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痛仇快
【釋義】親人痛心,仇人快活。
【出處】漢·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
漁陽屬幽州牧朱浮管轄。朱浮是個性情急躁的人,曾向漁陽征收錢糧。彭寵居功自傲,不肯發送,並且口吐怨言。朱浮大怒,寫信去罵了他一頓。這樣,彭寵對朱浮更怨恨了。
不久,朱浮向光武帝密告,彭寵行為不軌,有反叛之心。於是光武帝召彭寵到京都來。彭寵知道這是朱浮在做小動作,便要求和朱浮同去京都,但光武帝不許。這下彭寵更懷疑並且畏懼起來了。
彭寵的妻子勸他不要去京都,自己宣布獨立。彭寵對妻子的話唯命是從,便聽從了她的話,拒絕應召入都,並出兵2萬餘攻打朱浮。
朱浮聽說彭寵發兵來攻,寫了一封信規勸他。信中說:
“現在國家剛剛太平,文武百官,都在為國家建功立業,而你卻發狂地自暴自棄。你應該懂得,凡是做事情,不要使親人感到痛心,而使仇敵感到高興。”
彭寵看了這封信後,沒有聽從朱浮的勸告,仍然發兵去攻朱浮所在的薊城(今北京西南)。光武帝得知後,趕緊派兵去增援朱浮。但彭寵擊退了援軍,把朱浮困在薊城裏。後來,朱浮好不容易才逃出薊城。
彭寵奪得薊城後,自稱燕王,一時間得意洋洋,但最後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後來,人們把“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引申為成語“親痛仇快”,用來對自己人做出損害自己人利益的事情表示惋惜、責備和勸告。
哀鴻遍野
【釋義】鴻雁找不到棲息之地,沒有目的地飛著,悲哀地叫著,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呼救的悲慘景象。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小雅》。
《詩經·小雅》有一篇題為《鴻雁》的詩,其中有兩句這樣寫道:
鴻雁於飛,哀鳴嗷嗷。
詩的意思是說:鴻雁找不到安棲的地方,沒有目的地亂飛,悲哀地叫著。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呻吟呼救的淒慘景象。
由於這兩句詩,後來人們就把不得安居的難民,叫作“哀鴻”,形容受難的人民太多,幾乎到處都有,就說是“哀鴻遍野”或“遍地哀鴻”。
原詩“哀鳴嗷嗷”的“嗷嗷”兩字,後來還常常用來形容啼饑叫餓的嘈雜之聲,例如,“嗷嗷待哺”就是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給點吃食的意思。
亭亭玉立
【釋義】形容人身材細長清秀或花木等挺拔多姿。
【出處】唐·李百藥《北齊書·徐子才傳》。
高湛是高歡的第九個兒子,是北齊的皇帝,稱武成帝,是孝昭帝高演的同母弟弟。此人凶狠毒辣,殘酷無情,無惡不作。
高演在世時殺了許多人,黜了廢帝高殷。彌留之際,回顧一生,似有悔悟,留下遺詔傳位給高湛,並親筆作書囑咐高湛要善待自己的兒子高百年,希望他不要學自己的過去。
高湛即位後封高百年為樂陵王,但不久,就忘了哥哥臨終前的囑托,誣陷高百年企圖篡權當皇帝,指使身邊的人亂棍捶打高百年,讓人拖著他在庭院裏,一邊走一邊打,院子裏濺得到處是血。高百年快斷氣時,乞求高湛:“饒我一條命吧,我願意作你的奴隸!”高湛慘無人道,命人將他殺死,扔到水池裏。
對哥哥文宣帝高洋的妻子李氏,高湛同樣不放過,他逼迫李氏與自己淫亂,威脅她如果不從,就殺死她的兒子。李氏無奈屈從,不久生下一女嬰,李氏氣得將女嬰溺死。高湛知道後獸性大發,當著李氏的麵將她的兒子用刀環活活砸死。李氏見親生兒子慘遭殺害,大聲痛哭。高湛又將李氏打得遍體鱗傷,然後將她送到寺院裏當尼姑。
高湛這樣慘無人道,整天沉溺於酒色享樂,年紀輕輕的就染上了病,常常恍恍惚惚,身體日漸消瘦,極度虛弱。一次疾病發作,他昏昏沉沉地睡了過去,仿佛看見空中有一個五色物體,稍近一些看,又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婦人,離地數丈高,亭亭而立。一頓飯的功夫,又變成了觀音。
高湛急忙召來名醫徐之才為他看病。徐之才當時在兗州任刺史。他博學多才,尤其擅長醫術。相傳武明皇太後生病,召他治病,手到病除,從此他的醫術被傳得神乎其神,常常被召進宮去治病。徐之才又善於拍馬逗樂,很得高湛寵幸。徐之才奉詔進宮,為高湛號過脈,聽他敘述症候,便說:“這是色欲過多,大虛所致。”當即開了湯藥方,服下一劑,眼前那亭亭玉立的美人已稍稍遠去;又服一劑,還原成了五色物體;數劑湯藥後,立竿見影,病竟然好了。以後,武成帝每次發病都立即將徐之才召回,用過針藥,當時就好。由於高湛的病太嚴重,身體處於極度虛弱狀態,再高明的醫術也無法挽救他。
一天,高湛舊病複發,來勢洶洶,沒等到徐之才趕回京城,便一命嗚呼了。
聞一知十
【釋義】聞:聽到。聽到一點,就能推知十點。形容很聰明,能夠舉一反三。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
子貢,春秋時衛國人,孔子得意弟子,他年輕時在魯國作生意,由於頭腦靈活,很快就成了魯國有名的富商,而子貢又不像有的讀書人那樣故作清高,他非常講究務實。後來他利用自己的財富,積極涉入政壇,在魯國和衛國都做過大官。
雖然子貢很有才能,孔子卻總認為他不如顏回,顏回聰明好學,很有道德修養,從來不對別人亂發脾氣,也從來不重犯同樣的錯誤。孔子最欣賞顏回的,是他能安於貧困,生活儉樸,身居狹窄的胡同,每天隻要有一碗飯吃,一瓢水喝,他就非常知足了,可惜的是,顏回死得較早,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業,也沒有留下多少不朽的著作。可孔子就是喜歡他,說:“顏回真是個賢人啊!”
有一次,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兩個人,哪一個強些。”
子貢知道老師的心思,便答道:“我怎麼敢和顏回比呢!顏回能夠聞一知十,而我頂多隻能聞一知二罷了。”
孔子聽不出子貢話中有話,還讚許地點點頭,說:“你說得對,你是不如他呀。”
聞雷失箸
【釋義】形容驚慌失措,舉止異常。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東漢建安三年,劉備被呂布打敗,無奈隻好去投靠曹操。當時,漢獻帝受曹操挾持,對曹操的計議唯聽是從,當曹操把劉備引薦給漢獻帝時,漢獻帝派人查了家譜,知道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還比自己大一輩,便尊他為皇叔,封為左將軍。
當時,漢獻帝因為曹操弄權,國家大事作不得主,心中一直悶悶不樂。一天,漢獻帝給自己的嶽丈、車騎將軍董承下了一道密詔,要除掉曹操。董承和幾個心腹一起商量後,認為劉備很重義氣,又是皇叔,可以請他相助。於是,董承把劉備請到家裏,給他看了密詔,劉備欣然同意和他們一起想辦法誅殺曹操。
劉備知道曹操把自己推薦給漢獻帝是故作姿態,內心依然非常嫉恨,便施出韜晦之計,每天在後園種菜,關羽和張飛很不理解,問:“大哥,你為什麼不留心天下大事,卻種起菜來?”
劉備說:“我難道是種菜的人嗎?我是要使曹操感到我胸無大誌,解除對我的戒心呀!”
有一天,劉備在後院正忙於種菜時,曹操手下兩員大將許褚和張遼突然闖了進來,說丞相有請。劉備心中暗暗吃驚。他硬著頭皮,來到相府拜見曹操,曹操毫無表情地說:“劉皇叔,你在家幹的好事?”這原是一句模棱兩可的話。劉備一聽,以為曹操知道了他和董承等密謀的秘密,嚇得麵如土色,這時,隻聽曹操又說:“你的菜種得很不錯呀?”劉備這才鬆了一口氣。
接著,曹操把劉備請進後園的一座亭子,說:“我看到後園的梅子熟了,想起去年征討張繡時,路上缺水,我說前麵有座梅林,將士們望梅止渴的事,特備了些酒菜,請你來喝酒聊天。”
於是,曹操和劉備邊喝邊聊,聊著聊著,聊到天下大勢和四方豪傑上去了。曹操對劉備說:“你的見識很廣,你說說,誰是天下的英雄?”
劉備先後說淮南袁術、河北袁紹、荊州劉表、江東孫策等人,曹操都一一否定了。劉備便反問:“那麼丞相認為誰是英雄呢?”
曹操舉起酒杯,望著劉備說:“當今天下英雄,就是你和我兩個罷了!”
劉備聽曹操說自己是英雄,嚇得魂也出了竅,不由得打了個寒顫,連手裏的筷子都落到了地上。他剛想去拾筷,突然,滿天烏雲的空中,“呼喇喇”一聲響雷,慌得他連湯勺都掉到了地上。
在這緊急關頭,劉備機靈地借著雷響,拾起筷子和湯勺,說:“這雷響得可怕,把我的筷子和湯勺也震落了(聞雷失箸)。”
劉備就此把曹操瞞了過去。不久,劉備以帶兵截擊袁術為名,求得了脫身之計。而董承等因為計謀敗露,卻遭到了殺身之禍。”
聞過則喜
【釋義】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而高興。形容樂於接受批評,希望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
孟子對他的弟子們談到勇於接受批評的問題時,舉出了我國曆史上的三個人來:子路、禹和舜。
子路,春秋時魯國人,姓仰名由,孔子弟子之一,為人誠實,剛直好勇。他很願意別人指出他的缺點。指出的時候,他不但不生氣,而且還很高興,所以說他“聞過則喜”。(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禹,是古代傳說中的夏朝開國君主,曾經治平了洪水的大患。他和堯、舜等同是被人們傳頌的古代聖王。他非常虛心,聽到別人對他的善言勸告時,往往感激得下拜。(禹聞善言,則拜)
舜,也是傳說中的古代聖王,人稱“大舜”,禹的帝位就是舜禪讓給他的。孟子說,舜比禹要更偉大。他能善與人同,舍己從人,與人為善。所謂“善與人同”,就是把成績優點看作不是個人獨有、而是和群眾共同的。所謂“舍己從人”,就是舍棄自己的缺點,遵從別人的優點。舜曾在曆山耕過田,在河濱燒過窯,又在雷澤捕過魚。從他做農民、做陶工、做漁夫,直到做天子,所有的長處沒有哪樣不是向別人學習來的。吸取別人的長處以提高自己,從而更多地為大家做些好事,這就叫做“與人為善”。(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已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聞過則喜”,後來人們也說作“聞過色喜”。“舍己從人”,後來變作放棄自己的主張、聽從別人意見的意思;也叫“舍己為人”,是犧牲自己的利益、為別人服務的意思。“與人為善”,後來也有些變了,成了與人和睦相處的意思。
聞雞起舞
【釋義】聽到雞叫就立刻起身鍛煉。舞:舞劍。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祖逖傳》。
祖逖和劉琨都是晉代著名的將領,兩人少年時代就是好朋友,青年時一起去司州(今河南洛陽東北)任主簿。兩人誌同道合,意氣相投,都希望為國家出力,幹出一番事業。他們白天一起在衙門裏供職,晚上合蓋一床被子睡覺。
由於西晉朝廷內部爾虞我詐、爭權奪利,致使國勢衰竭,各少數民族首領乘機起兵作亂,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祖逖和劉琨對此都很為焦慮。
一天半夜,祖逖被遠處傳來的雞叫聲驚醒,便把劉琨踢醒,說:
“你聽到雞叫了嗎?”
劉琨側耳細聽了一會,說:
“是啊,是雞在啼叫。”
祖逖一邊起身,一麵說:
“這是催促我們快起床鍛煉的叫聲,還是起床吧!”
他們二人合衣而起,來到院中,麵對滿天星鬥,皎潔的月光,拔出劍來,你來我往,直殺得汗流浹背,天光微露時才回去。以後在收複北方失地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聞所未聞
【釋義】指從來沒有聽到的事。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陸賈列傳》。
楚國人陸賈,曾跟隨漢高祖劉邦打天下,一年,高祖派陸賈去賜給尉他南越王印綬。尉他原是中原人,久居南越稱王。陸賈向他講了不少道理,規勸尉他早日歸順漢王不然會自取滅亡。
尉他聽了陸賈的話,不由得驚慌起來,忙跪下向陸賈謝罪道:“我因久居蠻夷之邦,不懂禮儀。”並問陸賈:“我跟蕭何、曹參、韓信相比,哪一個比較賢能?”
陸賈敷衍說:“你似乎比較賢能。”
尉他是井底之蛙,不知世界之大,又問:“我跟漢皇帝比,誰賢能些?”
陸賈說:“漢皇帝從豐沛起兵討伐暴秦,誅滅了強楚,替天下人民興利除害,繼承了三皇五帝的事業。中原人多地大,土地肥沃,物產豐盛,政令統一。而你們南越,人不過數十萬,地域狹窄,隻抵得過漢朝一郡之大,怎能和漢朝相比呢?”尉他聽了陸賈的話,頓開茅塞。
尉他對陸賈非常佩服,留他在南越吃住了好幾個月。尉他說:“南越無人可以相談,直到見了你,才讓我聽到了以前聞所未聞的事情。”
前倨後恭
【釋義】先傲慢,後恭敬。倨:傲慢。比喻前後態度相反。多形容勢利小人。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
蘇秦是戰國時洛陽人,從小家中很窮,父母兄弟都在家中務農。蘇秦長大後,曾和孫臏、張儀等在一起學習兵法。
蘇秦學習了兵法,就想去求個一官半職。他去求見周顯王,但周顯王左右的人嫌蘇秦出身貧賤,瞧不起他,沒人替他說好話。
蘇秦又到秦國去,向秦惠文王出謀獻策,為秦國稱霸天下出力,但秦惠文王不願聽他的意見。
就這樣,蘇秦在秦國住了兩年,身上的錢用光了,衣服也破了,隻好灰溜溜地回家去。一路上,他穿著草鞋,打著綁腿,挑著行李,麵容憔悴,狼狽不堪。到了家裏,家裏的人都瞧不起他,父母不同他說話,妻子正在織布,見他進來也不下機來迎接,他的嫂嫂也不肯做飯給他吃。
蘇秦見家裏人對他這樣,就決心發憤學習。他堅信,隻要自己學識淵博,有了大本事,總有一天會出人頭地。
過了一年,蘇秦通過懸梁刺股的苦讀,熟讀了兵書,對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情況也了如指掌,就又離開家,到各國去遊說。
他首先到了趙國,勸說趙王采納他的合縱抗秦的主張,趙王同意了蘇秦的策略,並且將其封為武安君。趙王還給蘇秦一百輛車、一千鎰黃金、一百雙白璧、一千匹錦,讓他到各國去遊說,完成他的合縱計劃。經過他的鼓動勸說、他的主張得到了韓、魏等六國的讚同,六國結成了抗秦的聯盟,還推舉蘇秦為“合縱長”,一時間六國拜他為相,聲名顯赫。
蘇秦的事業終於取得了成功。他在遊說途中,儀仗隊浩浩蕩蕩,非常壯闊。他回家的時候,他的嫂嫂跪在他麵前,頭都不敢抬起來。蘇秦問她說:“你以前那麼傲慢,為什麼現在又這麼恭順呢?”
他嫂嫂趕緊賠罪,說:“叔叔現在當了大官,誰敢不恭敬啊!”
前車之鑒
【釋義】比喻以前的失敗,可作為以後的教訓。鑒:銅鏡。
【出處】漢·班固《漢書·賈誼傳》。
賈誼是西漢時洛陽人,從小就有神童之稱,18歲時就已遠近聞名了。
漢文帝聽說賈誼很有才學,就派人把賈誼請到京都擔任博士。那時,賈誼才二十歲。
有一次,賈誼上書給漢文帝,講述治理國家的道理時說:
“秦朝的時候,宦官趙高教導秦始皇的次子胡亥,單教他怎樣去處決囚犯,所以胡亥所學習的,不是斬殺犯人,就是怎樣滅族。
秦始皇死後,胡亥當上了皇帝。他在即位的第二天就殺人,有人用忠言勸告他,他認為是誹謗;有人向他呈送治國安民的計策,他認為是妖言。他殺起人來,簡直就像割草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