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奇跡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1492年,哥倫布出海航行去尋找傳說中的黃金國——印度。他沒有找到印度,卻發現了一塊全新的大陸,在哥倫布眼裏,它必然是印度,是充滿香料、財寶的富庶之國,大陸上的居民自然被稱為印度人。但是哥倫布做夢也沒想到這是一塊尚未為歐洲人發現的大陸,它既不是印度也不是中國,而是美洲大陸。在歐洲人弄明白之後,這塊新發現的大陸就被稱作“新大陸”或“新世界”,而歐洲則與之相對地被稱作“舊大陸”或“舊世界”。哥倫布的發現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許多航海探險家躍躍欲試,他們認為,除了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之外,還有一塊巨大的“未知的南方大陸”。
“孤獨者幸福”號尋找南方大陸
1687年,著名的英國大海盜愛德華·戴維斯奉英國女皇的命令,駕駛著“孤獨者幸福”號三桅巡洋艦,前往南太平洋尋找“未知的南方大陸”。在南緯12度30分,距南美海岸150裏格處,“孤獨者幸福”號突然劇烈地震蕩起來。原來美洲大陸的秘魯沿岸發生了大地震,引起了海麵劇烈震蕩。戴維斯驚嚇過後,趕快駕駛著他的“孤獨者幸福”號向西南駛去。
一天淩晨,離天亮還有兩個小時,“孤獨者幸福”號突然觸到了低低的海岸,熟睡的船員們被震耳欲聾的響聲驚醒,紛紛跑出船艙。
展現在“孤獨者幸福”號船員們麵前的卻是一片陸地!
胡安和戴維斯都聲稱他們發現了“未知的南方大陸”,但人們都不相信。於是,更多的人們前往南太平洋,尋找這一神秘的“未知大陸”。
複活節島的發現
1722年4月5日,荷蘭的著名海軍上將雅各布·羅格文率領一支分艦隊尋覓所謂的“南方大陸”。
當時,他們正航行在一望無際的大洋上,負責暸望的水手突然發現遠方的海麵上有一個綠點,看上去像是陸地,他立即向艦長羅格文彙報。羅格文聽到後驚奇不已,因為海圖上標明這裏沒有任何陸地。羅格文立即命令船隻駛向那裏。待船隻駛近後,他看到這確實是一個島嶼,於是便在海圖上用墨筆記下了一個點,並在黑點旁邊記上“複活節島”,因為那天正好是複活節。
這是一個三角形的島嶼,麵積不大,還不到120平方公裏,既沒有一條河流,也沒有任何樹木,隻有荒草在地上生長著,篙鼠是該島唯一的野生動物。
羅格文海軍上將認為這座小島不是“未知的南方大陸”,而是一個新發現的島嶼。他召集全體人員開了一個會,擬定了一個宣布發現一塊新土地的決議,分艦隊所有的艦長都在這一文件上簽了字。就這樣,複活節島被人發現,開始為外人所知了。
火山吞沒龐貝城
公元79年8月24日下午1時,在維蘇威山頂上出現了一股奇怪的煙雲,雲形酷似巨大的柱子,向上伸展著,越變越大,越變越黑。緊接著,大地開始劇烈地顫抖、呻吟,房屋像斷了膝蓋的人一樣癱倒下去。人們驚慌失措,四處奔逃。大氣中濃烈的硫磺味夾雜著火山灰嗆得人們透不過氣來,許多人倒在了逃跑的途中。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世界末日來到了,人間萬物都將徹底毀滅。
火山噴發持續了18個小時,黑暗漸漸隱退,白晝終於又出現了。龐貝城、赫庫蘭尼姆城等四個城市被熾熱的火山灰深深地掩埋在地下。
當曆史的車輪向前走過17個世紀之後,學者們從地下找到並挖掘出了那古老的龐貝城,讓維蘇威火山侵襲它的真實情景活生生地展現在人們麵前,為學者們研究古羅馬人提供了最直接、最真實的證據。
殘忍的魔鬼地火
在景色迷人的印度尼西亞鬆巴哇島上,有一座海拔3900米的高山,名叫通博羅山。千百年來,它無聲無息地矗立在島上,溫順地向人們奉獻著財富。然而,就在1815年4月5日夜晚,它仿佛從沉睡中突然醒來,從胸中噴出熾熱的岩漿,上演了一出火山大爆發的悲劇。
地下的岩漿在地球巨大力量的作用下向上奔湧,脆弱的地殼顯得那樣不堪一擊,巨大的轟鳴聲響徹東南亞、爪哇、蘇門答臘、婆羅洲和摩鹿加群島。大片海域的人們都為巨大的響聲而震驚。岩漿從火山口中向八方流溢,在很短的時間內,整個山體便到處流火,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火焰山。爆炸後的火山口不僅噴出火紅的岩漿,而且不時發出一陣陣的奇怪嘯叫,火山灰和大小石塊向天空飛騰。在以鬆巴哇島為中心的400平方千米的範圍內,濃密的火山灰完全遮擋了陽光,整整3天內伸手不見五指。
鬆巴哇島上居住著1.2萬多居民,有通博羅、坦波、佩卡特等3個小鎮。無情的魔鬼地火毫不留情地吞噬了所有的村鎮,島上的人們也幾乎全部死於這場災難,隻有26人忍受著嚴重的燒傷,駕船逃離島上而幸免於難。
地質學家們在事後調查發現,通博羅火山的噴出物之多實屬罕見,鬆巴哇島及附近幾個小島上,火山噴出物的堆積厚度平均達1.5米。距鬆巴哇島160千米遠的通博科島,由於火山灰的掩蓋,農作物全部枯死,島上數萬名居民死於饑餓。
喀拉喀托火山的怒吼
1883年8月26日,從喀拉喀托火山下麵傳出一陣強似一陣的轟隆聲和地下震動,遠在200多千米之外的雅加達居民以為聽到了雷電的轟鳴,但抬頭看到的卻是萬裏晴空。
在距離火山60多千米的海麵上,伍德裏奇船長駕駛的一艘輪船上的人們目睹了火山爆發的奇景。夜幕低垂,皓月當空,隻見一股濃煙騰空而起,直入雲霄。緊接著,伴隨著震天的巨響,從火山口噴出一條條赤紅的火舌,染紅了半邊天際。持續不斷的爆炸聲甚至傳到了3000千米以外的澳大利亞的南部。
喀拉喀托火山的劇烈噴發,引起了附近地殼的極不穩定,有幾個小島上的火山也都開始爆發。周圍的海麵上濁浪排空,形成了巨大的海嘯。肆虐的海浪咆哮著衝向海岸,無情地吞噬著一個個村莊,無數的房屋瞬間便被夷為平地。浪峰高達24米的海水衝上了蘇門答臘的城鎮,有3000多人死於海嘯的襲擊。在雅加達西部距喀拉喀托火山最近的港口孔雀港,人們為躲避巨浪逃到一座30米高的屋頂上,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隻一個巨浪就把所有的人都掃入水中而喪生。整個港口的3000多居民,最後隻有2人生還。
27日上午,喀拉喀托火山發生最後一次大噴發,爆炸能量相當於100萬顆在廣島爆炸的原子彈,響聲傳到4800千米遠的地方。28日夜晚,火山噴發才逐漸停息下來。
火山岩漿淹沒聖皮埃爾
1902年4月下旬,位於聖皮埃爾港旁邊的培雷山不時地吐出縷縷煙霧,空氣中彌漫著少許的硫磺味,而且從天空中飄落的灰燼越來越多。開始時,人們並沒有太多的驚慌,但隨著地下傳來一陣緊似一陣的轟鳴和地麵的顫動,人們開始害怕了,也意識到身邊的培雷火山大概要發怒。
5月7日傍晚時分,山上的爆炸聲仿佛連天的炮火,震耳欲聾。一股股濃煙夾雜著熾熱的岩漿和石塊衝天而起,天突然暗了下來,伸手不見五指,大地劇烈地晃動著。
從火山口噴出的熾熱岩漿帶著令人恐怖的嘯叫聲向周圍溢流著。一次次的爆炸在火山口處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缺口,其方向正好朝著聖皮埃爾城。頃刻之間,岩漿、石塊夾雜著濃烈的煙塵鋪天蓋地的向城區湧來,隻見雄偉的教堂和一幢幢房屋像積木一樣倒了下去,永遠熔鑄在岩漿當中。在很短的時間內,聖皮埃爾城就整個地被岩漿吞噬了。
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使城中3萬餘人喪生,幸存者寥寥無幾。
埃特納火山激烈爆發
坐落在意大利西西裏島上的埃特納火山沉睡了多年,突然蘇醒了。1983年3月28日,它像一個憤怒的巨人,發出雷鳴般的咆哮,噴吐出赤紅的巨石和岩漿,熾熱的灰渣與濃煙向上衝到幾千米以外的高空。在一係列陣發性的噴射中,上千度高溫的熔岩流像一條條火龍,沿著溝穀分幾路衝下山去,摧毀了沿途的公路、住宅、別墅、旅館、纜車道,吞噬了大片森林、耕地和果園。
其實,埃特納火山早已將自己的行動告知了人們。早在1979年9月12日,埃特納山曾在海拔3200米處爆裂出一個新的口子。當時有一群遊客正在那裏攀登,突然,大地在他們的腳下裂開。幾秒鍾後,熾熱的火山礫和灰渣從天而降,熊熊燃燒的巨石四處飛滾,9名遊客當場斃命,30餘人受傷,1981年3月,火焰和岩漿又一次湧出,一直衝到山坡上的小鎮蘭達佐的牆邊。就在最近這次大爆發的前兩天,埃特納山區也發生了一係列地震,好幾次達到裏氏5級。這些都是埃特納火山爆發前發出的一連串信號。
埃特納火山的這次活動,是現代人目睹的一次激烈的火山爆發。
千奇百怪的火山
噴泥的火山:拉丁美洲的巴巴多斯島東部海5000米深處有一座泥火山,火山口呈橢圓形,寬大約1000米,離火山口中部約20米處,可以看到正在翻滾著的泥漿,整個火山口由一層密密麻麻、黃色的細菌覆蓋著,在取出來的標本中還夾雜著一些像蛤蜊、甲魚、海葵等無脊椎動物。
噴金銀的火山:意大利西西裏島的埃特納火山是一座噴金的火山,法國科學家小組曾前往那裏考察,探查出這座火山每天約噴出2000克左右的金子和9000克左右的銀子,但迄今還無法收集。
噴冰的火山:冰島南部海濱的格姆維特火山爆發,噴出來的全是冰塊。每秒鍾有420立方米冰塊噴出,兩周以後,噴出的冰塊有1.3立方千米。
噴水的火山:緬布拉克山穀有一座噴水的火山,火山口的直徑有1000多米,它的周圍長滿了各種植物。
最小的火山:非洲萊索托有一座僅2米高的火山,小孩用手也可以觸及噴火山口,這個“侏儒”火山常年噴吐不息,不過它所噴發的熔岩很少。
最古老的火山:最古老的火山位於瑞典北部的卡爾斯別爾格,距今約有二十億年的曆史。火山岩層除有少數地方被毀壞外,基本保持完好,可以辨認出火山口和熔岩的流向。
龜山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沙而不拉克山區,有一座名副其實的龜山。60年代初期,在這方圓50平方公裏的山中會有成千上萬隻的旱龜。每當蘋果花盛開的時候,人們到這裏耕種,在向陽山坡上到處都可以看到黑色的旱龜,大的如盤子,小的如雞蛋。但這些旱龜是從何而來的,至今還不清楚。
鏡子岩
1648年,一個埃及商隊從非洲利比亞烏裏巴沙漠經過,他們帶著許多名貴的貨物。但走入一個名叫“奇買”的沙區後,卻發現前麵一座大沙岩前出現了黑綽綽的人群,他們以為遇到了強敵,便立刻拿出各自的武器準備抵抗。可就在這時,前麵的人群也都拿起武器迎麵撲來,而且來勢更加凶猛。商隊一見,被嚇壞了,就一起後撤逃跑。其實,這是座朝西南方向的岩壁,被風沙長期磨得如同鏡子一般平滑。由於光的折射,使它成為一座天然的“鏡子岩”,能夠照見人物影子,怪不得商隊被嚇壞,他們看到的其實是他們自己的影子。從此,“鏡子岩”也以“嚇人岩”盛名天下。直到1677年,加納旅行者撒那丁·倫司發現這一秘密後,奇買沙區便成了熱鬧的旅遊區。
名不虛傳的“變位石”
物理學告訴人們,地球上的物體重量在不同的地區會由地心引力的差異而有細小的差別,保存在我國貴州省惠水縣村民羅大榮家中的一塊貝殼類化石,卻可以隨時隨地自行增減重量達2千克左右。這種現象同人們對地心引力與物體重量常規關係的認識是相矛盾的。
據圓石主人羅大榮說,最初稱石時有22.5公斤。朋友們在1989春節時來觀賞“寶石”,再過秤時圓石質量變成了25公斤。隨後一連數天,分別換了8杆秤反複校驗,才發現這塊圓石最重時是25公斤,最輕時是22.5公斤,質量上下變化2.5公斤。
研究人員在一次測定中記錄了當天11時13分、11時43分和12時28分這3個時刻裏圓石的質量,分別為21.8公斤、22.8公斤和23.8公斤。在短短的1小時15分鍾的時間裏,圓石的質量竟增加了2公斤。
無獨有偶,前蘇聯普列謝那湖東北處也有一塊可能聯係著重力現象新奧秘的石頭。與自行改變重量的中國圓石不同,這是一塊能夠自行移動位置的“變位石”。該石呈藍色,直徑近1.5米,重達數噸。近300年來它已經數次變換位置。自1840年藍色怪石出現在普列謝那湖畔後,60年內它向南移動了數千米。
17世紀初,人們在阿列競賽山腳下發現了這塊會“走路的”巨石,後來人們把它移入附近一個挖好的大坑中。數十年後,藍色怪石不知何故卻移到了大坑邊上。1785年冬天,人們決定用這塊石頭建造一座新鍾樓,同時也為的是“壓製”它。當人們在冰麵上移動它時,不小心讓它墜落湖底。而到了1840年末,這塊巨大藍石竟躺在普列謝那湖岸邊了。
科學家們對這一奇特的現象進行了長時間的分析研究,但始終未能解開其中奧秘。“變位石”同重力場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聯係呢?目前對此還沒有科學的解釋。
“怕癢石”
在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新樂鄉拗石灣,有兩塊“怕癢”的石頭。它們一上一下,擦在一起,上麵一塊有4立方米,下麵一塊有一部分埋在地下,露出地麵的約5立方米。如果有人觸到石頭的“癢處”,它便會發出“咯咯”的笑聲,而且上麵的一塊會不住晃動。據當地一位老翁講,石頭的“癢處”是上石的一個小眼,他還是孩子時就常去用手壓那小眼,以“怕癢石”的笑聲和它笨拙的晃動取樂。
“孕子石”
我國的地質礦產工作者在江蘇省蘇溧地區發現一種身懷“六甲”的怪石,為其取名“孕子石”,石呈灰黃色,質地堅硬。從表麵上看,它平凡無奇,但當人們用鐵錘把它敲開時,裏麵就滾出許多直徑2厘米左右的石彈子,好似母石生下的子石,這些小子石呈圓形,顏色比母石稍淺些,成分與母石一致。
地質工作者說,這種石頭懷子的現象,在我國岩石學上還是首次發現,曆史上也無這種現象的記載。當前地質學家還無法解釋其成因,有關人員正在對此深入研究。
預知天氣的神石
在武陵山區深處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境內,有一精美奇特的怪石,能準確地預知天氣,當地農人稱之為“神石”。
這塊石頭位於該縣境內的鍾靈鄉石門村一座小山的頂部,呈圓形,直徑有120厘米,厚約20厘米;外觀呈銀白色,光滑平整,晶瑩秀麗。每到天晴的前3天內,此石自身便發出“嘰喳、嘰喳”的聲音,在50米內能清晰地聽到;當有雨或寒潮到來的前3天,這塊石則發出“嗡、嗡、嗡”沉悶的響聲,方圓半公裏之內都能聽到。當地的人們根據此石的不同音響,判斷出天氣的變化,及早安排農事。
這塊堪稱世間一絕的“神石”為何有此奇特功能至今還無人破譯。
在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馬武鄉鹹水村的安田,也有一塊能預報天氣的石頭。如果此石的某一方集滿了水珠,就預示那一方將要下雨。若水珠集在石頭中央,則表明附近各地將普降大雨。石頭表麵潮濕發黑時,則預示當地的天氣將陰雨連綿。在陰天的日子裏,如果石頭表麵幹燥發白,便是將要晴天的象征。因為這塊石頭預報的天氣情況總是十分準確,所以被當地土家族人譽為“雨化石”。
“哭岩”
在法國與西班牙交界處的比裏牛斯山中,有一塊會哭的岩石,人們稱它“哭岩”。這塊不足30米高的岩石在外形上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但在天氣晴朗的午後它會發出像女孩一樣的哭聲。世界各地的遊客被這一神奇現象所吸引,於是紛紛前來興致勃勃地聽“哭岩”的“表演”。
氣泡石
南斯拉夫西南的坦加斯村有一塊奇怪的石頭,它形似雞蛋,上粗下細,有兩米多高。看上去它像站不穩的樣子,但就算你力氣再大也推不倒它。最奇妙的是,在每年的5月和10月裏,這塊石頭會噴出白色的氣泡來。這些白泡噴出的時間有長有短,一般在半天到一天左右。科學家們雖然對這塊石頭進行了長期研究,但至今也找不出原因。當地人把這塊神奇的石頭稱為“氣泡石”。
毒石
一支地質調查隊在非洲麻利用朗東部的耶葛山脈調查礦脈,意外地挖到了一塊直徑約50厘米、會發光的圓形石頭。令人奇怪的是,人一摸這塊石頭就會渾身發麻。隊員們想把這塊石頭帶回去研究。但6個人竟然拉不動它。這塊石頭呈藍色透明,裏麵有許多很小的圓形石子。隊員們想把它打開看個究竟,但6個人用鐵錘敲了好久也敲不破它。
3天後,那6名隊員忽然感到全身發麻,視力也逐漸衰退。經醫生診斷,原來他們中了那塊石頭放出的毒。不到一個月,6名隊員全部去世了。那塊放毒的石頭被科學家們取走,正對它進行多方麵的細致研究。
投影石
1964年的夏天,意大利電影劇作家特奈利在一個山洞中發現了一塊與眾不同的怪石,上麵有人工雕刻的圖案,琢磨得光亮圓滑。令人驚奇的是,這塊石頭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在閃電的作用下,在特奈利住所的牆上投影下一個栩栩如生的遠古時代的人像,其表情驚恐萬分,似乎是麵對一隻凶殘的野獸。
後來,特奈利又在世界各地找了很多這樣的石頭。如一塊美國石頭,投的影是一個戴頭盔的人,用刀插進一頭野獸的肚子;另一塊德國石頭,卻顯示出兩人擁抱的影像。
特奈利對這些石頭進行了仔細研究,並提出了許多問題,如:這些石頭真是遠古時代洞居人的遺物嗎?遠古主人用什麼工具把圖案雕刻在石頭上?這些圖案代表著什麼?為什麼這些石頭能反映出圖像呢?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夠回答這些問題。
巨音石
浙江省龍遊縣祝家村附近的山陰道間,有一塊一踩就響的怪石頭,石頭呈橢圓形,赭色。人們一踏上去,立刻就會發出山峰倒塌似的巨聲;如果兩人同時在“怪石”邊,踏上怪石的人能聽到猶如山崩的洪亮聲音,但沒有踏上的人卻什麼聲音也聽不到。這塊奇怪的石頭至今仍是一個謎。
風雲石
福建東山島上的銅山風動石,好像一顆碩大的石桃,屹立在一座大石盤上,大風襲來會左右搖晃。如果有人仰臥在石盤上,翹起腳蹬推這塊巨石,也能使石身晃動。古人譽之為“天下第一奇石”。
說重就重的石頭
據史書載,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三月,在樂安的一個地方,突然從地上升出一束光,直衝上空,光又大又亮,像火炬。那地方的鄉民,找到光束的發射處,挖掘下去,得到一塊鐵黑色的石頭,有鬥樣大,直徑近一尺,敲打它,有聲音,若是要抬動它,不聲不響,輕輕地一抬就起來了,若是在抬的時候,有人說話,說它有多重,那麼它就會變成多重,就是用再大的力氣也無法抬動它。
香石
廣西西北部一個村落的山路上,路上經常聞到一股誘人的茴香味,舉目環顧四周並不見茴香樹。由香引路,才發現芳香來自路旁的一塊頑石。人們用手掌在石上摩擦,掌中也留下了茴香味。
烙餅石
雲南省貢山縣丙中洛鄉青拉筒附近有一種石板,它一般深埋在背風背陽的地方,青黑色,剛挖出來時特別嫩,可用刀削成各種形狀。當地怒族群眾,用這種石板烙粑粑。一般石板燒後澆上水就裂,但這種石板火燒不壞,水澆不裂,而且烙粑粑時也不用放油,粑粑不會黏在石板上,烙出來的粑粑特別鬆軟,味道也特別好。烙餅石很耐用,一般都可以使用3年以上。
臭石
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1566年),有位名叫楊最的射洪籍名宦在雲南做副使,某年回鄉探親,千裏迢迢命人從雲南曲靖縣運回一宗物件,鄉人揭開遮布一看,竟是一塊看上去極平常的石頭。石呈瓦灰色,高1米左右,一人可抱,所有的人都感到驚訝。楊大人向鄉人解釋:這是一塊奇石,若用鐵器或堅硬物件敲擊,即會發出腐蛋般的臭氣來。鄉人當場試之,果然如此,在場者皆拍手稱奇。後人便將這塊石頭稱作為“臭石”。但為何臭卻不清楚。
木化石
據史書載,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年~1487年),金華永康縣一座山上的亭子旁,有一棵枯鬆,因年歲太久被大風刮倒後掉到了池水中,奇怪的是,枯鬆竟然變成了一塊石頭。人們感到很驚奇,覺得不可思議,於是有人撿了一些沒有掉落到水中去的鬆樹餘枝,扔到池水中,結果這些枝幹及樹皮也變成了化石,並且比原先堅硬得多。
惟妙惟肖的奇石
1998年4月8日,山東《大眾日報》在其第8版報道說:臨胸焦化工廠一名工人在臨胸境內挖掘出一塊高40厘米、寬20厘米、厚5厘米的臨胸五彩石。該石紋理結構活像一隻憨態可掬的大熊貓,令人叫絕,堪稱奇石。
和熊貓石類似的奇石還有海螺石,它的形狀和大海螺一模一樣,淡綠色,十分堅硬,個頭與大海螺相仿,人們還搞不清這是不是古代的海螺經過長時間以後而形成的化石?
還有些奇怪的地表、地貌現象讓人捉摸不定。湖北省鄖縣茶店鎮發現了一座奇特的有石蛇圖案地貌的石山。
這座坐落在茶店鎮蜜蜂村三叉河的石蛇山體是該村在炸山修路時發現的。有石蛇圖案的山體寬5米,高約400米,整座山體布滿了一條條栩栩如生的蛇圖,有騰飛狀、盤臥狀和吞物狀,神態各異。最大的5米多長,直徑30厘米,最小的形若蚯蚓。一座山到底為何會出現這種蛇圖案?目前還無人能作出科學的解釋。
來曆不明的奇石
1987年10月30日,岐山縣文化館幹部何鎖靈騎車上街,途經周原遺址區薄村鎮政府南的岐青公路時,發現路麵上躺著一塊褐綠色石頭,形狀怪異,便將此石帶回。他發現這塊石頭有四個奇特之處:一是石塊呈不規則多棱形,體積不大,重量卻達7.8公斤,是普通石頭比重的2.5倍;二是石塊主體為深綠色,部分側麵呈深褐色,且釉色薄厚不均;三是石塊通體紋理呈放射狀。有一小塊處有明顯爆破痕跡,表麵比大理石還光滑,在太陽光下光芒四射,耀眼奪目,仔細看石塊內有銀白色小光點閃爍,人們懷疑石頭內含有稀有金屬;四是石塊質地異常堅硬,刀刻鋸拉纖塵不落,用該石尖利棱角能將玻璃劃開。一些藏石愛好者認為它不是大理石和金剛石,而有可能是天外來客——隕石(國家重點收藏的天體標本),但又不能肯定。
人們猜測其來曆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夜間或其他時間偶然墜落於地麵上的隕石。但它表麵光滑,又不像隕石的外表特征,因隕石一般高速進入大氣層,經高溫燃燒後表麵都是黑褐色,並帶凹凸不平的泡泡狀,即燃燒的痕跡。所以說它是隕石似乎證據不足;珠寶商在購運珠寶首飾原材料的運輸過程中,因某種原因而失落於公路上,這也是一種可能性。但究竟這塊石頭是從何而來,是什麼石頭,還有待研究。
巧奪天工的奇石
1997年1月11日,河南杞縣青年農民王明善在一沙灘上撿到一枚怪石。此石鵝蛋大小,形如元寶,呈褐色,圓潤如玉。更讓人稱奇的是其較大的一頭正是一猛虎頭像,右邊是一雄獅頭像,二者上方居中是一龍頭,可謂“三雄鼎立”。較小的一頭,正中是一大猴頭,上下各一小猴頭,其右側有山有洞,山上有花有果,山洞周圍有幾隻小猴戲耍。兩側為“龍鳳呈祥”圖案,一側有數條蛟龍盤繞,另一側是一隻鳳凰展翅欲飛。觀石頭上麵凹處,有喜鵲鬧梅、雄雞報曉、熊貓戲竹等。此石中景物栩栩如生,令人讚歎不已。
這個石塊究竟是自然形成,還是人工巧雕,還需進一步考證。而此杞縣奇石奇就奇在其圖案的玄妙上,僅僅有如鵝卵之大的一塊元寶狀石頭上竟然有“三雄鼎立”內容的圖案,還有龍又有鳳,有猴又有雞,有喜鵲又有熊貓,真可謂是鬼斧神工之作。
對此奇石的來源,有人從南京雨花石的姿態、顏色來證明這塊怪石很可能為大自然的傑作。因為在地質形成期,各種化學成分的巧合造就了這些繁雜的圖案,諸如雨花石中就有絕妙圖案的例子,如有的像中國地圖,有的像人物,這都是大自然的功力。人們猜想,如果人工去雕刻此石,用什麼化學方法去進行有效而到位的腐蝕?又如何能達到栩栩如生的奇妙效果?這種以石為畫的巧妙技藝尚無人可為。
棒槌山和蛤蟆石
凡是到過中國承德避暑山莊的人,提起棒槌山和蛤蟆石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棒槌山聳立於平地之上,形如打衣棒槌,蛤蟆石憨態可掬臥於平地,仰頭舉頸,酷似青蛙,它們都因其形而得其號。
據專家們考證:棒槌山和蛤蟆石這兩處自然景觀是地質結構中丹霞地貌的代表之一,它們的形成源於古代。大約2.4億年以前,承德一帶是一個方圓400多平方公裏的河湖盆地。河流挾帶大量泥沙,堆積在盆地裏,後來變成堅硬的紅色岩石,即承德礫岩。到1.4億年前的佛羅紀晚期,湖盆上升為陸地,成為一片地麵起伏不大的山地。又過了漫長的7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地球上發生了一場巨大的造山運動——燕山運動。這時的陸地突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的形成了高山,有的變成了深穀,有的化為石牆,這些都為丹霞地貌的形成打好了基礎。
在地質變化之中,棒槌山和蛤模的雛形,即兩崖石牆形成了。形成之後,因為承德礫岩軟硬共存,所以在長年累月的風吹、日曬、雨淋之下,軟的那一部分岩石就倒塌了,而硬的岩石則保留下來。
棒槌山和蛤蟆石的形成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重直節理發達。雨水沿著節理向下流,帶走了一些軟的礫岩。長年累月,岩石的裂隙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一部分岩石倒塌,就形成了棒槌山、蛤蟆石的形狀。
隨聲起落的巨石
有兩塊隨聲起落的巨石存放在印度西部的希沃布裏村,希沃布裏村有座安葬800年前逝世的伊斯蘭托缽僧庫馬爾·阿利·達爾維奇的聖祠。這兩塊吸引世界各地遊客前往爭睹的聖石,就並排放在聖祠前的陳舊台階上。
這兩塊聖石大的一塊約重90公斤,小的一塊略輕些,而且隻能男人上前接近。隻要人們用右手的食指放在巨石下,同時異口同聲且不停頓地喊著“庫馬爾·阿利·達爾維-奇―奇-奇”,發奇字的聲音拖得越長越好,這樣,沉重的聖石就會像活人般地頓時從地上彈跳起來,懸升到約2米的高度;直到人們無法喊出達爾維奇的名字時,它才會落回到台階上。聖石升高過程,可以反複數次。
據記載,這巨石的升空方法是達爾維奇生前透露給人們的。八百年前,聖祠所在地原是一座健身房,那兩塊巨石是供摔跤手來練習使用的。達爾維奇小時候就經常光顧這裏,他常常顯示出自己過敏的生命機能和超人的力氣。許多年以後,健身房被拆除,達爾維奇這位伊斯蘭教徒對周圍的人說出了這樣的秘密:“那兩塊巨石即使你們使出全身力氣也未必舉起,除非你們重複叫我的名字。”
從那個時候起,人們就一直沿用達爾維奇教給的方法來使岩石騰飛。
無曆史記載的石柱群
法國的布列塔尼半島石柱群,無論從重量、數量、高度和曆史的久遠來看,都稱得上是世界巨石群之最,美國考古學家海丁翰教授稱它為“比金字塔更神秘”的石柱群。
從島上的卡奈鎮開始,由西往東走,首先迎麵而來的,是散立於沼澤、森林間的12排石柱。這些石柱之間的距離不怎麼規則,石柱高有的竟達9米,石麵大都像史前石具一樣削磨得光滑潔亮。再向東走,一會就可來到另一個叫卡邁裏歐的小鎮,又可見到另一組巨石,僅有7排。過了此鎮進入卡勒斯肯,放眼望去,又是13排長360米的石柱群。
讓人迷惑不解的是這麼大規模的石柱群為何在十八世紀以前的曆史記錄中隻字未提?這是石柱群令人感到神秘的主要原因。
傳說,卡奈鎮守護神可內利在公元前56年,為抗拒凱撒大帝的羅馬兵士入侵而親登鎮北山丘,在奇跡般的神力下,使一個個追趕中的羅馬人僵死在原地,變成今日的石柱。另一種傳說是,19世紀早期,崇拜蛇蠍之風盛行,石頭之所以呈蜿蜒狀排列,就是為了配合當時的社會風氣。
但傳說隻是傳說,不可證明什麼,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經過碳-14的測試,這些石柱群早於公元前4650年便已經存在。
發音的石橋
七孔橋位於河北省清東陵,它是15座陵寢中大小不等、形式各異的100座石橋中的1座。它全長110米、寬9米,兩邊共裝有石欄板126塊。令人驚奇的是,敲擊一下橋的欄板,就會發出叮咚悅耳的聲音。每塊欄板大小一樣,形狀相同,然而發出的聲音卻不同,有的渾厚低沉,猶如木魚、鍾磬發出的聲音一樣。我國古代聲樂中分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所以人們把這座橋也稱五音橋。
據化驗,石橋的料含有50%的鐵質方解石,因此能發聲,當地人把這種石料稱作響音石。這種石料在清東陵還有一些,如:下馬碑座、定陵寶頂的兩扇石柵欄門等。
吸吞新娘的魔洞
1976年1月13日,剛剛新婚的比爾先生與漂亮的新娘瑪利亞在埃及阿列基沙特亞城的街道上散步。當他倆慢慢地在坦尼亞大道上走著走著,突然,瑪利亞被吸進了路旁一個小洞,一下子蹤影全無。驚恐萬分的比爾馬上報警。警察迅速趕來現場。隻見那個小洞僅有0.16米深。經查是水務局掘地修理地下管道後留下的一個小洞。警察馬上召來水務局的工人,用鏟土機把路麵掘開。那個小洞很小,連人的小腿都遮不住。掘開整個路麵,還向下掘了4~5米深,卻仍然一點線索也沒發現。
在阿列基沙特亞城,類似這樣的事情並非第一次,瑪利亞已經是第六個如此失蹤的新娘。並且所有失蹤者都是十分漂亮的剛結婚的新娘。
1973年3月的一個晚上,新郎沙德伴著新娘梅麗柏走在波亞大道上。突然道路上出現一個小洞,新娘跌進洞中,隨即便不見蹤影。
同年10月,有一對新婚的美國夫婦到這座城市遊覽。新娘卡文泰和丈夫步行在坦尼亞大道上瀏覽市容,在眾目睽睽之下,又被一個突然出現在道上的小洞吸走。馬上圍攏來的人們,同樣也找不到新娘卡文泰。
1974年5月,希臘籍新娘哥特尼夫人,突然在波亞大道上失蹤。
1975年,又有兩個美麗漂亮的新娘,被“好色”的“魔洞”吸噬吞沒。
難道“魔洞”真的是好色?更奇怪的是為什麼它總是準確地吸走漂亮的新娘呢?大自然的奧秘真令人無從探索。
神奇的國外岩洞
岩洞可謂是大自然營造的自然地下宮殿,而有的岩洞的神秘奇異更令人驚歎和不解。譬如,在印度尼西亞西比路島上有一個能健身治病的洞穴。患有關節疼痛或神經衰弱的患者隻要在這裏穴居十天半月,疾病便不治而愈。島民利用這個洞穴開辦了一家醫院,洞穴內設有40多張病床,這個洞已經使7000多名國內外關節炎或失眠症患者恢複了健康。
又如,印度安得拉邦貝盧姆村附近,有一個人間罕見的重疊連環洞,此洞全長2.1公裏。這裏洞中有洞,一洞套一洞,大洞之中共有三層重疊的洞,最底層的地洞盡頭是一個湖泊。
再如,在委內瑞拉古艾納郊外,有一個奇特的洞穴,它在每天上午的11點就開始噴吐煙霧,每次兩個小時,噴煙的次數、時間和數量年年如此,人們始終弄不清這是什麼原因。
此外更令人稱奇的是,秘魯普諾省貝列斯塔村,有一個會唱歌的洞穴,清晨,從洞穴內發出陣陣悅耳動聽的風琴聲。中午,洞內敲鑼打鼓,熱鬧異常。傍晚,橫笛悠揚,時高時低。如果陰雨連綿時,洞穴就會“表演”女聲獨唱,其“嗓音”嬌柔,令人百聽不厭。
在尼加拉瓜圭納附近的丘科米爾鎮,有一個直徑345厘米的洞穴。上午,洞口呈橢圓形,下午卻又變成了不規則的長方形;到了深夜,又變成了正方形;次日淩晨,又還原成橢圓形。如此周而複始,循環不已。
千聲洞
在印尼某地,一位叫海納的雜誌女記者發現了這樣一個岩洞,洞中光線微弱,進入小洞口後,裏邊有一大長圓形巨洞,有如在巨形雞蛋殼內,四壁上布滿細密的小方孔,小方孔中透出暗藍色幽光。當一踏上有小方孔四壁的中間地段時,洞內立刻打破寧靜,有類似拉風箱的鼾聲,接的著嗑瓜子喳喳聲、劇烈咳嗽聲、砸夯式的腳步聲、還有刺耳的哭聲、怪笑聲、叫罵聲、哀嚎聲……這些怪聲是從腳下的小方孔中發出來的。難道四壁是收集這些人間噪音的收集器不成?由於驚慌,這位名叫海納的記者失足滑入了巨洞中央,此時除上述噪聲外,又增加了野獸聲、風雨聲、重磅炸彈聲、雷聲等通通響起。細聽起來,裏邊有驢叫聲、馬嘶聲、豬嚎聲,此外,還有汽笛聲、馬達聲、警報聲、槍炮聲等。這些噪音的響聲越來越大,由80分貝到120分貝、140分貝,很快就超過人耳所能承受的極限範圍。最後這些聲混合在一起,成為名副其實的噪聲發生器。有人說這個洞是專門由某些神秘的人來製造的,它的目的到現在還不明確。
奇風洞
我國雲南路南堿琳風景區東北約5公裏處,有一座歪頭山。在那歪頭山東南的山坡上,有一個洞口直徑約1米左右的岩洞。從外表上看,這洞沒有什麼特別處,但從洞內卻會刮出陣陣怪風。開頭是“轟”地一聲巨響,接著這寂靜的山洞便吼聲迭起,金鼓齊鳴,仿佛洞中藏有千軍萬馬,要從洞內殺奔出來一般。不過,出來的不是什麼天兵神將,而是一股強勁的烈風。洞外本來寧靜幽雅的環境,頓時被風刮得石土飛揚,攀援在石林上的各種藤蔓枝條搖曳不已,嘩嘩作響,更增加了風的威勢。這樣,大約持續3、4分鍾,風力便逐漸減小,最後竟轉變成為回風。一些雜草、落葉有的還被吸進洞裏去。回風一般為1、2分鍾,然後停歇。但樹欲靜而風不止,約略1、2分鍾後,又開始第二次的噴風。隻是這次噴風的持續時間和風力都不及第一次。當第二次噴風結束以後,這裏的一切又重新歸於平靜,完成了一個噴風周期。第二周期的來臨時間,因季節而不同,在雨水充沛的雨季,一般間隔的時間為半小時左右。
這個洞由於具有這種奇異的周期性噴風特性,被人稱為“奇風洞”。奇風洞為什麼會噴風,地質工作者經過反複的考察終於揭開了它的秘密。原來這是石灰岩岩溶地區的一種罕見的虹吸現象在作怪。
火龍洞
火龍洞位於我國新疆伊寧市北的白雲山上。在晴朗無雲的天氣裏,山頭上總是悠悠忽忽地飄著團團白雲,四季不斷,因而有了白雲山之名。另外,火龍洞還是一個溫度特別高的洞穴。
為什麼白雲山會有這終年不散的雲彩?原來它與位於山腰的火龍洞有密切關係。據調查,該地共有火龍洞17座,但它們各不相同。有的洞中溫度高達50攝氏度。隻要一走進洞口,你就會覺得熱氣逼人,仿佛有一股烈焰從那裏噴出來,即使體質再好的人也很難在這裏堅持一個小時。有趣的是,就在這個熱得要命的岩洞邊上,有另一個溫暖如春,通常保持在25℃左右的岩洞。再往不遠處,又有另外一個洞穴,它的溫度竟高達100℃以上。當地的居民常常利用洞中的熱氣烤煮食物。火龍洞除了溫度的不同之外,還有旱濕也不同。濕洞,是一種洞中充溢著濕漉漉高溫蒸汽的洞穴。凡是進入這種濕洞的人,便會頓時渾身濕透,分不清是水蒸氣還是汗水。
火龍洞就是因為來自地下灼熱的噴氣形成的。在這種噴氣中含有硫磺、白礬、二氧化矽等物質,對治療各種不同的頑疾具有良好的療效。因此,人們已在這裏開設了一個專門的診所,並根據各火龍洞的不同特性,用以治療不同的病症。如前述的溫度約50多攝氏度的岩洞,可治療四肢麻木、腰腿痛、關節炎等症。濕洞則可用於治療牛皮癬、疥瘡等慢性皮膚病,也可治高血壓和萎縮性胃炎。
火龍洞因此可稱得上是一個醫生洞。
發光洞
在新西蘭的叢山之中有許多奇異洞穴。
這些山洞,不像常見的洞穴那樣黑漆漆、陰森森地令人感到害怕,而是明光熠熠,洞中的一石一景也都清晰可辨。當然並不是人們在洞內裝了照明燈之類的東西。然而,當人進入洞內,隻要發出腳步聲,便會像是突然觸動了什麼開關一般,頃刻之間,亮光消失,一切全都歸於黑暗。靜靜地耐心等待一些時候,漆黑的洞頂上又會突然亮起一點“星光”,接著此呼彼應,“眾星”一顆又一顆地在洞頂出現,直到萬光齊放,照得整個洞穴晶瑩明亮,仿佛所有岩石都在發出淡淡的光芒。
這些有趣的發光洞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是新西蘭一種特有的蠅類幼蟲在作怪。這種蟲以洞為家,並在洞頂上、石縫中結網發光,坐待那些趨光性的小蟲自動投入羅網中。然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種蟲本身又是許多鳥類捕食的對象,因此為了自身的安全,它們對聲音特別敏感,一有動靜,便立即熄“燈”隱匿,直至感到威脅已經解除,它們才重新發出光來。
發光洞的秘密雖已被揭曉,但人們對它仍非常感興趣。
燕子洞
中國著名自然保護區神農架主峰北麓屏障天門埡被稱為“華中至脊”,就在它的旁側海拔約2200米的地方,還有一個神奇的洞。因為每天有成千上萬隻燕子在洞裏穿梭飛行,所以又叫它燕子洞。燕子洞高達20米左右,深度無法計算。據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人走到洞的盡頭,因為洞內十分潮濕和寒冷。即使在炎熱的夏天,洞內也是冷風颼颼,進洞50米就一片漆黑。然而,那些燕子卻照樣飛來飛去。奇怪的是,燕子飛來飛去從來不會碰到人或物。這裏的燕子與其他處的燕子不同,它體形短小,呈麻色或黑褐色,羽毛有金屬光澤,為什麼不會碰到人和洞內障礙呢?原來,它有一種特殊的本領——不靠眼睛導航,而靠嘴裏發出的“超聲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