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青尼羅河是從阿巴伊河流出,源頭約在埃塞俄比亞的塔那湖南方110公裏處,也就是離尼羅河三角洲4400公裏一帶。這條河流入塔那湖,再從塔那湖東南方流出,即成青尼羅河。青尼羅河流經大彎曲峽穀,朝東南方流過再轉向西北方,流入蘇丹。布魯斯第一次看見青尼羅河的地方,是在塔那湖下遊30公裏,也就是提西薩多瀑布一帶。
1770年10月,布魯斯終於得到國王許可,帶領少數的部屬和貴重的天文測量儀器,從岡達出發,前去尋找尼羅河的發源地。他順著河流,爬向凹凸不平的山區,他從海拔2900米的山頂上往下看,底下潺潺而流的就是尼羅河……其實這並不是尼羅河的水源,僅僅是尼羅河的支流而已,布魯斯誤認為是尼羅河的水源。
布魯斯達成了自己的目的,開始想念他的家園。但是埃塞俄比亞王國人卻不準他回國,由於布魯斯的再堅持,國王最後終於允許他出國。他帶了三位希臘人朝著蘇丹的孫納走去,準備沿著尼羅河走。
他在孫納的見聞頗為奇怪。他形容孫納王的愛妃,是一身高人約180公分左右,身體非常的胖,黃金做的環掛在她的嘴唇下,因為這些金環非常重,所以她的嘴唇拉了下來,重蓋在下顎,而讓牙齒暴露出來。”她的耳朵也掛了很多金環,而垂到肩部。
經過了尼羅河與其支流交會的桑地及柏柏兩個城市以後,布魯斯一行人再度沿尼羅河朝北方走,從那裏再朝著西方畫了個直徑1280公裏的地帶。他們打破常歸,選擇了大圈以外的另一條充滿危險,而且必得橫越沙漠的路。
幾個月以後他回到了倫敦。起初,人們仔細聽他述說,並對所有的曆險感到興趣,喬治三世還召見他,但是,到了1774年,一群支配著倫敦輿論界的學者們,完全不相信人會吃從活著的母牛身上割下來,而且還會滴血的生肉;也不相信鼻子穿了孔並戴了黃金環鏈的王妃的故事。
他的所有經曆受到了人們質疑與推翻,憤怒的布魯斯把他所帶回來的資料和日記本全部收藏起來。直到1785年,他才又接著這些資料和日記本著手著作。
5年後,他出版了《發現尼羅河水源之旅》。又一次受到了世人的肯定,1794年4月27日,布魯斯64歲時不幸死於意外事故。
太平洋鳥瞰
1913年9月25日,登山探險家瓦土可·努尼茲·得·巴爾波亞站在位於巴拿馬海峽東岸的克亞雷克峰上,望見了歐洲人從未看到過的廣大洋麵,4天後,他到達海岸,走向海灘宣布:這片大洋命名為“南方之海”,整個大洋及其諸島都為西班牙國王費南多二世所有。
巴爾波亞一行人雖然是最先發現這一片後來被麥哲倫稱為太平洋的洋麵,但卻完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大。如果要正確地判斷太平洋到底有多廣闊或是其特征如何?那隻有仰賴空中的俯瞰來判斷了。
從新加坡搭乘飛機,由西向東橫越太平洋,最初一定會引起錯誤的視覺,因為所看到的陸地比海麵還多。蘇門答臘、爪哇、佛羅裏斯、鬆巴、婆羅洲等東印度群島浮在海麵上,島上樹木茂盛。這些人口密度高,有許多物產富饒的城市或村落,仿佛庭院中水池裏的小石塊般,向新幾內亞、澳大利亞一帶延伸過去。
當飛機到達了這些島嶼地帶的盡端,航線由北轉向東北方時,我們才算真正進入了大洋洲的領域,這裏總麵積約為770萬平方公裏、位於太平洋的中南部,據估計共有一萬座以上的島嶼居於其上。
如果飛機飛高些,會令人覺得從這一邊的水平線到另一邊的水平線之間,是一片毫無間斷的洋麵,就像一張完美無缺的藍紙一般,連海浪衝擊珊瑚礁形成白色斑點狀的波紋也看不到了。如果飛機飛得低點,就可以看到一些小斑點狀的沙灘、椰子樹叢,以及那些仿佛無人居住、陰鬱的雜木林。有時候還會看到有樹木、高山或村落的大島嶼,而這類島嶼與島嶼之間,又都被廣闊的洋麵阻隔著。
太平洋上各個島嶼的分布與特征與它們的開拓與曆史發展是分不開的。大致說來,這些島嶼可以分為兩類,即火山島與珊瑚礁島。珊瑚礁島也就是地質學上所謂的環礁、而火山島的麵積較大,島上有海拔高達4880米的山脈或火山,構成這種島嶼的岩石是一種暗灰色斑點狀小顆粒的岩石,稱為玄武岩。這種島上的土壤肥沃,可栽種各種農作物,島上還有熱帶雨林、草原以及呈網狀分布的河流。
莫斯科探險
1553年5月清晨,船隊指揮官理查·張思勒和士兵從英格蘭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港灣出發了。
他們這次出航的使命是“往東方開拓東北航線”。船隊航程預計越過挪威北上,然後沿亞洲大陸最北的海岸東行,可能的話再順著中國的卡達伊海岸南下,到東印度群島。
當時,唯一的東方航線是繞過非洲南端,再經過印度洋。而這條航線則一直由首先發現者,葡萄牙人長期使用。英國商人企圖拓展與東方的貿易,由於得不到葡萄牙許可,不但無法獲得東方的香料,也無法開拓新市場出口本國的紡織貿易商品。所以,英國人對此次東北航線開拓懷著深切的期望。
由於途中遭遇濃霧侵襲,張思勒與船隊失去聯係後,隻好獨自前進了數周。張思勒的船繼續往東北航行,繞過挪威北端,海岸開始向南蜿蜒,接著便進入一個大海灣(白海)。
灣內有一個村落,張恩勒命令全部人員登陸。張思勒剛剛進入村落,從當地酋長口中得知這裏是庫姆洛(今阿幹折港附近),屬於俄國皇帝伊凡四世所統治。
後來,由當地居民的引見,張思勒來到豪華的克裏姆林宮,向伊凡皇帝獻上了英王愛德華六世的親筆函,伊凡皇帝看過信後表示歡迎他們到來,並設晚宴款待這些遠方而來的客人們。
張思勒將自己帶來的手織品賣給了俄國人,帶回了許多俄國的貨品,如亞麻、鹽、油、銀狐、海豹、黑貂等。
張思勒對與莫斯科大公國貿易的可能性深具信心,伊凡皇帝也為將來能與英國建立友好關係而感到高興。
1554年,張思勒回國時,帶著伊凡皇帝致英國當政者一封“歡迎英國人”的親筆函。函中說明“將來英國商人再訪俄時,準許享有貿易上寬大的特權。”
在張思勒駐俄期間,登基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他的航海成果完全滿意,而且馬上頒給倫敦冒險商人公司特許狀,促其立即派遣商人前往俄國,勿喪失良機。
從此,英國與俄國開始了積極的通商往來。第二年,張思勒再次訪俄,輕易的賣完了英國商品,而且受到克裏姆林宮盛大的歡迎。英國的公司可以在俄國領土自由買賣,不受任何限製。然而,張思勒卻沒能再度親自將這個好消息帶回英國。因為探險船隊在回航的途中,於蘇格蘭外海,遭遇暴風雨襲擊,張思勒和大部分船員均葬身海底。
安東尼·詹肯生繼張思勒之後成為駐俄貿易使節。1566年,詹肯生受女王的祝福,赴莫斯科。這次他與俄國簽妥協定,約於獨占了俄國的貿易市場。
可後來因為女王禁止英國人使用毛皮,而毛皮是當時俄國最主要的輸出品,伊凡皇帝十分生氣,為了報複,伊凡皇帝取消了過去給予莫斯科公司的通商特權,使英商陷於困境。英國蒙受嚴重的損失,雖然前後派出數位大使努力爭取,亦告無效。
後來,俄國一直處於內亂時期,期間,許多國家包括英國都派了使者前來,來的人都受到了冷遇。
英國人的波斯探險
1500年至1600年間,波斯對歐洲人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波斯本土生產生絲、顏料、葡萄酒、香料,也是細致美麗的圖畫和繡了玫瑰、鬱金香、百合花的絹織品等各種奢侈品的產地。因此,波斯在歐洲人眼裏一直是一個神秘的東方黃金屋。然而由於當時回教徒獨占了東方貿易,封鎖了波斯至地中海間的商隊路線,使歐洲人不敢輕易的到東方冒險、旅行。
1500年起,葡萄牙人逐漸打開波斯的門戶。葡萄牙人的舉動增加了歐洲商人進入波斯的信心和勇氣。
1561年,英國安東尼·詹肯生率領的船隊前往波斯。
詹肯生首先到達了波斯小國夏馬哈的首都西路邦,受到了領主阿布多拉·卡恩的熱情招待。結束了在夏馬哈的訪問,詹肯生接著往南方波斯首都貴士文出發。走了480公裏才到達目的地。1562年年底,詹肯生在貴士文買進了很多絹布、綿織,還有美麗的顏料和貴重的寶石等高級商品,高高興興地回莫斯科。
以後20年,莫斯科公司又分別派了使節團六次前往波斯。在往波斯的途中,有裏海強烈的暴風雨、海盜,還有南方盛行的傳染病,使許多人喪生異域。所以,1581年,英國人改由中東開辟了另一條新的路線,可由於這支路線必須穿越沙漠,因此無人願意走。
直到1598年,以雪利家族為主英國貴族,由安東尼爵士和羅勃爵士兩兄弟領隊,又來到了波斯首都貴士文。
當他們一行人到達貴士文時,正逢波斯的新統治者阿帕斯一世遠征住在北方的好戰民族凱旋歸來。
雪利兄弟代表探險隊向皇帝呈上了寶石和酒杯等貢物。皇帝在高興之餘,也回送了他們40匹馬,其中2匹馬的鞍上鎮了很多紅寶石、土耳其玉。
英國探險隊的隊員,大部分隻停留了幾個月就返回歐洲,隻有雪利兄弟留下繼續其探險。1599年,阿帕斯一世命安東尼·雪利以大使身份到歐洲訪問,希望能讓波斯與英國結盟以對抗共同敵人土耳其。不幸,這項計劃完全失敗,安東尼不肯再回返波斯,而留在波斯當人質的弟弟羅勃則處於很不利的地位。最後羅勃·雪利與波斯公主泰麗莎結婚了,羅勃幫助波斯皇帝治國,重新改編軍隊,使得士兵的作戰能力大為提高。
1628年,已經年邁的羅勃雪利被帕斯一世公開逐出境,理由是他已年老力衰,毫無利用價值了。
歐洲人對波斯的興趣在1600年末開始減弱,葡萄牙人在東方的勢力快速萎縮,而英國、法國和荷蘭商人則逐漸把注意力轉移到印度和遠東地區。
蘇俄對波斯的爭奪戰
19世紀初,英、俄兩國將侵略的目標又一次轉移到波斯,爭相與波斯建立貿易關係。
在19世紀後半期,從1848年到1896年在位的那西爾·烏丁時期,這位皇帝很精明,他不願意和英國或俄國任何一方合作,反而想辦法使兩國互相猜疑,都認為對方已經與波斯建交。這樣一來,兩國都盡量奉承波斯,給予特權、援助、貸款,還有鐵路、電信設備等大禮物以獲取波斯對自己的信任。由於英國和俄國對波斯皇帝都顯示完全信任,也希望贏得皇帝的信賴,所以在波斯王宮內,互相勾心鬥角,競爭很激烈。
這場外交戰,不過是英國與俄國在西南亞爭奪霸權的一次交鋒而已。英、俄兩國為了爭奪這個戰略要地,一直以經濟、軍事的各種供給來攻擊或反擊對方。
19世紀初期,英國,以測量印度西北之地理情況為借口開始對阿富汗做實地調查,以確實了解印度以北的民族分布和地理背景。
首先到阿富汗的英國探險家是克裏斯提和保廷格,於1810年從阿富汗的東邊橫越至西邊,曾在阿富汗的最大都市赫拉特稍做停留,然後製成阿富汗的各處入口的簡易目測圖。接著25年間,又有幾組英國測量隊進入阿富汗,甚至深入了與喀什米爾交界的興都庫什山深處。
這些探險家、測量技師的努力,奠定了英國入侵阿富汗勝利的基礎。1839年英軍占領了首都喀布爾,並強迫羅斯德皇帝與英國締結條約。
俄國以武力而降伏了裏海以東、西伯利亞以南、和廣大沙漠區內的回教徒。這些回教徒和阿富汗人都是遊牧民族,可是19世紀中期卻無法抵抗大批來襲的俄軍。1840年俄派出了幾支遠征探測隊,摸清了阿富汗的路線後,武力部隊就開始南下占領這些地區。
俄軍於1864年入侵塔什幹,次年侵占了布哈拉也而後又相繼入侵比瓦城和康城。
這些事態急速的發展,嚴重的威脅到了英國的利益,於是英國開始往印度西部進行探測工作,並對阿富汗宣戰。1880年,阿富汗被英國占領了,而俄國則掌握了阿富汗以北地區的統治權。1907年,兩國更加強了對波斯的壓迫。
英俄兩國簽署協定,分波斯三區,北方包含了幾個主要都市的地區,屬俄國勢力範圍,中間是中立區,南方包含了新油田的區域,被英國占領。
由於波斯的地位富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又蘊藏大量石油,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停止之前,蘇俄和歐洲各列強國仍舊在爭奪這塊土地。
環球探險家之死
1520年10月21日,西班牙探險家費迪南·麥哲倫繞過了巴塔哥尼亞的南端,他將此地命名為“一萬一千人的處女釁”;又將向南延伸的陸地,命名為“火地島”。11月18日,剩下的3艘船,通過了後來被命名為麥哲倫海峽的危險海峽,而到達南海。首次見到外洋的地點,則被命名為迪沙特岬(意大利語希望之意)。麥哲倫將此洋麵命名為“太平洋”。
新發現的海洋,表麵上看似風平浪靜,實際卻蘊藏著無數的凶險。麥哲倫的船隻在海上一直漂流著。許多船員因患了壞血病而死亡。
1521年5月24日——聖保羅之日,他們終於發現了島嶼。島上有大量的蛋和肉類,這讓船員們美美地飽餐了一頓。這島嶼的其中之一,或許就是上摩國群島中的布加·布加島,另一則為加羅林群島。
即使到達了費匿克斯群島,麥哲倫仍然認為印地阿斯(東方世界)就在其航線距離內,而繼續向西北前進。從1521年2月12日至13日間,船越過了赤道,然後向正西方前進。
3月6日,船上的情況愈加淒慘,糧食耗盡,許多人死於壞血病,剩下的也都因疾病而無法站立。當船逐漸靠近樹木林立的海岸時,船員們不禁流下了眼淚。
上岸之後,被一些島民包圍了,於是,船員們用石弓射殺了幾位島民,殘餘的也被嚇跑了。麥哲倫遂將此島命名為“拉德羅尼島”(意為竊盜之島)。這個島大概就是現在馬裏亞納群島南部的關島或羅德島。
第二天,麥哲倫帶領手下人再次上岸,用槍射擊村落,放火焚燒住屋,殺死了7位島民,粗暴地顯示了西班牙人的力量。最後,他不但奪回被島民搶走的船,也取得了淡水、糧食(山芋、椰子、豬、雞等)。3月9日,小艦隊再度向西南出發。這一天,英國籍船長安多留不幸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