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1 / 3)

章節4

惡貫滿盈

【釋義】指罪大惡極的人,死到臨頭。

【出處】春秋·孔丘《尚書·泰誓》。

商朝末年,商紂王凶狠殘暴,荒淫無度,用鐵的手腕統治人民,這激起了全國百姓的憤怒,認為不能再讓這個肆虐的君主統治下去了。當時有一個諸侯叫姬昌,他主張實施仁政,反對紂王的暴政,紂王便把他抓了起來。後來他的兒子姬發即位,便聯合諸侯起兵討伐商紂,大軍渡過黃河,向商都進發,在牧野這個地方與紂王的軍隊相遇,打了一場大仗。由於姬發所率的是仁義之師,深得老百姓的歡迎,百姓因而給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對紂王的軍隊卻是深惡痛絕的,結果紂王的軍隊一觸即潰,最後紂王自焚而死,商朝也滅亡了。

姬發領兵進攻紂王之前,曾對全軍發表誓言,列舉了商紂的種種罪行,說商紂所做的壞事已經到頭了,他罪大惡極,應該受到人民的懲罰。號召大家齊心協力,為民除害。

頓開茅塞

【釋義】心中的疙瘩突然解開,從而解決了問題。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下》。

高子是戰國時的一個讀書人,但高子上學極不安心,想去就去,想不去就呆在家裏,或跑到外邊去玩,經常逃學,成績極差。

孟子便批評他說:“山上的小道雖然隻有一點點寬,如果經常去走它,那麼它就會變成一條大路;但是,如果有一段時間不去走它,那麼,這條路就會被茅草堵塞。現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成語“頓開茅塞”就是從孟子的這段話演化而成。高子的心被茅草堵塞了,一旦去掉茅草就能頓開心竅,學有所成。

黨同伐異

【釋義】聯合同黨,攻擊異己。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黨錮傳序》。

漢武帝劉徹當政的第二年就下了一道詔書,命朝廷大臣和各地諸侯王、郡守推舉賢良文學之士。詔書下達後不久,各地送來了一百多個有才學的讀書人。武帝命他們每人寫一篇怎樣治理國家的文章,其中有個名叫董仲舒的文章寫得不錯,武帝親自召見他兩次,問了他不少話。董仲舒回話後,又呈上兩篇文章,武帝看了都非常滿意。

董仲舒的三篇文章,都是論述天和人的關係的,所以合稱為《天人三策》,又稱《舉賢良對策》。其中宣揚的理論,叫做“天人感應”。這種理論把封建統治尤其是皇帝的權力神化:誰反對皇帝,誰就是反對“天”,就是大逆不道。

為了貫徹這種理論,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三項建議:一是將諸子百家的學說當作邪說,一律禁止,獨尊孔子及其儒家經典,以通過文化上的統治,達到政治上的統一。這就是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二是設立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三是網羅天下人才,使他們忠心耿耿地為朝廷服務。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非常合乎武帝一統天下的心思。他親政後,就設置了專門傳授儒家學說的五經博士,博士們向五十名弟子講述《詩》、《書》、《禮》、《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經典,稱為五經。這些弟子每年考試一次,學通一經的就可以做官,成績好的可當大官。後來,博士弟子人數不斷增加,最多時達三千人。

到漢宣帝劉詢當政的時候,儒家思想已經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儒家學說更是盛行,劉詢自己也讓五經名儒蕭望之來教授太子。但由於當時儒生對五經有不同的見解,所以宣帝決定進行一次大討論。

公元前51年,由蕭望之主持,在皇家藏書樓講經處的石渠閣,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儒生們把和自己觀點一樣的人作為同黨,互相糾合起來;而對觀點不一樣的人,則進行攻擊。這場討論進行得非常激烈,討論既全麵又透徹,各抒己見,影響深遠。為此,《後漢書》的作者範曄在評述這一現象時,把它稱為“黨同伐異”,也就是糾合同黨攻擊異己。

蚍蜉撼樹

【釋義】小小的螞蟻,想搖動大樹,太自不量力了。比喻狂妄無知。

【出處】唐·韓愈《調張籍》。

在李白、杜甫去世幾十年後,有些文人墨客自不量力,便批評起他們的作品,有的還惡意詆毀,企圖借此來抬高自身的聲譽。大文學家韓愈對此很不滿意,就寫了一首詩給他很親近的一位朋友張籍。張籍是一位有名的詩人,也很崇拜杜甫。韓愈詩的開頭幾句是這樣寫的:

李杜文章在,

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

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

可笑不自量!

韓愈在這首詩裏,用“蜉蟀撼大樹”,來比喻那些狂妄可笑的“群兒”(幼稚的人們),他們企圖謗傷李杜,是多麼的自不量力!

“光焰萬丈”或“光芒萬丈”,也是成語,形容氣勢雄偉明豔奪目,無法抵擋。

舐犢情深

【釋義】指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愛兒女。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楊彪傳》。

曹操手下的主簿楊修,是漢朝末年三國時期的文學家,才思敏捷過人,喜歡表現自己,愛耍小聰明。

有一次丞相府建花園,曹操在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眾人猜不透什麼意思。楊修說:“丞相嫌園門太闊。門中寫個‘活’字,不就是‘闊’嗎!”

曹操第三個兒子曹植愛楊修才學,常邀楊修徹夜長談,得益非淺。曹操每與曹植議事,見他對答如流,心中犯疑。曹操長子曹丕買通左右把楊修事先為曹植做好的答案偷出來進呈父親,曹操見楊修屢次猜透他的心思,更加猜忌楊修,暗暗罵道:“匹夫竟敢欺我!”

曹操出兵漢中,又一次誘楊修耍小聰明,後以擾亂軍心為名,借故把楊修殺了。事後,曹操遇見楊修的老父楊彪,關心地問:“先生為何瘦得厲害?”楊彪回答說:“愧無金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匈奴貴族金日磾是漢武帝近臣,此人兩個兒子為武帝所寵,養在宮中,後來他察覺兩兒淫亂,就把他們殺了,免生後患。楊彪說愧無金日磾那樣的先見之明,畢竟還懷有老牛舔小牛那樣的親子之愛,這是委婉地表達自己痛惜愛子被殺的心情。

傾國傾城

【釋義】傾:傾倒。形容絕色美貌的漂亮女子。

【出處】漢·班固《漢書·孝武李夫人傳》。

從秦朝起,宮廷就沒有樂府。到漢武帝時,樂府的規模已很大,掌管朝會、宴請、道路遊行時所用的音樂,同時收集民間的詩歌和樂曲。當時有位名叫李延年的宮廷樂師,他父母兄弟都當樂工,妹妹也是一位歌妓。

李延年很受武帝賞識,經常在武帝麵前邊唱歌邊跳舞。有一次,他動情地唱道:

“北方有佳人,

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

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

佳人難再得。”

歌詞的意思是,北方有個非常漂亮的姑娘,她是絕代佳人,全城、全國的人看了她,都為之傾倒,這種傾城傾國的美人再也難能見到。

漢武帝聽了急忙問李延年:

“難道世上真有這樣的絕代佳人?”

李延年還未回答,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笑著說道:

“有這樣的佳人啊,她就是李樂師的妹妹呀!”

武帝立即傳令,把這位佳人帶進宮來。一看,其美貌果然舉世無雙,於是將她留在身邊,稱為李夫人。李夫人不僅漂亮,而且能歌善舞,很受武帝寵愛。

可惜佳人薄命,李夫人在漢武帝身邊隻過上幾年富貴的生活,就患病而死,漢武帝悲痛不已,很長時間都無心料理朝政。

倚門倚閭

【釋義】閭:古代裏巷的門口。靠在裏巷的門口,向遠處殷切地望著,表示長輩對子女的盼望。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六》。

王孫賈是戰國時齊國人,15歲時就被招進宮在齊閔王身邊當衛士。齊閔王是個昏庸的國君,他趕走了相國孟嚐君,弄得國內朝政混亂,人心離散。燕昭王見時機成熟,於公元前284年派大將樂毅率領大軍攻打齊國。齊國軍隊根本就不堪一擊,燕軍很快就攻到了齊國的都城臨淄。齊國的老百姓也恨透了齊閔王,這時也乘機造反。齊閔王見大勢不妙,就帶著幾個隨從倉惶逃走了。

王孫賈本來一直跟在齊閔王身邊,後來在混亂時竟然和齊閔王走散了,他怎麼也找不到齊閔王,就隻好自己回家了。

王孫賈家中隻有一個老母親,母子二人相依為命。他母親聽說王孫賈和齊閔王走散了,齊閔王現在不知在何方,覺得王孫賈作為一名衛士沒有盡到職責,就說:“你每天早上出門,晚上回來,我都要在家門口盼望你歸來;要是你很晚還不回來,我就要到巷門口去等你。你現在是國君的衛士,他出走了,你就應該跟著他,可你卻不知道國君到哪裏去了!你還回來幹什麼?”

王孫賈聽了母親的話,感到很慚愧,馬上告別母親,去尋找齊閔王。他打聽到齊閔王逃到了衛國的莒城,在那裏被一個叫淖齒的人殺死了,就帶領四百人前往莒城,殺死了淖齒,為齊閔王報了仇。

“倚門倚閭”就是倚靠在家門口或裏巷的門口向遠處眺望等待,形容父母盼望兒女歸來的殷切心情,也泛指焦急地等待。

倚馬可待

【釋義】靠在馬身上起草文告,立等可取。比喻才思敏捷,很快能寫出好文章。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一天,東晉豫州刺史謝尚穿著便服,和幾個賓客一起到江上泛舟。船順江而下,忽然傳來一陣悠揚的吟詩聲,那詩文辭優美,音調鏗鏘,謝尚一時興起便叫侍從把吟詩人請來。

原來吟詩人名叫袁宏,是附近一艘貨船上的傭工。他剛才吟誦的是自己作的一首詩。謝尚不禁稱讚了他幾句。

不久,袁宏被謝尚召到州府當參軍。後來,極有權勢的大司馬桓溫聽說他文才極好,要他去主管府中的文書起草工作。袁宏很稱職,他的聲名也與日俱增。

桓溫是個有野心的人,隨著他的權勢越來越大,野心也日漸暴露出來。袁宏看不慣貪欲極強的人,觀點的不一致,無形中使他們之間產生了矛盾。一次,袁宏寫了篇《東征賦》,賦中讚揚了東晉許多名士,卻隻字不提桓溫的父親桓彝。其實,桓彝是東晉的忠臣,袁宏在賦中不寫他,是出於對桓溫的不滿。有人勸他寫進去,他不答應。

桓溫知道這件事後很生氣,他很希望袁宏把父親的事跡寫進賦裏去,以便為自己的家族揚名。有一次他找到一個機會,向袁宏提起了這件事:“聽說先生寫了一篇《東征賦》,其中稱讚了許多先賢,但為什麼不提到家父呢?”

袁宏一反常態,回答說:“尊公為國捐軀,英名遠揚,怎麼能不寫進去呢?我早已有所考慮,隻是沒有請教過您,不敢貿然寫進去。”

桓溫聽了非常高興,半信半疑地問:“原來如此,那先生準備怎樣寫呢?”

袁宏當場對桓彝的一生作了恰如其分的評價,桓溫聽了,感動得掉下了眼淚。在一次北征途中,袁宏又觸怒了桓溫,結果被免去官職,但仍隨行出征。

桓溫這次北征,是去前線討伐。隊伍抵達前線後,為了鼓舞士氣,要發布一篇文告。桓溫考慮到進攻在即,文告必須馬上張布出來,而別人難以勝任,便把袁宏叫來。

袁宏來到後,桓溫向他說明了文告要點,並要他當場寫出來。袁宏要來紙筆,靠在馬身上,手不停筆地寫起來,不長時間就將一篇長達七頁的文告完成了。桓溫取來一看,寫得慷慨激昂,相當得體,左右看了也一致稱讚。桓溫不得不佩服袁宏的文才,當即宣布袁宏官複原職。

倩女離魂

【釋義】倩女指古代傳說中的倩娘。她因極度思念自己的戀人,以致靈魂出竅,離開自己的軀體而去追隨戀人。比喻少女癡情。

【出處】唐·陳玄枯《離魂記》。

王宙與倩娘是表兄妹,兩人從小在一起長大,玩耍,形影不離,可以說是青梅竹馬。倩娘的父親張鎰常常對王宙開玩笑說:“以後讓小女與你結為夫妻吧。”

後來,張鎰想從幕僚中為倩娘選擇一個夫婿。倩娘一聽,如聞晴天霹靂,頓時昏厥。王宙聽說了這事,對他的舅舅張鎰非常怨恨,就雇了艘船獨自離開了家鄉。船行至夜半時分,王宙正躺在船艙裏輾轉反側,思念著倩娘。突然,聽到河岸上傳來倩娘那清脆的呼聲,他一陣驚喜,趕忙讓船靠了岸,把倩娘接上船後,王宙叫船夫沿長江而上,以免張鎰找到女兒。

他們兩人來到蜀郡後,先租了房住了下來,幾年後,他們已生育兩個孩子,一男一女,夫妻恩愛,四口之家,幸福美滿。倩娘久離家鄉,非常思念父母。一天,她提出要回娘家,王宙立刻準備了一艘船和妻子一起回到衡陽。

船到衡陽外城,王宙把船兒靠岸,安頓好妻子兒女,自己先到張鎰家裏拜見嶽父。那時,張鎰正坐在大堂正中的太師椅上,愁眉苦臉的。王宙忙跪在地上,說:“拜見嶽父大人,倩娘和我多年未能看望您老人家,真是有罪。今天我們遠道而來,望您能寬恕倩娘和我。張縊聽得莫名其妙,忙打斷他的話說:“什麼倩娘?她躺在閨中,整天癡呆呆的,都已經好幾年了。”

王宙怎麼也不能相信千裏迢迢而來後,會遇到這種情形。他解釋說:“嶽父大人要是不相信,可以派人和我同去船上看。”

奴仆跟去了,不久,就跑回來報告說,倩娘確確實實在船上,張鎰感到奇怪,便跑去告訴家人。家人個個驚訝,又去告訴閨中病女倩娘。不料,病女臉上卻漾起了笑容,默默不語地下床,走出房間,來到院子裏。這時,門外遠遠地駛來了馬車,一會兒馬車停住,倩娘走下車子,病女迎上前去,一晃眼,兩人並成一人。在場的人驚呆了。原來這是魂靈和身體合二為一。

債台高築

【釋義】形容欠了很多債。

【出處】漢·班固《漢書·諸侯王表序》。

戰國後期,東周王朝已經名存實亡。東周皇帝周赧王隻管轄幾十個縣,而且這幾十個縣還由東、西周公分管著,他實際在一天天混日子。

當時,秦國想滅掉六國,六國則聯合起來抵禦秦國,公元前257年,秦國出兵伐趙,趙國向魏國和楚國求救。魏公子信陵君設法竊取了魏王的兵符,率兵打敗了秦國。

楚孝烈王聽到這個消息,就派人去向周赧王要求,請他用天子的名義,下令約會六國一起出兵伐秦。周赧王一直對秦恨之如骨,滿口答應,立刻用周天子的名義,叫楚國去約會各國諸侯出兵。同時,周赧王還讓西周公拚湊了一支六千人的部隊,準備和六國的部隊一起去討伐秦國。

由於周赧王太窮了,他沒錢給這支六千人的部隊提供給養,發放糧餉。於是,他向國內那些富裕的商人、地主借錢,並立下字據,說好打了勝仗以後,連本帶利一起歸還。

借到錢後,周赧王便派西周公率軍出發到了伊闕,在那兒駐紮下來,等候各諸侯國的人馬。可是,等了三個多月,隻有楚、燕二國派來了軍隊,其他諸侯國有的沒有出兵力量,有的不願出兵,聯合討伐秦國的計劃一時成了泡影。仗雖沒打,但周赧王借的錢卻全部花完了。

西周公無奈,最後隻好領著軍隊撤回。而這時那些立下字據的富商、地主則天天來到宮門外要帳。周赧王沒錢還債,跑又沒處跑,躲又躲不了,於是隻好躲到宮中的一座高台上藏了起來。

後來,人們就給這座高台起了個名字叫“逃債台”。

倒屣相迎

【釋義】倒:倒過來。屣:鞋子。倒穿著鞋子去迎接客人。形容迎客的急迫,或形容對來客的熱情歡迎。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王粲傳》。

一天,東漢的大臣蔡邕正在和朋友交談,突然一個家人跑過來,說門外有一名叫王粲的人要見大人,是否先讓他進來。蔡邕一聽王粲來了,急忙站起,匆匆對客人們說了聲:“老夫少陪了。”拖了鞋子就跑出去迎接,慌忙中鞋子都穿倒了(倒屣相迎)。客人們麵麵相覷,不知道這王粲是什麼人,竟得到蔡大人如此尊重。

一會兒,蔡邕領著客人進來了。大家一看,這王粲是個又矮又瘦的少年,不禁驚呆了。

蔡邕看到大家驚愕的神色,連忙介紹說:“這位是王粲,他才華超群,記憶驚人,我不如他呀!我家裏的全部書籍和文章,都應該贈送給他。”

王粲確實是智力超群,過目不忘。一次他與朋友外出遊玩,見到路旁有一塊石碑。兩人看了一遍碑文,朋友忽然問他:“你能將這碑文背下來嗎?”

王粲說:“這有何難!”於是便從頭至尾背了一遍,竟然一字不差。

又有一次,王粲看人下棋。忽然棋盤被人碰了一下,棋子亂作一堆,無法再下,王粲就動手把亂了的棋子按原樣擺好。

膠漆相投

【釋義】相:互相。投:契合。比喻情誼深厚,親密無間。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雷義傳》。

雷義和陳重是漢朝時一對很要好的文友。有一次,他倆一同赴京考試,結果是雷義榜上有名,陳重卻是名落孫山。當了刺史屬官的雷義覺得陳重比自己學問好,但卻沒有考中,心裏很替他不平,便去向刺史要求將自己的功名讓給陳重。刺史當然不會同意。雷義便躲在家裏裝瘋賣傻,不去上任,刺史便把他除名解職了。

過了數年,雷義和陳重又同去考試,這次兩人都考中了,後來還一同被皇帝選為尚書郎。當時鄉裏的人見兩人的友誼如此親密,都讚歎地說:“膠和漆合在一處可說是結合得最牢固的了,但卻比不上雷義和陳重的情誼。”

後人將此話提煉成“膠漆相投”的成語。

胸有成竹

【釋義】成竹:完整的竹子。比喻做事已有相當大的把握。

【出處】元·脫脫等《宋史·文同傳》。

北宋仁宗時,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姓文,名同,字與可,四川人。他的詩、文、書法都寫得很好。他喜愛畫花鳥蟲魚寫生畫,特別擅長畫竹子,他畫的竹子栩栩如生,清秀逼真,很受人們的讚揚,故有“墨竹大師”之稱。

文與可學畫認真,一絲不苟。他在房前、屋後種滿了竹子,一年四季,不管風吹雨打,或烈日當空,他每天都仔細觀察竹子的枝葉。在晴天或雨後,在茂盛或落葉等不同時期的狀態和生長情況下,了解竹子在不同季節和不同天氣裏的形態變化。

文與可通過長期種植竹子的實踐和細心的觀察、揣摩,不僅對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而且在胸中形成、積累了各種各樣竹子的形象。正因為這樣,在他動筆作畫之前,怎樣構圖、著墨,在他的心中早就有了輪廓,不必費盡心思、反複琢磨,因而就能一揮而就,揮灑自如,畫出各式各樣的竹子。

蘇軾被貶以後,也很喜歡畫墨竹畫,文與可畫竹的經驗使蘇軾受到很多啟示,所以他說畫竹子,要預先詳細觀察竹子,在胸中形成竹子的形態,認清想要畫的東西,一經發現,便振筆急書,心手合一,以畫表現出自己所觀察到的、感受到的東西,如果不立刻捕捉住,稍一疏忽,就會很快消失。

膾炙人口

【釋義】膾:細肉。炙:烤肉。人人都愛吃美味的東西。後比喻人人都讚美的事物或詩文。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下》。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先後跟隨孔子學習學問。父親曾皙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醜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醜問:

“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人不愛吃膾炙的!”公孫醜又問:

“既然人人都喜歡吃膾炙,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可為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隻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

“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膾炙,但卻是曾皙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隻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隻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重複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胯下之辱

【釋義】形容受別人侮辱,也可比喻忍辱負重。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朝末年,有一位少年叫韓信,家中很窮,常常吃不飽飯,跑到別人家裏就不想走,人們常常給他臉色看,時間一長,他就住不下去了。

一天,韓信來到護城河邊,想釣一條魚來充饑,可怎麼也釣不上來。有一位在河邊洗衣服的婦人見他實在可憐,把帶來的飯給他吃。見有飯吃,韓信就天天來河邊釣魚,一連吃了十天,最後他對那婦人說:“我將來一定要報答你。”不料那婦人反而罵他說:“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立,還談得上報答麼?我同情你,才給你吃,誰希罕你的報答!”韓信羞愧地離開了那婦人。

接著,韓信來到市場裏,一群無賴少年就圍上來對他指手畫腳地說:“韓信,別以為你長得高大,身上佩著劍,我們就怕你!其實你是一個非常膽小的人。要不我們打個賭:如果你膽大,就拿劍把我們殺死;如果你膽小,那就從我們胯下鑽過去!”說完,這群少年都張開雙腿。

韓信想:一個人連這點侮辱都不能忍受,將來還怎麼能有所成就?於是,他趴下身子,從他們胯下慢慢地爬了過去。果真,韓信後來成為漢高祖劉邦手下最著名的將領,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