大災或從事某件大事而立下的功勳。
【出處】漢·劉安等《淮南子·覽冥訓》。
很久很久以前,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能夠覆蓋大地,是因為大地上有四根天柱支撐著它。後來,四根天柱由於風吹日曬,雪打雨淋,日漸風化,漸漸地柱子要撐不住了。於是,天上產生了許多裂縫,雨水從裂縫中不斷地往下流,九州大地的不少地方成了一片汪洋;天上的閃電擊起了森林大火,不少地方變成了火海;凶猛的獸類肆虐,人類處在十分危險的境地。
於是,人類的始祖女媧決心煉石補天,以拯救她的子孫。她跑遍了世界的各個角落,點燃了一堆聖火,燒煉出紅、黃、藍、白、黑五色彩石,用這些五色石來修補天上的裂縫。她又捉來一隻很大很大的烏龜,砍下它的四隻腳,用來替代已經損壞的天柱。
天上漏下雨水,這是一條黑龍在作祟,女媧便勇鬥黑龍。終於把黑龍殺了,杜絕了罪惡的根源。
經曆了千辛萬苦之後,天補好了,天柱也牢固了,猛獸被消滅了,九州大地一切都恢複正常,人類便又放心地生活了。
這便是“煉石補天”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它出於古時候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和美好的想象。
迷途知返
【釋義】迷失了道路知道回來,比喻知錯能改。
【出處】晉·陶淵明《歸去來辭》。
陶淵明是我國曆史上晉代著名的田園詩人。他家祖上都在朝廷做大官。不幸的是在他12歲時就成了孤兒,跟隨叔父長大。但陶淵明很有誌氣,埋頭讀書。隻是由於家世已經沒落,得不到朝廷重視。
陶淵明很窮,又缺乏經營生計的本領。親友們勸他去做一個小官,他聽後心裏活動起來,但是沒有門路。後來由他叔父引薦,才被任命為彭澤(今屬江西)縣令。
彭澤離陶淵明家住的紫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不太遠。上任後沒幾天,他就思念起原來的田園生活,產生了辭官歸去的念頭。這是因為他本性熱愛自然,出來當官隻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但官場上爾虞我詐違反自己的良心,做了也非常痛苦。於是,他希望等到公田上取得收獲後,就收拾行裝回家。
不久,陶淵明妹妹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去世。陶淵明想立刻去吊唁,於是自動辭職。就這樣,從秋天到冬天隻當了80多天的官,就又回去過田園生活了。
另有記載,陶淵明在擔任彭澤令時,接到上司通知,說郡裏派一個郵督來彭澤視察工作。那郵督盛氣淩人,要陶淵明穿了官服去恭迎。陶淵明不願為五鬥米的俸祿而去向這種鄉裏小人折腰,於是交出官印,離開彭澤,隱居田園。
陶淵明歸隱後,寫了一篇名叫《歸去來辭》的賦。在這篇賦的序中,他回顧了自己的過去。賦一開始,他就總結了自己走過的生活道路,認識到過去雖然已經不可挽回,但未來的事還來得及彌補。意思是出來當官已經錯了,但現在歸隱還不算晚。自己確實是迷失了道路,好在迷失的路還不遠,現在已經覺悟到今天是正確而昨天是錯了,表示迷了路知道回來。
恃才傲物
【釋義】自以為才高看不起別人。
【出處】唐·姚思廉《梁書·蕭子顯傳》。
南朝齊武帝的侄子蕭子顯,共有兄弟16人。齊被梁滅後,蕭子顯兄弟16人,都在梁朝做官。梁武帝蕭衍一向賞識蕭子顯的才華,又喜愛他超凡脫俗的談吐舉止,常召他來宮裏一起談史論文。梁武帝提倡經術,當時蕭子顯擔任國子博士,就把梁武帝所寫的《經義》作為太學的教材,親自指點一名助教,教十名學生專門學習,為國家培養急需的人才。
蕭子顯還接受梁武帝的委托考訂眾家後漢史書,寫成《後漢書》l00卷,又撰寫了《齊史》60卷。他的非凡才華博得梁武帝的稱讚。梁武帝經常設禦宴招待蕭子顯,並時常讓蕭子顯坐在自己身邊,以顯示對他的器重。於是,蕭子顯自恃才氣非凡,未免目中無人。他擔任吏部尚書的時候,執掌任免、選拔官員的大權,有各種檔次的應選士人與他見麵,可是蕭子顯對所有熱情的舉動招呼,一概不予答理,一句話也不同他們說,隻是把手上的折扇一揮,就算是見過這人了,表情始終冷峻異常。
蕭子顯年僅49歲就病死了。在準備安葬的時候,家人請求諡號,梁武帝親自寫了“侍才傲物,宜溢曰驕”的詔書,就是說,諡號“驕”對蕭子顯一生作了精辟而恰當的評價。
退避三舍
【釋義】主動退讓,以免衝突。舍:行軍時30裏為一舍。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禧公二十三年》。
春秋時,晉獻公年老,寵愛妃子驪姬。驪姬為了讓自己生的兒子能繼承王位,就玩弄陰謀,逼死了太子申生。晉獻公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也被迫流亡到國外。
晉獻公死後,晉國發生了內亂,夷吾回國奪取了君位。他害怕重耳會回來跟他搶奪君位,就也派人追殺重耳。重耳沒有辦法,隻好四處逃亡。
過了不久,重耳逃到了楚國,楚成王非常欣賞重耳的才能,就熱情地接待了他。有一次,楚成王在宴席上開玩笑地對重耳說:“公子以後要是回到晉國當上國君,將怎樣報答我呢?”
重耳未加思索地說:“大王身邊的財寶和美女應有盡有,難道還想什麼嗎?”
接著,重耳又說:“要是托大王的福,有一天我能夠回晉國當上國君,我願意和貴國發展友好關係。萬一兩國發生戰爭,兩軍相遇的時候,我一定命令晉國軍隊後退三舍。”
古時候行軍,三十裏為一舍,三舍就是九十裏。楚成王聽了,哈哈一笑,也沒怎麼在意。
後來,夷吾死了,重耳果真回到晉國當了國君,他就是晉文公。他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大起來。
後來,晉楚之間真的發生了戰爭。兩軍相遇的時候,晉文公為了兌現自己的諾言,就命令晉國軍隊後撤九十裏。
晉軍中有些將領想不通,說:“我們憑什麼要退讓?晉國大夫狐偃解釋說:“國君以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為了報答楚成王,願意後退九十裏,我們不能說話不算數。如果我們說話不算數,我們就理虧了,要是我們退讓了,他們還不罷休,那就是他們理虧,我們再跟他們交戰也不遲。”
晉國軍隊退到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在這裏與楚軍展開大戰,結果仍把楚軍打得大敗。
怒發衝冠
【釋義】形容憤怒到了極點。氣得頭發豎起來,衝翻了帽子。冠:帽子。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璧玉。這塊寶璧是春秋時楚人卞和發現的,所以稱為和氏璧。不料,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圖想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玉。
趙王不願以璧換地,怕其中有詐,可又害怕秦的勢力,隻好派使者去協商此事。
正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說他有勇有謀,可以出使。趙王立即召見,並首先問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換15座城池。藺相如說:
“秦國強,我們趙國弱,這件事不能不答應。”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又不肯把15座城給我,那怎麼辦?”
“秦王已經許了願,如趙國不答應,就理虧了;而趙國如果把璧送給秦王,他卻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無理。兩方麵比較一下,寧可答應秦王的要求,讓他承擔不講道理的責任。”
就這樣,藺相如帶了和氏璧出使秦國。秦王得知他來後,沒有按照正式的禮儀在朝廷上接見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一個臨時居住的宮室裏召見藺相如。他接過璧後,非常高興,看了看後,又遞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
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現在又見他隻顧傳看和氏璧,根本沒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
“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當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迅速後退了幾步,在一根大柱子旁邊站了下來,他氣得雙目圓睜,頭發直豎,帽子要頂起,激昂地說:
“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到這裏,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璧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看,當麵戲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己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
在這進退兩難的情況下,秦王隻得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璧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隻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羿射九日
【釋義】形容為民除害的英雄行為。
【出處】漢·劉安等《淮南子·本經訓》。
堯帝時代,天空同時出現十個太陽。一時間天下大旱,萬物枯死,河流幹涸,百姓無法再生存下去了。
帝堯向天帝禱告,請求援救。天帝就派了後羿來幫助帝堯。後羿帶著妻子嫦娥來到了人間,帝堯接見了他們,表示最熱烈的歡迎,並且要求他立即施展神力,懲治一下胡鬧的太陽神。
後羿當即取出天帝所賜的弓箭,走向廣場,對準天空十個太陽中的一個,嗖的一箭,射了出去。起初,不見動靜,稍隔一會,隻見那個太陽猛地爆裂開來,火光亂迸,紛紛散落下一些金色的羽毛來。隨即轟然一聲,掉下了一團紅亮的東西。人們跑過去一看,原來是一隻碩大無比的金黃色的三足烏鴉,身上還插著後羿的那枝神箭。這是成精的烏鴉變成了太陽來危害人類。
這時後羿又射出了第二支箭,又一個太陽掉了下來。一支一支地射上去,太陽就一個一個地掉下來,人們的歡呼連連不絕,空氣立刻轉冷,焦旱枯幹的災難,眼看就要解除了。
帝堯當然高興極了,但是,當他看見天空隻剩了一個太陽,而後羿射箭的興致似乎還沒有盡的時候,他急了,趕緊從後羿的箭袋裏,把剩餘的箭全部抽去,這樣,才提醒了後羿,留下了一個太陽。
結草之報
【釋義】將草結成繩子搭救恩人,表示感恩報德。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
魏武子是春秋時魏國的大夫,他有個小妾,既美麗漂亮,又聰明賢慧,魏武子對她寵愛無比。
有一年,魏武子患了一場大病,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把兒子魏顆叫到床前,指著哭哭啼啼的寵妾對兒子說:“我最不放心的是她。我死後,你幫她找個合適的人改嫁吧。這樣,我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
過了幾天,魏武子的病好了,仍然和那寵妾相親相愛,日子一長,魏武子把自己當初說過的改嫁的事忘了。
第二年,魏武子重新病倒,昏睡在床,有一天早晨,他突然睜開眼睛,指著那個小妾,對兒子魏顆說:“我活不長了,讓她陪我一起走吧……我死後,你們就讓她……殉葬!”
魏武子命歸西天後,親屬們按照他的遺言為他辦喪事,要讓那寵妾為死者殉葬。
魏顆上前阻攔道:“殉葬是父親臨終前昏迷不醒時說的胡話,不足為憑。而父親生前清醒時曾叮囑我將她改嫁,現在當然應按照他清醒時說的話去做!”
由於魏顆堅持己見,眾親屬奈何不得他。那寵妾最終也保全了性命。
不久,秦國發兵攻打晉國。魏顆奉命率軍迎戰。秦軍主將名叫杜回,是個勇猛無比的大力士,當兩軍交戰時,那杜回突然跳下戰車,衝入晉軍中橫衝直撞,胡亂砍殺,晉軍死傷不計其數。
杜回愈戰愈勇,發現了在戰車上指揮作戰的晉軍首領魏顆,便大吼一聲,舉刀朝魏顆撲來。正在危急時刻,忽然身邊出現一個老人,手中拿著一根草繩。草繩的另一端結在一塊石頭上。杜回剛衝到魏顆的戰車前,老人將草繩一拉,就把杜回絆倒。魏顆立即跳下車,和士兵一起將杜回生擒活捉。
當魏顆回過頭來正準備感謝那位老人時,老人早已不知去向。這天晚上,魏顆做了個夢,夢見那個手拿草繩的老人對他說:“我就是那改嫁女子的父親,因你救了我女兒的性命,特地來報答你!”
結草銜環
【釋義】將草結成繩子,嘴裏銜著玉環,表示報恩的意思。
【出處】南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
“結草銜環”這句成語,出自“結草”和“銜環”兩則神話傳說。“結草”即魏武子的兒子魏顆,在其父死後,沒有讓其父小妾陪葬,救了她一命。小妾的父親看到敵軍追到戰車前,把結在石頭上的草繩一拉,絆倒敵將,救了魏顆。
關於“銜環”也有一個傳說:後漢人楊寶,九歲時,有一天,在山下看見一隻受了傷的小黃雀。這隻小黃雀,可能是被貓頭鷹之類啄傷了,跌落在一株樹下,渾身爬滿了螞蟻,動也不動,看來快要死了。
楊寶很可憐這隻小黃雀,便把它救起,帶回家去,養在巾箱裏,每天采些黃嫩的花蕊來喂它。經過了l00多天的細心撫養,才把它的傷完全養好,這時,小黃雀的羽毛也長得很豐滿了,跳跳叫叫,非常活潑。楊寶就放它飛走了。
當天晚上,楊寶夢見一個黃衣童子,口銜四個白玉環,說是送給楊寶的禮物,並且感謝他的救命之恩,祝福他的子孫都像玉環一樣純潔清白,世代幸福。說罷化作一隻黃雀飛去了。當楊寶醒來時,家中果然多了四個白玉環。
既往不咎
【釋義】既:已經。咎:責備。對已過去的事,不予追究。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八佾》。
春秋時期,有一次,魯國的君主魯哀公問孔子的弟子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麼樹木製作。宰我回答說:“夏朝人用鬆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栗木的意思是使人民害怕得戰戰栗栗。”
孔子聽了宰我的回答,非常氣憤,認為宰我是在汙辱時政,對現實社會不滿,責備宰我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再規勸了,已經過去的事不用再追究了。”
《論語·八佾》的原文為:“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駭人聽聞
【釋義】使人聽了非常吃驚,故意誇大其詞。駭:驚嚇。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王劭傳》。
王劭,字君懋,太原晉陽人。他從小就愛好讀書,年青時就因為博聞強記而聞名。當時的一些義人如果遺忘了古書上的內容而一時又無書可查時,就會去請教王劭,王劭都能一一回答,以後有機會查對古書,便發現王劭答的和書上一字不差。隋文帝楊堅看到王劭很有才學,任命他為著作佐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