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解剖
地球形成之說
從18世紀,法國生物學家布封提出彗星碰撞說,打破上帝“創世說”之後,關於地球成因的學說已達10多種。主要有彗星碰撞說、隕星說、宇宙星雲說、雙星說、行星平麵說、衛星說等。
在眾多學說中,被眾多科學家認可的隻有兩種學說。
一是康德的隕星說與拉普拉斯的宇宙星雲說。雖然在具體說法上有所不同,但二者都認為太陽係起源於彌漫物質(星雲)。因此,後來把這個假說統稱為——拉普拉斯假說,而被相當多的科學家認可。
另一種是碰撞說。現代宇航科學家發現越來越多的太空星體互相碰撞的現象。1979年8月30日,美國的一顆衛星P78-1拍攝到一顆彗星以每秒560公裏的速度,一頭栽入太陽的烈焰中。照片清晰地記錄了彗星衝向太陽被吞噬的情景,12小時以後,彗星就消失了。
1887年,人們觀測到一顆彗星在行經近日點時,彗星被太陽吞噬;1945年,也有一顆彗星,在近日點“失蹤”。
前蘇聯天文學家沙弗絡諾夫還認為,地球之所以側著身子圍繞太陽轉是地球形成1億年後,被一顆直徑1000公裏、重達1012億噸的小行星撞斜的。
地球的形成原因到底是什麼,迄今仍是一個無法破解的謎,有待科學家們的進一步研究。
地球起源假說
許多科學家對地球的起源問題提出了種種假說。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是從太陽中“甩”出來的。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是由於太陽內部爆炸而“拋”出來的。還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是其他恒星偶然掠過太陽附近時,由於引力作用從太陽中“拉”出來的。
18世紀50年代,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了一個“星雲說”來解釋太陽係的起源。他認為,一切恒星都由彌漫在太空中的特質微粒凝聚而成的,太陽也不例外。這種雲霧狀的物質微粒叫“星雲”。他設想,形成太陽係的特質微粒一開始分布在比當今太陽係大得多的空間範圍內,最初是一片混濁。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物質微粒互相吸引,引力大的微粒吸引周圍引力小的微粒,逐漸形成了團塊。比較大的團塊成了引力中心體。中心體不斷吸引四周的微粒和小團塊,使自己逐漸變大,最後凝聚成太陽。在微粒被吸向中心體的過程中,微粒與微粒之間有時候相互碰撞,結果沒有被吸附在中心體上,而是圍繞著中心體旋轉起來。這些微粒又各自形成小的引力中心,吸引周圍的微粒,最後凝聚成行星。有一些沒有落到行星上的微粒也經過同樣的過程,凝聚成為衛星,圍繞著行星轉。這樣便形成了有規律地運行的太陽係。
在康德之前,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指明地球是圍繞太陽運行的,但是他沒有解決地球起源的問題。康德的“星雲說”似乎比較圓滿地解釋了太陽、地球和其他行星、衛星的形成和運行規律,雖然這些假說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能完美地解釋地球起源和種種問題。因而,地球的起源究竟在哪裏,還是一個待解的謎。
破解地球轉動之謎
人們認為地球的運動是一種標準的勻速運動,否則,一日的長短就會改變。偉大的牛頓就是這樣認為的。他將整個宇宙天體的運動,看成是像上好發條的機械一樣,準確無誤。
其實,地球的運動是在變化著,而且極不穩定。根據“古生物鍾”的研究發現,地球的自轉速度在逐年變慢。
科學家經過長期觀測認為,地球上的大氣和冰的季節性變化地球內部物質的運動,都會影響地球的自轉速度。
除了地球的自轉外,地球的公轉也不是勻速運動。這是因為地球公轉的軌道是一橢圓,最遠點與最近點相差約500萬千米。當地球遠日點向近日點運動時,離太陽越近,受太陽引力的作用越強,速度越快。由近日點到遠日點時則相反,運行速度減慢。
還有,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並不垂直;地軸也並不穩定,而是像一個陀螺在地球軌道麵上作圓錐形的旋轉。地軸的兩端並非始終如一地指向天空中的某一個方向,如北極點,而是圍繞著這個點不規則地畫著圓圈。地軸指向的這種不規則,是地球的運動所造成的。
科學家還發現,地球運動時地軸向天空劃的圓圈並不規整。就是說地軸在天空上的點跡根本就不是在圓周上的移動,而是在圓周內外做周期性的擺動,擺幅為9°。
由此可以看出,地球的公轉和自轉是許多複雜運動的組合,而不是簡單的線速或角速運動。地球就像一個年老體弱的病人,一邊時快時慢、搖搖擺擺地繞日運動著,一邊又顫顫巍巍地自己旋轉著。
也許,人們還會問,地球運動需要消耗能量嗎?存在著所謂第一推動力嗎?
第一推動力至今還隻是一種推斷。牛頓在總結發現的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之後,曾盡其後半生精力來研究、探索第一推動力。
他的研究結論是:上帝設計並塑造了這完美的宇宙運動機製,且給予了第一次動力,使它們運動起來。而現代科學的回答是否定的。那麼,地球乃至整個宇宙的運動之謎的謎底究竟是什麼呢?人類渴望早日找到破解地球轉動之謎的密碼。
探尋地球光環
人類覺察到太陽係行星上的光環,可能是300年以前的事了。17世紀,科學家伽利略首先從天文望遠鏡裏看到土星周圍閃耀著一條明亮的光環。後來,人們又用天文望遠鏡觀察了太陽係的其他行星,數百年過去了,也沒有聽說它們周圍出現光環。所以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土星是太陽係中唯一帶有光環的行星。
1977年3月10日,美國、中國、澳大利亞、印度、南非等國的航天飛行器,在對天王星掩蔽恒星的天象觀測中發現了奇跡。他們看到天王星上也有一條閃亮的光環!這一發現打破了學術界的沉默,在世界上掀起了一陣光環熱,各國派出越來越多的航天飛行器去太空探秘。
1979年3月,美國的行星探測器“旅行者1號”飛到距木星120萬千米的高空,發現木星周圍也有一條閃亮的光環。同年9月,“先驅者11號”在土星周圍又新發現兩個光環,土星周圍已經是三環相繞了。
太陽係其他行星上相繼發現光環以後,作為太陽係行星之一的地球,會不會也有光環呢?對此,人們開始了思考。
“地球曾有過光環”的設想
麵對太陽係中其他大行星光環的相繼發現,科學家們首先提出了“地球上曾經有過光環”的大膽設想。他們認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同在太陽係中,繞太陽運轉,也應該有光環。這些科學家在地球上找到了許多地外物質,他們推測這些物質可能就是地球光環的“遺骸”。
美國有一位叫奧基夫的天文學家,曾經解釋過這種光環現象的形成。他說,6000萬年前的始新世,由於月球上的火山噴發,大量的隕石碎塊被拋到地球,它們中的一部分變成隕石雨降到地球表麵,另一部分則進入地球外層形成了光環。奧基夫還推測,在那個時代,地球上赤道的上空出現了光環,它在地球上投下了淡薄的陰影。據估算,這個陰影遮蔽了地球上1/3的陽光,使得地球上冬天變得更冷。當時的北半球,夏季太陽的直射點位於赤道以北,這時赤道上空的光環影子正投向處於冬季的南半球,從而大大降低了南半球的氣溫。而此時正處於夏季的北半球沒有光環的影子,所以北半球氣溫正常。當北半球進入冬季以後,光環的影子也隨著移過來,從而使北半球氣溫降低而變得更冷。這種假說較為合理地回答了6000萬年前地質時代的氣候問題,解釋了當時地球上冬天氣溫異常寒冷,而到夏天氣溫又較正常的奇怪現象。
地球上的光環是怎樣消失了的呢?奧基夫推斷說,太陽的光線可能像一股股涓涓細流,在沒有摩擦力的空間環境裏,它在幾百萬年的時間裏,足以把光環裏的粒子吹離地球的軌道。
“地球將來會有光環”的預見
根據奧基夫的推斷,如果月球火山還保持活動的話,地球將來還會再度形成光環。
學術界對此觀點看法一直未能統一,他的觀點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但這些反對者中,許多人對“地球將來還會有光環”的預見並沒有異議,所不同的隻是在形成地球光環的物質上。有人認為形成地球光環的物質,並不是奧基夫所說的由月球上火山噴入地球軌道的熔岩,而是在地球強大引力作用下月球崩落下來的碎塊。
“地球將來還會出現光環”,人們現在很難拿出足以否定它的證據。地球光環的再度出現將會是相當遙遠的事,檢驗這種光環的出現的最高權威是事實,我們人類中誰能留下來欣賞這樣的宇宙奇觀,並為這種假說充當人證呢?顯然誰也沒有時間等這麼長。我們隻能通過宇宙衛星資料去尋找更多的解決這個問題的證據,完全解決這個問題恐怕不是一個短時間的事情。
地球未來的幻想
地球未來會怎樣?對此,科學家們各執己見,爭論不休。
有的科學家通過對阿爾卑斯山的調查研究,推斷地球的半徑比2億多年前,即阿爾卑斯山開始形成時縮短了2千米。由此可以推算出地球的半徑每年縮短0.01毫米。
有人說,地球長期以來一直在變大,所以才把本來包住整個地球的大陸撐裂了,現在這些裂縫還在繼續加寬,說明它還在膨脹。
有人說,地球有可能會變成另一個金星。因為溫室效應會使地球溫度越來越高。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升高3℃時,海平麵能夠升高30米。照這樣下去,過幾萬年或更久以後,地球會變得毫無生氣,成為雲遮霧蓋的金星,那時,人類將在地球上無法生存。
有人說,地球未來會毀滅。首先是由於人為因素所致。人類不斷使用礦物性能源,它們在燃燒中產生大量二氧化碳,聚在大氣層中,阻止了熱量向外散發,經過很長時間之後,地球表麵溫度會不斷上升,因而兩極的冰雪將會融化,海洋的水平線將會升高500米,所有的陸地都將被海水淹沒。另外,核戰爭也會促使地球毀滅。其次是由於自然毀滅因素所致。由於構成地殼的6塊主要浮動層正不斷地緩慢移動,當這些地層板塊互相碰撞時,地殼便會產生變化,因此,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現象將頻頻出現,這將給地球生物帶來嚴重的災難。
地球的未來到底會怎樣?隻能等待時間去驗證了。
“克隆地球”
1997年哈薩克斯坦的一位天文學家康拜圖拄·馬胡托夫出言驚人,他說在地球軌道的另一端,還有一個與地球幾乎完全相同的“準地球”,隻是因為它始終處於太陽的“後麵”,所以至今沒有人知道它、發現它。有人急不可待地為他捧場,稱這是有“充分科學根據”的重大發現。宇宙中真有這樣的“克隆地球”嗎?大量的事實可以說明,這純屬虛構的偽科學。科學發展到了今天,“看不見”的天體也是很難逃過科學家的眼睛的。如果真有這樣的一個天體,那麼水星、金星的運動就會受到它的引力的影響;如果它果真因陽光而看不見,那麼在日全食的二三分鍾內,它應當“原表畢露”;更重要的是“旅行者1號”飛船在1990年即將飛出太陽係前,特意“回過頭來”拍下了太陽係的“全家福”,也沒有發現那個天體。由此可見,馬胡托夫隻是嘩眾取寵,不足為憑。
地球生命起源之說
據記載,亞裏士多德可能是生命起源之謎最早的探索者。他在公元前300多年前提出了人的生命可以從非生命的物質中自然發生,這就是著名的生命自生論,它使不少學者都相信生命可以由非生命物質或他種生物直接而迅速地產生出來。
17世紀中葉,意大利醫生雷迪用實驗的方法,發現了蒼蠅等生物並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由親代產卵所生,從而否定了自生論,建立了生源論,認為一切生物皆來自同類生物。
19世紀後期,一些學者提出了生命來自宇宙的假說。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宇宙空間的生命胚種落入地表而形成的。
20世紀60年代,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化學家凱恩斯史密斯在化學起源說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起源說——泥土說,認為生命是由顆粒細小的具有特殊結構的泥土產生的。
地球生命起源於哪裏,是來自宇宙還是地表?這是難於在近期取得明確結論的問題。盡管化學起源說在眾多假說中占有優勢,但宇宙空間中的有機分子、隕石中有機分子的發現及其他許多可以表明宇宙生命物質存在的跡象,也都需要地表化學起源說作出合理的解釋。
探索地球生命出現時間
早在人類出現之前,各種生命就已經出現了。
地質學家最先在澳大利亞生物化石中,發現埃迪卡拉動物群,後來又在前蘇聯發現了裏菲生物群。通過對這些生物化石的年齡測定,確認它們是在距今5~6億多年的寒武紀時代形成的。
1940年,麥克格雷爾在津巴布韋的石灰岩中,發現了可能是藻類留下的碳質遺跡,岩石年齡為27億年。
1966年,巴洪和肖夫在南非德特蘭士瓦的淺隧石中,發現了棒狀細菌結構物,年齡確定為31億年。兩年之後,恩格爾也在南非年齡為32億年的前浮瓦乞係的堆積岩中,發現了直徑為10微米的球狀體,並認為是一種微生物化石。
20世紀60年代以後,巴洪等人終於又在距今34億年的斯威士蘭係的古老堆積物中,用顯微鏡發現了200多個直徑約為2.5微米的橢圓形古細胞化石,其中有1/4的古細胞處於分裂狀態。這個發現為證明30多億年前的生物遺跡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但是,在已發現的古老化石中,年代最久遠的還是1980年左右在澳大利亞西部發現的細菌化石,據測定,它的年代約在35億年之前。
前幾年,美國科學家對來自格陵蘭島伊蘇亞地方海洋和冰帽間狹窄的無冰地帶年齡為38億年的古老岩石進行詳細的碳、硫等元素的測定,發現這些岩石中含有機碳。他們根據這種同生命密切相關的有機碳的發現,提出了38億年前就已有生命存在的新觀點。
地球上水的來源假說
許多科學家一直認為,地球上的所有的水在地球形成之日就先以蒸汽的形式存在於熾熱的地心中,而在地球最初5億年的燃燒過程中,水蒸氣從火山口爆發出來,冷卻而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
美國衣阿華大學一個以天體物理學家弗蘭克為首的著名研究小組,提出了與這一傳統理論相反的觀點,發表了地球上的水有來自彗星的可能性的新假說。
1981年,弗蘭克與克拉文一起為“動力學探測者——1號”衛星研製了一套光學係統,配置了兩台可見光攝像機和一台紫外攝像機,拍攝到了奇怪的現象。當用紫外攝像機拍照並用計算機著色後,地球受到太陽照射的那一麵,上空的大氣應該形成均勻一致的、明亮的橘黃色。但恰恰相反,科學家們很快就發現橘黃色的地軸上出現了許多黑色的小斑點。
經研究發現照片上黑色斑點是高層大氣中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氣體雲造成的。那麼,這麼多的水分子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此時,他們才開始關注到彗星,也就是銀河係中往返運動著的冰雪球。於是,照片上的黑色斑點的出現和消失就很好解釋:當彗星進入大氣層,在大氣摩擦、太陽輻射和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被粉碎而形成雲時,就有黑斑出現;當雲以水蒸氣形式消散到大氣下層時,黑斑也就消失。
彗星海不僅向地球輸送大量的水,而且可能曾向木星和天王星中某些表層至今仍然是冰的衛星輸送過水。火星兩極的白色冰帽也許就是彗星冰,而神秘的火星運河則可能是在火星的青春期被流動的彗星水衝刷出來的。同樣,土星光環之間的輻射帶,也有可能是彗星飛快地從一個光環衝向下一個光環時揚起的塵埃造成的。
由於這一假說涉及生命的起源、海洋、冰河時期和火星運河的成因等多個領域,所以,有關科學家們自然會給予極大關注。
研究地球裏麵是什麼
我們采掘的礦井,最深能達到一兩千米。而鑽井的一般深度也隻有3到5千米。為了特殊目的而打的超深鑽井,最大鑽探深度也不過萬米左右。而地球的半徑足有6300多千米。那麼地心深處到底是什麼呢?怎樣去了解呢?
人們發現,地球內部有兩個引起地震波變化的深度。一個在地下33千米處,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處。在33千米深處,地震波傳播速度突然加速;到地下2900千米深處,地震波速度突然下降。
地震波傳播速度為什麼會發生變化呢?原來,地震波如果是在固態物質中傳播,速度就低;如果在液態物質中傳播,速度就快。據此,科學家判斷,在地表33千米以內,一定是固態的物質,這一層稱為“地殼”。由33千米到2900千米,地震波速度與地殼內的傳播速度相比明顯加快,這裏可能存在著一種近似於液態的岩漿物質。這一層稱為“地幔”。當地震波傳到地下2900千米以下,一直到地心,地震波再次減慢。於是科學家推測,這一部分可能又變成了固態物質,稱它為“地核”。這樣,地球就劃分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地殼以下究竟是些什麼東西呢?是不是與地殼的元素分配相同呢?科學家推測,在地幔層,氧和矽的含量會比地殼有所減少,鐵與鎂的成分有所增加。但這些還都停留在假說階段,至於地球裏邊到底藏有哪些物質,還有待研究。
發現地球軌道上的神秘衛星
1988年,美國和前蘇聯在地球軌道上同時發現了一顆來曆不明的衛星。
這顆巨大的衛星,外觀像鑽石,表麵有強磁場保護。據觀測,這顆衛星上有極為先進的探測儀器,似乎可以分析和掃描地球上的每一樣東西,包括所有生物在內。在這顆衛星上,還裝有強大的發報設備,可以把收集到的材料發射到遙遠的太空中去。前蘇聯宇航科學家馬斯·捷諾華博士分析,這顆衛星可能來自其他星係上的某顆星體。美國政府對此保持沉默,但卻又不能不承認它的存在。這顆神秘衛星曾一度使各國科學家人心惶惶,因為它對地球構成了重大的威脅。
法國天文學家佐治·米拉博士說:“我深信這顆我們從未見過的衛星來自另一個世界。據研究跡象表明,這顆衛星是旅行了很長時間才來到我們地球的。據初步估計,它大概已有5萬年的曆史了。”
5萬年前就有了如此先進的東西,這顯然不是地球人的所為了,那麼這顆巨大的衛星究竟是誰製造的,它又是從哪裏來的呢?它出現在我們地球的軌道上,想幹些什麼呢?這一係列的問題等待著全世界的科學家作出解答。
發現大陸會移動
1910年的一天,氣象學家魏格納在養病期間,當他正聚精會神地注視著一幅世界地圖時,意外地發現:大西洋西岸、南美洲巴西東北角凸進來的地方,恰好能鑲嵌進在大西洋東岸、非洲幾內亞灣凹進去的地方。也就是說如果把歐洲和非洲大陸的西海岸與南北美洲大陸東海岸拚在一起,便能拚成一個大致吻合整體。
魏格納覺得這不是偶然的巧合。於是,他經過兩年的研究,提出一個觀點:在很久以前,世界上現在的美洲、非洲、歐洲、亞洲、澳洲和南極地區,都是連在一起的,後來這塊大陸慢慢分裂開,逐漸成了現在這樣子。在魏格納之後,許多科學家又發現了許多證據來證明魏格納的觀點。
現在的非洲與南美洲,遠隔大西洋3000多千米,但是都曾有過一種早已滅絕了的叫“中龍”的爬行動物。
現在,已有許多科學家相信魏格納的觀點。有趣的是,有的科學家還繪製了840萬年之後的世界海陸分布圖。在這幅地圖上,意大利、希臘、埃及、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等國將從大陸上消失,而在澳大利亞北部將誕生一個新的大陸,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幾內亞、日本卻有可能連成一體。這到底會不會成為真的,隻能等待840萬年之後由我們的子孫後代來驗證了。
大陸都是三角形的推測
也許大部分人對大陸的形狀及朝向並不十分了解,那麼你仔細地觀察世界地圖就會發現,差不多所有的大陸都是北部平寬,南部兩側向內收縮,最後成為一個三角形。唯一的一個例外是澳大利亞,它的三角形的頂點朝向北方。
人們在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碎塊學說”,以此來解釋大陸為什麼是三角形的秘密。
碎塊學說認為,每個大陸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它是由一係列大小不同的碎塊拚合而成的,大者可達幾十萬平方千米,小者隻有幾平方千米。大陸塊的形成可能是在不同時期,經過多次拚接最後才完成的。科學家研究得知,北美大陸的北半部是由100多個陸塊拚合而成的。而亞洲的西伯利亞,甚至麵積不大的日本,也是由多個地塊組合成的。我國地質學家測出,中國山東東西兩部分就是由一塊年齡大約為25億年的地塊與一塊十四億年的地塊粘合而成,其粘合年代大約在距今1.9億年的侏羅紀。
科學家推測,陸塊漂移可能都是先裂後拚的。據大陸漂移學說,陸塊還沒有裂開之前,統一大陸處在赤道以南的南半球。當統一大陸發生破裂,並開始漂移時,可能先要向北移動。在移動途中,一定要遇到其他分離的陸塊,彼此碰撞、拚接。因為陸塊向北移動,北半部分可能遇到的分離陸塊的機會要比南半部多。這樣就形成了各大陸北半部多為平直的三角形的邊,南半部則為比較瘦長的形態。至於澳大利亞為什麼會是一個特例,可能是因為澳大利亞在移動中曾經發生過旋轉。
一些學者認為,碎塊說有點兒牽強,偶然的成分太多。
迄今為止,大陸為什麼是三角形的,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研究地下射線的實驗
多少年來,地下射線一直困擾著德國人,它使人們經常失眠,精神緊張,而且容易患上各種各樣的疾病。
德國有一處優美的草場,環境幽靜,景色秀麗。有一個人在這裏修建了一個旅館,前來住宿的客人在房間裏透過窗戶就可以欣賞到對麵長滿樹木的山崗;清晨醒來,還可以陶醉在迷人的山色之中。
可是,前來住宿的客人在這個旅館裏,會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每個房間的床鋪擺放得都不太規則,而且牆壁上一直都醒目地貼著一張告示:“不得移動床位”。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個旅館是修建在草場上的,草場的地下有一種人們看不見的“地下射線”。如果哪個客人不按照告示上提醒的話去做,擅自移動床鋪的位置,就會倒黴了:他要是往床上一躺,立刻就會變得心煩意亂,渾身上下不舒服;而且躺在床上,說什麼也不能入睡。
前來住宿的客人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就去問旅館的老板。老板會告訴他們:因為這裏的“地下射線”很強。旅館裏的每一個床位都是經過反複試驗以後,才確定下來的位置。客人躺在床上才能使身體的各個部位正常工作,才能夠安然入睡。誰如果把床鋪移動了,身體的各個部位就會受到“地下射線”的幹擾,當然也就會不能安然入睡了。
1984年,科學家們為了證明有“地下射線”,做了好多實驗,結果發現:有些人說受到“地下射線”的困擾以後,精神上是如何如何地緊張,心情是如何如何地慌亂。實際上,那都是他們說得太誇張了。不過,有些人受了“地下射線”的困擾以後,睡眠確實是不太好,精神也確實是有些緊張。
科學家們又做了一種植物學實驗,證明在有一些地點確實存在著能夠破壞機體生命活動的一種潛能。所以說,在古代有一種“邪惡房”的傳說,這種傳說中的“邪惡的房子”可能是真的。
現在,科學家們還在不停地爭論著“地下射線”到底是不是存在著,人類是不是能夠真正地感覺到“地下射線”。這些問題暫時還不可能解開,隻能是一個未解之謎了。
揭秘淌水不止的石棺
1970年,英國著名的《泰晤士報》曾懸賞10萬美元獎勵揭開一具石棺疑團的人。30年來,英國、美國、荷蘭、德國、西班牙、比利時等19個國家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前去探秘,但均無功而返。這具石棺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呢?
原來,在法國南部的比利牛斯山脈西麓,有一個名叫阿裏休爾特什的村莊,在村裏的阿爾·修·提休古老的教堂裏停放著一具奇特的石棺,這具石棺竟然長年流水不斷,連續滴落水已有一千多年之久,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石棺中遺骨的主人是阿普頓和歇諾兩位修道士。據棺上的文字記載,這是1500年以前由能工巧匠用一整塊的大理石精雕細鑿而成的,長193厘米。村民們將專程從羅馬運來的兩個人的遺骨入殮其中。村民們又別出心裁地在棺蓋與棺體之間鑿了一個小孔,並安上一根彎銅管。數年後的一天,一股清泉突然從棺內汩汩淌出,從此,年複一年,日複一日,泉水晝夜不息地流淌不止,即使是大旱的天氣,水也照樣流出。經過多次檢測證明,這種清澈透明的水無任何異味,是上乘的飲用水,並且還有療病的奇效。
根據有關記載,石棺滲出水是從公元960年開始的,經過飲用後發現,此水對治療濕疹、慢性胃病及肝病頗有神效。據當地的警官加貝斯·希沙聲稱,僅僅觸及奇水後,其妻與其子的感冒便不治而愈;內科醫生安德魯·歐利爾博士也坦誠相告說,奇跡之水對自己的患者也極具奇效。
1961年,兩個決意揭開秘密的法國工程師斷言此水係由地下水流入石棺所致,並將石棺墊高,兩人親自輪流守衛在棺旁,以防他人從棺後往內注水,然而,他們辛苦地守候了40天,泉水依然一如既往,長流不息。此後不久,瑞士學者也曾專程前往探秘,但也同樣是毫無收獲。
檢查石像為何流血淚
1994年2月2日,意大利首都羅馬附近的港口城市齊維塔威基亞,格雷戈利一家院中供奉多年的一尊隻有55厘米高的聖母石像雙目流出了血淚,此訊不脛而走,短短幾天內便轟動了整個意大利。
據有關資料證明,在意大利的曆史上,聖像流淚、淌血已發生過多次。僅聖母像淌血的現象,在意大利從南到北就不下20起。有關專家對這尊聖母像的血淚進行了檢驗,結果發現:聖母眼裏流出來的竟然是人血。
4月3日,羅馬聖心醫學院所屬的傑梅利醫院又對這尊雕像進行了CIT掃描檢查,看石像體內是否有什麼“暗器”。最後,醫生按照慣例,在診斷書上寫道:“體內未發現異常。”此時,宗教界人士、齊維塔威基亞市的主教也就此事對記者發表講話,證實說他和其他幾名朋友親眼看到這尊聖母像流滿血淚。一時間,齊維塔威基亞市再次成為全國關注的中心。為了安定人心,以免造成恐慌,齊維塔威基亞市市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聖母流淚一事他自己沒有看見,但是如果有人願意相信,他也不反對。對於聖母奇跡給本市帶來更多的遊客和經濟收入,他則表示來者不拒,多多益善。
針對石像流淚、流血這種現象,意大利報紙介紹說:利用現代的科學手段,可以在雕像的眼睛上裝上一種化學物品,隻要雕像一動就會有液體滲出。一些意大利著名人士介紹說,隻要意大利社會一出現動蕩,這類現象就會多起來。然而種種說法,卻無法解釋石像為什麼流出的是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