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怪象(2 / 3)

當然,浩大的地殼塊體畢竟不是冰塊。我們粗略估算一下,太平洋地塊的重量大約有億噸。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強行衝進大陸地塊之下,自然非同小可,必定會弄出些駭人的事變來。

1923年9月某日中午,鄰近日本海溝的東京、橫濱一帶,大地突然顫抖起來了,在幾秒鍾以內房屋紛紛倒塌。當時多數人家正在做午餐,火爐翻倒,許多地方騰起了熊熊大火。歇斯底裏的人群爭先恐後,一片混亂。在這場著名的關東大地震以及由它導致的大火中,大約55億日元的財產毀於一旦,傷亡人數達24萬。

現在,地質學家們已知道,太平洋周緣火山、地震的肇事者,就是海底地殼沿著海溝的俯衝作用。在海底地殼和大陸地殼相互衝撞的海溝鄰近地帶,有史以來地震災害大約奪走了幾百萬人的生命,他們實際上是死於地殼運行的“車禍”之中。

奇異的水柱

1960年12月4日,“馬爾模”號在地中海海域航行時,船長和船員們看到一個奇異的、好像白色積雲的柱狀體從海麵垂直升起,但幾秒鍾後就消失了。幾秒鍾後,它又再次出現。於是船員們用望遠鏡觀察,發現它是一個有著很規則的周期間隔的升入空中的水柱,每次噴射的時間約持續7秒鍾左右,然後消失;大約2分20秒後又重新出現。用六分儀測得水柱高度為150.6米。

這股奇異的水柱是怎樣形成的?科學界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是“海龍卷”。威力巨大的龍卷風經過海麵上空時,會從海洋中吸起一股水柱,形成所謂的“海龍卷”。但“海龍卷”應成漏鬥狀,這與船員們觀察到的情況不同。而且從有關的氣象資料來看,當時似乎無形成“海龍卷”的條件。於是,有人提出水柱的產生是火山噴氣作用的結果。其理由是:地中海是一個有著眾多的現代活火山的地區,但在水柱產生的海域卻又沒有發現火山活動的記錄。而且“馬爾模”號的船員們在看到水柱時,也沒聽到任何爆炸的聲音。再者,如果確是水下火山噴發,周圍的海域也不會如此平靜。因此,有人推測,這是一次人為的水下爆炸所造成的。但水柱周期性間歇噴發的特征和當時沒有爆炸聲,也似乎排斥了這種可能。

因此“馬爾模”船員的發現給人們留下了一個難解之謎。

海洋中的“暖氣管”

1953年,黑潮(暖流)偏離了常年的軌道,大約向南移動了170千米,就在翌年中國江淮流域出現了百年未見的大水。

1957年,它又一次偏離了常軌,平均位置向北移動,長江流域發生了嚴重的幹旱。

1958年,它再次北偏,結果,長江流域再次發生幹旱,同時,華北有澇情出現。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了好幾次。經過中國氣象工作者的研究,找到了其中的規律性。

原來,海洋水溫對大氣有直接影響。據科學家計算: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低2℃釋放出的熱量,可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氣溫度升高。而海水又是透明的,太陽輻射能傳至較深的地方,使相當厚的水層貯存著熱量。假若全球100米厚的海水降低1℃,其放出的熱能可使全球大氣增加60℃。可見,海洋長期積蓄著的大量熱能,成為一個巨大的“熱站”,通過能量的傳遞,不斷地影響著天氣與氣候的變化。另外,高溫的黑潮與北方相對低溫的海水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溫度差,形成了一條很強的海洋鋒區,通過海洋與大氣間的相互作用,就會使氣候發生變化。大氣鋒區正是冷暖空氣交界的地方,從而也是降雨的區域。所以,才會有以上現象的發生。

印度洋洋麵上的窪坑

一次,科學家在觀察人造衛星在印度洋上空飛過時,注意到在某一海域衛星軌道稍稍向上隆起。這說明下麵的地球引力較小。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一海域的洋麵上有一個深達90米的奇異窪坑。在寬1900多千米的洋麵上,水麵緩緩地下降。船隻經過這一海域時,難以發現這一窪坑現象。

水麵上為什麼會出現窪坑呢?這似乎令人難以置信。因為誰都會說,水是往低處流的,直流到水麵一樣平為止。然而,這僅是在地球引力保持一致的情況下才如此。按照萬有引力定律,物體間引力的大小,決定於其質量和距離。汪洋大海的海底是起伏不平的,有的地方存在著海底山。局部地殼質量比周圍要大,引力自然也要大一些;而在海底穀的區域,引力就相應略為減弱。地球物理學家對印度洋上出現窪坑的解釋是,在窪坑下麵的海底地殼質量比周圍要小,引力當然也小,使周圍引力較高區域的水不能流進去將窪坑填平。

大洋的洋麵上既然會形成窪坑,同樣也會出現“山頭”。當水下有海底山脈時,那裏的水會將周圍引力較低區域的海水牽拉過去而呈隆起狀態。

奧克蘭島的神秘海洞

公元1886年5月4日“格蘭特將軍”號在船長的指揮下,朝著奧克蘭島緩緩駛去。

到了半夜的時候,“格蘭特將軍”號的船長命令舵手把船的速度放得更慢。整個海麵上顯得特別安靜,隻有船桅上的繩索發出一陣陣輕輕的聲響。

此時,“格蘭特將軍”號準備改變航行繞過奧克蘭島,繼續前進。殊不知,船已陷入強流當中,他們的處境特別的危害。如果再不改變航向,就會撞到奧克蘭島上。雖幾經努力,但最終還是撞到了奧蘭克島的石壁上,船舵“哢嚓”一聲就被折斷了。

海流還在猛烈地衝擊著“格蘭特將軍”號,“格蘭特將軍”號最後被衝進了那個巨大的黑洞當中,前桅杆撞到了石壁上被折成了兩截兒,四周黑茫茫的一片,令船長和旅客們感到了異樣的恐怖。

天亮之後,海水開始漲潮了。“格蘭特將軍”號的船底已被衝撞出了一個大窟窿,已開始慢慢下沉了。隻有4個僥幸逃到了洞外的救生船上。船長及其他人都隨“格蘭特將軍”號的下沉而失去了蹤影。

船上的旅客們看到這種情景,嚇得不知所措,那些身體強壯的男人紛紛跳進海裏想逃生。可是,那個黑糊糊的大海洞好像有一股巨大的吸引力一樣,一下就把那些人吸進了海洞裏。

公元1890年3月26日,那個從大海洞裏死裏逃生的旅客大衛·阿斯提斯也帶著一艘叫做“達芬”號的船到了奧克蘭群島;他們想要去找曾經被海洞吸進去的“格蘭特將軍”以及上麵所載的黃金。

不過,他們從此就一去不返了。其他到奧克蘭群島那個大海洞尋找黃金的探險隊的船隻也都一艘艘地不明原因失蹤了。

這又是一個難解的謎。至今也沒有人能說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吃人的“死神島”

在距北美洲北半部加拿大東部的哈利法克斯約百千米的洶湧澎湃的北大西洋上,有一座令船員們心驚膽戰的孤零零的小島,名叫塞布爾島,“塞布爾”一詞在法國語言中的意思是“沙”,意即“沙島”。這個名稱最初是由法國船員們給它取的。

此島位於從歐洲通往美國和加拿大的重要航線附近。曆史上有很多船舶在此島附近的海域遇難,近幾年來,船隻沉沒的事件又頻頻發生。從一些國家繪製的海圖上可以看出,此島的四周,尤其此島的東西兩端密布著各種沉船符號,估計先後遇難的船舶不下500艘,其中有古代的帆船,也有現代的輪船,喪生者總計在5000人以上。因此,一些船員懷著恐懼的心情稱它為“死神島”。

“死神島”給船員們帶來的巨大災難,促使科學家們努力去探索它的奧秘。為了解釋船舶沉沒的原因,不少學者提出了種種假設和論斷。例如,有的認為,由於“死神島”附近海域常常掀起威力無比的巨浪,能夠擊沉猝不及防的船舶;有的認為,“死神島”的磁場迥異於其鄰近海麵,且變幻無常,這樣就會使航行於“死神島”附近海域的船舶上的導航羅盤等儀器失靈,從而導致船舶失事沉沒;較多學者認為,由於此島的位置和麵積經常遷移變化。島的附近都是大片流沙和淺灘,許多地方水深隻有2米至4米,加上氣候惡劣,風暴不斷,因此,船舶很容易在這裏擱淺沉沒。

使人失蹤的島

有座使人失蹤的島位於加拿大,名為薩博島。這個小島方圓僅數英裏,但人們都稱它“惡魔島”。

薩博島之所以被稱為“惡魔島”,是因為最近300年來,這座島周圍的海麵簡直成了災禍之地,前後大約有大小五百餘艘船隻,在那裏莫名其妙地失去控製而沉沒在北大西洋底,共有水手、乘客、漁民一萬餘人葬身魚腹。據有幸逃生的人形容:當船隻挨近“惡魔島”時,人們便會聽見令人心悸的哭聲或呻吟聲,有時還會看見一艘模樣恐怖的“鬼船”在迷霧中急駛而來,這時,船隻便會猶如陷入漩渦而失控,加拿大海運局的專家也告誡國內外的船隻:“惡魔島”實際上是比“惡名遠揚”的百慕大三角洲更可怕的地方,不要輕易接近它。

巨輪在大海突然失蹤

1978年12月,德國一艘4萬5千噸集裝箱船“明亨”號正在大西洋上行駛,當經過英國的設德蘭群島和奧克尼群島之間的海域進入北海時,突然失蹤,28名船員也隨之消失不知去向。幾天之後,在奧克尼群島東部的海灘邊上,發現了幾隻印有“明亨”號字樣的救生圈。

根據“明亨”號報務員最後一次報告的船位、船向及航速(每小時2530海裏)分析認為,失蹤地點可能在北緯59度,西經1度。這裏是淺水區,深度隻有25~45米,是尋找沉船的有利位置。於是,航運公司請求英國海軍派潛艇幫忙尋找。潛艇將海底巡掃了一遍後,並沒有發現“明亨”號的蹤跡。

1979年初,德國不來梅港海事法庭對“明亨”號失蹤事件展開了調查。

經過查證資料,發現失事那天整個海區風浪並不很大,而且“明亨”號是一艘現代化巨輪,配有先進的航海儀器和雷達導航設備,迷航觸礁的說法是無依據可尋的。即使是觸了礁,在沉船前也來得及發出呼救信號。然而,“明亨”號卻是無聲無息地消失的。為此,法庭難以對這件海事作出判決。

海洋地理學家推斷,“明亨”號的失蹤,是由於它航行在北海西部月牙形火山口地帶的某座活火山口上時,恰好遇上熔岩強烈噴發,水團急劇擾動,“明亨”號跌入波穀,霎時間被陡立的海浪打沉而陷落進火山口中,懸浮狀的熔岩漿覆蓋了沉船,於是,熔岩將“明亨”號吞沒了。至於那幾隻救生圈,原是掛在艙樓外壁上的,船沉時隨海水上浮,逃脫了被埋藏的厄運。

人們認為,隻有將來在北海西部的某一個直徑大於“明亨”號船體總長的火山口中,找到這艘沉船的殘體時,不來梅港海事法庭方能對這一案件作出正確的裁決。

奇特的“海怪”

1977年4月25日,新西蘭海域,一艘日本遠洋漁輪在進行捕魚作業時,船員從300米深的海下拖起來了一具已經腐爛的怪物屍體。它長約13米,重約2噸,肥胖的大肚子上長有4個鰭腳,尾巴特別長,細細的頸脖上長了個小腦袋。它既不像海龜,不像魚類,倒很像是6500萬年前早已絕滅的恐龍的近親蛇頸龍。隻可惜,又被拋入了海中,隻留下了幾張照片。

後來,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非洲附近海麵,也有許多人看見過這樣的怪物。

當發現這個怪物的奇聞傳開後,起初,有人認為它是一條從未見過的大鯊魚;也有人說是大海豹;還有人說是鯨類。後來,日本科學家根據現場留下的四五十根鰭須和照片,進行了長時期的研究,一一否定了上述臆測,排出了一些可能性。日本科學家認為,這個怪物要麼是人們尚未認識的海洋動物,要麼就是被人們認為是早已絕滅的史前動物蛇頸龍。

關於對這個怪物的研究,有的海洋動物學家說,新西蘭以東的南太平洋海域,很可能就是這些怪獸的老家。那裏是從南極來的寒流與北麵南下的暖流相遇的地區,水溫隻有10℃左右,海中的氧比太平洋其他海域高出五倍,浮遊生物也非常豐富,是一個理想的生存環境,這裏很可能是怪物生存的區域。

十九世紀末,法國軍艦“阿瓦蘭什”號在南海的龍川海灣發現了兩條長約20米,粗約2米的“巨型海蛇”。水兵們用火炮轟擊它們,頃刻間,那兩條“巨型海蛇”很快便消失在海水中,過了一會兒,兩條巨蛇又出現在軍艦的另一側,法國水兵們目瞪口呆。後來,法國軍艦也陸續好幾次都發現過海洋巨蛇的蹤跡。

1848年8月6日,英國巡洋艦“迪達爾斯”號的水兵們也目擊了海上怪獸的。他們是在從印度返回英國的途中,南非洲南部約500公裏以西的海麵上遇到了怪獸的。

艦長和水兵們在甲板上,見到距離軍艦200米左右的地方,一條怪獸昂起頭,露出水麵的身體部分長20餘米,正朝著西麵方向遊去。艦長拿出望遠鏡,緊緊地盯住這條舉世罕見的怪獸,他把這天目睹一切的詳細情況記錄在航海日誌上,到了英國本上,就把它和親眼所見的怪獸畫像交給了海軍司令部。

據說,在1875年前,摩洛哥國王阿爾倍爾一世為了捕獲海洋“巨蟒”,建造了一艘特別的探險船。船上裝備了直徑5厘米,長達幾千米的鋼纜和能吊起1噸重物體的巨大吊鉤,並以12頭豬作為誘餌,可惜,也是未遇而歸。

還有,在20世紀初,有人在非洲東海岸附近的海中發現了一種怪物。據說,這種怪物全身發著藍光,足足有20米長,身體寬大而平扁,身上還披著一層灰甲,樣子十分可怕。

難覓行蹤的海中大王烏賊

1873年的某一天,在加拿大的紐芬蘭島,有三個當地的漁民出海去捕鮮魚。突然,在海上發現了一個灰色的龐然大物。一個漁民用船篙敲打著那個灰色的東西,不料,就像惹怒了它似的,那個灰色的龐然大物立刻噴出水花,抬起頭來,一對如盤子一樣大的眼睛直瞪瞪地盯著三個漁民,接著,又伸展出它的幾隻長長的觸手,露出了一個鸚鵡狀的大嘴,同時,它的兩隻又白又長的觸手把小船緊緊地纏住,慢慢地往水下拖,兩個年齡比較大的漁民都被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嚇得束手無策了,然而,隻有12歲的小漁民湯姆很鎮定。他立刻操起一把利斧向觸手砍去。兩隻觸手很快被砍斷了,這個受了傷的龐然大物與墨魚有著共同本能,它向空中噴出了大量的墨汁狀的汁液後倉皇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