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秘鑒(2 / 3)

還有人從大氣靜電場強度的變化和大氣中帶電離子濃度的變化來研究探討地光產生的原因。

也有人指出,地光的形式多種多樣,因此,它的成因也絕不會是唯一的。

目前地光起因之說眾說紛紜,各持己見,還需要氣象專家繼續探究。

美洲的地下隧道之謎

在馬德雷山脈兩側科裏恩德斯以東約121千米處,遺留著遠古時期的地下城市。在那些建在地麵上的廢墟裏,每天的午夜或黎明時分,都可以聽到像敲響巨鼓的聲音,甚至在遠離這裏的太平洋上也隱約可聞。當地的印第安人認為,這令人恐懼和不安的鼓聲是從宏偉的地下寺廟傳來的。

在西班牙人入侵美洲100多年後,一位西班牙傳教士發現了中美洲危地馬拉的一條地下隧道,它似乎與南美洲庫斯科地下隧道相連。它位於普喬塔一個住宅區下麵,像是用水泥加圍而成,綿延至台克班的住宅區,長度約50千米。此後,一位猶太旅行家斯蒂芬斯,通過一位老祭司找到了一處洞穴。從這裏進去,用不了一個小時,就能從危地馬拉西部到達墨西哥。在隧道中,他見到了用石頭鑿成的一座座尖頂拱門,斯蒂芬斯認為,這是美洲大陸最令人不可思議的謎,今天在南美秘魯的庫斯科市附近發現的地下隘道遣人凡向北可以直接通往利馬,向南還可以通往玻利維亞。從地圖上看,庫斯科距離利馬約600千米,而庫斯科到玻利維亞邊境約450千米,也就是說,蜿蜒在安第斯山脈地下的隘道長達1000千米以上。這些已發現的地下隧道,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性文化遺產。

對於美洲地下隧道的存在人們已不存疑問,而人們最想知道的是南美洲的古代人類是如何開鑿出規模如此浩大的地下隧道的。

火焰山“火紅”的奧秘

火焰山橫貫新疆吐魯番盆地中部,東西長100多千米,寬10千米,高度為400~500米,最高處海拔為851米,真像一條紅色的火龍橫躺在那裏。維吾爾族人稱它為“克孜勒格塔”,意思是“火紅山”。火焰山為什麼是火紅的呢?

火焰山全部是由紅色的砂岩和頁岩組成。這些砂岩和頁岩是距今2.1億至7000萬年的地質時期堆積而成的。那時期,氣候異常炎熱,堆積的沙石泥土都經過高溫氧化,大雨淋溶,形成了大量紅色的氧化鐵。這些堆積物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褶曲隆起,把石化了的岩石抬升成山,兀然崛起在沉凹的盆地之中,構成了火焰山山體的火紅底色。當然了,火焰山的火紅還有自然環境作襯托。

吐魯番盆地高溫火熱,焚風盛行,是我國西部“火爐”之一,元代就有人稱吐魯番為“火洲”。這裏的岩石風化,風蝕強烈,山石造型奇特,層巒疊嶂,懸崖峭壁。山上寸草不生,溝壑滴水不流,山麓砂礫成堆,在一望無際的灰白色戈壁沙灘的映襯下,火焰山紅色山體分外醒目。盛夏時節,晴空萬裏,氣溫特高,灼人的陽光照射在火焰山的紅色岩石上,紅光閃耀,雲焰繚繞,好似熊熊烈焰。當人們遠眺這赤峰禿嶺,好似火焰噴燃,又似火雲蒸騰,人們也會把這紅色的山看作是噴射著火舌的火焰山的。當然火焰山並不能噴火,噴火是人們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的一種幻覺。

南極不凍湖之謎

南極14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幾乎完全被幾百至幾千米厚的堅冰所覆蓋,零下五、六十度的氣溫使這裏的一切都失去了活力,喪失了原有的功能。但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這極冷的世界裏竟然奇跡般地存在著一個“不凍湖”。

科學家們所發現的這個“不凍湖”,麵積達2500多平方公裏,湖水已遭到了極其嚴重的汙染,並有間歇泉湧出水麵。

為揭開此謎,前蘇聯考察隊利用電波器在他們基地附近厚達3000米的冰層下,又發現了九個“不凍湖”,這一新的發現使得對“不凍湖”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他們接著對這一“不凍湖”的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研究和推測,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見解。

有的科學家提出這是氣壓和溫度在特殊條件下共同作用的結果。持這一見解的人指出:在這3000多米冰層下的壓力可達到278個大氣壓,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下,大地所放出的熱量比普通狀態下所放出的熱量多,而且冰在零下2攝氏度左右就會融化。另外,冰層還像個大“地毯”一樣,防止了熱量的散發,使得大地所放出的熱量得以積存,這樣在南極大陸的凹部就可以使大量的冰得以融化,變為“湖水”。

另有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在南極的冰層下,極有可能存在著一個由外星人所建造的“秘密基地”,是他們在活動場所散發的熱能將這裏的冰融化了。

還有的科學家指出:這是個“溫水湖”,很有可能在這水下有個大溫泉把這裏的水溫提高了,冰被融化了。可有些人反駁說:如果這裏有溫泉水不斷流入湖裏,為什麼湖上的冰冠卻沒有一點融化的跡象呢?為解釋這一問題,人們在冰層上架起了鑽機,取出了冰下的樣品,發現湖底的水完全是涼的,這就說明了在湖下並不存在溫泉,湖水不是由於溫泉而熱起來的。

南極“不凍湖”的神秘現象至今沒有被破譯,還需要科學家們進一步考察、研究。

南極熱水湖疑謎

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了一個水溫很高的熱水湖——範達湖。這個湖最深處66米,水溫高達25℃,鹽類含量為海水的6倍多,氯化鈣的含量是海水的18倍。

關於這個湖的形成,一直有兩種學說爭論不休。

太陽輻射說認為,熱湖來自太陽輻射的積蓄。夏天,當強烈的太陽直射湖麵,太陽光中的短波光線透過冰層和湖水,把湖底、湖壁烘暖了,剩餘的輻射幾乎都被底層鹹水所吸收、蓄積,湖麵的冰層也產生一種“溫室效應”,阻止了湖內熱量的散發。而氯化鈣這類的鹽類濃溶液能有效地蓄積太陽熱,南極熱水湖恰恰就是這種鹽類蓄熱的巨大的天然裝置。但持反對意見者認為,南極夏季日照時間雖然長,但陰天非常多,實際到達地麵的輻射能很少,再說冰麵又反射了90%以上的輻射能。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使表麵水溫升得很高。另外,暖水下沉後,必然使整個水層的水溫升高,而不可能僅僅使底層的水溫增高。

地熱活動說認為,範達湖距羅斯海50千米,而羅斯海附近有活動的墨爾本火山和正在噴發的埃裏件斯活火山,表明這一帶地底岩漿活動是非常劇烈的,岩漿上湧現象很嚴重,受地熱的影響,湖水的溫度就會出現上冷下熱現象。這種解釋似乎很有道理,可是,國際南極鑽探計劃實施以後,科學家們發現範達湖所在的賴特幹侶區中並沒有地熱活動,這一學說也就宣告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