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賓客盈門
【釋義】形容來客很多。
【出處】後晉·劉昫等《舊唐書·竇威傳》。
竇熾是個隋朝的太傅,他有好幾個兒子,大多喜歡習武。竇熾的幾個兒子中,惟獨竇威喜好文史,兄弟們都笑話他,叫他“書癡”。內史令李德林非常看重竇威,推薦他擔任掌管皇家圖書典籍的秘書郎。竇威一幹就是10年。他潛心於浩瀚的典籍中,學業大進。
隋文帝的第四子楊秀,封為蜀王,上表請竇威入蜀參政。竇威在公務之餘,就獨坐書房靜讀。楊秀生活奢侈,違法亂紀,許多下屬官員借機發了大財。後來楊秀被文帝廢黜,這些人都受到牽連,惟獨竇威清白無辜,重返京城。
兄弟們見竇威回家時兩袖清風,就嘲笑他說:“蜀王府裏有的是金山銀山,你日夜伴他左右,即使清高,也應該有個十萬八萬帶回來,好好享用。哪有千裏在外做官卻空著兩手回來?”
竇威卻說:“蜀地別無我所愛的東西,這次回來就帶得幾箱圖譜書籍。”
竇家其它兄弟隨著楊廣大軍滅掉南朝的陳國後,個個都升了官,還帶回無數的金銀財寶。官高、財多、府第日日賓客盈門。而竇威門前車馬冷落,一派寒酸相。同樣是京城裏的竇府,就有“富貴竇府”和“寒素竇府”的不同稱呼。唐滅隋後,竇威因熟悉典籍,被李淵請入大丞相府,協助製訂朝章國典。
害群之馬
【釋義】比喻危害集體的人。
【釋義】戰國·莊周《莊子·徐無鬼》。
黃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祖先,姓姬,號軒轅。是他把愚昧無知的人類引入了刀耕火種的時代,人類的文明也才有了萌芽。
有一次,黃帝要到具茨山去,在襄城迷了路。他遇見一個放馬的男孩,便問道:“你知道具茨山在哪裏嗎?”
男孩回答說:“知道。”
黃帝又問道:“你知道大隗住在哪裏嗎?”
男孩又回答說知道。黃帝很高興,說:“小孩,你真不簡單,不但知道具茨山,還知道大隗的住處。讓我再問問你,可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嗎?男孩回答說:“治理天下也沒什麼了不起。前幾年我遊曆天下,當時還生著病,有位長輩告誡我說:‘你遊覽襄城野外,要注意日出而遊,日入而息。’我現在身體好多了,打算遊曆更多的地方。所謂治理天下,也不過如此而已,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黃帝見男孩十分聰明伶俐,便再次要他回答,究竟怎樣治理天下。男孩無奈,便回答說:“治理天下的人,難道與放馬的人有什麼不同嗎?隻不過是把危害馬群的壞馬驅逐出去而已!”黃帝對這男孩的回答非常滿意,稱他為“天師”,黃帝問男孩家住什麼地方,等有機會再向他請教,小孩沒有說,然後就跑掉了。
家徒四壁
【釋義】徒:隻,僅。家裏窮得隻有四麵牆。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司馬相如是西漢時有名的大辭賦家,四川成都人。他從小就很聰明,不光是文章寫得好,還能彈一手好琴。
司馬相如年輕時曾任過皇帝的侍從官等職,但他喜歡舞文弄墨,彈琴吟詩,而皇帝不欣賞這些,司馬相如就去投靠梁王。過了幾年,梁王死後,司馬相如隻好回到了成都。
司馬相如家裏很窮,日子過得很艱難。他有個朋友叫王吉,在臨邛當縣令,司馬相如就去投奔他。
王吉把司馬相如安排在賓館裏住下,招待得很周到,還經常去看望他。沒過多久,縣裏的人就都知道了司馬相如是縣令的貴客。
臨邛縣裏有一位大富豪,叫卓王孫,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王吉和司馬相如。在席間,王吉請司馬相如彈琴助興,司馬相如也不推辭,順手彈了一曲。司馬相如彈的曲子悅耳動聽,如高山流水,真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聽完一曲,卓王孫暗自驚歎!
卓王孫有個女兒,叫卓文君,她長得非常漂亮,剛死了丈夫不久,住在娘家。她這天聽到了司馬相如的琴聲,不由得被深深地吸引住,就來到屏風後麵偷看。她看到司馬相如儀表堂堂,風度翩翩,頓時起了愛慕之心。
司馬相如覺察到了卓文君在屏風後麵偷看,他也被卓文君的美貌所吸引,就又彈了一曲《鳳求凰),抒發了自己的愛慕之情。卓文君聽了,立刻領會了司馬相如的意思,心情非常激動。
後來司馬相如交給卓文君的侍女一小包錢,並交給她一封信,讓她立即轉給卓文君。在信中,司馬相如向卓文君表露了心跡,並向她求婚。卓文君怕自己的父親反對這門親事,就偷偷地跑了出來,和司馬相如一起私奔了。
他們回到成都司馬相如的家裏,卓文君發現他家裏非常窮,除了四麵牆壁以外,空蕩蕩的什麼也沒有。卓文君娘家是臨邛縣有名的大富豪,卓文君從沒有過過苦日子,司馬相如怕她受不了,可卓文君一點也不嫌棄。她賣了一些首飾,和司馬相如一起在鎮上開了一家小酒店,兩人過著艱辛而恩愛的日子。
後來,他們兩人真摯的愛情終於感動了卓文君的父親,他給了他們一些錢,他們的日子才好了起來。
家喻戶曉
【釋義】到各家宣傳,讓家家戶戶都知道。
【出處】後晉·劉昫等《舊唐書·魏暮傳》。
魏暮是唐文宗時的左拾遺,因為他是初唐名相魏徵的第五代孫,所以唐文宗很看重他。魏暮繼承了他先祖的遺風,常常向皇上直言進諫。
當時有個禦史中丞叫李孝本,是李唐的宗室,因他人的事受株連被殺,他的女兒被收進宮。魏暮認為李孝本的女兒也是李氏皇家宗室,收入宮中是違背人倫的,立即上疏勸阻。
皇帝接納了他的意見,立即將李孝本的女兒放出宮,皇帝在詔書中說:“收李女入宮是為王子們灑掃宮殿,不是增補為歌妓,是撫恤年幼的宗室之女,不是征收宮女。即使這樣,外麵的人可能搞不清事實真相。而且也不能宣傳到家至戶曉,因而誤以為違背了人倫。你能像你祖先那樣直諫,我難道不能虛心地接受忠言嗎?”
“家至戶曉”後演化為成語“家喻戶曉”。
家雞野雉
【釋義】野雉:野雞。比喻不同的書法風格。
【出處】晉·何法盛《晉中興書·潁川庾錄》。
庚翼是東晉的重臣,他的哥哥叫庾亮。他在書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詣,年輕時曾與王羲之齊名。後來,由於他仕途比較順,官越當越大,因為要忙於政務和應酬,練習書法的時間少了,他的書藝就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沒有什麼進展。
王羲之在仕途上卻很坎坷,當官時受到別人的排擠,因此他就辭官不幹,隱居山林,過起隱士生活。他每天都有時間去研究書法,所以書法藝術提高得很快,名聲也越來越大。當時的年輕人學習書法,都喜歡以王羲之的字體作為模具。
庾翼的子侄們原先學習庾翼的字體,後來見到大家都學習王羲之的字,於是也跟著改學王羲之的字了。庾翼見到這種情況,特別不服氣,因為在他的印象當中,王羲之的字和自己的字是差不多的。他曾給一個朋友寫了一封信,信中說:“現在,我的兒子、侄子們也厭惡家雞,喜愛野雞了,他們都放棄學習我的字體,而去學王羲之的書法,以後如有機會,我一定要找王羲之比試一下,看看他的字是不是真的比我的字好。”
過了不久,庾翼看到了王羲之寫的一幅字,他拿來仔細研究,同自己的字認真比較,發現確實寫得好,水平超過了自己,才從心裏感到佩服。他不再幹涉子侄們學習王羲之的字了,而且還鼓勵他們要好好學習,認真臨摹。
“家雞野雉”也作“家雞野鶩”。
唐突西施
【釋義】唐突:冒犯。西施:古代的美女。指抬高醜的,貶低美的。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周顗傳》。
周顗的朋友瘐亮有一次對周顗說:“人們總愛把你拿來和樂廣相比。”
樂廣是晉代的大賢人,死後一直還有許多人懷念他。周顗是一個謙虛厚道的人,怎敢和大賢人樂廣相比。因此聽了瘐亮這話後,心裏感到非常不安,便對瘐亮說:“誰都知道無鹽是相貌最醜陋的婦人,西施是才色俱備的美女;如果朋友們把我和深受人們景仰的樂廣相提並論,情形正如同把無鹽說成如西施般的美女一樣。實在讓我覺得慚愧,這樣說來,等於唐突西施了。”
疾惡如仇
【釋義】痛恨壞人壞事如同痛恨仇敵一樣。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傅鹹傳》。
西晉時,統治階級內部腐敗現象嚴重,裏裏外外,從大到小,各級官吏,奢侈無度,互相攀比。單是晉武帝司馬炎就有宮女近萬人,供他日夜尋歡作樂。有些大官僚,一天的飯費竟數以萬計,他們揮霍無度,用白蠟當柴燒,廁所裏放上高級香料。
這種現象引起了一些清廉之士的不滿和憂慮。當時,有一個叫傅鹹的人,武帝、惠帝執政時,都在朝中做官。他為人正派,敢於直言,不畏權勢,敢於揭露和批判邪惡。傅鹹多次上書給武帝和惠帝,主張裁並官府。他尖銳地指出:“奢侈之費,甚於天災。”由於他的勸諫和批評,朝廷罷免了一些官吏,因此使京城的官吏們有所收斂,有所懼怕。傅鹹大膽地揭露官僚權貴們的弊端,並與之作堅決的鬥爭,不少人深為敬佩。人們讚揚他疾惡如仇。
疾風知勁草
【釋義】在大風中隻有勁草還昂然挺立。比喻隻有在關鍵時刻才能考驗出一個人的堅定立場和意誌。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王霸傳》。
西漢末年,各地起義不斷,其中綠林軍是較大的一支,劉秀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並逐漸得到人們的信任而成為義軍的領袖。劉秀有一次路過潁川,當地有個叫王霸的人,約了一群朋友來見他,表示願意參加他的部隊,劉秀便高興地接納了他們。
王霸參加了曆史上著名的昆陽之戰,為義軍推翻王莽統治立下了戰功。
其後劉秀到河北攻打王朗,一時遭到挫折。這時和王霸一起投奔劉秀的幾十個人紛紛離去,隻有王霸仍忠心耿耿地跟著劉秀,一點也沒有動搖。劉秀十分感歎地對王霸說:“在潁川跟隨我的人,如今都跑光了,隻有你一個人留了下來。真是難得嗬!”
劉秀相信自己所遇到的挫折隻是暫時的,早晚會勝利的。他勉勵王霸說:“努力!疾風知勁草。”意思是說隻有在狂暴的大風中,才能考驗出哪些是堅韌的草。王霸後來一再得到提拔和重用。
病入膏肓
【釋義】膏肓:古以膏為心尖脂肪,肓為心髒與隔膜之間,膏肓之間是藥力不到之處。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年》。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
醫生還沒到,晉景公忽然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麼地方去呢?”
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有什麼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麵,膏的下麵,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一會兒,秦國的名醫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治病。診斷後,那醫生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紮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
晉景公聽後認為醫生說得對,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料敵如神
【釋義】估計敵情非常準確。
【出處】後晉·劉昫等《舊唐書·郭子儀傳》。
郭子儀是唐玄宗時的大將,曾任朔方節度使,“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命他帶兵討伐叛賊。他斬殺叛將周萬頃,擊退高秀岩,收複雲中、馬邑等地,因戰功顯赫而被拜為禦史大夫。他又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一起打敗史思明,被加官兵部尚書。不久,他又掃平黃河東麵、西麵、南麵的叛軍,回師時,唐肅宗親自出迎犒勞,對他說:“你再造了一個唐朝。”
宦官魚朝忠非常嫉妒郭子儀的功勞,一直在找機會陷害他。郭子儀在攻打鵬城叛軍時,由於唐軍九個節度使不相統屬,不慎被叛軍打敗。魚朝忠便歸罪於他,向肅宗進讒,肅宗原來就怕郭子儀權重,就乘機解除了他的兵權,讓他做一個無實權的太尉。後來,叛軍攻陷汴州、鄭州、河洛,京城危急,肅宗又給他兵權,並晉封他為汾陽郡王。他出征前要見肅宗,肅宗有病,不見朝官,他在門外哭著說:“老臣受命,將死在戰場上,不見陛下,死不瞑目。”肅宗在病榻上接見了他,對他說:“大唐江山,全靠你了。”
郭子儀的一生是在戎馬生涯中度過的,對叛亂藩鎮進行了20多年的戰爭,充分顯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因戰功顯赫而屢屢升遷,被唐德宗賜號為“尚父”。他死時85歲,德宗為他的死五天不上朝聽政,下詔說:“……你可以同輔佐周武王滅商的薑尚相比,是上天降下的人傑。你愛兵如子,料敵如神……”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釋義】鼓勵人們要聽取各方麵的意見,這樣才能做個明白人;如果隻信極少部分人的話,就如同在黑夜中一樣,心中無數。
【出處】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魏徵傳》。
魏徵是唐太宗時的諫議大夫,學識淵博,為人正直,敢於向皇帝直言諫勸和提出各種建議,在朝廷中有很高的威信,唐太宗對他也相當敬重。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意思是做皇帝的是由於什麼樣的優點而成為賢明的?又是由於什麼樣的過失而使他糊塗的?
魏徵答道:“君所以明,兼聽也;所以暗,偏信也。”就是說賢明的皇帝之所以賢明,是因為能廣泛聽取各方麵的意見;而有些皇帝之所以糊塗,是因為片麵地隻愛聽少數人的話。
魏徵還舉了兩個賢明的古帝堯、舜為例,說他們因為善於吸取四麵八方特別是下層人士的意見,所以能夠戰勝敵人,保住了天下。又列舉了秦二世、梁武帝和隋煬帝為例,說他們因為偏聽偏信,結果都躲不過失敗的結局。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句成語,就是從魏徵的話中總結而成的。
羞於噲伍
【釋義】以跟樊噲這種人在一起交往為羞。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樊噲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秦末漢初(江蘇省)沛縣人。他出身貧窮,以宰狗為業。劉邦起兵反秦,他就參加了劉邦的部隊。他剛強耿直,非常勇敢,對劉邦真可以說是赤膽忠心。
在曆次戰鬥中,樊噲建立了不少的功績。劉邦攻入秦都鹹陽時,見秦宮豪華富麗,很有貪慕之意,他就直言相勸。劉邦聽了他的勸告,就把部隊撤到城外霸上駐紮,因而獲得了群眾的擁護。最終徹底打敗項羽,建立漢朝。
劉邦和項羽在鴻門宴上相會時,範增屢次以目示意項羽在宴會上把劉邦殺掉。樊噲得知後立刻衝進宴會廳去保護劉邦,劉邦因此才脫了險。甚至連項羽也不得不稱讚樊噲,說他是個“壯士”。
劉邦做了皇帝之後,大封功臣,就封樊噲為“舞陽侯”。
這時,大將軍韓信,卻被劉邦削去兵權,改封為“楚王”,接著又降為“淮陰侯”。這樣,他就和樊噲的級別一樣,同樣是侯爵了。
有一次,韓信從樊噲門前走過,樊噲知道了,馬上趕出去迎接,並且仍像以前在部隊裏對待大將軍一樣地對待他,向他跪拜,說:
“大王光臨臣家,真是榮幸極了!”
韓信本來是不願進樊噲家門的,但這時卻不便推辭,隻得下車答禮,進門小坐,略談幾句,便匆匆告辭。而樊噲還是恭恭敬敬地送出大門,直望著韓信去遠了,才轉身回家。
韓信出了門,不由發了一陣牢騷,說:
“我竟然和樊噲這樣的人平起平坐,真是羞愧極了!”
狂妄自負,目中無人,已成了韓信的性格習慣,由此也引來了一些朝中大臣的不滿,致使劉邦對他有所猜忌而設計將其殺死。
酒囊飯袋
【釋義】囊:袋,比喻隻會吃喝,不會做事的人。
【出處】漢·王充《論衡·別通》。
馬殷是五代時的一名武將,他原是唐代武安節度使劉建鋒部下的一名軍官。由於劉建鋒性格暴躁,殘酷無情而被部將所殺,此後,人們便擁戴馬殷做統帥。雖然他做了一方領袖,但也無所作為,直至朱溫篡取了唐的天下,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才把馬殷封成楚王,占據了相當於今日的湖南省和廣西省東北部的廣大土地。馬殷隻知道享受,昏庸無能,當時的人都瞧不起他,替他起了個綽號叫“酒囊飯袋”,意思是說,他隻配盛放酒和飯,其他的都不知。
酒池肉林
【釋義】傳說古代殷紂王以酒為池,以肉為林。形容生活窮奢極欲。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
商紂王是商朝末年最後一個君主。他生性殘暴,凶狠毒辣,荒淫無度。人們對他恨之入骨,從不叫他的名字,隻稱“商紂”。
紂王生活窮奢極欲,他建造了許多離宮、苑囿,規模都非常宏大。譬如,京城中的鹿台,有“三裏長,千尺高”,裏麵有他從各地搜刮來的珍寶、名犬、良馬、奇禽、異獸,紂王自己就整日沉溺在宴飲淫樂之中。為了供宴樂的人飲用,他在一個叫“沙丘”的宮苑中開挖了酒池,池大得可以劃船,裏麵灌滿美酒,釀酒剩下的酒糟堆得像小山一樣高,綿延七裏,又命人懸掛了許多肉條,遠遠望去,像樹林一樣,人稱“肉林”。幾千個青年男女,通宵達旦地侍奉紂王淫樂嬉戲。
為了滿足這種糜爛奢侈的生活,商紂王無休止地增加賦稅,還用殘酷的刑法鎮壓對他不滿的人,“炮烙”就是其中慘無人道的一種。“炮烙”就是用炭火燒熱了塗有膏油的銅柱,讓人赤腳在銅柱上行走,人忍受不了滾燙的銅柱,結果墜入炭火中活活燒死,商紂則以此取樂。
商紂的殘酷統治引起了人們的普遍憎恨,人們都希望他早點跨台,當武王伐紂時,他手下的人自願倒戈,紂王無奈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流言蜚語
【釋義】指社會上流傳的沒有根據的話,多指背後議論、誹謗,或挑撥離間的話。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公元前154年,西漢爆發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竇太後的侄子竇嬰被景帝任命為大將軍,率軍駐守滎陽,監視齊、趙兩國的軍隊。後來叛亂平定,他因功被封為魏其侯。
另外一位皇親國戚田蚡,是皇後王氏的同母兄弟,因為出身低賤,當時隻當一個小小的郎官。後來由於王皇後常在景帝麵前說他好話,當上了太中大夫。景帝死後,他的兒子武帝即位,田蚡更加得寵,被封為武安候。
過了幾年,景帝的母親竇太後也死了,竇嬰很快失勢,而田蚡作為國舅卻當上了丞相。竇嬰失勢後,將軍灌夫還是與竇嬰保持著密切的關係。他與竇嬰同病相憐,特別友好。
公元前131年,田蚡娶燕王的女兒為夫人,王太後特地下詔,要諸侯王和宗室大臣都去祝賀。宴會進行過程中,田蚡起立向客人敬酒,客人都紛紛離席表示不敢坐。過了一會兒,竇嬰也起立敬酒,這時隻有他的舊交熟人離開座位,半數的人仍然跪坐在席上不動。
灌夫看著這一切,心裏十分惱火,就拿起酒杯,到田蚡席前去敬酒。田蚡並不起立,隻是動了一下腿,說自己已不能再喝。灌夫怒火中燒,但表麵上嘻笑著再次要他喝酒。田蚡還是不喝,於是,灌夫繼續往下敬酒。當敬到一個權貴跟前,那人正湊著邊上一個權貴的耳朵說話,也沒有起立敬禮。灌夫再也忍不住了,指著他邊上的權貴罵道:“我平時說你一錢不值,今天我向你敬酒,你卻學女人的樣與他咬耳朵說話!”
田蚡見灌夫當眾辱罵他請來的客人,勃然大怒,馬上召來衛士,把灌夫扣留起來。接著,又將灌夫的宗族都抓起來。
竇嬰知道灌夫為了自己而冒犯了田蚡便決定舍命救他。他設法讓武帝召見,說灌夫是喝醉了酒才失禮的,田蚡不能因私怨而定他罪。武帝讓他和田蚡當麵辯論,兩人各執一詞,無法調和。於是,武帝又讓大臣們發表意見。大臣中多數人不明確表示意見,武帝很生氣。
王太後知道這件事後,以不進食逼武帝支持田蚡,武帝隻得將竇嬰逮捕下獄。這一來形勢急轉直下,灌夫很快被定為滅族之罪。竇嬰見情勢危急,就讓侄兒上書武帝,說自己以前曾接受過景帝的遺詔,授權他在特殊情況下,可以請求皇帝召見。上書到朝廷後,有關官員查下來沒有發現景帝有此遺詔,於是竇嬰又被加上偽造先帝遺詔的罪名。按照律法,犯這個罪的要被斬首。公元前132年農曆十月,灌夫及其全族被斬。竇嬰聽說這件事,極度悲憤,曾一度絕食自殺,後來他聽到別人言傳武帝並沒有真心殺他,便開始吃飯。不久,又遭到別人的誣蔑。武帝聽後大怒,終於在十二月的最後一天將他斬首。
海市蜃樓
【釋義】海邊或沙漠中的幻影,為陽光折射所產生的現象。比喻虛無縹緲的實際不存在的事物。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天官書》、宋·沈括《夢溪筆談》。
宋朝的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這樣描述蓬萊仙閣的景象:在山東省蓬萊縣的上空經常看見城市、樓台等幻景,由於古人缺乏科學知識,對這種現象往往看得很神秘,傳說是蜃吐的氣。實際是因為該地臨海,雨後天晴時由於光線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種虛無景象,其間似乎還有往來的車馬行人。古人把這種現象叫做“海市”,認為是“蜃氣”結成的,故稱為“海市蜃樓”。
“還有在沙漠上旅行的人,常常會看到前麵不遠的地方突然出現了一片樹林、一池湖水……可是當走到近處一看卻又不見了。這也是由於光線的折射和反射作用而產生的一種物理現象。”
但是,最早記載此情景的當為《史記·天官書》,上有這樣一句話:“海旁蜃氣像樓台,廣野氣成宮闕然,雲氣各像其山川人民所聚積。”意謂海邊的蜃氣形成的城市樓閣。
談虎色變
【釋義】色:臉色。一談起老虎來,立刻嚇得變了臉色。比喻一提害怕的事物就神經緊張。
【出處】宋·程顥、程頤《二程全書·遺書二上》。
北宋的大學者程頤曾向別人講述過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曆:有一次,他認識了一個農夫。大家在閑談時,有人提到最近鄰村有老虎出沒,不僅傷害牛、羊等牲畜,而且還叨走了一個老人和小孩。在座的眾人聽到這件事後雖然有點兒緊張,但過一會兒也就淡忘了。七言八語地又去談其它的事情,隻有那個農夫聽罷臉色鐵青,身體戰栗不已,一言不發。
程頤立刻覺察到這個農夫心情不對頭,等人群散後,留住了他問是怎麼回事。農夫經不住再三追問,隻得吐露實情,幾年前他曾被老虎傷過,幸虧鄉親相救,才從虎口裏撿回一條性命,在家調養了大半年傷口才痊愈,至今心有餘悸,所以聽了這件事,情緒當然要緊張了。
程頤十分感慨地問自己的學生:像老虎會吃人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雖然連三尺高的兒童都曉得,但一般人當真能體會到老虎害人的可怕程度嗎?程頤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一般人都沒有被老虎咬過的親身經曆。
程頤講這個故事,實際是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研究學問,要想獲得真知,就必須親身實踐。
談言微中
【釋義】微中:有意無意中說到問題的要害。表示言語隱晦,但切中要害。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
西漢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滑稽列傳》的開頭,引用了孔子說的一段話,意思是《禮》、《樂》、《書》、《詩》、《易》、《春秋》這六部經書,雖然具有不同的性質、內容,但在政治方麵的目的是一致的,裏麵都是治理天下的大道理。接著司馬遷說,天道是非常廣大的,有些隱微而切中要害的話(談言微中),同樣也能解除紛亂迷惑,實際上也解決了有關治理天下的大問題。
為了說明道理,司馬遷記述了幾個有趣味的故事。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具有聰明的智慧,且多善於隨機應變。下麵一個是有關憂旃的故事。
憂旃是秦國一個善於歌舞的人。他身材矮小,很會說笑話,但所說的笑話中往往包含著大道理,所以秦始皇常要他在身旁侍奉自己。
一天,秦始皇讓百官到宮中來喝酒。正好天下大雨,執著盾牌站在宮外的侍從全身被雨打濕,冷得瑟瑟發抖,卻又不敢擅離崗位。憂旃見他們這副模樣,非常同情,便走到他們跟前輕聲問道:“你們想休息一下嗎?”
侍從們都一齊答說想休息。於是憂旃對他們說:“等一會兒我呼喚你們,你們馬上說‘有’。”
憂旃說罷,上殿入席。不一會兒,群臣大聲高呼萬歲,向秦始皇敬酒。憂旃迅速走到殿前的宮廊邊,高聲喊道:“侍從人員!”
侍從們聽到憂旃呼喚,馬上答應“有”。接著他與侍從們開玩笑地說:“看你們個個長得高高大大,可又有什麼好處呢?還不是站在那兒挨雨淋。我人雖然長得矮小,福氣卻比你們大,可以在屋裏休息。”
憂旃說的話引起了秦始皇的注意。他發現侍從們在雨中又濕又冷,便命他們一半侍立,一半休息,輪換更替。
有一次,憂旃陪同秦始皇遊覽皇家花園。遊著遊著,秦始皇突然對憂旃說:“這花園太小了,我想擴大。它的範圍是東起函穀關(在今河南省靈寶縣),西至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
憂旃聽了馬上說:“對了,這樣可以多養些禽獸在裏麵,如果有敵人從東來犯,就可命令鹿用它的角去頂撞敵人,那就可以節省許多士兵了。”
秦始皇後來便放棄了這個設想。
談何容易
【釋義】原指臣子向君王進言很不容易。現多指事情做起來不像嘴上說一下那樣容易。
【出處】漢·司馬遷《漢書·東方朔傳》。
漢武帝上任不久,就開始搜羅人才,下令全國知情的人推薦。東方朔聽說後,決定毛遂自薦。他曆盡千辛萬苦,來到長安後,被任命為“常侍郎”。漢武帝曾下令要把長安附近一大塊土地劃為上林苑,作為皇家遊獵區,東方朔竭力反對,他認為這樣做是“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棄成功,就敗事,損耗五穀”。武帝沒有聽取他的正確意見。又有一次,東方朔上書提出耕戰強國的建議,又未被采納。為了諷諫漢武帝,東方朔寫了一篇《非有先生之論》,虛構了下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