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行動
法國的南極探險之旅
1837年9月法國的路易·菲利浦王派杜蒙·杜維爾前往南極大陸探險。到了第二年1月,杜維爾率領宇宙號和傑雷號進入了威德爾海,接著為打破威德爾南進的紀錄,他們又繼續往南前進。
當他們到達南緯63度39分的地方時,一股流冰把他們圍困住了。由於事先沒有固定的計劃,所以他們決定繼續設法尋找水路。他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沿著冰緣前進,可惜他們隻是在冰海邊徘徊而已,最後,他們又向北方前進。
好在南極的夏天來臨了。他們利用這寶貴的時光,調查了南極半島的格蘭漢地,待夏天過去後,便從南極海往北航行,1838年後期到第二年間,依照最初的計劃,他們一直在南太平洋巡航,調查南太平洋諸島的民族資料。
1840年元旦,他們又從塔斯馬尼亞島的荷巴特往南前進,元月19日,杜維爾終於發現了世人期盼已久的南極陸地,那是由無數冰山和雪原所圍繞的地方,山地從東向西延伸,有些地方的冰甚至裂開,冰崖上也留有冰山崩潰時的痕跡。
杜維選了一艘小船登陸,但是因為沿岸全是冰的斷崖,經過一番努力,他們終於在阿地尼地附近登上了南極的處女地,並插上法國國旗。接著,杜維又將島上的企鵝,命名為尼企鵝。
據指南針顯示,磁南極是在他們的東方,而且距離遠,宇宙號和傑雷號使決定向磁南極前進。1月29日,在濃霧中宇宙號和傑雷號瞭望員,忽然發現了一艘掛著美國旗的軍艦,出現在前麵不遠的地方。在卡達2200公裏的巨大南極大陸,法國和美國的探險者竟然不期而遇,這真算探險史上的一段佳話。
杜維爾認為南極為法國領土,他已勝利完成了勘察南極的任務,因此決然下達歸航的命令,將船隊駛回法國。自此以後,法國探險隊再度到南極,已是100年以後的事了。其實,杜維爾的功績,也隻是為法國獲取了從阿地尼地到南極點,一塊範圍很窄的南極領土權而已。杜維爾回到法國,發表聲明說他於1840年1月18日發現南極大陸,威克斯上尉則聲明他於1月19日看見南極大陸,是最先發現南極大陸的人。事實上,美國年輕的美國海軍上尉威克斯,比杜維爾提早大約10小時發現南極大陸。
美國的南極探險之旅
1838年8月威克斯所指揮的美國探險隊,從美國維琴尼亞洲出發。6個月後,三艘軍艦在火地島南端的奧倫奇港集合。然後,威克斯所乘坐的波波依斯號及另一艘補給船,便朝向威德爾海前進。
1839年5月,正值南極的冬天,美國的探險人隻得返回比較溫暖的水域。7個月後,船隊又繼續往南前進,終於在1840年再度進入南極地區,此時最先看見的陸地,便是英國獵海豹人約翰·巴勒尼所發現,並宣布為英國領土的巴勒尼群島中的一個小島。
3艘船沿著帶狀的流冰向西前進。途中,孔雀號因為撞到冰山毀損,以致使威克斯向西航行的計劃,隻好依靠文生尼斯號和波波依斯號實行。威克斯確信隻要能突破向南的冰帶,便可進入大陸沿岸,1月底,他穿過巨大的冰山,終於找到機會將船平安駛入灣中。
在位於東經140度30分,南緯66度45分這個海灣的內部,愈往南前進地勢會愈高,前麵還有一個寬約100公裏的陸地。至此,威克斯便自信的發表南極大陸的存在,並依據海員之一的姓名,將該海灣命名為派那灣,然後和文生尼斯號分開,獨自指揮波波依斯號前進,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遇上了杜維爾的船。
大部分的時間,他們都是沿著南極大陸航行的,然而文生尼斯號的船員健康狀況很差,船具和繩子也都結了冰,連甲板也都被冰所覆蓋;船艙又很狹窄,海員們居住的房間也不夠,發給他們的衣服更不適合極地寒冷的氣候,文生尼斯號上的船員經曆了嚴峻的嚴寒考驗。
1840年2月中旬,文生尼斯號又遭遇了巨大的冰河,致使他們無法繼續往南前進。威克斯認為既然無法再前進到恩德比地,至少也得到達沙克雷新冰棚附近,亦即東經97度37分的地方。於是,文生尼斯號就把航向改向東北,波波依斯號也跟在後麵航行。
3月中旬,雖然探險隊員們所穿的衣服十分簡陋,食物也很寒酸,他們仍然完成了偉大的航程,返回澳洲的悉尼港。此次由威克斯所指揮的長達2500公裏的南極大陸冒險,到目前為止是所進行的南極海域探險中最重要的一次。
尼羅河源頭探秘
1856年,才華出眾的英國學者理察·法蘭西斯伯東被任命為尼羅河探險隊隊長。
1857年6月16日伯東和好友史貝克帶著130名傭工、30隻驢子和2年的交易品,從桑吉巴出發,11月7日到達了800公裏深的內陸地。
1858年2月13日,他們登上陡峭的山,看到了坦噶尼略湖。伯東和史貝克成了最先走到這湖岸的歐洲人。根據阿拉伯人的說法,在那裏有一條朝北流出的河川,那就是烏日日河。伯東想,如果這種說法正確的話,那麼那條河一定是尼羅河的一部分,而且說不定就是尼羅河的主要水源。1858年4月26日,來到湖畔最北端的交易地。事實證明那並不是尼羅河的水源。
伯東從阿拉伯人那聽說,在卡皆的北麵大約15、16天路程的地方還有一個大湖,但是因為疾病纏身,無法親自前往,隻好派他的年輕夥伴史貝克前去探索。史貝克在1858年7月,從卡皆出發。終於在第16天發現了一片廣大的水麵。他認為自己已經發現了尼羅河的源流。他並以英國女皇的名號稱這個湖為維多利亞湖。
1859年3月4日,他們一起回到了桑給巴爾。伯東因為養傷留在了雅典。1859年5月10日,就在史貝克剛剛到達英國的第一天,就違背了與伯東的諾言,獨自去拜見地理學會的會長,向他說明自己的成就——發現尼羅河之水。伯東得知後,心灰意冷,決定離開英國。
第二年,也就是1860年的春天,史貝克為了證實維多利亞湖就是尼羅河的水源,再度組隊探險。
回國史貝克以電報的形式向皇家地理學會的新任會長羅德裏庫馬吉遜彙報說:“已經解決了尼羅河的問題”。可伯東認為史貝克的確發現從維多利亞湖流出了一條河,但是他如何能證明那條河就是尼羅河?伯東準備在1863年6月22日的學會所舉辦的公開演講會上質詢他。可在對質前一天,史貝克因槍走火而死亡了。
史貝克的堂史弟夫婦是兩個愛冒險的人,他們一直也在努力尋找著尼羅河的水源。經曆了千難萬險之後,1864年3月4日來到了一座高峰腳下,看到了一片巨大、美麗,水銀般的海麵,確認這也是尼羅河的水源。貝克以維多利亞女王所深愛的丈夫——已故的亞伯特親王的名字為這個湖取名。於是“維多利亞湖和亞伯特湖並稱為尼羅河的二大水源”。
英國人的中國探險
早在15世紀,由於西班牙葡萄商人從與印度及中國的新貿易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使英國人對拓展對東方的貿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此,他們決定從西北或東北的航行中,找出前往亞洲的航路。
早在1551年英國便組建了探險隊來到俄羅斯並與其建立了貿易關係。1576年,英國人馬丁·夫洛比瑟根據麥開脫於1569年繪製的世界地圖,認為隻有向西方航行,才可能有通向中國的海路。為尋找西北航線,他率領由兩艘船組成的探險隊從英國出發,先在格陵蘭登陸,然後繼續往西航行,最後終於在巴芬島發現了夫洛比瑟灣。
探險家們以為前麵的陸地就是亞洲,接近新陸地沿岸時,他們把看的愛斯基摩人誤認作中國人,為了證明他發現中國,便將一個愛斯基摩人和他的小船,一並帶回英國。此外,夫洛比瑟又在巴芬島發現並采集了可能是金礦石的黑色岩石,可後來發現不過是些硫酸鐵礦。
8年後,一些英國船員組織探險隊,由約翰·大衛斯帶領,三度航向北極。但是,由於不斷漂流而來的冰山實在太多了,使他們隻好放棄尋找通往中國的航路。
1610年,哈得遜乘坐發現號進入哈得遜灣。不幸的是因為部下叛亂,哈得遜獨自一個被拋棄在北極島上,隻得含恨而終。
1616年,英國另一位優秀的航海家威廉·巴芬,指揮50噸重的船,到達現在美國的航空基地所在地杜裏。然後,又在危險的海域,發現了瓊斯海峽和蘭卡斯特海峽。巴芬於1619年8月返回英國。這次的探險是19世紀以前所有探險中範圍最廣,收獲最大的一次。
英國政府擔心俄羅斯帝國對北極的野心一旦得逞,英國的海權範圍必定愈來愈小。1818年,英國國會決定繼續尋找西北航路。同年5月,英國海軍立刻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北極探險隊,並分為兩組,第一組的目的是盡可能到達北極點,第二組的目的,則是通過大衛斯海峽,尋找西北航行路線的入口。
1818年8月底,第二組組長羅斯乘著伊莎貝拉號和亞曆山大號,駛入蘭卡斯特海峽。羅斯發現前麵有一連串的陸地和山脈從北向南方延伸,並將這座山命名為柯洛加山,接著便返回英國。
第二支探險隊愛德華·巴裏為隊長,率領赫克拉號和克立巴號,於5月11從英國啟航。此次航海,巴裏的赫拉克號和克立巴號開啟了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航路的海域,對於西北航路的發現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考察船到達蘭卡斯特海峽時,根看不到山脈的存在,證實柯洛加山脈純屬幻想。
幾經周折,巴裏探險隊終於在1827年7月26日到達北緯82度45分的地方,距離北極點隻有800公裏。然而,這時候隊員們的疲勞也到達了頂點,他們隻好再次撤回英國,此後的半個世紀,再也沒有人到達巴裏到達的地點。
荷蘭人的中國探險
1780年左右,荷蘭的海員及商人也加入了尋求中國財富的潮流中,他們從陸路及海路尋找前來中國的道路,成為英國人的主要競爭對手。其實,荷蘭人的目的隻是希望能夠找到和俄羅斯交易的東北航路。
1596年,荷蘭的北極探險隊最重要的人物是威廉·巴倫支,他們從阿姆斯特丹出發,繞過新地島北端,進入喀拉海峽,在茫茫海洋中朝東方航行,最後發現了現在的斯瓦爾巴群島中最大的西斯匹茲卑爾根島。
當巴倫支的船隊接近新地島時,船被冰封住,漸漸地,船身周圍的冰壓愈來愈大,船身漸被提高,最後終於將船給壓壞了。荷蘭船員們隻好放棄船隻,沿著新地島海岸尋找避難場所。
沒有了船,歐洲的探險家巴倫支和他的隊員們,初次被迫在北極度過冬天。
冬天,氣候十分寒冷,連床單也結了冰,酒也冰凍了,由於沒有柴火取暖,夜裏上床以前,一定要用加熱過的石頭代替溫水袋,放在腳部才能入睡。隊員們在困境中同心協力,終於度過了嚴冬。
6月中旬,天氣逐漸暖和,隊員們把殘破的船重新整頓一番,將剩下的食物及日用品都裝在上麵,重新踏上了征程。
海上的浮冰融化了,他們奮力劃船前進,遇到風就把機張起來,被冰阻撓時,就拖著船在冰上行走,最後,這些荷蘭人克服險境,完成最艱辛的長途旅行,到達喀拉半島。這時巴倫支隊長已因體力不支而去世。
巴倫支探險隊的失敗,使原本在東方的海上勢力超過西班牙的荷蘭人放棄了尋找西北航路前來中國的欲望。
丹麥人白令的西伯利亞探險
1725年,彼得大帝為繪製地圖,又派出大規模的探險隊,探險整個西伯利亞的北部海岸地區。彼得大帝將這一項重任,交給丹麥人維特斯·白令。首先他要白令帶領25位隊員,從歐洲越過亞洲大陸到太平洋沿岸的鄂霍次克,進行長達1000公裏以上的“內陸調查”;在第二次出航時他又命令白令繞過堪察加半島,“在美洲大陸的海岸登陸”。
越過俄羅斯境內四大河時,最大的困擾是物資的輸送困難。然而白令和隊員在周密的計劃和合作下並沒有屈服。夏天,西伯利亞是一片潮濕的草原,但是一旦進入初冬,便有無數的大風雪不斷來襲。不過,他們仍然設法到達了太平洋岸的鄂霍次克。從此,他們唯一的任務便是等待,等待彼得大帝將環繞堪察加半島的船隻送來。
1727年夏天,白令等了將近一年,終於獲得了一艘船,他們立刻進行堪察加半島的探險。一直到第二年他們才又獲得另一艘船。
探險隊繞過堪察加半島,航行到安那地爾灣,並通過命名為聖羅林斯的島嶼,進入白令海。但是,夏天已經進入尾聲,為避免碰上結冰期,白令隻好下令返回鄂霍次克。
第二年夏天,他們進行第三次的探險,但是成果並不理想。5年後,白令才結束探險,返回聖彼得堡。
1734年白令又組織大規模的探險隊,到達鄂霍次克。這次他等待了6年,才乘著聖彼得號,從堪察加半島前往白令海探險。最後,他們終於看到阿拉斯加的聖艾裏亞斯山,並在美國西北部海岸登陸。
在這關鍵時刻,白令和隊員卻都患了嚴重的壞血病,白令擔心無法在那裏渡過冬天,便決定立刻回國。不幸的是,他們的船在經過白令島時,遭到暴風雨的襲擊,致使18世紀最偉大的北極探險家在1741年客死異地。白令雖然不幸逝世,但他卻出色地完成彼得大帝交給他的探險任務。
尼羅河探險
18世紀,非洲大陸上迎來了許多探險者,蘇格蘭貴族、基奈亞度的地主詹姆士·布魯斯就是其中的一位。
詹姆士·布魯斯的目標是前往埃塞俄比亞尋找尼羅河的水源。1768年,38歲的布魯斯,雇請了一位年輕的意大利人瑞吉·巴魯加利尼,充當他的秘書兼畫家。然後坐船從尼羅河出發,前往埃塞俄比亞。
1768年11月10日,布魯斯從馬沙華到達埃塞俄比亞首都同達。當時埃塞俄比亞人正在發動叛亂,布魯斯還救治了三位受傷的首長。掌控實權的拉斯·尼卡亞路發現布魯斯善於處理內戰和對付宮廷內的陰謀行動,是一位非常得力的助手,便封其為蓋休的名譽總督。蓋休這地方據說有個湖,這個湖正是布魯斯一心想去探險觀察的地方。他便有機會出去完成自己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