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過了“年”的第一天,大家見麵的時候,互相說:“恭喜!恭喜!”就是慶幸沒有被“年獸”吃掉。雖然,“年獸”早已絕跡,但是“年”還是要過的!
重陽節為什麼登高?
農曆九月九日,我們叫它“重陽節”,是因為“九”代表陽數,剛好這一天重複兩個九,所以叫做“重陽”。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呢?傳說我國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桓景的人,某天,他家裏突然來了一位自稱長房的道士。
這個道士告訴桓景說:“你家在九月九日這一天,會有大災難發生,如果你全家大小都用紅袋盛‘茱萸’,掛在胳臂上,然後到郊外登高山飲‘菊花酒’就可以躲避這次大難。”
九月九日重陽節那一天,桓景果然帶著全家大小登山,佩戴茱萸,喝菊花酒,直到黃昏時候才回家。
桓景一家人回到家後,竟然發現家中的雞、狗、牛、羊都死了。原來,這些家禽、家畜是代替家人而死的,讓桓景和家人逃過了這場災難。
從此以後,大家就有重九登高的習俗哩!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一首唐詩,大家都很熟悉吧!這是唐朝大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一個人孤單的留在山東作客,因為思念親人,有感而發的作品。
現在的重陽節,已經很少人去佩戴茱萸,也不見有喝菊花酒的習慣了!不過,登山的風氣卻方興未艾呢!
其實重九登高能不能避災難,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大家趁著秋高氣爽的日子,一起去登山,既可以陶冶身心,又可以聯絡感情。
所以,每年重陽節的前後,台灣各地的登山團體,都會舉辦大型的登山活動,你們也可以參加唷!
大年初一不能動刀、開火嗎?
每年到了大年初一,家裏的長輩總是會千叮囑萬叮囑,不可以這個,不可以那個的。
其實這隻是長輩們想在過年的時候,討個吉利,希望全家能平平安安而已,例如:大年初一不可以倒垃圾,是因為大年初一,每個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屋裏也張燈結彩,一片喜氣洋洋的,就連垃圾都沾染喜氣,如果把它掃了倒掉,就是把一年的好運都倒掉了。
至於不可以動刀、開火,是因為刀火無情,大年初一是一年裏麵所有好事、壞事的預兆,所謂“一元複始,萬象更新。”如果這一天遇上什麼剪刀、無名火,是非常不吉利的預兆。
這些禁忌大概都是以前的人因為對於事情無法預料,產生恐懼的心理,於是,想在一年裏麵最有代表的日子,討個吉利的好兆頭。
經過時間的演變,類似這樣的禁忌,愈積愈多,比如說,不準用白色的東西、不準睡午覺等等,簡直太繁瑣了。假使每一樣禁忌都要遵循,可能會動則得咎喲!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隻要做事謹慎,為人正直,處事合理,不需要一味地相信什麼禁忌了。
大年初二,結婚的人為什麼要回娘家?
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娘家給父母長輩拜年,並且要在日落前回去,這是民間的風俗。
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拜年,等候的娘家父母都會起個大早,在神前焚香禮拜,祈求吉祥順利。
大年初二,俗稱“查某子反厝作客”。一般娘家的長輩兄嫂們,為了表示歡迎,會大開宴席請客。女兒和女婿帶著外孫、外孫女,包個大紅包或是禮品來孝敬長輩們。
本來年十一時,有請女婿的風俗,但是現在大家都很忙,所以女婿多是在年初二和妻子一同回嶽家,免掉年十一的禮俗了。
月亮上真的有嫦娥、桂樹、玉兔嗎?
因為月亮有圓有缺的變化,在夜空下顯得又漂亮又神秘。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它懷有特別的感情。關於月亮的傳說也特別多。
傳說嫦娥的丈夫後羿,從昆侖山那裏得到了長生不老的靈丹,就跑回家告訴他的愛妻嫦娥。
嫦娥是一位氣質高貴的女子,但是對於那一顆靈丹,卻非常好奇,於是,嫦娥趁後羿外出時,偷偷地吞下靈丹。
沒有想到她吃下靈丹以後,身體竟然慢慢變輕,然後騰空而起。她飛呀飛,終於飛進了月宮。從此,後人就稱嫦娥叫月神。
除了嫦娥奔月以外,記載在小說野史上的,也有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傳說,不僅美化了月亮,也使人們對月亮的神秘更加好奇。
但是,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等登上月球以後,揭開了它的神秘麵紗。人們終於明白,月亮隻是地球的行星,不適宜人類生存,以前的傳說,隻是神話罷了。
什麼是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宗教之一。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及一些較小的派別。基督教信仰上帝創造世界和管理世界。基督教徒認定在2000年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他降世成人,救贖人類《聖經》是基督教徒的精神支柱,有《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之分。基督教經曆了曲折的發展過程,不少教徒為它獻身。
什麼是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我國也叫回教、清真教。它是七世紀阿拉伯半島麥加人穆罕默德創建的。它的教義是: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古蘭經》是安拉啟示的經典,世間事物是安拉的“前定”。“伊斯蘭”的意思是“順從”,教徒叫“穆斯林”,他們必須念清真言、禮拜、齋戒、納天課、朝覲。清真寺是教徒禮拜的地方。麥加是穆斯林的聖城。
什麼是佛教?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在公元前六世紀起源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當時的淨飯王太子悉達多·喬塔摩為了擺脫人世的種種苦惱,他漫遊各地。三年後,終於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創建了佛教。人們稱他“釋迦牟尼”。他從此開始傳播佛教。佛教的理論基礎是眾生平等,其基本教理有: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主張依經、律、論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學,以斷除煩惱得道成佛。佛教徒相信人死後會再生,新生命靠生前因果報應。這絕對平和的追求目標叫涅 。佛教對我國文學、哲學、藝術和民俗有一定影響。
聖誕節是什麼?
每年的12月25日,原來是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即基督教的節日。後來發展成為西方國家民間傳統的佳節。在這一天,基督徒們要在教堂裏祈禱和唱讚美詩歌頌耶穌基督。傳說中的聖誕老人要駕著雪橇給小朋友送禮物。在聖誕前,人們要在公共場所和家裏樹起聖誕樹,掛聖誕花球,分別相送相互祝福的聖誕卡。聖誕節前的晚上,家家都要準備豐盛的聖誕晚餐。
什麼是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者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自漢武帝(公元前140年)起一直延續至今。過春節老百姓俗稱“過年”,從臘月初八開始,叫“小年”,人們殺豬宰羊、貼窗花、年畫、寫春聯、打掃衛生準備過年。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是“更歲之交”,老百姓要包餃子,吃年夜飯,以開個祥和的好頭。初一一早,人們大放鞭炮,辭舊迎新。初一過後,人們拜年,狂歡到十五的元宵節。
何為狂歡節?
每年的2月中旬,歐美國家都要舉行大型慶祝活動—狂歡節。在狂歡節上,人們像潮水般湧上街頭,不拘禮節,載歌載舞,盡情狂歡。狂歡節又叫“謝肉節”,在封齋節前三天舉行,因封齋期間教會禁止肉食,所以人們在封齋前舉行各種宴飲跳舞。巴西的裏約熱內盧享有世界“狂歡節之都”的美譽,這個狂歡節的主要內容是桑巴舞比賽和表演,人們邊走邊唱,邊奏邊舞,掀起了一浪高一浪的熱潮。西班牙的狂歡節,人們喬裝打扮,以求盡興。
什麼是潑水節?
傣族傣曆年是潑水節。一般在陽曆4月中旬,傣曆6月進行,為期三、四天。第一天為“除夕”,中國間隔一、二個“空日”,最後一天是“元旦”。“除夕”要舉行和觀看龍舟比賽,賽船以寨子為單位,人們歡歌載舞,為勝利者贈獎。“空日”是最隆重的潑水節,上午10時,男女老少拎著桶、盆互相潑水,互相祝福,以求消災怯病,風調雨順。入夜,盛大的文藝晚會直到午夜。“元旦”,處處人山人海,人們“放高升”和“丟包”,以乞求結交好運和男女青年之間互相求愛。
漢族的風俗是什麼?
漢族是我國的主體民族。由古代華夏族和其他民族長期逐漸混血而成。我國現有人口11.3億,漢族占全國人口的93%,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遍及全國,主要聚居在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和鬆遼平原。語言是漢語普通話,屬漢藏語係。漢族曾經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有將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曆史。漢族農業和工業都非常發達;擁有許多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藝術家、文學家;具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建國後,漢族在國家生活中起著主導作用。
布依族的風俗是什麼?
布依族主要生活在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興義、安順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布依族地區地處雲貴高原,苗嶺山脈橫亙其中,山水秀麗、丘陵起伏,黃果樹瀑布就在那裏。布依族地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於耕種。解放後政府為布依族創造了布依文。布依族的民間口頭文學富有民族特色。布依族唱歌的場麵很大,有敘事歌、情歌等內容,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圖案美觀的布依族蠟染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布依族曆史悠久,解放後,各項事業均有大發展。
侗族的風俗是什麼?
侗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甘”。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毗連地區。語言屬漢藏語係,侗語吸收了不少漢語成分。侗族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盛產水稻和煙葉、棉花茶等經濟作物。侗族地區林業發達,有“杉海”之稱。侗族有優良的建築技術,侗寨依山傍水,杉樹造的二至五層吊腳樓房很有特色;鼓樓和“風雨橋”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婦女善於紡織、刺繡。侗族好唱歌,以“侗族大歌”著稱。
回族的風俗是什麼?
回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分布最廣的一個民族,全國大多數的縣、市都有回族居住,但以西北地區、河南、河北、雲南、北京等地為主。回族又稱“回回”。公元七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久居中國;十三世紀以來,一部分亞細亞人、波斯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在與漢、維吾爾、蒙族的長期相處中,形成了回族。回族使用漢語,信奉伊斯蘭教,與漢族經濟文化聯係密切。解放前處於回族,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在我國人民的解放鬥爭中,回族湧現出了不少先進分子。解放後,成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兩個自治州、三個自治縣,回民充分享受民族平等的權利。
藏族的風俗是什麼?
藏族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藏族人說藏語。藏族聚居地區高山連綿、雪峰重疊,平均海拔四千米。藏族地區草原遼闊、森林茂密,水利資源豐富,地下礦藏十分富饒。藏族人以勤勞、智慧而聞名。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了藏族人。在曆史的各個朝代,藏漢各族交往密切。藏族人信奉以佛教演化而成的喇嘛教。喇嘛教的黃教首領是達賴和班禪。藏族過去是封建的政教合一統治體係,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藏族人民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曆史階段。
傣族的風俗是什麼?
傣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曆史上有撣、白衣、擺夷等名稱。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西雙版納、德宏、耿馬、孟連等地的群山環抱的河穀平壩地區。傣語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壯傣語支,主要有德宏、西雙版納、金平方言。傣族多信小乘佛教,傣族的家庭和婚姻封建色彩十分明顯,傣族有豐富多采的文化藝術,有自己的曆法,有自己的節日:關門節、潑水節。傣族在解放前處於封建領主經濟和部分地主經濟。解放後建立了自治州、縣,各項事業均大有發展。
彝族的風俗是什麼?
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四省,主要聚居地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這些聚居地大部分是山區,有一部分是高寒山區。所以氣候多變,有“十裏不同天”的諺語。
彝族地區有極豐富的自然資源。如:金沙江的支流蘊藏著巨大的水力資源。煤、鐵、有色金屬、金、銀、鋁、錳等也有不少儲量。彝族地區森林分布廣泛,樹種、野生動物、藥材繁多。
彝族由於方言和地區不同,還有許多不同的稱呼,現“彝”是統稱。彝語屬漢藏語係,有六種方言。在公元前二世紀,彝族的先民在滇池和四川西昌東南,這時是使用石器的原始社會。自八世紀左右出現奴隸主集團後,直至解放前,很多地區還保持著奴隸製度。解放後,彝族地區實現了社會改革。
苗族的風俗是什麼?
苗族是我國西南地區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放之一。苗族50%以上,生活在貴州,其餘分布在湖南、雲南、廣西、四川、廣東、湖北等地。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製的小家庭,一般幾家或十幾家形成村寨,但主要是和其它民族雜居。苗族語言使用苗語,但多通用漢語。苗族主要從事農業,婦女長於刺繡、蠟染、剪紙。他們能歌善舞,蘆笙舞流和於苗家地區,苗歌通俗易懂,常講述苗族的曆史。
苗族地區大約在東漢末年(公元三世紀)正處於原始社會時期,從魏晉到隋唐,和漢族接觸後,已開始階級分化,並向封建製度過渡。宋元時期,大部分苗族地區已形成封建領土經濟,從明朝起開始向封建地主經濟過渡,大約在清朝乾嘉年間,才基本消滅了領主製。解放後,同其他民族聯合建立了自治洲、縣。
朝鮮族的風俗是什麼?
朝鮮族是我國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他們具有悠久的曆史和傳統。朝鮮語是在十五世紀創造的。朝鮮族主要居住在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這些地區山川靈秀、物產豐美,是北方著名的水稻之鄉。朝鮮族是從十七世紀末陸續從朝鮮遷來的。朝鮮族的生活豐富多采,婦女們喜歡壓跳板和蕩秋千,男子喜歡足球和摔跤。歡快的歌舞,動聽的古老的伽揶琴和筒筲,更是男女老幼的主要愛好。他們喜愛素白色的服裝。
滿族的風俗是什麼?
滿族是我國東北的一個曆史悠久、勤勞、勇敢的民族。滿族在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末,在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滿族在我國統一事業中、在現代革命史中,為我國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滿族人口較多,分布在全國各地,以遼寧最多。滿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係、滿一通古斯語族。十七世紀大量滿人入關後,主要說漢語。曆史上的滿族精於騎射,男人束辮垂於腦後,穿馬蹄袖袍褂,婦女頭頂盤髻,穿寬大的直統旗袍。滿族重視禮節,曾信仰薩滿教。著名作家老舍,語言學家常培都是滿族人。
塔吉克族的風俗是什麼?
塔吉克族生活在位於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東部的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自治縣。塔吉克人信奉伊斯蘭教。塔吉克的語言屬伊朗語族。長期以來,塔吉克人利用帕米爾的牧草豐茂、水源充沛的自然條件,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過著半遊牧半定居的生活。塔吉克族的衣、食、住都有適應高山地區的特色。他們非常注重禮節,有古老的傳說,喜歡鷹。牧民們能歌善舞,樂器有鷹骨做的短笛“那藝”、手鼓、六弦琴。在節日中喜歡“刁羊”和馬球遊戲。
蒙古族的風俗是什麼?
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中一個曆史悠久、勤勞勇敢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西北各省也有分布。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內蒙古大草原是我國重要的天然牧場,河套地區以“塞上穀倉”之稱。包頭是我國鋼鐵基地之一,發達的鐵路、公路交通,以內蒙古大學為首的文教事業及其它事業的發展更增添了自治區的光輝。自古以來,蒙古族和各族人民一道,共同締造了偉大祖國,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是典型的曆史人物。蒙古族在科學、文化、文學、醫學上也有不少建樹。
壯族的風俗是什麼?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90%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少部分居住在雲南、貴州、廣東等地。壯族曾用過一種“土俗字”,1955年創製了拚音字母,但主要還是使用漢文。壯族地區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壯族人主要從事農業。
壯族的文化藝術豐富悠久。花山崖壁畫,長達百餘米,高40餘米,有1300個人像,已有2000年的曆史。銅鼓,曆史也在2000年以上,現出土和收藏的共有500麵以上。壯錦是婦女獨創的著名工藝品,壯族神話、故事、歌謠等作品很多。還有傳統的歌舞和壯戲。壯族早在秦朝時就逐漸發展起來。在曆史上,壯族曾多次掀起反抗反動統治者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