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裏藏刀
【釋義】在笑容中藏著尖刀。比喻表麵和善,內心陰險毒辣。
【出處】後晉·劉昫等《舊唐書·李義府傳》。
唐朝有個名叫李義府的人,出身貧寒,但潛心讀書,關心時政,胸懷大誌。唐太宗時,他在科舉考試中因對答良好而被朝廷錄用,當了一個小官。
唐高宗繼位後,擅長奉承拍馬的李義府升了官。過了幾年,高宗想把武則天立為皇後,李義府百般擁護、萬分支持,博得了高宗的歡心,很快升任右丞相,成為掌握朝政大權的高級官員。
李義府表麵上待人和藹謙恭,臉上總是帶著微笑,但心底裏卻偏狹陰險,對冒犯或不順從他的人打擊報複,決不手軟,那些得罪過他的人都會遭到他的迫害。為此,大家在背後給他一個外號:“笑中刀”。
有一次,李義府聽說大理寺(最高司法機構)的監獄裏關著一個犯死罪的女囚,長得非常美,便想霸占她。他目無國法指使獄吏畢正義私下放了她,然後把她弄到手。事情被發覺後,主管大理寺的官員向高宗奏告。畢正義畏罪自殺,李義府以為死無對證,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侍禦史(掌管監察官員工作的官職)王義方了解內情後,向高宗奏告此案的主謀是李義府,要求朝廷對他嚴加懲處。但是,高宗加以偏袒,不僅不捉拿李義府問罪,反而將王義方貶到外地去做小官。事後,李義府還恬不知恥、皮笑肉不笑地諷刺了王義方。
後來,李義府目無法紀,膽大妄為。一天他在宮中偷看到一份任職名單,便默記一人,回家後指使兒子去向此人索要錢財,此人無意中將此事說了出去,高宗便將他父子倆流放到邊遠的四川去。長期作惡多端、笑裏藏刀的李義府終於未逃法網,時人無不拍手稱快。
笑容可掬
【釋義】滿麵的笑容似乎可用雙手捧起。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蜀國君主劉備死後,丞相諸葛亮扶持後主劉禪支撐蜀國半壁江山。公元228年,諸葛亮帶兵去祁山討伐魏國,由於街亭失守,陷入了非常被動的局麵,隻得退守西城。
不久,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懿帶領15萬兵馬,直奔西城而來。這時,西城隻有5000名士兵,而且其中一半已派去搬運糧草,情況十分危急。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諸葛亮眼見大兵壓城,既無力抵抗,更不能棄城而逃,他決定使用“空城計”,下令將城頭上的軍旗全部收起來,諸將各自守住自己的崗位,不得有絲毫驚慌,違令者斬。
接著,他又下令大開城門,找了幾十個老兵化裝成老百姓,在城門口的街道上灑掃,不得流露出慌亂的神色。然後來到城門樓上端坐,焚香撫琴,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當司馬懿率領大軍來到西城下,隻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焚著香,彈著琴,一副笑容可掬的樣子,兩個童子伺候在兩旁;城門內外,有十數個百姓正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又細聽琴聲,絲毫不亂,琴聲中充滿了自信,毫無驚慌之音,懷疑城中有重兵埋伏,便不敢貿然攻城,立即下令退兵。
諸葛亮見司馬懿退去,深深鬆了一口氣,立即帶著人馬從容撤離了西城。
筆走龍蛇
【釋義】形容書法雄健灑脫,像龍蛇舞動一般。
【出處】唐·李白《李太白集·草書歌行》。
唐朝時,有一年秋天,秘書監賀知章在府上宴請賓客,不少名人墨客會聚一堂,高朋滿座,熱鬧非凡。正在酣飲之間,來了一位少年僧人。
賀知章說:“他是玄癸法師的弟子懷素,出家不戒酒,寫得一筆好草書。在他老家長沙和湖南七郡的知名人家,家家都掛有他書寫的條幅。酒過三巡,賀知章向來賓敬酒致謝說:“嘉會良辰,少不得賦詩助興,有請謫仙李翰林作詩以記盛會如何?”
李白並不推辭,隻是說:“詩意因興而起,酒興有了,但還不夠,請懷素師當眾揮毫以助詩興。”
書童抬出幾箱書寫用的麻箋、素絹,書案上擺出數方上好的宣州石硯,書童幾人輪番注水研墨。懷素放下酒杯,飄然起立,堂上頓時一片寂靜。但見少年僧人援筆蘸墨,凝神注視紙絹片刻,突然運氣揮毫,臂轉腕旋,寫完一張又一張,不多久,滿地盡是靈氣飛動的草書。幾箱麻箋素絹頃刻用完。
懷素擲筆返座時,李白《草書歌行》亦已寫就,當眾吟哦道:“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吾師醉後倚繩休……起來向筆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鬥,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隻見龍蛇走……”
賀知章最後總結評論說:“上人書寫,左盤右旋,確實筆走龍蛇啊!好字,好詩!”博得大家一陣喝彩。
狼狽為奸
【釋義】狼和狽常合夥傷害牲畜,因此用來比喻相互勾結幹壞事。
【出處】《博物典彙》。
狼和狽是兩種不同的野獸,它們形狀十分相似,性情也十分相近。它們之間所不同的是,狼的兩條前腳長,兩條後腳短;而狽正好相反,它的兩條前腳短,而兩條後腳長。這兩種野獸,常常一起出去偷吃人類畜養的家畜,對人類造成很大的危害。
傳說有一次,狼和狽一起來到一家農民的羊圈外麵,它們知道裏麵有好多的羊,便打算偷一隻羊來吃。可是,羊圈築得很高,又很堅固,既跳不過去,也撞不開門,一時不知道如何是好。
它們商量了一會,終於有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讓狼騎在狽的脖頸子上麵,再由狽用兩條長腿站立起來,把狼扛得高高的,然後狼再用它的兩條長長的前腳,攀住羊圈,把羊叼走。
於是,那狽便蹲下身來,讓狼爬到身上,然後用前腳抓住羊圈的竹籬,慢慢地把身子站直。等狽站直後,狼再將兩隻後腳站在狽的脖頸上,後腳抓住竹籬,慢慢站直,把兩隻長長的前腳伸進竹籬,猛地抓住了一隻在竹籬旁的羊。
在這次行動中,如果單單隻有狼,或隻有狽,都一定沒辦法爬上羊圈,把羊偷走;可是,它們卻會利用彼此的長處,互相合作,而把羊偷走。
後來,人們就把這則故事引申成“狼狽為奸”這一成語。
狼子野心
【釋義】狼子:狼崽子,具有難以馴服的殘忍本性。比喻殘酷的人本性難改。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四年》。
春秋時期,子文和子良兄弟二人都在楚國做官,子文是令尹,子良是司馬。有一年,子良的夫人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子越。子文看過這個孩子以後,就對弟弟說:“子越這個孩子,長得像熊、虎一樣,可是哭起來好像豺狼叫喚。俗話說狼子野心,我看子越是條狼,必須殺掉,不然我們的家族恐怕會因他招來災禍!”
子良認為子文胡說八道,是在嫉妒自己,就沒有聽哥哥的話。因此,子越安全地活下來,長大了。但子文始終認為子越活著是十分不吉利的,他在臨死的時候,把全家族人都找來,對大家說:“將來如果子越當了官,你們要及早離開楚國,免得遭難!”
子文死後,他的兒子子揚作了令尹;子良的兒子子越則作了司馬。不久,一個叫蕪賈的人替子越殺死了子揚。子越當上了令尹,而蕪賈自己當上了司馬,後來他又被子越殺死了。
這年秋天,子越謀反,帶兵攻打楚王,經過幾次決戰,終於被楚王打敗。
狼吞虎咽
【釋義】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回》。
蔡慶盤纏用盡無法歸還,就去找楊林。楊林說:“你來得正好,李應被濟州太守關入獄中,我們去營救吧。”於是他們到獄中設法讓李應越獄逃出。
在黎明十分,他們來到城邊,出城後到路旁酒店,叫酒保打了五斤酒,切上大盤牛肉。由於走了半日,肚中饑餓,他們狼吞虎咽地吃了一頓,忽見酒座上坐著一名軍官和四個家丁。他們虎背熊腰,凶神惡熬一般。當他們兩人聽說是來捉拿重犯李應的,便趕緊算了酒錢出門便走。
正在出門時又進來一個鋪兵,鋪兵一進門就大聲呼叫:“快拿酒來。”並且說:“昨夜李應越獄走了,還殺死了兩個更夫。”
聽了這話,那軍官驚跳起來說:“李應越獄了?我看方才算酒錢的就像李應!”
鋪兵說:“我看也像。”說著就追出去了。
他們三人與軍官、鋪兵、家丁展開了一場廝殺搏鬥,以死相拚殺死軍官、鋪兵,脫險後奪路而走。
愛屋及烏
【釋義】由於愛某個人而連帶地愛護停留在他屋上的烏鴉。比喻非常喜愛某人,從而連帶喜愛和他有關的人或物。
【出處】漢·劉向《說範·貴德》。
商朝末年,紂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搞得百姓困苦不堪,怨聲載道。西方諸侯國的首領姬昌決心推翻商朝統治,積極練兵備戰,準備東進,可惜他沒有實現願望就逝世了。姬昌死後,他兒子姬發繼位稱王,世稱周武王。周武王在軍師薑尚(太公)及弟弟姬日(周公)、姬爽(召公)的輔佐下,聯合諸侯,出兵討伐紂王。雙方在牧野交兵。這時紂王已經失盡人心,沒有人再願意為他出力,軍隊紛紛倒戈,終於慘敗。商朝都城朝歌很快被周軍攻克。紂王自焚,商朝滅亡。
紂王死後,武王心中仍覺得不踏實,他召見薑太公,問道:
“進了殷都,對舊王朝的士眾應該怎麼處置呢?”
“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同他屋上的烏鴉也喜愛;如果不喜歡那個人,就連帶厭惡他家的牆壁籬笆。這意思很明白:殺盡全部敵對分子,一個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麼樣?”太公說。
武王認為不能這樣。這時召公上前說:
“我聽說過:有罪的,要殺;無罪的,讓他們活。應當把有罪的人都殺死,不讓他們留下殘餘力量。大王你看怎麼樣?”
武王認為也不行。這時周公上前說道:
“我看應當讓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裏,各自耕種自己的田地。君王不應偏愛自己舊時朋友和親屬,應用仁政來感化普天下的人。”
武王認為周公的話有道理,就把紂王舊有的士眾放回家,安定了天下人心,從此,西周也逐漸強大了。
愛才若渴
【釋義】愛惜人才就像口渴時要喝水一樣。
【出處】現代·趙爾巽等《清史稿·藝術傳三·王時敏》。
王錫爵,江蘇太倉人,明末大學士,喜愛收藏書畫、典籍、古玩等。王時敏是他的孫子,從小愛上繪畫,王錫爵特地為他建造別墅一處,重金收買曆代名畫家的真跡,供孫子觀摩學習。
王錫爵跟禮部尚書、鬆江的董其昌關係甚好,董其昌有“江南第一”才子的美稱,因為避閹黨之亂,辭官家居。王錫爵就讓孫子到鬆江拜董其昌為師,王時敏從此書畫技藝大有長進。
王時敏在萬曆年間考取進士,明亡後,時敏從此退隱於太倉,以讀書作畫自娛。王時敏作畫,除得董其昌神韻風致外,畫麵構圖布局設施,運筆勾勒所致,均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王時敏很注重提攜後進。《清史稿》評價他“愛才若渴”最為得當。他曾經將家中收藏的名畫裝成巨冊,放在圓室書房裏,供四方畫家前來觀賞。隻要對方有要求,王時敏必定親自指點,不遺餘力。得到他指點的畫家,當時都相當有名。
乘堅驅良
【釋義】乘著堅固的車子,驅著良馬。形容生活奢侈。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春秋時,範蠡隱居後,潛心經商,成了巨富,世人稱他為陶朱公。
陶朱公的二兒子因殺人罪在楚國被囚,範蠡派小兒子前去營救。長子認為,家中有事不叫長子做,說明自己沒出息,氣得直要自殺,陶朱公不得已,改派長子前往。
長子除了帶上父親交給的一千鎰黃金外,自己又悄俏帶了幾百鎰,出發到了楚國,找到父親的朋友莊生,托他救人,並送給他1000鎰黃金。莊生答應了下來,並囑咐他:“你趕快離開此地!假如你弟弟放出來,不要探問原因。”大兒子離開了莊家,卻沒有回家,仍留在了楚國,他怕事情不落實,又拿自己帶的幾百縊黃金送給楚國當權的人,托他救弟。
莊生找機會謁見楚王,假托“實行德政可以免除禍祟”為由說服楚王實行大赦。當權的人很驚訝,把這消息告訴了陶朱公的大兒子。大兒子以為既然楚王大赦,弟弟一定會放出來,又去莊家把原先送的一千鎰黃金又拿了回來。
莊生惱羞成怒,決定再次麵見楚王,告訴他說:“路上人們都在說,富人陶朱公的兒子殺人,拿許多金錢賄賂大王身邊的人,所以大王赦免囚犯,不是憐憫楚國人,而是為了陶朱公的兒子。”楚王大怒,先殺了陶朱公兒子,第二天才下令大赦。
陶朱公大兒子因貪戀錢財,不僅沒救活弟弟,反而加速了弟弟的死亡,最後帶著弟弟的靈樞回家。家中人十分悲痛,惟獨陶朱公笑著說:“我早知道他會害死大弟的!他小時候和我一起創業,吃過苦,過分看重財物。他小弟生下來看見的就是財富,乘坐堅固的車輛,驅趕著跑得很快的良馬(乘堅驅良),追逐狡兔,所以十分輕賤錢財,所以我要派小弟去,而他大哥做不到看輕錢財,終於害了他大弟,事理就是這樣,不必悲傷!”
乘人之危
【釋義】在別人困難之時給予打擊,以謀私利。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蓋勳傳》。
蓋勳是東漢時漢陽郡的長史,他智慧超群,為人正派,剛正不阿。當時,漢陽屬涼州管轄,涼州刺史梁鵠是蓋勳的好朋友,梁鵠在政務上有什麼疑難,常向蓋勳請教。
涼州管轄的其他幾個郡內官吏貪贓枉法,十分腐敗。當時武威太守仗著朝廷中有後台,橫行不法,魚肉百姓,弄得老百姓怨聲載道,對他恨之入骨。
梁鵠手下有個從事蘇正和,是個不畏強霸的正直官吏,他依法查辦,不看情麵,不徇私情,狠挫了那些貪官汙吏的氣焰。
梁鵠得知這一情況後,害怕蘇正和這樣做會觸及武威太守在朝中的後台,連累自己,便想除掉蘇正和,以保住自己的地位。於是,他來到漢陽,想找蓋勳商量一下,究竟應該怎樣辦。
蓋勳和蘇正和也有嫌怨,有人向他建議乘機將蘇正和除掉,蓋勳斷然拒絕,義正辭嚴地說:“為了個人的私怨,殺害賢良的人,這是不忠;乘別人危難的時候去謀害人家,這是不仁!蘇正和雖然和我是冤家,但我絕不會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過了幾天,梁鵠果然來到漢陽,向蓋勳征詢如何處置蘇正和,蓋勳說:“喂養鷹鳶,訓練它們的凶猛,目的是讓它們去捕捉獵物;如果你訓練好了,卻又殺掉它們,那你還喂養它幹什麼呢?”
梁鵠聽蓋勳這麼一說,便又改變了主意,沒有殺蘇正和。後來,蘇正和知道了這件事,十分感激,多次登門道謝,但蓋勳卻避而不見。他對別人說:“我勸梁鵠別殺蘇正和,這純粹是公事,跟我與他的恩怨無關!”
乘風破浪
【釋義】船借著風勢,破浪前進。比喻不畏艱險,奮勇向前。
【出處】梁·沈約《宋史·宗愨傳》。
宗愨是南北朝時的一名剛強少年,出身武術世家,從小就隨父親和叔父練拳弄棒;年紀不大,武藝卻十分剛強。
他哥結婚那天,家裏賓客盈門,熱鬧非凡。有十幾個盜賊也乘機冒充客人,混了進來。
正當前麵客廳裏人來人往、喝酒賀喜之際,這夥盜賊卻已潛入宗家的庫房裏搶劫起來。有個家仆去庫房拿東西,發現了盜賊,大聲驚叫著奔進客廳。
霎時,客廳裏的人驚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隻見宗愨鎮定自若,拔出佩劍,直奔庫房。
盜賊一見來了人,揮舞著刀槍威嚇宗愨,不許他靠前。
宗愨麵無懼色,舉劍直刺盜賊,家人也呐喊助威。盜賊見勢不妙,丟下財物,奪命而逃。
賓客見盜賊被趕走了,紛紛稱讚宗愨機敏勇敢,少年有為。問他將來長大後幹什麼?他昂起頭,大聲地說:“願乘長風破萬裏浪,幹一番偉大的事業。”
後來,當林邑王範陽邁侵擾邊境,皇帝派膠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討伐時,宗愨自告奮勇地請求參戰,被皇帝任命為振前將軍。
一次,檀和之進兵包圍了區粟城裏林邑王的守將範扶龍,命宗愨去阻擊林邑王派來增援的兵力。
宗豪設計,先把部隊埋伏在援兵的必經之路,等援兵一進入埋伏圈,伏軍立即出擊,把援兵打得個落花流水。
宗愨為宋國打了無數次勝仗,立下許多戰功,被皇上封為洮陽侯,實現了他少年時“乘風波浪”的遠大誌向。
乘龍佳婿
【釋義】乘龍:比喻得婿如龍。稱讚別人的女婿好。
【出處】漢·劉向《曆仙傳》。
弄玉是春秋時秦穆公的女兒,長得天真美麗,可愛動人。同時她還擅長吹笙,深得穆公的喜愛,一心想為她找一個好的郎君。
有一天夜裏,弄玉夢見一位英俊男子騎著彩鳳,吹著玉蕭,來到她繡樓前的陽台上。那男子溫柔地對弄玉說:“我住在太華山上,玉帝特叫我前來與你成婚,時間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那一天。”說罷,又拿出玉蕭吹起來,曲調美妙極了。
第二天一起身,弄玉就把自己做的夢告訴了秦穆公,秦穆公很高興,立刻派人到太華山去,果然找到了那個騎彩鳳吹玉蕭的男子,他名叫蕭史。蕭史被帶到秦宮,穆公見了十分滿意,就叫他吹蕭,那樂曲如仙樂一般,這天正好是中秋節,弄玉和蕭史就成了婚。婚後他們生活得非常和美,幸福。
夫妻倆恩恩愛愛,形影不離,不知不覺半年過去了。一天晚上,蕭史和弄玉正在陽台上奏樂。忽然,一條赤龍從天而降,落到蕭史身邊;一隻彩鳳,則棲在弄玉身邊。蕭史見狀,便對弄玉說:“我本是天上神仙,因為與你有姻緣,才來同你婚配。但我不能長留人間,必須回天上去了。”弄玉不忍心與丈夫分手,夫妻就一起去向秦穆公告別。秦穆公不敢違背天意,隻好放行了。於是,蕭史乘著赤龍(乘龍佳婿),弄玉乘著彩鳳,雙雙騰空而去。
乘興而來
【釋義】趁著一時高興而來,表示高高興興地前來。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王徽之傳》。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兒子王徽之也是一個著名的書法家,王徽之曾經當過官,後來把官辭了,到山陰(今浙紅紹興)去過起隱居生活來。
有一天,天上下起了大雪,不久,把四周覆蓋成白茫茫的一片。到了半夜,雪忽然停了,月亮出來了。王徽之一覺醒來,從窗口望見一輪明月掛在空中,發出清冷的光芒,襯著四周皚皚的白雪,景色十分迷人。他頓時來了興致,取來酒食,坐在窗下,欣賞著窗外的美景,飲酒吟詩,其樂無窮。
喝著喝著,王徽之忽然想起了他的好朋友戴逵,頓時來了興致,想與他一起飲酒。於是,王徽之就備好船,連夜去拜訪戴逵。
戴逵住在剡溪(在曹娥江的上遊,屬今浙江嵊縣),離王徽之住的地方很遠。天蒙蒙亮的時候,王徽之才到達戴逵住的地方。奇怪的是,王徽之並沒有上岸,卻叫船夫掉轉船頭返回山陰。
後來有人問他:“先生跑那麼遠的路,半夜裏專程去拜訪戴逵,為什麼到了他家門口又不去見他呢?”王徽之回答說:“我當時是乘著興致去的,到了他家門口,興致已經沒有了,所以就沒有見他。”
“乘興而來”常與“興盡而返”連用。
鐵石心腸
【釋義】心腸硬得像鐵石一般。比喻意誌堅定,不易為感情所動。
【出處】唐·魏征等《隋書·敬肅傳》。
公元604年,隋朝太子楊廣殺死其父親隋文帝繼位,史稱隋煬帝。煬帝登基後,就命負責檢察工作的司隸大夫薛道衡對全國官員進行一次考察。
薛道衡經過一番全麵調查了解,最後向煬帝作了彙報。他對衛州司馬敬肅的評語是“心如鐵石,老而彌篤”:意思是心腸像鐵石一樣堅硬,辦事老練而又忠誠老實。從此,煬帝對敬肅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宇文述的家鄉在衛州,那裏屬於敬肅管轄。宇文述不時命人送書信給敬肅,表麵上是籠絡關係,實際上是要敬肅保護他在家鄉的親朋。
宇文述的書信每次送到敬肅那裏,敬肅總是不拆開就退給送信人。送信人不敢把實情稟報宇文述,以致宇文述一直以為敬肅領了他的情,不敢得罪他家鄉的親朋。
那些親朋依仗朝中宇文述的保護,為所欲為,魚肉百姓。受害的百姓忍無可忍,向敬肅告發。敬肅派人查清事實後,並不顧及他們是宇文述的親朋,一一捉拿歸案,依法嚴厲懲處。
宇文述從此便對敬肅恨之入骨,三番五次在煬帝麵前說他的壞話。煬帝原想提拔敬肅為太守的事,因宇文述的再三反對而擱置。
稱王稱霸
【釋義】王:古代的帝王。霸:古代諸侯聯盟的首領。比喻專橫跋扈,憑借勢力壓製別人。
【出處】三國·魏·曹操《讓縣自明本誌令》。
東漢末年,在割據勢力中,曹操是北方最強大的一支。他在鎮壓黃巾起義中,力量得到了加強。於公元192年,先後占據兗州、分化,又把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公元196年,曹操在戰亂中把漢獻帝迎接到許昌,他受封為大將軍及丞相,執掌東漢軍政大權。他以天子名義發號施令,致力於統一全國。他先後討伐了董卓,消滅了呂布、袁術、袁紹、劉表等豪強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廣大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