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解密(1 / 3)

地理解密

地震成因的假說

從19世紀後半葉起,人們開始對地震時觀測到的種種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地震是地殼運動引起的這一結論。

後來,在20世紀20年代初,又產生了大陸漂移的假說。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層產生褶皺並不需要收縮,當大陸移動時,前緣如果受到阻力就會發生褶皺,就好像船在水上行駛時,在船頭產生波浪那樣。在20世紀30年代,經過激烈的辯論之後,大陸漂移說又宣告失敗。

到了20世紀60年代,又有人提出了“海底擴張”的假說,認為由於海底的不斷更新和擴張,造成古磁場和年齡數據的對稱分布。而當擴張的大洋地殼到達火山邊緣時,便使俯衝到大陸殼下的地幔逐漸熔化而消亡,因而無法找到古老的大洋地殼。

到了20世紀70年代,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強調全球岩石圖並非一塊整體,而是由歐亞、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極洲六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馱在地幔頂部的軟流層上,隨著地幔的對流而不停漂移。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是地殼活動較多的地帶;大地構造活動的基本原因是幾個巨大的岩石層板塊相互作用引起的。由於地震是大地構造活動的表現之一,所以板塊的相互作用也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板塊構造說是一門新學說,它為地震成因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但是,畢竟也是一種假說,地震的真正成因還待進一步研究。

發現月亮與地震有關

人們很早就知道,月亮對地球的引力,會造成地球上的海洋潮起潮伏。然而人們並不清楚在海水漲落起伏之時,固體的陸地也會受月亮的影響,做著相應的起伏運動。

1933年,美國海軍觀察站的測量員,發現聖地亞哥和首都華盛頓之間的距離與7年前測定的數據相差了15米。這在講究分毫不差的大地測量學上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後來研究者才發現,月球把40萬千米下麵的“固體”地球拉起來了,地麵就形成了凸起,因此,兩端距離縮短。這一定會對已經積累了巨大壓力的地殼中某個部位起到導火索的作用,從而使地球上發生地震。

美國科學家發現,在南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狹窄的地區內,地震的發生與12小時、半月和18.6年的月球周期有著密切的關係。

我國自1966年以來,在河北平原發生了4次6級以上的大地震,全部發生在初一或十五的前後,並且與附近塘沽港海潮的高潮時刻相接近。

科學家們發現,在月亮形狀為逆、望、上弦、下弦前後的日子,地震發生的幾率比其他日期發生的要高。

月亮是怎樣誘發地震的呢?這還有待於科學家們繼續研究。

地震前地光閃耀的研究

1976年7月28日晚,在唐山東北方向一道道五彩繽紛的光束升了起來,就像強大的信號燈一樣,把大地照得亮如白晝。等光焰散去之後,大地開始顫動,幾秒鍾後,唐山變成了一片廢墟。

原來,這是一種強烈地震的前兆,被稱為地光。

許多強烈地震都伴隨有發光現象。這種特殊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自然現象,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被人們注意到了。我國是世界上記載地光最早的國家。

在國外,地光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這種記載最早見於羅馬曆史學家塔西倫的《編年史》,它記述的是公元17年小亞細亞發生了強烈地震。書中說地震前有人曾看到天空火光閃閃。

20世紀30年代以後,地震發光的研究進入了全麵發展的階段,人們對於地光的真實存在不再感到懷疑了,並開始出現了解釋這種現象的理論假說。在這些研究中尤以日本領先。1965年以後,日本學者安井與近藤五郎、栗林亨等利用地磁儀、回轉集電器等進行了觀測研究,並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地光照片。1974年,我國學者馬宗晉在研究了邢台地震以來曆次較大地震的臨震宏觀現象以後,提出了“地光不僅僅是地震派生的結果,而應看作是臨震共同發展的統一過程”。這就是說,應把地光同與它同時出現的其他現象聯係起來考慮。

1972年,日本學者安井豐等人提出了“低層大氣振蕩”的看法。他們認為,由於大氣中含有各種正負離子,所以大地具有微弱導電性。當大氣中的氣體分子受到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和地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射線的撞擊,結果使這些氣體離子帶電。地震區常會有以氡為主要成分的放射性物質,地殼震動把它抖入大氣中,特別是在含有較多放射性物質的中、酸性岩石分布區和斷層附近,大氣中的氡含量將顯著提高,這也將使大氣離子導電性增強。這時如果地麵有一個天然電場,那麼就會向空中大規模放電,使地光閃爍起來。此種理論,是目前比較成立的假說。

地震和雲彩的關係

1978年3月6日,日本國奈良市市長健田忠三朗在舉行記者招待會時,他指著北方天空裏的一縷雲說:“這就是地震雲。不久將會有一次影響日本廣大地區的強烈地震。”就在第二天,靠近日本的大海裏果然發生了一次7.0級地震。也是利用地震雲預報這次地震的還有我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地震學家呂大炯。他在1978年3月3日早晨,於北京中關村上空也觀測到了條帶狀雲彩,再根據地應力和地電異常的情況,預報了震中將發生在地震雲垂線所指的方向,即日本海之中,其預報時間和地震發生時間僅差48分鍾,其準確度令人驚歎。

1979年7月4日淩晨,住在北京飯店的日本奈良市市長健田忠三朗忽然發現天上東南方向橫亙了一條較長的白色條帶狀的雲帶,他立即作出了近期將要發生地震,但北京不會受其影響的預報。與此同時,在日本的一些地震雲研究者在不同的地點也觀測到地震雲,而地震雲垂線的交點正交會在我國溧陽地區。一連幾天,我國各地的地震觀測站測到的地電、電磁都發生強烈異常現象,有些中國的地震工作者在7月2日、4日、5日也都觀測到長條狀雲帶……7月9日晚,江蘇溧陽果然發生了6級地震。

關於地震雲的成因,人們做了種種推測:

日本九州大學真鍋大黨認為:由於地震之前地熱的增高,加熱空氣,使之上升擴散到同溫層,在1000米高空形成細長的稻草繩狀的雲帶。而我國的呂大炯等人認為:由於斷裂帶產生熱量,可以以超高頻或紅外輻射的形式來加熱上空的空氣微粒,形成條帶狀地震雲。由於斷裂帶大多垂直於震中的震波傳遞方向,所以,由此產生的條帶狀雲也是垂直於來自震中的震波傳遞方向的。

此外,還有種種推測,但這些推測還都隻是一種假說,有待證實。人們期待著這些謎能早日揭開,對地震這一災害能防患於未然。

推測動物對地震的預報

人們在長期報震、抗震工作中,已經觀察到許多動物在震前有種種異常反應從大量地震資料來看,已知地震前有異常反應的動物約有近100種,包括昆蟲、魚類、蛙、蛇、鳥類、獸類和家禽家畜。其中以狗、魚、貓、雞、鳥和豬等反應最為明顯。

1975年2月4日,海城、營口發生了7.3級地震。震前一段時間,盡管天氣寒冷,冬眠的蟒蛇仍爬出洞來,它們一出洞口就凍僵了。此外,青蛙、泥鰍等冬眠動物的提前蘇醒,可能與震前地溫的局部升高有關。

1976年7月28日3時,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7.8級強烈地震。震前的動物異常反應與曆次大震一樣,也是十分普遍而強烈的,特別在臨震前幾個小時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