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湯姆把兩隻觸手送到學識淵博的牧師漢威先生那裏。漢威先生得到這兩隻觸手,欣喜若狂,他認識這可能是烏賊的新種,值得很好的研究一下,他把這兩隻觸手當作是個非常難得的標本保存起來。
這是人類有記載的第一次發現大王烏賊。此後,在19世紀70年代的最後幾年,紐芬蘭島附近的海域不斷出現大王烏賊的蹤跡,牧師漢威先生又收集到了好幾隻大王烏賊的標本,甚至,有一支是完整無缺的。
奇怪的是,大王烏賊似乎在一天之內就從紐芬蘭島附近海域銷聲匿跡了,漁民們從此再也沒有見到它們,這些灰白色的龐然大物不知跑到哪兒去了。
海洋深處的動物
太陽光是地球上絕大部分生物生存的必須條件。不僅陸地上的生物是這樣,海洋的生物也是這樣。
浮遊動物隨晝夜日光的變化在海中沉浮,這種在海中上下移動的幅度,大約為150米,因此海洋生物多數生長在這樣深度的海中。
然而在1977年2月間,當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在太平洋東邊,厄瓜多爾以西,赤道附近的加拉巴哥地殼裂縫一帶,第一次調查和研究深海的溫水出口處時,卻無意中在2500米深的海底發現了5個“沃洲”,每一處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生物,如蛤、蟹、管形蟲等。
25位科學家,對這項新發現都深感驚奇。
他們打開由小型研究潛艇“阿爾文”號帶上來的深海水樣時,那充滿臭蛋氣味的硫化氫終於使他們的理論獲得了有力的支持。
他們認為,海水經地殼裂縫,在高度的壓力和熱度下,水裏所含的硫酸鹽便變成硫化氫。而這種含有臭味的化合物,就隱藏著深海裏有生物存在的奧秘。某種細菌借硫化氫而產生代謝變化,得以繁殖;而較大的生物,甚至蛤則從細菌獲得所需的營養。這麼一來,在漆黑的深海底下,一種陽光以外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維持了一係列的生命。這種程序叫“化學合成”。在深海裏發現這種作用,這還是第一次。
海底的金字塔
1977年的春天,法新社記者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交界處百慕大三角海域下麵,發現有一座高達二百米的金字塔,塔頂離水麵700米。當時撰寫這條新聞的記者大膽地幻想說:“一個高度的古代文明,可能就在該區”。兩年後,美、法兩國的科學家攜帶現代的電子儀器,又一次探索、考察了百慕大三角海域,在它的西部發現了第二座海底金字塔,塔高達200米,底邊長300米,塔頂與海麵相距100米,而且,塔身有兩個巨大的涵洞,水的流速極快,使這一帶水域狂潮洶湧,令人生畏。
金字塔是5000年前古埃及為法老建築的陵墓。科學家曾研究發現了金字塔能,也就是微波能,它使存放在金字塔裏的木乃伊長期不腐。如今,海底金字塔究竟與臭名昭著的百慕大三角海域之謎有什麼聯係呢?
海洋學家根據現有的資料認為,造成百慕大三角海域幹擾羅盤和無線電的強磁場,是長期由海浪和地磁場作用而形成的,是海底金字塔在作祟。塔的構成成分是氧化鐵,其石塊表層的氧化鐵磁化已達到飽和狀態,使得這座金字塔成了一個巨大的永久磁鐵,磁感應強度近千高斯。這樣強的磁場能使儀器失靈,將輪船、飛機吸入海底。
海底的大瀑布
澳大利亞科學家在寬闊的巴斯海峽水下,發現了一條大瀑布。這條瀑布是目前世界上已經知道的唯一海底瀑布。整個瀑布在長達8萬平方公裏的巴斯海峽水下,瀑布寬150公裏,每秒流量3萬立方米,落差四百米。海底瀑布濤聲隆隆,實為自然界罕見的奇境。
海底的閃光“雕像”
在紅海之濱,有一小塊沿海區被劃為開發沿海旅遊業的景點,這裏經常發生潛水的旅遊者和潛水運動員在水下神秘失蹤的事件。
兩名來自德國的潛水愛好者愛瑪和馬克斯在這一海域神秘失蹤,而且是在風和日暖的天氣裏,在距離海岸50米處的水下失蹤的。他們的夥伴托·柳德維格被留在船上,可是過了好長時間,也不見他們的蹤影,隻見那海底處有一塊巨大的閃光礫石。
當地政府派來專業潛水員又深入水底尋找,可是,找遍周圍水域,結果一無所獲。於是,潛水員們對托·柳德維格說的那個水下閃光的神秘巨礫進行了考察:從外表看,這塊水下巨礫很像一尊古代雕像的頭部,從它的正麵看,它很像一個巨大的玫瑰色人的麵孔,還有很像人的鼻子和眼睛的細微部,它的表麵被海水衝刷得十分光滑。專家們得出結論,這很可能是自然形成的。
當研究人員翻開檔案時卻驚異地發現,這一海域在過去就曾發生過人神秘失蹤的案例。從1976年至今,已記錄下10多起類似的悲劇事件。所有失蹤者全是從事潛水運動者,而且每次事發後,都找不到失蹤者的屍體。
美麗的海底壁畫
1989年9月的一個早晨,法國潛水員庫斯奎在地中海摩休奧灣內一處崩岩腳下,發現海水下40米處有一個黑洞。
1993年7月9日,庫斯奎再入洞穴,同去的還有3名潛水協會的會員,分別是他的23歲侄女桑德玲·庫斯奎、27歲的楊·苟甘和31歲的巴斯卡爾。他們拍下了洞壁上的圖案,發現是手的形狀。
4天後,他們4個人又潛入洞內。在泛光燈的照射下,他們發現洞頂有一幅巨角黑山羊圖,一隻積滿方解石的雄鹿圖,還有一幅是奔馬圖。東麵的洞壁畫著兩頭大野牛和許多手掌印,有的5指還不全,另外還畫著一個貓的頭部和3隻企鵝。馬和野牛之間還畫有幾隻羚羊、一頭海豹,還有一些怪異的幾何符號。數一數,有好幾十幅。
庫斯奎帶著照片,去過海事局設在馬賽的辦事處,也去過海底考古研究部。官員們對庫斯奎的話半信半疑。後來一名海底專家為了證實這一情況與庫斯奎一同潛水進入洞壁。
鑒定工作進行了4天。此時,再也沒有人懷疑了。克思德完全相信庫爾丹帶回的資料。
克思德的初步判斷,不久便得到實驗室測定的證明。根據碳同位素測定,這些畫已有1844萬年的曆史,畫畫的炭是用挪威鬆和黑鬆燒成的。
這個洞顯然是古人類舉行儀式的地方。人類一般棲居在洞的外頭。這個洞裏沒有工具、箭頭、獸骨等遺物,證明歐洲人的祖先大概是在這裏舉行宗教儀式,洞壁上的畫就像是今天教堂中的聖像和十字架,掌印可能是符號語言的一部分。
如今,法國考古研究所已將該洞命名為“庫斯奎洞”。
來自海底的電視信號
據說在幾千年前隨著火山爆發而沉下海底的超級文明古國阿特蘭蒂斯,並沒有從這個世界消失,它目前仍然在大西洋深海某一處,而且還不斷發出電視信號。
一位居住在北歐挪威的婦人碧姬·法蘭克,就接收到了這麼一個神秘電波,在她的電視機上清楚見到這個文明古國的近貌。
碧姬的古怪遭遇最先發生在某年的8月11日,當時她正在看電視,忽然畫麵受到一陣電波幹擾,跟著出現的,便是一個她從未見過的海底景象。這位33歲的婦人被電視上突然出現的神秘畫麵給驚呆了。
隨後的每一個晚上,這景象不停重複出現,到了最後,任職於一家科學院做秘書的碧姬決定找專家來看一究竟。
她把拍下的照片給他的上司看,她的上司認為很像“阿特蘭蒂斯”。接著她又把照片拿給華許斯博士,他也認為是“阿特蘭蒂斯”。
這位興奮的考古學家,立即連同他的一位同事,曆史學家夏拿·拉幸博士到碧姬家裏觀看她的電視。
拉幸博士也說它確是‘阿特蘭蒂斯’,這絕對錯不了。
從那些畫麵上所見,它似乎是一度繁華的大城市,地點就在大西洋海底某處。
過去人們一直都認為阿特蘭蒂斯隻不過是個神話傳說,但現在有了這些畫像,便可以證明這個科技水準超越現在的文明古國,至今仍然存在。
大海中的無人漂船
1983年夏天,有一天的下午,委內瑞拉一艘叫做“馬拉開寶”號的貨輪在大西洋的海麵上行駛時發現了一艘“白雲”號貨船,船上完無一人,船上的救生艇不見了。無線電室裏的無線電台轉鈕轉到了應急的頻道上;貨艙裏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幾百箱炮彈。
由此可以推斷“白雲”號貨船遇到了危險和緊急情況而慌張逃走的。隨後,在船上搜尋到了一本航海日誌,發現“白雲”號貨船已經在海麵上漂流了整整62天,大約漂流了18000海裏。
這麼一來,“馬拉開寶”號船長和船員們更加奇怪:“白雲”號漂流了整整62天,竟沒有人查問它的下落,更成為了謎中之謎。
“白雲”號到底遇到了什麼危險情況無人知曉,但是公元1880年,人們在美國羅德文蘭州紐波特市附近的海麵上發現了一艘叫“西貝爾德”號的帆船。那船上的情景跟前邊說的那些船隻一樣,船上一切完好無損,船長室裏還擺放著豐盛的早餐,船上仍舊一個人影也沒有。
1881年12月12日,美國一艘叫“愛倫·奧斯汀”號的機帆船在北太平洋的海麵上也發現一艘隨風漂泊的帆船。船上有食物,有淡水,有水果,還有啤酒,就是沒有一個人。
海中神秘的肇事者
1956年7月25日下午1時許,“陀裏亞”號與“斯德哥爾摩”號在大西洋上相向航行。到了下午3時,海上突生濃霧,“陀裏亞”號進入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的水域。
船長卡拉美命令把航速由原來的每小時43公裏降至每小時39公裏,同時要求“陀裏亞”號上的專用霧角每隔一段時間就鳴叫一次。
此時“斯德哥爾摩”號所處水域還沒有起霧,晚上10時30分,突然屏幕左角出現一個小小光點。他知道,這表示在距離19公裏的前方正有一條海輪駛來。
在晚上11時20分鍾多一點,卡拉美船長也看到熒屏上出現的一個小光點,也同樣知道有一條船正向著自己駛來。
兩艘船中,“斯德哥爾摩”號比較靠近海岸,南塔島在其左舷方向。“陀裏亞”號則離岸較遠,它的左舷方向是廣闊的洋麵。當然,按常理,這兩艘船相遇並不會有什麼意外。
“斯德哥爾摩”號三副喬安生用肉眼也觀察到了一個暗紅色的亮點,在左前方不到3.2公裏處。喬安生立即下令舵轉右方。這樣好使來船可以清晰地看到本船左舷的紅燈。
雖然“斯德哥爾摩”號正在采取緊急避讓措施,但在“陀裏亞”號看來,“斯德哥爾摩”號乃是全速地搶到自己的航道上來,並拚命撞來!
此時已來不及躲閃,隻聽得“轟隆”一聲巨響,“斯德哥爾摩”號那無比堅強的鋼角已攔腰插入“陀裏亞”號的船身。“陀裏亞”號還是失去了控製,並開始下沉。
7月26日上午10點正,“陀裏亞”號完全沉入海底。雖然搶救及時,還是有43人(多半在撞船瞬間便已喪命)死亡。
幽靈一般的潛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期,日本聯合艦隊和美國航空母艦“小鷹”號曾經數度遭到一艘神秘潛艇的跟蹤。但每當他們發現並準備采取行動時,這艘潛艇又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艘潛艇的速度和反應超過了當時所有船隻。因此,美國海軍把它稱之為“幽靈潛艇”。
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幽靈潛艇”又頻頻出現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廣大水域,跟蹤美、蘇艦隊。一次,美國“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在南太平洋發現被跟蹤。正待作出反應之際、對方又悄然消失在聲呐和檢測儀的定位之外了。“企業”號派出數架反潛直升機到處捕捉,結果仍是空手而歸。
1990年,在瑞典和“北約”海軍舉行的一次海上軍事聯合演習中,“幽靈潛艇”竟然又出現了。過了幾年,“北約”海軍又在比斯開灣舉行演習。這回“幽靈潛艇”又目中無人地出現在“北約”視野。可是,令“北約”指揮人員奇怪的是:幽靈潛艇出現時他們所有軍艦上的無線電通訊、雷達、聲呐儀等全部失靈。待到“幽靈潛艇”消失後,一切才恢複正常。
於是,“北約”軍事研究人員提出一個猜想:“幽靈潛艇”乃是外星人派到地球的不速之客。
俄羅斯的一些研究者認為,僅從“幽靈潛艇”及其基地來看,其擁有者的智慧便高出地球人許多。何況“幽靈潛艇”並未攻擊過人類,而是人類不斷地攻擊過它,但它也從不還擊人類。這說明駕駛“幽靈潛艇”者的道德文明也比人類高。
“流隔”與海洋漁場
寒流和暖流交彙的區域,叫做輻聚區。由於這裏常常呈現出海水溫度冷暖懸殊的差異,好像大氣裏的鋒,所以又把它叫做海洋鋒區,而漁民則稱它為“流隔”。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出現“群魚聚會”的奇特景觀,從而形成了漁場。
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漁場都與“流隔”有關。
太平洋西北漁場,是世界著名大漁場。這裏是世界第二大暖流——黑潮與“千島寒流”、親潮交彙的地方,因而形成了盛產鱈魚、鯡魚、秋刀魚和金槍魚的漁場,產量始終名列世界前茅。
大西洋東北海域,從冰島到西斯匹次卑爾根島,從北愛爾蘭到挪威近海,是世界第一大暖流——灣流延續支脈北大西洋暖流與東格陵蘭寒流,以及挪威暖流與北極寒流的交彙區。結果,這一帶也形成了一個著名的漁場——大西洋東北漁場。這裏年產量也超過1000萬噸,產量也有上升的趨勢。
著名的北大西洋紐芬蘭漁場,是灣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彙合的地方,以產總鰭魚為主,年產量為400萬噸。
除了上述三大漁場外,還有許多較小的漁場也與“流隔”有密切關係。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東部近海盛產金槍魚的漁場,就與東澳大利亞海流和西風漂流之間的“流隔”一致;印度洋南部亞古爾哈斯暖流和西風漂流的彙合;南大西洋巴西暖流與福克蘭寒流的彙合,也都形成了漁場。
“流隔”的位置是經常變化的,要掌握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通過研究海流的路徑、強弱變化的規律,對“流隔”作出預測;也可以根據各種海洋要素如溫度、鹽度等變化情況來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