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謎底(1 / 3)

海洋謎底

深海生命之謎

萬物的生成都離不開陽光,那麼,在深海裏,常年漆黑一片,應該是不會有生物存在的。美國的一艘深海探測器“阿爾文號”通過對深海進行考察,對以上說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1977年2月,“阿爾文號”在東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幾千米深的海下熱泉處發現,這個終年黑暗沒有陽光的世界,其實是一個繁衍生命的沃土,在這裏,生活著許多蛤、貝、白蚌、蟹和紅冠蠕蟲等動物,但其形狀卻與陽光世界裏的有很大區別。比如深海裏的紅冠蠕蟲最長的達2~3米,它用白色外套管把自己固定在岩石上,保護著自己的柔軟身體。它沒有嘴,沒有眼睛,也沒有消化係統,就靠著伸出套管頂端的身體過濾海水中的食物。它的血液裏充滿了富含鐵質的血紅蛋白,因此顯得格外紅。還有象蟹的東西,長著長腿的小蜘蛛,等等。

有人曾對這些深海生命的生存條件進行過分析,認為海水經過高溫和高壓,所含的硫酸鹽變成硫化氫,有些細菌就靠著硫化氫進行代謝,靠吸收溫泉熱能而得以繁殖;一些小動物則靠過濾這些細菌生存,大的動物又以小的動物為食物。就這樣,在沒有陽光的深海世界裏,形成了一條獨特的食物鏈,由此而維持了一係列生命的生存。

如果這一說法成立的話,那麼,它給人類的啟示將是極為深遠的:人們一方麵可以發展沒有陽光的世界裏的生物,另一方麵,還可以探索沒有陽光的星球上的生命。但這僅僅是一種假說,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海流是如何形成的

1856年,一名水手在海灘的沙層中發現了一顆黑色的塗滿了瀝青的椰子球,劈開後裏麵是一封羊皮紙信,是1498年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在第二次西航途中給西班牙國王和王後的一封信。

那麼,它是如何漂到這裏來的呢?其實,它是海洋中的“河流”——海流帶來的。長期與海洋打交道的海員和漁民都知道海洋中有海流存在,它們像陸地上的河流,日複一日沿著比較固定的路線流動著,隻是河流兩岸是陸地,河岸就像是固定的目標可做比照,一望就知道河流是在流動著,海流兩邊仍然是海水,肉眼很難把它分辨出來,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海流沒有被人們發現。

人們為了認識海流,從18世紀末期起,便開始利用一種叫漂流瓶的東西進行對海流的觀測。在這種漂流瓶裏裝有一封信,信上寫了該瓶的投放者、投放的時間和地點等,並要求拾到者向投放者報告拾到的時間和地點。100多年來,人們總共投放了約15萬個漂流瓶,進行著海流的觀測研究,從而知道了整個海洋中約有32條海流,其中最大的海流,寬數百千米,長上萬千米,規模非常巨大。它們把熱帶高溫的海水帶向寒帶水域,又把寒帶海域的冷水帶向熱帶。就在它們運動中,不斷影響著沿途的氣候。船員們也就利用這種海流流動的本領進行送信件、遞情報,漁民們還利用它測報魚群的動向,配合漁船捕魚。

海鳴是怎麼回事

神秘莫測的大海經常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這些聲音統稱為“海鳴”。但海鳴的聲源在哪裏呢?在我國廣東省湛江硇洲島的東南海麵,每當風雲突變,天氣異常,風暴即將到來時,海麵上就會發出一陣陣有節奏的嗚嗚嗚聲地響。這聲音好似悶雷滾動,一高一低,錯落有致。據當地老人說,在很久以前建造硇洲島國際燈塔的時候,法國人把一個大水鼓沉放在水中,水鼓相當於海況探測報警器,專門作海上天氣預報用的,它能隨時向人們發出風浪異變的信息,這嗚嗚嗚的聲音就是它發出來的。可是,誰也沒看見過那沉放在水中的石鼓,更不知道它被放置在什麼地方,有關部門曾專門派出船隻到硇洲島東南一帶的海域巡視搜索,結果什麼也沒發現。

1969年,有人曾在這片海域發現過一群海豬正在遊動,於是,當地人就認為海鳴有可能是海豬的嚎叫聲。

1976年,硇洲島東南海上的海鳴聲比以往減弱了,於是,持“水鼓說”的人認為,這是由於水鼓年代太久,從而導致其功能日益減退。持“海豬說”的人則認為,這是由於近年來人們在這一帶海域的活動明顯增加,影響了海豬的正常活動和生活,使海豬遷移的結果。

兩種說法看上去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硇洲島東南海上海鳴的聲源究竟在哪裏,至今仍是一個謎。

海水會不會越來越鹹

海水之所以鹹,是因為海水中有3.5%左右的鹽,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鈉,還有少量的氯化鎂、硫酸鉀、碳酸鈣等。正是這些鹽類使海水變得又苦又澀,難以入口。那麼這些鹽類究竟從哪裏來呢?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剛開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後來由於水流侵蝕了地表岩石,使岩石的鹽分不斷地溶於水中。這些水流再彙成大河流入海中,隨著水分的不斷蒸發,鹽分逐漸沉積,時間長了,鹽類就越積越多,於是海水就變成鹹的了。如果按照這種推理,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海水將會越來越鹹。

有的科學家則另有看法。他們認為海水一開始就是鹹的,是先天就形成的。根據他們測試研究發現,海水並沒有越來越鹹,海水中的鹽分並沒有增加,隻是在地球各個地質的曆史時期,海水中含鹽分的比例不同。

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海水所以是鹹的,不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後來的因素。海水中的鹽分不僅有大陸上的鹽類不斷流入到海洋中去,而且在大洋底部隨著海底火山噴發,海底岩漿溢出,也會使海水鹽分不斷增加,這種說法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讚同。

還有一些科學家以死海為例指出,盡管海洋中的鹽類會越來越多,但隨著海水中可溶性鹽類的不斷增加,它們之間會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入海底,久而久之,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鹽度就有可能保持平衡。

總之,海水為什麼是鹹的,它會不會越來越鹹?這還需要科學家們的不斷探索和研究。

海洋中是否有“無底洞”

在希臘克法利尼亞島阿哥斯托利昂港附近的愛奧尼亞海域,有一個許多世紀以來一直在吸取大量海水的無底洞。

據有人估計,每天失蹤於這個無底洞裏的海水竟有3萬噸之多,曾經有人推測,這個無底洞,就像是地球的漏鬥、豎井、落水洞一類地形。

我國四川省興文縣的石海洞鄉,也有這樣的一個大漏鬥。它的長徑650米,短徑490米,深208米。無論是暴雨傾盆,還是山水聚至,其底部始終不積水。通常采用各種檢測手段,總是能夠重新找到消失於漏鬥裏的水流的遺跡,它們或近或遠總會在地麵上重新出現。可是,克法利尼亞島附近的海底無底洞卻與此不同,在那裏消失的海水怎麼也找不到。

為了揭開這個謎,美國地理學會曾派遣一支考察隊先後兩次到那裏考察、試驗。第一次試驗毫無結果。第二次考察隊員用玫瑰色的塑料小粒替水做“記號”。他們把130公斤重的這種肩負特殊使命的物質,統統擲入到打旋轉的海水裏。片刻功夫,所有的小粒塑料就像一個整體,全部被無底深淵所吞沒。科學家指望這一次可以把秘密揭穿,希望能在附近或者更遠一些的海域找到一粒玫瑰色的塑料,但是,他們的計劃仍然落空了。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找遍了大海的每一個角落,但始終沒有發現那些玫瑰色的塑料到底在哪裏。因此,海底無底洞之迷至今尚未破解。

海底峽穀是怎樣形成的

人們經常會在大洋邊緣的大陸架和大陸坡上發現坡度陡峭、極其壯觀的海底峽穀。

有專家認為,海底峽穀是由地震引起的海嘯侵蝕海底而成的。可是,在沒有海嘯的地區也發現有海底峽穀,可見,海嘯之說不能用來解釋所有海底峽穀的成因。

另一種說法海底峽穀是由河蝕造成的。他們認為這些海底峽穀所在的海底過去曾經是陸地,河流剝蝕出的陸上峽穀,後來由於地殼下沉或海麵上升,才被淹沒於波濤之下成為海底峽穀。

1885年,科學家發現,富含泥沙的羅納河河水注入清澈的湖水之下,沿湖底順坡下流。以後科學界把這種高密度的水流稱做濁流。1936年,美國學者德利在閱讀一篇描述日內瓦湖濁流現象的文章時,猛然意識到,海底峽穀很可能就是由海底濁流開拓出來的。攜帶大量泥沙,沿海底斜坡奔騰而下的濁流,應具有強大的侵蝕能力。

直到20世紀50年代,海洋地質學界通過深入研究,才得出濁流具有強大的侵蝕能力的結論。

1952年,美國海洋學家希曾等人研究了1929年紐芬蘭岸外海底電纜在一晝夜間沿陸坡向下依次折斷的事件,判定肇事者正是強大的海底濁流。希曾等人還根據海底電纜依次折斷的時間,推算出這股濁流在坡度最大處流速高達28米/秒,在到達水深6000米的深海平原時,流速仍有4米/秒。自陸坡至深海洋底濁流長驅達數千裏之遙。這個理論逐漸被科學家認可。

但也有學者懷疑,海底濁流雖有較強的侵蝕能力,隻是那麼大的海底峽穀,僅靠濁流能否切割出數百米乃至數千米的深度,仍是一個未知數。

埃弗裏波斯海峽之謎

埃弗裏波斯海峽,是位於希臘本土與希臘第二大島——埃維厄島之間的一條長長的海峽。

早在古希臘時代,大哲學家、科學家亞裏士多德和許多的科學家就對這裏的奇異的水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企圖解開這令人迷惑的水流之謎。

原來,在埃弗裏波斯海峽中部的卡爾基斯市附近,海水的流向反複無常,一晝夜之間往往要變化6至7次,有時甚至要變化11至14次。

與此同時,海水流速可達每小時幾十海裏,這給過往船隻帶來了很大的危險。

有時候,變幻莫測的海麵突然變得十分寧靜,海水停止了流動,然而可能不到半個小時,海水又洶湧澎湃、奔騰咆哮起來。也有的時候,海水竟能一連幾個小時朝著一個方向奔流而去。

繼亞裏士多德以後,2000多年來,許多國家的各方麵專家,紛紛對埃弗裏波斯海峽令人費解的水流進行了研究和探索,最終均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