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解剖(2 / 3)

怪肉的真相

1999年5月中旬,從北京豐台區馬家堡地下挖出了一個巨大的球狀怪物,從外表看,怪物整體近於球形,直徑約60厘米,重量約30公斤,表皮粗糙,棕紅或鏽褐色,似鬆樹皮,被剝開的部位皮層近革質,似牛筋,內部乳白色似肥肉,有韌性,含水量很大,手指壓此物稍有柔軟感。

科學家首先取內外層切片進行顯微鏡觀察,沒有發現真菌所具備的細胞組織結構,也沒有發現任何孢子及Melzr反應。科學家推測,如果是有生命的物質,必然有蛋白質和核酸細胞遺傳物質。所以又對其作了“260”和“280”紫外線“吸收峰”試驗來測試。結果沒出現典型的“吸收峰”,說明沒有核酸的存在。再取樣用“蛋白顯色反應法”作蛋白質測定,結果無任何顯色反應。

據此,科學家得出結論,它不是真菌類生物,而且屬於非生命物質。

1982年在內蒙古河灘上曾發現過這樣的“怪物”,其重量達23.5公斤。1992年8月,在陝西周至縣也曾發現過類似的怪物,從外表看其色澤、質感、形態均很接近。經西北大學組織生化、生理、動物、植物、細胞、微生物、真菌、醫藥等方麵13位專家研究鑒定後,將其結果發表在該大學校刊上。在題為“關於‘不明生物體’”的文章中,把這一怪物定為“大型粘菌複合體”。文中描述,該物體表麵結構凹凸不平,質地較硬,呈褐色並有密集脈紋結構,內部呈白色,結構細膩、鮮嫩、柔軟,且具有韌性。經動植物專家鑒定為非動植物。但該物具有呼吸和生長能力,且含蛋白質和核酸,實屬生物。經內部和表皮顯微鏡觀察後認為,該生物體是以多種粘菌和粘細菌等形成的粘菌複合體。該複合體以細菌、酵母菌、黴菌孢子等其他微生物為食,以纖維素、甲殼質為營養,故認為該生物體是以粘菌為主體的特大罕見粘菌複合體。當時這一罕見粘菌複合體的發現和報道震驚了我國真菌界以及粘菌研究者。

到現在為止,科學家依然沒有研究出它到底是菌類,還是其他的非生命的東西。它的化學成分又是什麼呢?後來中科院化學所高分子化學專家又到現場觀察並取樣分析,結果認定,此物含有多種醛類和酸類,但不含生命物質“氮”。據此有人認為它是化學物質,但是卻無人知道這些化學物質究竟是怎樣聚合在一起的。

“鬼火”的各種解釋

提起“鬼火”,人們就會想到荒郊野外的墳塋地:漆黑的夜,一團火球拖著閃光的尾巴,東遊西蕩,飄忽不定。

對於“鬼火”的解釋,比較多見的是將它解釋為磷火。磷是德國煉金家勃蘭德發現的。按照希臘文的原意,磷就是“鬼火”的意思,而且在實驗室裏還可以製造出“鬼火”來。辦法是先在燒瓶裏加入白磷與濃的氫氧化鉀溶液,加熱後,玻璃管口就冒出氣泡,實驗室裏彌漫著一股臭魚味兒。這時迅速把窗戶用黑布遮上,就會看到從玻璃管口冒出一個又一個淺藍色的亮圈,在空中遊蕩。這便是人造的“鬼火”。

那麼,“鬼火”是不是單單指磷火呢?

1986年,日本早稻田大學理工係的一位教授組織了“火球觀測信息中心”,在半年的時間裏,收到近千例目擊者的報告。從以上大量的事例分析,這類“鬼火”不僅出現在野外的墳塋,而且在人口密集的鄉鎮和繁華都市的街道也有不少人目擊。如果說荒野墳塋中人與動物遺體中含有很多磷,生成磷化氫即“鬼火”的話,那麼城市中出現的“鬼火”就不好解釋了。

對於“鬼火”的成因,前蘇聯物理學家卡皮查是這樣解釋的:雲、樹、建築物在某些特定環境下都會產生大量電荷。這些電荷的變化可形成不同波長的電磁波射向地麵,經反射,在入射波與反射波之間引起幹涉,遂產生與地表平行的駐波。在駐波的波腹存在著極強的電場,這一巨大的電場足以使空氣形成“等離子狀態”或“激勵狀態”,從而導致原子或分子那樣的物質在發光。這一理論對有些實例可作出圓滿的解釋,比如有人發現,火球在離地麵3米高處發生,先是固定不動,後驟然消失,接著又在離地麵6米高處再度出現。這便是在駐波的第一波腹和第二波腹連續出現的“鬼火”。

總之,“鬼火”這一傳聞已久的謎還沒有完全揭開,科學家們正在這方麵不斷地努力。

研究美國死穀走石

美國加州的死穀是全美國最低、最熱、最幹燥的地方,然而它的名勝區卻是個異常奇特的地方:山上長滿鬆樹和野花,山頂白雪皚皚,山下沙漠一望無際,其中有鹽堿地和不斷移動的沙丘。

在死穀眾多自然奇觀中,最吸引人的要算是“會走路的石頭”。這些石頭分散在龜裂的幹鹽湖地麵上,幹鹽湖長達4.8公裏,被稱為“跑道”。

石頭大小不一,外觀平凡,奇怪的是每一塊都可以在幹鹽湖地麵上自行移動,並在地麵上留下長長的凹痕,有的筆直,有的略有彎曲或呈之字形,長的可達數百米。

石頭怎麼會移動呢?

加州理工學院的地質學教授夏普用整整七年時間進行研究,自信已經找出其中奧妙。他選了30塊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石頭,逐一取了名字,貼上標簽,並在原來的位置旁邊打下金屬樁作為記號,看看這些石頭會不會移動。

除了兩塊外,其餘的都改變了原來的位置。不到一年時間,有一塊已移動多次,共“走”了258米,另一塊九盎斯重的石頭,則創造了一次行程最遠的紀錄:207米。夏普研究了石頭的“足跡”,並查核當時的天氣情況,發現石頭移動與風雨有關;移動方向與盛行風方向一致,這是有力的證據。幹鹽湖每年平均雨量很少超過六厘米,但是即使微量雨水也會形成潮濕的薄膜,使堅硬的黏土變得滑溜。這時,隻要附近山間吹來一陣強風,就足以使石頭沿著濕滑的泥麵滑動,速度可高達每秒0.9米。

關於流沙陷阱的猜測

為什麼有些沙地無論是人畜、車輛都能平安通過,而另一些卻會成為可怕的陷阱呢?

起初人們認為這兩種沙地的區別,在於構成沙地的沙粒特征不同,普通的沙地是由棱角狀的沙子構成的,而流沙則是由滾圓度良好的圓粒沙組成。棱角狀的沙子會互相嵌合,因此便形成了堅實的地麵;而圓粒沙則不同,它猶如細微的球形滾珠,能互相輾轉滾動,一旦有人畜等重物落於其上,滾動的沙粒便紛紛轉動著讓開,導致重物下沉,其情景就像是我們踩在布滿滾球的地麵上,滾球會很快讓出一個空間一樣。

但是,這一理論卻找不到任何事實根據,當人們在顯微鏡下仔細對比各地的沙粒時,可以發現流沙和其他的沙子一樣,也通常主要由棱角狀的沙粒構成。

另一種理論則認為,流沙的形成是由於沙粒的表麵蒙有一層潤滑劑或潤滑液之類的東西。因為潤滑液的存在,沙粒之間的摩擦力大大減低,重物一旦落在上麵,沙粒會迅速滑開,致使重物下陷。

然而,這種潤滑劑究竟是什麼呢?誰也說不清楚。有人猜想可能是一層水膜,但是卻無法解答為什麼那些水下的沙洲,以及一般濕潤的沙地並不成為吸人的陷阱?

流沙陷阱的成因

有趣的流沙現象引起了地質學教授史密斯博士的注意。他來到一個有流沙分布的地區。這裏的流沙沿著小溪分布,沙上長著斑駁的黃綠色苔藻,看上去和普通的沙地並無任何不同。他拾起一塊石頭,拋了上去。頃刻,石頭被沙吞沒了。

史密斯謹慎地鏟了一桶流沙,帶回去做實驗。他把一些沙粒放在顯微鏡下,發現有些沙粒確實是圓的,但大多數是棱角狀的。他讓桶裏的沙繼續保持潮濕,苔藻照舊生長,但奇怪的是,桶裏的沙再也沒有活性了,放上去的石頭也不再沉沒。這是為什麼呢?

為了證實自己的推想,史密斯和他的助手們設計了幾種不同的實驗,讓水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從沙內流過。他用一隻大桶盛滿了沙,再在桶邊裝置幾個水管。水可以從上麵注入,由桶底流出;也能從下麵注入,上麵流出。他又找來一個塑料娃娃,在它體內灌入鉛,使它的比重和人體相仿。

這時發現,當沙桶幹燥時,玩偶能在沙上站立或躺臥,僅留下極淺的凹痕;若水從上麵注入,玩偶也不下沉;但當水從下麵注入,向上透過沙層流出時,玩偶會一直沉沒,直到沙淹沒了它的頸部,就和在水中的情形一樣。若讓它再背上一些重物,則會出現如前麵所說的匹凱特一樣的下場。

據此,史密斯認為流沙的形成,與上湧的水流有關。這時水流的上衝力會使沙粒互相膨散開來,沙粒不再互相疊接,而是被水托著,呈半漂浮狀態。因此,一旦有比重大於水的物體落在流沙上,便會像在水中一樣往下沉。沙粒越細,上湧的水流越大,所形成的流沙也越危險;反之,沙粒粗大,水流微弱,則形成的流沙危險性較小,叫慢流沙,萬一遭遇,還可能逃脫。

玻璃石的來源之說

在我國雷州半島的湛江市、海康縣和徐聞縣境內,以及海南島東北海岸的文昌縣至瓊海縣一帶,每當雷雨以後,衝刷過的曠野裏偶爾能拾到一種杏子大小的黑色玻璃質石塊。

世界上別的地方也發現過這種天然玻璃質石塊,形狀多樣,有水滴狀、球狀、棒狀、薄管狀、平板狀,也有啞鈴狀、紐扣狀、餅狀、瓦片狀等。顏色有黃、綠、橄欖褐色直到幾乎不透明的暗褐色和黑色。18世紀時有人認為它們是史前人類製造的玻璃遺跡,後來又有人猜測它們是雷電的產物。1844年,著名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澳大利亞旅行時,得到一塊紐扣狀的玻璃質石頭,他確信這是火山噴發形成的一種黑曜岩(酸性的玻璃質火山噴出岩),後世稱之為達爾文石或達爾文玻璃。這種奇怪的石頭表麵往往帶有刻痕或流動條紋,與火山彈類似,也暗示了它們可能是火山噴發的產物。玻璃石主要集中散布在南北緯50°之間的四個地區。而且出現在每個地區的玻璃石的化學組成和外形上都有相似之處,“年齡”也都是一致的。

顯而易見,火山成因說無法解釋玻璃石的分布特點。因為地球上火山的分布與四個散布區並不吻合,火山的噴發時間也不是集中在上述四個特定時期。十九世紀時,已經有人推想它可能是一種隕石物質。

也有人推測它可能是月球近期火山噴發的噴出物,飛濺到地球上而形成的。

當今比較盛行的是衝擊變質說,認為巨大的隕石或彗星核高速隕落時,撞擊地麵,會使地表岩石快速熔化變質並飛濺起來形成玻璃隕石。

探險隊發現香地

湖南省洞口縣在考察旅遊資源時,發現了一處國內罕見的香地。

香地位於該縣山門鎮清水村西北方向,麵積50平方米左右。神奇的是這塊地裏不斷噴射出一種奇特的香味,但隻要超出香地範圍一半,香味就聞不到了。據當地民眾介紹:這塊地被稱為“神仙香地”,一年四季都出香氣。曾有人想挖地尋寶,但一無所獲。香氣還隨天氣變化而變化。早晨露水未幹時特別香,太陽如火的正午時微微香,日近黃昏或雨過天晴時香味又慢慢變濃。並且,其香味甚為奇特,誰也說不出是什麼花草的香味。有人推測可能是地下放射出來的一種礦物質微量元素,但究竟是哪一種微量元素誰也說不清。

風洞

湖南省石門縣九渡河鄉境內的九楊路旁有一奇妙岩洞,被當地人稱為“風洞”。

“風洞”洞口約1平方米,洞內不斷噴出的氣流與外界空氣相遇凝結成白霧像銀鏈似的常年繚繞洞口,並綿延到九楊公路路麵。遠遠望去,公路仿佛易然中斷,令許多初行者疑慮重重,望而卻步。更有趣的是,人站在洞口上下感覺截然不同。盛夏季節,上身熱風烤人,揮汗如雨,而下半身則涼風習習,暑意頓消。隆冬時節,上麵風雪交加,冰寒刺骨;下麵則暖氣湧湧,春意濃濃。幾尺之間,竟截然有別,妙不可言,同時也令人感到大惑不解。

大氣鬧鬼

這是10多年前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市發生的一件奇怪的事。

雷聲隆隆,大雨滂沱。一位衣著入時的姑娘躲在露天舞廳旁避雨,還不時地唱著流行歌曲。過了一會,雷停雨止,姑娘高興極了。她正準備離開,突然尖叫一聲,朝對麵的更衣室跑去,街上的所有行人看到她的樣子也都驚呆了。原來,這位姑娘穿在身上的尼龍連衣裙和尼龍襪子突然不見了。可是,她周圍的人並沒有發現什麼情況,隻是聞到一股怪味。

原來,茂物市是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方,平均每年有雷雨日332天,素有“雷都”之稱。雷電發生時產生的電火花,既可使空氣電離,又可使空氣激化,像化學實驗中的爆炸一樣,這樣必然產生氣體的化合、分解等反應。茂物市處在雷雨“高壓壩”控製之下,而且在低空200~300米處存在一個很厚的逆溫層,這就像一個蓋子把茂物市籠罩起來。人們聞到的怪味經分析是氮氧化物,且達到了很高的濃度。這些汙染物達到一定濃度時,天氣很悶熱,而且又處在高溫高壓的逆溫層控製下,於是就出現了尼龍衣襪分解消失的奇怪現象。

空氣中的氧氣為什麼用不完

氧氣是動物、植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氣體。一個人每天吸入的氧氣大約在590升以上,體力勞動者需要的就更多了。美國、加拿大的科學家還發現,在太陽的作用下,地球大氣每年要損失500萬噸氧,那麼,我們為什麼沒感到缺氧呢?

空氣中的氧氣大約占1/5,氧是地球上最多、分布最廣的元素。據統計,在地殼中氧幾乎占地殼總重量的一半。

地球上氧氣的來源,人們一直認為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氧不斷補給了大氣。其實,海洋也是一個巨大的氧氣倉庫,因為水的分子是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組成的,氧占水的總重量的89%,而地球的表麵有3/4是被水覆蓋著。不僅如此,北極和南極的冰山以及高山上的冰川,那也是固態的水。在動植物體內,總重量的一半是水。一個體重為70千克的人,約含40千克的水,在這麼多水中,氧占36千克。氧是地殼中分布最廣的元素,在沙子中含53%的氧,在粘土裏含65%的氧,在石灰岩裏含48%的氧,絕大部分礦物也都是氧化物。

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地球上氧氣的來源僅有10%是由陸地上的綠色植物提供,而有90%的氧氣來自海洋,源於地球地殼深處。

盡管空氣中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氧氣消耗掉,但是又有植物光合作用及海洋海藻、地殼深處放出大量的氧,太陽又使水蒸氣分解產生氧。這樣,氧氣的來源廣泛且不斷,地球保持著大氣中氧氣的收支平衡,使氧氣占大氣含量按體積計算基本保持在1/5左右。所以,地球上的氧氣是用不完的。

間歇泉的形成

間歇泉為什麼噴噴停停?它是怎麼形成的呢?

間歇泉的形成除了要具備形成一般泉水所需的條件,比如,充足的地下水源和適宜的地質構造等以外,還要有一些特殊的條件:

在地殼運動比較活躍的地區,地下要有熾熱的岩漿活動,而且距地表又不能太深,這是間歇泉的能源。上麵提到的幾個地方,都是這種類型的地區。

要有一套複雜的供水係統。有人把它比做“地下的天然鍋爐”。在這個天然鍋爐裏,要有一條深深的泉水通道。地下水在通道最下部被熾熱的岩漿烤熱,卻又受到通道上部高壓水柱的壓力,不能自由翻滾沸騰。狹窄的通道也限製了泉水上下的對流。這樣,通道下麵的水就不斷地被加熱,不斷地積蓄力量,一直到水柱底部的蒸氣壓力超過水柱上部的壓力的時候,地下高溫、高壓的熱水和熱氣就把通道中的水全部頂出地表,造成強大的噴發。噴發以後,隨著水溫下降,壓力減低,噴發就會暫時停止,又積蓄力量準備下一次新的噴發。

考察萬煙穀

1916年,科學考察隊來到阿拉斯加的卡特邁火山,發現這座早在幾年前已經停止噴發的火山,依舊是煙霧繞繞,熱氣騰騰,草木不生,許多裂縫還在冒煙。它的地表溫度很高,人們把鍋放在上麵,能代替爐子烤熟食物。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卡特邁火山曾在1912年6月6日發生過大爆發。

這次火山爆發很猛烈,巨大的山頂被削平,火山口炸成了一個深坑,積水成了湖泊。

爆炸後產生許多狹長的裂縫,火山灰沒有能覆蓋住。一股股熱氣流從地下不斷滲出來,主要是水蒸氣和其他氣體。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大片雲霧,彌漫在山穀中,形成了罕見的“萬煙穀”。

煙霧是火山活動的餘波。科學家估計,萬煙穀每秒鍾冒出的水蒸氣約200多萬升。那些在噴氣孔周圍呈現出的各種色彩,是氣體中的鹽酸、氫氟酸凝結而成的。現在卡特邁火山的高度,隻有海拔2047米了。

1918年,“萬煙穀”被開辟成了國家公園,麵積達11330平方千米,位居美國國家公園第二位,僅次於黃石公園。現在,“萬煙穀”的噴氣孔隻剩10個左右,植物開始複蘇,熊有時也在這裏出沒了。

揭示火山噴發的規律

在意大利西西裏島以北的利帕裏群島中的斯通博裏火山,每天大約每隔10~15分鍾就噴發一次,從古到今,一直如此,從未間斷過。

每次噴發時,火紅的熔岩小塊被拋上幾百米的高空,在夜空中顯得極為壯觀,顏色由鮮紅的火花變成白色的雲霧,因此是地中海航道上有名的“天然燈塔”。由於它高出海麵900多米,在海上距離150千米就能看見,至今已有2000年之久。

但是這個有“天然燈塔”之稱的火山為何如此有規律地噴發?其中的奧秘人們還不清楚。

另外,在亞洲南部的菲律賓群島中也有一座定時噴發的活火山——馬榮火山。

據記載:20世紀,它的幾次噴發時間為1928年、1938年、1948年、1968年。1977年底,大致每隔10年噴發一次,唯獨50年代缺了一次。馬榮火山為什麼每周年噴發一次?而50年代為什麼休眠?至今還是個謎。地理萬象

神秘的太平洋直線

地球儀上麵有一條縱貫太平洋的直線。這是一條神秘的線,同一時刻它的東西兩側竟是不同的兩天。因為有了這條線,世界各國和各地區就不能夠同時辭別舊歲迎來新年,而是有早有遲。比如,我國就是第十二個跨進新年的國家。

眾所周知,地球每天繞地軸不停地向東旋轉,形成晝夜的不斷交替現象。因此處於偏東邊的地區,一天開始的時間就來得早,結束的時間也早。那麼,地球上的東邊和西邊如何確定呢?新的一天從哪裏起止呢?地球可以分成東西兩半部分,從0℃經線往東到東經180°為東半部,從0°經線往西到西經180°為西半部。而東經180°線與西經180°線是重合在一起的,它既是地球的最東端,又是地球的最西端,這條線叫做“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它是縱貫太平洋的一條直線,但因照顧附近地區和國家居民生活方便,不至被直線“一分為二”,所以這條線的個別線段略有曲折。地球上每一個新的日期就從這條線開始,所以這條線兩側日期永遠不相同。

魔潭

西諾亞洞是津巴布韋境內的一處古人類穴扈遺址,它是由明暗兩洞及兩洞間的一個深潭組成的。深潭位於一個石洞底部,距地麵數十米;一潭深藍色的清水宛若一塊巨大的寶石晶瑩閃光。石洞直壁上有透穴同明暗兩洞相望,石洞的下部有一穴口,潭水從這裏流出,綿延形成長達15公裏的地下河。

洞中的深潭為什麼有“魔潭”之稱呢?原來它有一種魔法般的引力。明明潭麵隻有10餘米寬,將一塊石頭從水潭的此岸扔向彼岸的石壁,不該費什麼力氣,可事實上連大力士都絕對無法將石頭扔過去,飛石一過潭麵必定要下墜入水。人力不行,就借助於槍械。但子彈射出去,同樣不等走到深潭對麵的石壁,就如同被什麼神力吸住了似的,往下一栽濺落潭中。

這樣的實驗已進行過無數次。西諾亞洞中的魔潭的這種神奇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引力由何而來?直到今天,沒有人能夠揭開這個秘密。

重力怪丘

如果有機會到我國台灣省台東縣一條公路附近開辟的觀光點去看看,就會懷疑地心引力在此地是否失常了。這裏有一股河水分明是傍著山腳往上流去的,是名副其實的“逆流河”,真是奇怪。當四周的遊客們看到“水往高處流”的奇景時,不禁會想,難道是地心引力的指向在這裏出了毛病?

這樣的地方,不僅中國台灣有,美國猶他州也有,這就是“重力怪丘”。你想開車省力氣麼?在這個州議會大樓不遠處右麵的曲道上,迎麵一段陡峭的斜坡,長達500米左右。開車至坡前停下,隨便放開車閘,怪事就會出現,車子像被無形的力牽引著或推送著,它會自動地緩緩爬上斜坡,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實驗表明,這個“重力怪丘”特別作用於重的物體,分量越重,它所產生的反常的作用力就越大。

汽車司機為“重力怪丘”而開心,科學家卻在為“重力怪丘”而迷惑。

俄勒岡的“魔力漩渦”

美國俄勒岡州格蘭特山嶺和沙甸之間的地方,有一片似具魔法的森林:鳥兒飛過森林上空時,就開始撲騰起來,好像有一種力量粘住它的翅膀,使它往下墜;馬兒來到森林附近,也會驚恐地回避,拒絕朝前走。這片森林的中心就是有名的“俄勒岡漩渦”所在地。

進入森林中,你會驚奇地發現,所有的樹木都奇怪地向著森林中心傾斜。森林中心高高的樹叢中圍著一片草地,樹叢的樹葉都不往高處生長。草地所在處是一片低低的山丘,距頂端約10米有一座古老的木屋。

這是古時淘金人住的房子,小房原來建在山丘的頂端,不知何時有了移動。淘金人原來一直在這間小木房裏稱砂金,但到1890年以後,秤卻出現了錯亂,隨後小木房就廢棄不用了。自此小木房就變得愈加神秘起來。

人們一踏進房子,身子就好像被無形的繩索拽著要向前傾倒,一般斜度達10°左右。如果你想往後退,離開那座小屋,就會覺得有一種力量在往回拉你。仔細觀察,整間木屋都在傾斜。地麵擺著棋子、空玻璃瓶、小球等,推動一下,它們就會奇妙地沿著斜麵從低處滾向高處,而絕不會後退半寸。

在這座歪斜如意大利比薩斜塔的木屋中,曾有許多科學家對這裏進行過長時間的試驗。他們用一條鐵鏈,連著一個13公斤重的鋼球吊在木房的梁架上,鋼球也明顯傾斜成一個角度,朝向漩渦中心。

在這座木房子裏,任何成群漂浮著的物體都會聚成漩渦狀。在小屋裏吸煙,上升的煙氣即使有風也是慢慢地流動,逐漸加速自旋成漩渦狀。撒出撕碎的紙片也飛舞成漩渦,就好像有人在空中攪拌紙片似的。

對於“俄勒岡漩渦”現象的由來,研究者認為是重力與電磁力在配合作怪。據說曾在此地用儀器測出一個直徑約50米的磁力圈,它以9天為周期,循著圓形軌道移動。

聖塔克斯“怪秘地帶”

最令科學家為反常的地球重力表現傷腦筋的地方是美國加利福尼亞洲聖塔克斯鎮郊外的一個“怪秘地帶”。

森林包圍在四周,風拂林吟,氣氛怡然。在空地的木柵門上高掛著標有“怪秘地帶入口處”的牌子。兩位日本人失追和大橋踩著兩塊石板在比個頭呢。這兩塊石板看起來很普通,每塊長約50厘米,寬約20厘米,彼此間距離約40厘米,它們就擺在進門後不遠的地方。這是兩塊“天然魔術”板。

矢追和大橋各選一塊石板站好,再相互交換站立的位置。這個時候,他倆和周圍的遊客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就見身高僅1.64米的矢追倒顯得比身高1.80米的大橋還高大、魁梧得多。再來交換一次位置,大橋轉眼間特別高大起來,矢追一下子矮小得可憐。

“怪秘地帶”的中心是一個簡陋的、建造年代不詳的小木屋,由木板搭成的圍牆與木屋之間留出了供遊客逗留的空地。這裏的木屋也在明顯地傾斜著,遊人們的身子也無法挺直,憋足勁也沒有用,全都不由自主地朝一個方向傾斜著身子。這真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奇景,無法捉摸的引力改變了人們的行為。

當跨入狹小的木門進入小木屋時,要小心些才好,屋裏立刻會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向你襲來,似乎要把你拉到重力的中心點去。敏捷的人雖然可以就近抓牢把手,與這股力量抗爭,但不出10分鍾,就會使你感到頭昏眼花,像暈船一般難受。

有時,好奇的遊客會伸出雙臂,向上用手抓住天花板的橫梁。你若站在一旁看去,就會發現那懸掛著的身子不同地麵垂直,而是傾斜到一邊。這不算什麼,科學家已經驗證,這地方的任何懸掛物都無法與地麵形成直角,總是呈現自然傾斜狀態。

聖塔克斯“怪秘地帶”發生的種種奇異現象都是違反牛頓的重力定律的。地球重力場在這個彈丸之地的突出的異樣存在,帶給現代科學的不僅僅是困惑,它為富於探索精神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認識窗口。

亞洲的“魔鬼三角區”

1982年以來,在亞洲海域也出現了一些類似百慕大三角區的“魔鬼三角”。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日本的野崎島海域和香港、呂宋、台灣之間的海域。

在野崎島海域,1970年1月6日,曾有一艘叫“索非亞P”號的利比裏亞萬噸油輪,在航經該海麵時,船體不知什麼原因折成兩段沉沒。2月7日,利比裏亞1.5萬噸的貨輪“安東尼奧斯·狄馬迪斯”號也在野崎島海麵神秘下沉。2月10日,6萬多噸的“加利福尼亞”號礦石運輸船也在這一海域遇難失蹤。這種災難性的事件在世界航運史上是不多見的。

更可怕的是香港、呂宋、台灣之間的“魔鬼三角”海域。

1980年5月中旬的一天,馬尼拉南港海岸自衛隊無線電控製室突然接到一艘叫“海鬆”號貨輪的求救信號,說它在呂宋島北方、台灣南方的海麵遇難,但信號突然中斷了。

1980年12月16日,“安吉陵明星”號貨輪,從馬尼拉駛往台灣途中,也是在“海鬆”號最後發出求救信號的不遠的海麵上,消失得無影無蹤,以至救援的船隻前往搜索時,竟連這艘船的任何油漬、碎片或船員屍體也沒找到。

1981年2月16日,“東方明尼空”號1500噸改良式貨輪從香港開往馬尼拉途中,也是在這個海域的聖佛南多西北600海裏處,突然向東方航運公司馬尼拉辦事處發出求救信號,但信號很快中斷。當搜救船趕到時,該船連同船上30名菲籍船員都下落不明。

亞洲“魔鬼三角”海域類似的船隻神秘失蹤事件不勝枚舉,但其中的原因,還有待於科學家們的繼續探索。

恐怖的草海

在世界著名的百慕大三角海區的東鄰廣闊海域,屢屢發生輪船沉沒、飛機墜落的駭人聽聞的事件。而且,這片海域要比百慕大三角海區大得多。這片海域中長滿了綠色的水草。當年哥倫布率領3艘帆船經過這裏時,整整與水草搏鬥了3個星期才逃出這片“水上草原”。他們給這片草海起了個名字叫“薩爾加查”,葡語的意思為“醃了的海”。後來,“薩爾加查”就成了這片海區生長的海草的名稱,我國則稱其為“馬尾藻”,稱這片海為“馬尾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