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3 / 3)

那麼,難道胡亥天生就是這樣殘暴的嗎?不是的。這完全是教導他的人教得不合理,才造成的惡果呀!俗語說:‘不熟悉做官的,隻要看看他所辦的公事成績如何,就可以知道了!’

俗語又說:‘前車之覆,後車之鑒;看到前麵的車子倒下來,後麵的車子就應停下來,不應該再往前走。’

秦朝天亡的前車之覆,應該作為我們的後車之鑒呀!”

漢文帝看了上書,認為賈誼講得很有道理,不久便把賈誼升為大夫。後來,漢文帝繼續提拔賈誼,卻遭到絳侯周勃等人的反對。於是漢文帝派賈誼出任長沙王太傅,後又調任梁王太傅。賈誼一直鬱鬱不得誌,死時年僅32歲。

前徒倒戈

【釋義】前徒:前麵的士卒。倒戈:倒轉矛頭。比喻軍隊背叛,調轉矛頭攻擊自己人。

【出處】春秋·孔丘《尚書·武成》。

商紂王是商朝最後一位皇帝,他不理朝政,荒淫無度,十分殘暴。商朝的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便紛紛起來反抗。商紂王為此製定了許多嚴刑酷法,以鎮壓人民的反抗。他還發明一種“炮烙”之刑,行刑時,在一個空心銅柱裏燒上火,一直燒得通紅,然後把犯人的身體縛在上麵,直到烙焦為止。

商紂王的倒行逆施引起了諸侯王們的強烈反抗。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領數萬名士卒,向東挺進,討伐商紂王。一時間,列國諸侯紛紛起兵響應。

周武王順應人心,各諸侯國兵馬迅速會集,浩浩蕩蕩直接殺向商都城朝歌。大軍長驅直入,攻至牧野,距朝歌僅有70裏路。周武王在牧野召開了誓師大會,列舉商紂王的種種罪行,鼓勵將士們同心協力,奮勇殺敵,一舉攻克朝歌。

兩軍交戰後,商紂王的先鋒部隊紛紛倒轉矛頭,引導周武王的軍隊,向城內殺去(前徒倒戈)。結果,商軍一敗塗地。商紂王走投無路,逃到鹿台上,把他所有的珠玉寶器披戴在身上,然後自焚而死。

周武王攻占了朝歌,建立了西周王朝。

前功盡棄

【釋義】以前的功勞和努力全部白費。盡:全。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西周策》。

戰國後期,秦國的勢力最為強大,秦昭王為了稱霸天下,派大將白起率兵,先後打敗了韓國和魏國。斬殺韓、魏兩軍的首級達24萬顆之多。此後幾年,秦軍又經常在韓、魏的國土上出現,占領許多城池,奪去無數人的性命,使韓、魏兩國百姓不得安寧。

公元前281年,秦昭王又派白起去攻打魏國的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有個名叫蘇厲的遊說之士得知這個消息後,對周赧王說:“如果大梁被秦攻占,周朝就將危險了!”

周赧王是東周的國王。當時周已分裂為東周、西周兩個小國。赧王名義上是天子,實則寄居西周,各諸侯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而對周威脅最大的就是秦國。赧王聽蘇厲這樣說,驚慌不已,忙問他該怎麼辦。

蘇厲獻計道:

今天,隻有先派人去勸阻秦將白起發兵才行,否則,很難挽回危局。

赧王趕緊向他請教,應該怎樣勸說白起。蘇厲胸有成竹地說:

“可以派人這樣對白起說:您大破韓、魏之師,殺了魏國的大將師武,又在北方奪取了趙國的藺和離石(均在今山西境內)等地,立下的戰功可說夠大夠多的了。現在您又將經過韓國去攻打魏國,這樣有危險。如果一旦攻打失利,那麼就會前功盡棄。所以勸您還是稱病不出的好。”

白起聽了,果然停止了進攻魏國的軍事行動。

但白起最後的命運依然不好,因他和秦王、相國範睢的意見不統一,反對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被逼自殺。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釋義】不忘記以前的事,以後的事就好辦了。表示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借鑒。師:榜樣。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一》。

春秋末,晉國的卿大夫(國王及諸侯分封的臣屬,掌握國政和統兵之權)智伯,在率領韓、趙、魏三卿滅掉晉卿中行氏之後,向韓、趙、魏三家索取疆土。韓、魏兩家因害怕智伯手握兵權,都給了他土地,但趙襄子不肯給予。於是,智伯又會合韓氏和魏氏的軍隊攻趙。

趙襄子采用大夫張孟談的計謀,暗中與韓、魏兩國聯絡,說清如果趙國被攻滅,韓、魏兩國早晚也要被晉國滅掉。最後,韓、魏與趙的軍隊秘密聯合起來,偷襲智伯的軍隊,把智伯活捉了。

在這場爭鬥中,張孟談為趙國立下了大功。可是事成之後,他卻向趙襄子提出辭呈,不再為趙襄子幹下去了。

趙襄子覺得很奇怪,問張孟談為什麼要功成身退。張孟談回答說:

“從前有人說,春秋五個霸主所以能很好地治理天下,那是因為國君都能駕馭臣子,而絕不為臣子所駕馭,如今我作為臣子,名聲顯達,地位高尊,權力重大,信服的人太多了,所以應該放棄功名,削掉權勢。”

趙襄子不高興地說:

“我聽說凡是能輔佐國君的,名聲才能顯達;功勞大的,地位才能高貴;對國家能負責任的,才能委以重任;隻要自己忠誠,眾人便會信服。先聖所以能安邦定國,就是因為重用人才的緣故。而你今天卻要辭職,離我而去,實在是讓我感到太失望了!”

張孟談說:

“大王所說的是成功所必須的東西,而我說的是鞏固國家政權的道理。我聽說,從前君臣一起打天下,最後取得成功,這是常有的事。但成功之後君臣權力平等,臣子的結局美好,那是沒有的。不忘記以前的事,以後的事也就好辦了。大王即使不同意我辭離,我也沒有力量來幫助您做事了。”

趙襄子見他說到如此程度,知道實在無法挽留,隻好忍痛割愛,讓他離去。

美如冠玉

【釋義】形容男子美貌出眾,像冠上的玉一般。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陳丞相世家》。

陳平是秦末漢初的賢士,身材高大魁梧,眉清目秀,非常漂亮,遠近聞名。

陳勝起義時,陳平投奔魏王咎,因魏王咎不能采納他的正確主張,他又去投奔項羽。不久,因受到項羽的無端猜疑,又投奔劉邦。

陳平去見劉邦的那天,劉邦說:“我今天累了,想睡覺。”

陳平說:“我是慕你的大名而來,我的話不能留到明天說。”

劉邦在和陳平交談過程中,發現陳平很有智謀,能說會道,說理透徹,於是就留在身邊做謀士。

將軍們見劉邦如此看重陳平,對劉邦說:“他是項羽的逃兵,誰知道他有沒有本事,你為什麼這樣器重他?”

大臣周勃和灌嬰也說:“陳平隻不過是長相漂亮,外表美得像帽子綴上的玉(美如冠玉),內裏卻空虛。再說,他剛來不久,不知他的底細,你要多加考察。”

劉邦經過一段時間的親自考察,發現陳平是個才貌雙全的人,更加堅定了對陳平的看法,又多次給他加官。

陳平後來在輔助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六出奇計,使劉邦轉危為安,表現了傑出的智慧。劉邦建立漢朝後,他被封為曲逆侯。後來,他為漢王朝的穩定鞏固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美輪美奐

【釋義】形容建築物高大,寬敞,漂亮。

【出處】漢·戴聖《禮記·檀弓篇》。

晉文子趙武家裏新建了一所房屋,房屋寬敞、高大,落成的時候,晉國的大夫們紛紛前往致賀。其中有一位稱為張老的,他的賀詞是:“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這幾句話大意是:好呀,高大啊!好呀,漂亮啊!以後逢到祭祖,就到這裏奏樂;逢到喪事,就在這裏哭泣;遇到宴集國賓、聚會宗族等活動,也好在這裏舉行了!

這些話實際上是在諷刺趙武的奢侈和浪費,作為新屋落成的賀詞,是很特別的,旁人都不免驚訝。可晉文子卻並不生氣,還接著祝禱道:“武也得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是全腰領以從先大夫於九原也!”大意是:我趙武能始終“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也就能保全我的腰和頭頸,無災無難地直到跟祖先同居九原了!古時重罪腰斬,輕罪頸刑,晉文子所謂“全腰領”,就是一生平安、沒有災禍的意思。九原,是當時晉國卿大夫墓地,在今山西絳縣北,也寫作“九京”。後世的人們就把“九原”當作死人所住的地下,和“九泉”的意思一樣。

張老的賀詞,可以說是一語雙關,既有讚頌,也有褒貶,而晉文子則完全把它作為讚頌詞祝禱,因此稱為“善頌善禱”。張老賀詞中的“美哉輪焉!美哉奐焉!”兩句,後來形成了成語“美輪美奐”。

養虎遺患

【釋義】比喻縱容敵人,自留後患。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仗著自己的勢力強大,對劉邦占領鹹陽很不滿,於是想率兵攻打劉邦。劉邦因為當時自己的兵力尚薄,而項羽勢力很大,不敢應戰,隻得退到漢中一帶。後來劉邦勢力逐漸強大,而項羽卻一天天孤立,劉邦就派人去勸說項羽,願意以鴻溝為界,訂立和約。項羽明白自己很難再打敗劉邦,隻得接受劉邦的建議,兩人分割土地,鴻溝以西的地區給劉邦,以東的地區給項羽,以後各不侵犯。

談判成功後,項羽帶兵往東去了,劉邦也感到很滿足,打算撤兵回到西邊去。這時張良和陳平等人卻對劉邦說:“現在你已占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諸侯又歸附你。項羽的軍隊已經很疲勞,如果不趁這個時候消滅他,真是‘養虎自遺患’呀!”劉邦聽從了他們的計謀,最後在烏江邊垓下這個地方徹底消滅了項羽的主力,項羽最後被逼自殺,劉邦建立了西漢。

差強人意

【釋義】差:尚、略。強:振奮。原指還算能振奮人心。後多指尚能使人滿意。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吳漢傳》。

新莽末年,吳漢逃亡到漁陽,以販馬為業,結交天下豪俠義士,後來投奔劉秀,為偏將軍,征發漁陽等郡騎兵,幫助劉秀消滅王朗的割據勢力,鎮壓銅馬、重連等部農民起義軍,為東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戰功。劉秀當上皇帝後,吳漢被任命為大司馬,封廣平侯,轉戰各地,鎮壓農民起義,並率部攻滅割據益州的公孫述。

吳漢為人誠實可靠,不喜歡誇誇其談,但做事認真、謹慎,有勇有謀,可成大事。劉秀知道後才有意與他接觸。

有一次,劉秀吃了敗仗,心裏很不是滋味,許多將領也都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吳漢卻在兵營裏和士兵們一起磨刀擦槍,鼓舞士兵們的勇氣。劉秀聽說後,滿臉的愁雲一掃而光,覺得吳漢頗具大將風度,於是讚歎地說:“吳將軍的所作所為還算能振奮人心(差強人意)啊!”

神機妙算

【釋義】靈巧的心機已達到神奇的程度,比喻計謀高明。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公元208年,曹操率領二十餘萬大軍南下,準備一舉消滅孫權和劉備的勢力,統一全國。劉備知道自己勢單力薄,不能與曹操硬拚,於是派諸葛亮去東吳說服孫權,共同對付曹操。

東吳的大都督周瑜是位名將,但他嫉妒諸葛亮的才能,總想借機把他除掉。諸葛亮內心早已知道周瑜的心思,可是為了顧全大局,隻好與周瑜一起共事。

有一次,諸葛亮接受了三天內造出十萬支箭的任務,並且立下軍令狀,到時交不出十萬支箭,就要被斬首。

周瑜暗暗高興,料定諸葛亮必定不能完成這個任務,到時就可以毫不費力地把他除掉。他還暗中吩咐造箭軍匠故意拖延時間,不給諸葛亮準備所需要的材料。

但是,諸葛亮胸有成竹,早已算計好了。他私下向大將魯肅要了二十隻快船,每隻船上配置三十名士兵;船上都用青布做帳幕,每隻船上紮放了一千多個草人。

兩天過去了,諸葛亮卻沒有一點準備,周瑜認為這次諸葛亮必死無疑。不料到了第三天淩晨,諸葛亮趁江麵上籠罩著大霧,下令將草船駛近曹軍水寨。他和魯肅一麵在船中飲酒,一麵命令士兵在船上擂鼓呐喊,裝作攻打曹軍的樣子。

曹操聽到江麵上鼓聲、呐喊聲大作,以為敵軍一定是趁大霧前來襲取水寨,慌忙命令曹軍不要出擊,奮力用箭射向對方。霎時間,曹操水陸兩軍一萬多弓箭手一齊朝江中射箭。

天快亮了,等到太陽初開霧散之後,諸葛亮下令各船迅速駛回。這時,二十隻船的草人身上已經掛滿了箭。遠遠超過了十萬支。他又讓各船士兵齊聲高喊“謝丞相贈箭”。等曹操明白真相時,諸葛亮的草船已經出了二十多裏,無法追趕,曹操後悔不已。

魯肅把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以後,周瑜大吃一驚,感慨萬分地歎道:

“諸葛亮靈巧的心思已達到神奇的程度,我不如他。”

比喻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神仙中人

【釋義】對容貌端美、神態飄逸者的稱呼。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王恭傳》。

王恭是西晉時晉孝武帝的皇後的哥哥,他自以為自己是皇親國戚,門第高人一等,權勢顯赫,他曾把當宰相作為自己的目標。

王恭定的目標這樣高,他自己在官場中也能嚴於律己,他的個性剛直,堅守節操是很出名的。

有一次,會稽王司馬道子約了一班朝官在府中喝酒,大家邊談邊喝,十分盡興,尚書令謝石已經醉了,竟也唱起了那種小街小巷裏流行的歌曲。王恭在旁邊聽不下去了,站起來,指著謝石的鼻子說:“你身為朝廷的大官,今天在會稽王的府第裏竟放肆到唱這種下流歌曲,你的下屬會怎麼看你,他們將來又會跟你學成什麼樣子?”

謝石十分難堪,眾人麵麵相覷,大家不歡而散。

王恭還篤信佛教。平時,他的神情氣質舉止行動都仿效神仙。他的身材高大,相貌端美。一次,大雪飄飄,王恭身披鶴氅裘衣,在白雪皚皚的曠野上,深一腳淺一腳地緩緩前行,身後留下了一串長長的腳印,有一位名士孟昶見了,禁不住讚歎說:“這個人真是神仙中人啊!”

由於王恭為人過於刻板、嚴肅,不能寬厚待人,人們不樂意與他接近,因此和別人相處不好,導致了他在朝廷的權力之爭中陷於困境,招來眾人反對,最後被司馬道子殺死。

舉足輕重

【釋義】表示隻要舉足移動一步,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比喻實力強大,地位十分重要,足以左右整體局勢。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竇融傳》。

竇融是東漢時的大將軍,世代為官。王莽當政時,他任波水將軍,後來歸降起義軍首領劉玄,當巨鹿太守。劉玄失敗後他聯合酒泉、敦煌等五個郡割據河西,擔任河西五郡大將軍。

河西這地方民風質樸,竇融施政寬和,境內官民相安,因此財糧豐裕,兵強馬壯,附近流亡百姓紛紛來歸順。

漢光武帝劉秀取得政權以後,竇融想歸附他,於是派長史劉鈞向光武帝上書並獻上馬匹。劉秀見竇融有歸順之意,非常高興,封他為涼州牧,賞賜黃金二百斤,頒發一道詔書讓劉鈞捎回。

在這道詔書中,劉秀讚揚竇融治理河西五郡的政績以及對竇融的思慕之情,並且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劉秀特地指出,在他與竇融相隔之間,尚有益州的公孫述和天水的隗囂,他們都想爭奪天下。在蜀漢相攻的形勢下,竇融的去從對全局起著關鍵的作用,他要舉足移動一步,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

舉一反三

【釋義】從一件事推知其他很多事情。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述而》。

有一天孔子對弟子們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意思是說:先生舉出一個牆角,學生就應該獨立思考,融會貫通,而聯想類推到其餘的三個牆角,並用其他三個牆角來反證先生指出的一個牆角;如果這樣去用心學習和思考,使推理靈活化,那麼,老師就用不著再教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