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謎底(2 / 3)

近來,希臘科學家提出,這種現象是地中海海水的自然波動、起伏所致。

然而,這種看法早在2000多年前時亞裏士多德即已提出,並不是什麼新的理論,更無法具體說明埃弗裏波斯海峽水流異常的原因。

大西洋海底為何有黑潮

法國的海洋科學考察船“巴米羅亞”號,幾年前在大西洋亞速爾群島海域考察時發現一股股從洋底衝上來的巨大“黑潮”,這一股股“黑潮”像黑墨汁一樣流向千裏以外的法國海岸。經科學家們化驗,這黑水裏麵充滿著一些地球上很少的稀有金屬。“巴米羅亞”號上的科學家們探測到,這一股“黑潮”是從3000米深度的大洋底部衝上來的。

為了揭開這神秘“黑水”的謎團,法國派出“諾蒂爾克”號深水探測器,美國派出了“爾河文”號世界最深海洋探測器,於1998年7月份一起來到亞速爾群島海域。

當下潛到2500米時,在強烈的光線照耀上,探測家發現四周是林立的煙囪,且井井有條。那一股股“黑水”就是從煙囪裏冒出來的,像是汙染。但這些汙染物並不影響洋底生物的生存。

法國、美國的科學家們聯合探索大西洋底衝出來的“黑潮”來源,發現了2500米的大洋底層有巨大的“煙囪”群。“黑潮”是向洋麵上排出的汙染物。科學家們聯想到過去在大西洋底發現的一係列神秘莫測的建築,飛速前進的潛艇等,他們認為,在大西洋中生存著似人一樣的高智慧動物。他們的科學技術,文明水平遠遠超過地麵上生存的人類。

俄羅斯的海洋生物學家勒倫斯基教授多年觀察、分析後認為:人們常常親眼看到高空中出現的飛碟(UFO)並非是天外來客,而是地球上高級生物的傑作。據多方麵的記載:飛碟常常從海洋裏飛出、又鑽入海洋裏。

大西洋海底為何有黑潮,至今亦然是個謎。

厄爾尼諾之謎

“厄爾尼諾”是一支暖流,它的老家在太平洋東部赤道海域,那裏終年溫暖,水溫較高。赤道逆流本來自西向東較穩定地流動著。可偏偏在某些時候,這支赤道逆流也分叉,其中一部分海水沿著厄瓜多爾海岸南下,穿過赤道,向南流動,就闖入了秘魯漁場,使這裏的海水溫度驟然升高3℃~5℃,有時高達8℃,給許許多多冷水性魚類帶來巨大災難。

20世紀強度最大的厄爾尼諾發生在1982~1983年。這次厄爾尼諾來臨時,東太平洋赤道水溫一下子升高了6℃,世界上許多國家氣候意外反常,遭受了幾個世紀以來少有的自然災害的侵襲。津巴布韋60%的地區有旱情,玉米減產2/3,50萬頭牛因幹旱而死亡或提前遭屠宰。

厄爾尼諾暖流是怎樣產生的呢?

有人認為,它是由於東南信風異常弱化,熱帶輻聚向南移動,越過赤道而形成的。還有人認為,它是由於循環流減弱的結果。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平行於海岸的風量減弱,從而上升流也減弱、甚至停止。於是,厄爾尼諾暖流便乘虛而入。

也有人認為,控製厄爾尼諾暖流的氣象因子,使太平洋信風的輕微波動。由於東太平洋熱帶暖水團的大量堆積,南風消失,溫暖的熱帶水覆蓋於秘魯海流的冷水上麵,因而產生了厄爾尼諾暖流。

總之,當今世界一些主要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厄爾尼諾進行研究。相信有一天,厄爾尼諾生成的“密碼”終會被破譯,人們就可以防患於未然。

海底為何有“濃煙”

1979年3月,美國海洋學家巴勒帶領一批科學家對墨西哥西麵北緯21°的太平洋進行了一次水下考察。當科學家們乘坐的深水潛艇“阿爾文”號漸漸接近海底時,透過潛艇的舷窗,他們看到了濃霧彌漫下的一根根高達六七米的粗大的煙囪般的石柱頂口噴發出滾滾濃煙。“阿爾文”號向“濃煙”靠近,並將溫度探測器伸進“濃煙”中。測試結果顯示,這裏的溫度竟高達近千攝氏度,經過仔細觀察,他們發現“濃煙”原來是一種金屬熱液“噴泉”,當它遇到寒冷的海水時,便立刻凝結出銅、鐵、鋅等硫化物,並沉澱在“煙囪”的周圍,堆成小丘。他們還發現,在這些溫度很高的噴口周圍,竟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生存環境,這裏就像是沙漠中的綠洲,生活著許多貝類、蠕蟲類和其他的動物群落。

巴勒等人的發現引起了科學界的極大興趣。美國密執安大學的奧溫認為,這種海底“噴泉”可能與地球氣候的變化有著密切的聯係。

奧溫在研究了從東太平洋海底獲取的沉積物和岩樣以後,發現在2000~5000萬年前的沉積物中,鐵的含量為現在的5~10倍,鈣的含量則為現在的3倍。為什麼沉積物中鈣、鐵等的含量這樣高?奧溫認為這可能與海底噴泉活動的增強有關。

在海底“濃煙”中還隱藏著什麼秘密呢?對於科學家們新的發現,人們正拭目以待。

“死神”號魚雷為何不沉

魚雷,是一種可以自行推進、自行控製方向和自行控製深度的水中兵器。在世界海戰史上有一枚魚雷,發射出去以後沒有擊中目標,也沒有沉到海底,也沒有自行爆炸,而是在茫茫大海上航行了50多年。這枚魚雷是英國艦隊為突破德國艦隊的封鎖而發射的。

英國艦隊發射的那枚“死神”號魚雷並沒有擊中德國的戰艦,而是神秘地飄入了大海。從那以後,它在大西洋海域裏時隱時現。

後來,兩艘美國軍艦在坦帕海灣堵住了“死神”號魚雷,打算用反魚雷裝置把它擊毀。由於海麵上狂風大作,雷雨交加,美國軍艦雖然經過努力,最後還是讓它逃出了包圍圈,繼續在大洋中到處遊蕩。

後來一對正在度蜜的夫婦在巴西的亞馬遜河邊上發現了“死神”號的身影,並拍下了照片。

60年代的時候,“死神’號魚雷第二次“周遊”世界各大洋,然後轉向了內海,出入各個港灣。

“死神”號魚雷自從1916年開始,在世界各大洋飄蕩了半個多世紀,人們估計它的航程已經達到了大約有15萬海裏。奇怪的是,它沒有維修,又沒有補給,可是他為什麼能夠激蕩這麼長時間呢?它還要同落到什麼時候才會停留下來呢?這些問題沒有人能解答,隻能是一個謎。

大海在頭頂之謎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神秘事件研究家叫馬歇爾·卡爾多納,在美國古玩店中購賣了一份手稿,這部手稿記錄的一位挪威漁夫的離奇經曆,實在讓人難以相信。

一天,挪威漁夫亞森和他的兒子乘一艘小小的機帆船向北行駛。

不知什麼時候,他們頭頂上的天空消失了,代之以碧藍碧藍的海水。船繼續行進,上下左右都是海水。又過了一會兒,四周一片漆黑,仿佛進入了一個長夜無晝的世界。突然,他們看見了另一個太陽,也許稱為“地心的太陽”更恰當些。逐漸地,周圍亮如白晝,海水前方出現了陸地。他們隱約分辨出陸地上生長著綠油油的植物,甚至還有動物。

一年後,亞森父子平安地回到了故鄉。他們向鄰居敘述了那個國度裏的情景。那裏住的都是些巨人,身高大約4米;那裏不僅有動物、植物和各種農作物,還有供他們使用的各種日常用具,其大小與巨人成正比;那裏的一粒葡萄大得相當於一隻普通的蘋果。

村裏人沒有一個相信他們的敘述。亞森隻能專程前往美國,向住在洛杉磯的喬治·埃馬森先生詳細講述了自己的經曆。埃馬森根據他們的敘述寫成了這部名為《一位挪威漁夫的離奇》的書稿。

人真的會遇上這些事情嗎?挪威的北極探險家弗裏喬夫·南森證實,在北冰洋底下,似乎有一個由海水形成的巨大空洞。他從1893年6月開始,在北冰洋的浮冰上生活了一年半,成為第一個踏入北緯86度41分的人。他看到了北極圈內的許多奇異現象。其中,在北冰洋的冰海中有一片“開水”,這是一片在黑沉沉的廣闊冰海上的不反射天空光線的不凍海域。

這神奇的一切,真使人難以相信。

海底為何會下潛

我們都知道,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是海溝,它們的深度都在6000米以上。海溝附近經常發生十分強烈的地震。

1932年,荷蘭科學家萬寧·曼納茲利用潛水艇測定海溝的重力,發現海溝地帶的重力值特別低。這個結果使他迷惑不解,因為根據地塊漂浮的地殼均衡原理,重力過小的地殼塊體應當向上浮起,而實際上海溝卻是如此的幽深。經過一番研究,萬寧·曼納茲認為,可能是海溝地區受到地球內部一股十分強大的拉力的作用,所以才有下沉的趨勢,從而形成幽深的海溝。

地球科學家發現,在100~200千米厚的堅硬岩石圍之下,是熾熱、柔軟的軟流圖,在那裏不可能發生地震。之所以有中、深源地震,正是堅硬岩石圈板塊下插進軟流圈中的緣故。

這些中、深地震就發生在尚未軟化的下插板塊之中。海溝地帶兩側板塊相互衝撞,從而激起了全球最頻繁、最強烈的地震。也正因為洋底板塊沿海溝向下沉潛,才造成了如此深的海溝。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曼納茲的理論是非常正確的。

海底為何會下潛,至今也沒有定論,還有待科學家進一步去探索。

大洋缺氧事件之謎

20世紀,美國的“格洛瑪挑戰者”號深海鑽探船在各大洋打鑽,鑽杆穿過年輕地層,鑽到了距今1億年前後(白堊紀中期)的沉積物。科學家意外地發現,那時廣泛分布的並不是紅黏土,而是黑色沉積物。它的厚度多在45~270米之間,有機質含量高達1%~30%。顯然,1億年前的海洋狀況與現代明顯不同,這種狀況發生在白堊紀中期這一特定時期,被稱為大洋缺氧事件或叫白堊缺氧事件。這一事件的起因是什麼,也就是黑色沉積物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形成的,引起了海洋學家的廣泛注意。

有學者根據白堊紀中期的黑色沉積物中缺乏底棲生物化石,認為當時海水的含氧量很低,沉積碳酸錳的形成也證明了這一點,因為沉積碳酸錳在氧化環境下是不穩定的。白堊紀為地球上的高溫時期,當時即使在兩極地區也無冰雪覆蓋,海水溫度比目前高10℃左右,而海水的含氧量又取決於溫度,溫度越高,含氧量越低。黑色沉積層中缺少海底洋流侵蝕的痕跡,表明當時海水環流很弱,這是因為當時赤道與兩極海洋的溫差,以及表層與底層海水的溫差都比現在小得多,停滯的海水環境使得氧氣消耗後得不到補充,也易於導致缺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