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秘鑒(1 / 3)

地理秘鑒

熱異常是地震的前兆嗎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北京等地天氣異常炎熱。從我國曆次地震來看,震前天氣突然變熱(無論春、夏、秋、冬)是一個比較突出、普遍的現象。

1679年9月2日,河北三河、平穀8級大震前,天氣特別炎熱;雖然是9月了,但還是炎熱難耐。

1925年3月16日,大理地震前,黃霧四塞,久旱不雨,晚不生寒,朝不見露,形成典型的幹、熱、陰霾的天氣。

1933年,四川省迭溪大地震,也有這樣的記載:“連日皆極晴朗炎熱,震前尤甚,下午二時半地震。夜間氣象陡變,狂風大作,暴雨忽來,十時許地忽又大動。”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震,震區地麵解凍早,返潮春天來得早。氣象資料記載,震前數日,日平均氣溫從-13℃上升到12℃,升高達25℃。

1969年7月26日,廣東陽江地震,震前幾天,當地氣候很特殊,天氣特別悶熱,人感不適。

1970年1月5日,雲南通海地震。二月是全年氣溫最低的月份,但地震前幾天,天氣變熱;臨震前夜裏感到特別悶夜,不少人睡不著,風吹到臉上感到有熱氣。

1973年2月6日,四川爐霍地震,地震前出現的近日最高溫,比曆年同期都高。

1974年5月1日,永善地震,地震前幾天特別悶熱,比6月份還熱。

“冷熱交錯,地震發作”、“久晴動,久陰動”、“早震晴,晚震陰”等諺語,都說明了天氣變化與地震的關係。但具體有多大關係,有什麼規律,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沙漠是怎樣形成的

據統計,地球上沙漠麵積1535萬平方公裏,占陸地的10.3%,我國沙漠麵積116萬平方公裏,占國土的12.1%,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大。

那麼,麵積如此之大的沙漠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傳統的觀念認為,沙漠是地球上幹旱氣候的產物。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大沙漠、南亞的塔爾沙漠、阿拉伯半島的魯卡哈裏沙漠都集中在赤道南北緯15°~35°間。這是因為地球自轉使得這些地帶長期籠罩在大氣環流的下沉氣流之中,氣流下沉破壞了成雨的過程,形成了幹旱的氣候,造成了茫茫的大沙漠。

然而,這一理論並不能解釋所有沙漠的成因,比如塔爾沙漠,它的上空濕潤多水,而且當西南季風來臨時,那裏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幾乎可與熱帶雨林相比,但它的地上卻是沙土遍野。於是有人提出,人類才是破壞生態環境、製造沙漠的真正凶手。

1957年,考古學家在撒哈沙漠找到了8000年前的岩畫,後來又發現了闊葉林樹種和化石,證明撒哈拉沙漠的大部分地區在遠古時代曾是一片植物茂盛的肥沃土地。後來,由於人類破壞了原有生態,才形成了沙漠,幹旱隻是提供了形成沙漠的適宜條件。

有人認為,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最初是很緩慢的,直至公元前5000年,不知從什麼地方飛來鋪天蓋地的黃沙,才使這裏變成茫茫沙漠。

也有人認為,人類不適當地開發自然,固然會使草原森林退化成沙漠,但是沙漠本身成為一種生態類型,早在人類出現以前就存在了。

到底是誰製造了沙漠?是人類還是氣候?還是人類和幹旱氣候共同製造了沙漠?還需要研究者們去繼續探求。

熱層高溫為何不熱

我們居住的地球周圍有一層厚厚的大氣層,這層大氣層又可以分成好幾層。距地麵85至800千米的空間被稱為“熱層”。在熱層裏,隨著距離地球高度的增加,氣溫驟升。在150千米的高空,每升高100米,氣溫就升高2℃。因此,在200千米處,氣溫已高達1000℃;到700千米的高空,氣溫竟高達3000℃!這遠遠超過了煉鋼的溫度。

大熱氣層內,空氣非常稀薄,空氣質量僅占大氣總質量的萬分之五。大氣密度和熱容量都很小,在熱層內氣溫升高1℃所需的熱量,還不到海平麵氣溫升高1℃所需熱量的億分之一。因此,即使太陽輻射很少的一部分熱能,也足夠使熱層的大氣溫度升高很多了。

但是,熱層的高溫,並不能熔化鋼鐵,因為那裏的空氣分子極少,如果把鋼鐵放在這個“高溫層”中,具有高溫的空氣分子是很少有機會同鋼鐵接觸的。就連高速運轉的衛星,在每平方厘米的麵積上,每秒至多隻能獲得十萬分之一的熱量。如果按照這個加熱速度來計算,1克水溫度升高1℃,竟需要28小個小時!據衛星觀測的資料表明,650千米的高空,雖然氣溫已超過2000℃,但受到太陽直射的衛星表麵溫度隻有33℃;而當運動到地球的陰影區時,衛星表麵溫度卻迅速下降到-86℃。可見,這裏的溫度雖然很高,但卻不熱,當然就更談不上在這裏煉鋼了。

對於熱層高溫反而不熱這一奇特現象,科學家們正在尋找確鑿的依據來加以解釋。

地光形成之謎

1983年12月29日晚9至10時左右,在遼寧省鐵嶺縣雞冠山鄉一帶出現一道綠色的強光,由西向東跳動著。西邊龍王頂村和離此村20千米外的岱海寨村等地有許多人也看得非常清楚。

氣象工作者通過對鐵嶺縣所處地理位置和當天晚上天空狀況的分析,認定這種綠光屬於地光。地光是一種低層大氣發光現象。地光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有帶狀光、條狀光、片狀光、球狀光、火狀光和柱狀光等。地光的顏色也是五光十色的,紅、橙、黃、綠、青、藍、紫都有。通常看見的地光有的藍裏帶白,很像電焊火花,非常刺眼;有的紅似朝霞,映滿天空;有的形如彩虹,五顏六色;有的猶如一條光帶,劃破長空;有的又似一團火球,或沿地翻滾,飄忽不定,或騰空而起,懸在半空。但綠色的地光還是極為罕見的。

有人認為地光與地殼的組成有密切關係。高頻和低頻震波都有可能引起地光。

有的科學工作者認為,地殼中的岩石能夠產生很強的高壓電場,從而使空氣受激發光。

有人認為地光可能是由超聲波激發空氣而產生的。

有人指出,深層地下水的流動也可導致大地電流的產生從而引發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