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
狡兔三窟
【釋義】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原來比喻有多處藏身之地,以便逃避災禍。現在一般用來表示留有餘地,具有多種應變能力,帶有貶義。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齊國相國孟嚐君,以慷慨好施而名聞天下。有一次他的食客馮諼去討債,孟嚐君告訴他看到家裏缺什麼順便帶些回來。馮諼到薛地後,當著眾人的麵把債契都燒了,並說這是孟嚐君的命令。借債的百姓們感激地呼孟嚐君萬歲。
馮諼回來後,孟嚐君問他債收齊了沒有,買些什麼回來。馮諼說,他見相國家什麼都不缺,就缺一個義字,因此以相國的名義將債契全燒了,把“義”買了回來。孟嚐君聽了不太高興,但也無可奈何。
一年後,孟嚐君相國的職務被齊王免除,隻好回到薛地去,離薛地還有l00多裏路,百姓就扶老攜幼前來迎接。孟嚐君這才看到了馮諼給他買的珍貴的“義”,非常感謝馮援。但馮諼對他說:“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但這僅僅使它免於被獵人打死,被猛獸咬死。如今您隻有一個洞穴,還不能墊高枕頭、安穩睡覺。”請讓我為您再鑿兩個洞穴吧!”(狡兔有三窟,反得免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鑿二窟。)
孟嚐君相信馮諼的話,讓他到魏國去,在魏王麵前說孟嚐君的好話。魏王馬上派使臣攜帶許多財物和馬車去齊國,聘請孟嚐君來魏國當相國。
馮諼又趕在使臣之前回到薛地,告誡孟嚐君不要接受聘請。魏國使者如此往返三次,孟嚐君還是拒絕接受聘請。齊王得知後,趕緊恢複了孟嚐君相國的職位,並向他謝罪。這樣,馮諼為他鑿成了第二個窟。
之後,馮諼又建議孟嚐君向齊王請求賜給自己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廟供奉。這樣一來,齊王就會派兵來保護,使薛地不受他國侵襲。齊王答應了。等宗廟建成,馮諼對孟嚐君說:“三窟已成,現在您可以高枕無憂了!”
信口雌黃
【釋義】隨便亂說,不負責任,妄下斷語。雌黃:一種黃赤色礦物,古時用以塗改錯別字。
【出處】劉孝標《文選》中的晉·孫盛《晉陽秋》。
魏晉時期,上層社會清談之風大盛,西晉大臣王衍就是一個出名的清談家,此人少年時就伶牙俐嘴,他在文學名家山濤府上作客,以清秀的儀表、文雅的談吐,贏得四座讚賞。山濤卻感歎道:
“日後耽誤天下的,未必不是此人啊!”
王衍成年後,愛好老子、莊子的學說,善於用老、莊的道家思想解釋儒家經義,講授玄理。講的時候,他總是身穿寬袍大袖的衣服,手執玉柄麈尾(用鹿的尾毛製成的拂塵),輕聲慢語,滿嘴都是玄妙空虛的怪話,當義理講得有錯時,又隨口改正,毫不在乎。人們因此稱他是“口中雌黃”。
王衍做事和說話一樣,拿不定主意,無長遠眼光。他先把女兒嫁給太子為妃,後來太子遭陷害,他怕受牽累,趕快上表請求離婚;太子冤案昭雪,他因喪失氣節被判禁錮終身。西晉皇族爭權鬥爭愈演愈烈,釀成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王衍卻在亂中被兩位得勢王爺看中,官拜尚書令。但他顛三倒四的習性不改,身居要職卻不以天下為念,隻顧擴張自己的權勢。西晉王朝敗亡,王衍推卸責任,隨口說自己“一向不幹預朝政,罪不在我”,結果還是難逃一死,被敵軍俘去監禁在民舍內,半夜敵將下令推倒屋牆,把他活埋在瓦礫堆中。
信誓旦旦
【釋義】信誓:真誠的誓言。旦旦:誠實的樣子。極為誠懇可信的意思。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衛風·氓》。
春秋時,有位男子愛上一位無比美麗的姑娘。他在向姑娘求婚時,發誓今生今世永遠愛她,即使海枯石爛也不會變心。
純樸善良的姑娘信以為真,答應秋後與他結婚。婚後,妻子對丈夫真心誠意,但是丈夫卻變了心,無端虐待她。後來,那男子竟狠心地將她遺棄,她在痛苦中回憶起以往的種種情景,內心無比憤恨,怨恨地控訴說:“當初你說白頭到老,現在一回憶起這話就使我怨恨。滔滔的淇水再寬也有個岸,濕濕的窪再闊也有個邊。當初我和他一起嬉戲,說說笑笑得多麼歡快。當年他信誓旦旦,沒想到如今他反複無常把心變。我恨他變心不念舊,隻好一刀兩斷把事情了結!”
有人根據這位女子不幸遭遇,寫成了一首詩。這首詩後來被收進了《詩經》,即《衛風·氓》,其中有段寫道: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鬼斧神工
【釋義】形容一件物品的製作技術高超,巧奪天工,不像是人工創造出來的。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達生》。
梓慶是戰國時魯國一名技藝超群的木匠。他製作的各種木器精巧,看不出有斧鑿的痕跡,如自然天成一般。有一次,他用木頭削雕成一個鐻。它外形美觀,花紋精細,見到它的人一致誇它好;但又都非常驚奇,不相信這是人工做出來的,而像出於鬼神之手。
魯國的國君見了這個用木頭製作的鐻後,也連聲喊絕,特地問梓慶說:“你是用法術製作它的吧!”梓慶笑笑說:“我是一個凡人,哪裏有什麼法術?”國君聽他這樣說,有點不大相信,又問道:“那你是怎樣製作它的?”
梓慶說:“我在製作這隻鐻的時候,聚精會神,心中沒有絲毫雜念,並不想借此獲得什麼賞賜、封官等等,而是忘掉名和利,集中心思考慮怎樣才能製作好它。這時,連自己四肢的形態都忘了。然後,再到山林去仔細觀察,找到完全合用的木材。與此同時,心目中對鐻有一個具體的形象,再加工製作。加工製作時,心裏隻想著鐻,把所有的心血都凝聚在它上麵,沒有一點主觀成見。經過這樣的專心致誌和精雕細刻,就能製作出好的。”
修飾邊幅
【釋義】修飾:整理裝飾。邊幅:指布帛的邊緣。指不講實際,隻注重外表。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馬援傳》。
東漢時的大將馬援,在王莽篡位後被封為漢中太守。後來為了投奔兄長而來到甘肅。這時社會動亂不斷,各地紛紛抗拒王莽而獨立。蜀郡太守公孫述在益州稱帝。甘肅則被隗囂統治。隗囂敬重馬援的才能。就拜他為綏德將軍。並派他前往益州探察公孫述的情況。
馬援領命之後,帶了幾個隨從來到了四川。公孫述過去和馬援曾同住一個巷門,關係一直很好。馬援以為,他到了那裏,公孫述一定會像以往那樣熱情相待,誰想公孫述身居深宮,宮外衛兵幾重把守,層層引進,馬援好不容易才得以入見。行完拜會禮後,公孫述卻又馬上讓馬援去賓館下榻。他要約定日期,再正式會晤。
到了會晤這天,隻見公孫述昂首登上天子的車駕,後又彎腰如磐,鄭重地入座。到了宗廟,祭拜完畢後,設盛宴款待百官,不少賓客為這種場麵所吸引,都樂意留下。可馬援卻開導他們說:“眼下勝負未定,公孫先生不是以周公吐哺之精神來吸引迎接有識之士,與他們共圖大業,卻做些修飾邊幅之類的表麵文章,就像木偶徒有麵目肌膚頭發等活人的外形。這樣的人哪裏能長久地留住天下仁人呢?”
馬援回去對隗囂說:“公孫述隻不過是一隻妄自尊大的井底之蛙罷了。我看我們不能投靠他,還是專心一意到東麵去尋找可依靠的對象。”
隗囂沒有聽從馬援的忠告,與公孫述後來相繼被光武帝劉秀所滅。
待價而沽
【釋義】等待有賞識人才的人出來,才為他出力效勞,也比喻某件物品要有個好價錢才肯出售。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子罕》。
孔子從魯國官位上退下來之後,曾多次遊說諸侯國家,但卻沒有得到重用,所以有時大發牢騷。但他並不灰心,總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的才能,實現他的理想。
一天,他的弟子子貢,以一塊美玉為例,問孔子說是把它藏在櫃子裏,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把它賣掉呢?孔子毫不遲疑地回答說:“賣掉它!賣掉它!我正在等待識貨的人出現呢(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成語“待價而沽”即由此而來。
鉤心鬥角
【釋義】原指建築結構,現比喻各用心機,明爭暗鬥。
【出處】杜牧《阿房宮賦》。
秦始皇統一六國做了皇帝以後。為了供自己享樂,他開始建造一座規模宏大的宮殿,因為它前殿所在的地方,地名叫做“阿房”,所以當時人稱它為“阿房宮”。
阿房宮的規模極大,綿延幾百裏,從秦始皇做皇帝起開始修建,一直到秦朝滅亡還沒有修完。秦朝滅亡以後,阿房宮被項羽一把火燒毀了。
唐朝的詩人杜牧,到長安看到秦朝阿房宮的遺址後,便想象到當年阿房官的宏偉富麗,因此作了一篇《阿房宮賦》,描寫阿房宮的壯麗氣勢,其中有這樣幾句:“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意思是:阿房宮的長廊回環曲折,房頂的簷牙好像鳥的嘴;層層樓閣憑著地勢高低而環抱其間;宮室頂部是牢固而巧妙的鉤心結構;簷角高聳,那氣勢仿佛在與誰爭鬥。
秋毫無犯
【釋義】形容軍隊紀律嚴明,不亂拿百姓一點東西。秋毫:鳥獸秋天換的新毛,又細又尖。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淮陽侯韓信原是一個不務正業的人。後來他投奔項梁領導的抗秦起義軍,一直默默無聞。改歸項羽部下後,多次向項羽獻計,都沒有被采納,於是他脫離項羽,投奔漢王劉邦。劉邦派他管理糧餉,同樣不重視他。後來在丞相蕭何的一再推薦下,劉邦才拜他為大將。
拜將儀式結束後,劉邦問韓信道:
“丞相一再談起將軍,不知將軍有什麼高見指教?”
韓信謙虛了幾句後,反問劉邦道:
“大王自己估計一下,您在勇敢、仁厚和兵力各方麵同項王比,哪個更強一些?”
劉邦沉默了好半天,才回答說:
“我各方麵都不如他。”
於是,韓信具體地分析了項羽的特點,以及項羽的致命弱點,證明項羽名義上雖然稱霸天下,實際上卻不得人心,沒有老百姓的支持。最後,韓信提出了進兵計劃:
“現在大王如能采取和項王相反的辦法,任用天下武勇能幹的人,有什麼地方不能討平呢?把天下的城池分封給有功的部屬,誰還會不心悅誠服呢?我們的軍事行動符合將士們打到東方去的願望,有什麼敵人打不敗呢?再說,大王進入武關的時候,紀律嚴明,對老百姓秋毫無犯,還取消了秦朝苛刻的法令,和他們約定的隻不過是不許殺人、傷人和盜竊這三條法律罷了。關中的老百姓沒有不希望大王在那裏做王的。現在大王如果帶兵東進,關中地區隻要發一道布告,就可以收複了!”
劉邦聽韓信這麼一說,心中亮堂了許多,認為韓信是一個有智謀的將領,立即同意按他的計劃行事,讓他統領各路軍馬攻敵。
秋風過耳
【釋義】比喻對某件事漠不關心。
【出處】東漢·越曄《吳越春秋》。
季劄是春秋時吳王壽夢的小兒子,賢能懂禮,很受寵愛。壽夢臨終前表示,要改變傳位給長子的製度,讓季劄繼承王位,但季劄表示堅決不受王位。於是壽夢把長子諸樊叫來,要他別忘了自己這一遺命。
壽夢去世後,繼位的諸樊與弟弟餘祭、餘昧一起立下誓約:今後王位不再父子相傳,而是兄弟依次相傳,最後務必讓最小的弟弟季劄繼位。
果然,諸樊死後餘祭繼位,餘祭死後餘昧繼位。季劄忠心耿耿地輔佐兄長治理朝政,賢名遠揚。餘昧臨死時,按誓約將王位傳給季劄,但季劄無論如何不願接受,並且真誠地向朝中人說:
“父王離世前,我就表明不受王位。做人要行為正派,品格高尚,榮華富貴對我來說像吹過耳的秋風,我對它漠不關心。”
為了向眾人表示自己的決心,季劄索性前往自己的封地隱居起來。直到餘昧的兒子僚繼位後,他才考慮重回朝中,幫助吳王僚治理朝政。
獨占鼇頭
【釋義】鼇頭:宮殿門前石階上巨鼇的浮雕。科舉時代,考中第一名的狀元要站在鼇頭前麵。形容在各種競爭中獲得第一。
【出處】清·問竹主人、入迷道人《三俠五義》。
宋仁宗時,經包拯提議加試恩科。這加試恩科的文書發到湖廣,驚動了湖廣武昌府江夏縣南安善村的範仲禹。範仲禹雖是個有學問之人,卻家道艱難,勉強糊口度日。
一天,範仲禹在文人雅會上聽到了加試恩科的消息,回家後便顯得心事重重的樣子。他對妻子說:“今日與同窗會聚,他們一個個裝束行李,準備起程,參加恩科考試,他們都勸我一同去趕考,憑我的才學認為必能獨點鼇頭,中頭名狀元。可是我們家如此貧窮,哪有錢支付我進京趕考的費用呢?因此掃興而歸。”
後來,範仲禹在老朋友劉洪義的資助下來到京都赴考,由於包拯當主考官,公正無私,所以考試進行很順利。範仲禹連考了三場,很是滿意。範仲禹趁考畢候榜之際,一家三口同去嶽母家萬全山。不料因一時找不到嶽母家的住宅,範妻白玉蓮被威烈侯葛登雲搶去,兒子被老虎叼走,範仲禹雖高中狀元,卻被葛登雲家亂棍打瘋。經曆了一番磨難,後經開封府包公審理,案子方才水落石出。範仲禹照舊金榜題名,夫妻團聚,而葛登雲則被包拯用虎頭鍘處死。
獨當一麵
【釋義】獨自擔當或負責一個方麵的工作。當:承擔,擔當。
【出處】漢·班固《漢書·張良傳》。
漢楚相爭時,漢王劉邦趁項羽率領大軍攻打齊王田榮的時候采用謀士陳平的計策,率軍東進,直搗項羽的根據地彭城(今江蘇徐州),並很快攻下了彭城。
項羽得知後,氣不打一處來,立馬親率精兵返回救援彭城。結果大敗漢軍,死傷無數。劉邦逃到下邑(今安徽碭山西)才鬆了口氣。他在休息的時候,氣呼呼地對張良說:“這次戰敗,我軍損失慘重,現在士氣十分低落,我想隻要有人能幫我出這口惡氣,打敗項羽,我願意把函穀關以東的土地全拿出來封賞給他們,以此來鼓舞士氣,你看怎麼樣?”
張良聽了,回答說:“九江王鯨布,作戰非常勇猛。他雖然是楚國的將領,但他一向與項羽有矛盾。擁有一萬多人馬的大將彭越,不久前剛扯起反楚的大旗。這二支力量,大王可派人去和他們聯絡,和他們聯合起來。
在大王手下的將領中,惟有韓信可獨當一麵。大王如果將關東的土地封賞給他們三個人,使他們全力幫你進攻項羽,那麼項羽是一定可以打敗的!”
劉邦采納了張良的建議,派人去和王鯨布、彭越聯係,和他們合力進攻項羽。同時,又重用韓信,派他到黃河以北開辟戰場,不久又封韓信為齊王。韓信果然不負劉邦的期望,在和項羽的戰鬥中接連取得了好幾次勝利。
這為劉邦取得楚漢戰爭的最後勝利,建立西漢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獨步天下
【釋義】超群出眾,獨一無二,天下第一。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戴良傳》。
戴良是東漢初期的讀書人,年輕時就勤奮好學,名揚四方。他學識淵博,但性情怪僻,不同常人。有一天,他的朋友謝季孝問他:“老兄,你自以為天下誰可與你相比?”
他昂然答道:“我就像孔子、大禹一樣,獨步天下,有誰可比!”謝季孝雖了解他的不凡,但總覺得這話似乎說得過了頭。
其實,戴良並非空口說大話,他確實懷有遠大的誌向,他的才學和他在當時擁有的聲望,足以使他成就一番事業。可是,他看不慣現實人事,決心超然世外,不問政治,官衙曾多次派人請他去作官,跑了一次又一次,實在把他跑煩了,便索性帶著妻子兒女,躲到江夏(今湖北省內)的深山裏隱居起來,一直到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