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不道(3 / 3)

向秀的注釋將莊子的思想表述得非常出色,他將以往人們沒有發現的妙思奇趣發揮得淋漓酣暢。以致在當時引起一股閱讀《莊子》的熱潮。

可惜的是,向秀的這項工作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便不幸逝世了。向秀病歿之後,他的兒子尚幼,不能繼承父誌,向秀的成果便被郭象竊取了。

郭象年輕時很好學,他也聰明,所以早早就因學問好而小有名氣。他最讓人看不起的是他的人品。

郭象發現向秀對《莊子》一書的注釋,還有“秋水”和“至樂”兩篇沒有完成,而“馬蹄”一篇沒有寫好。於是,郭象將全部書稿拿來,重新整理了一遍,又以自己的名義抄出,這使郭象的聲名越發響亮。

靠這種手段,郭象名氣更響,下一步就應去爭取一個合適的官職了。

當時還不曾實行科舉製度,誰要想做官,除非有高貴的出身,再有就是貴親舉薦。這兩條路不走好,這一輩子就做官無望了。

郭象有了名氣,便有州縣官員來征郭象做官。郭象一看,征他做官的都隻是些州縣一級的官員,便嫌職務低,不肯應征,並作出清高的姿態,每天隻是讀讀書,評論以往碑文的得失。

這種做法還真有作用,迷惑了不少人,甚至連太尉王衍那樣的大官也被他的假象蒙蔽了。

一次,郭象與王衍閑聊,他們無所不談,什麼天文地理,諸子百家,行兵布陣,治亂興亡,郭象說得頭頭是道。

王衍本來口才也很好,又是當時一流的學者,聽了郭象的談話也禁不住讚歎說:“聽郭象說話,就像瀑布奔瀉,永不枯竭(聽象言,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馬首是瞻

【釋義】原指作戰時,士卒看主將的馬頭行事。後比喻服從指揮或依附某人。

【釋義】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四年》。

春秋時期,秦國十分強大,常欺負那些弱小的諸侯國。引起了眾諸侯國的強烈反感。公元前559年,晉悼公聯合了其他諸侯國,組成聯軍去攻伐秦國。

指揮諸侯聯軍的是晉國的大將荀偃。他原先估計,秦國得知諸侯聯軍來進攻,肯定會驚慌失措,戰爭很容易取勝。沒想到聯軍內部各懷異誌,並不齊心,士氣也很低落,秦國得知這些情況,所以一點也不怕,根本就沒有求和的表示。秦軍還在涇河的上遊放毒,毒死了不少聯軍的士兵。

看到這種情況,荀偃就想早點發動總攻,他向聯軍將領發布命令說:“明天早上雞一叫,我們就準備出發,各軍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陣。作戰時,大家都看著我的馬頭來行動,我指向哪裏,大家就奔向哪裏。”

荀偃手下的將領聽了他的話,覺得他太專橫了,很反感。有個將領說:“晉國從來就沒有下過這種命令。你要向西去打秦國,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馬頭可要向東,回到我們晉國去。”

其它諸候國的將領看到晉國的將領帶兵回國,也紛紛撤回自己國家去了。全軍登時不戰自亂,荀偃眼看無法挽回,也隻好狼狽地撤軍了。

飛蛾撲火

【釋義】飛蛾飛向火焰,指自找滅亡。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

打虎英雄武鬆,因殺了毒死哥哥武大郎的西門慶與潘金蓮,被充軍發配至孟州牢城。

武鬆和兩個公差一路奔孟州城而來,天氣炎熱,便到門前有棵大樹的十字坡酒店歇腳喝酒。開店的孫二娘見武鬆三人包裹沉重,就設計要用蒙汗藥蒙倒三人,武鬆見孫二娘的眼睛老是盯著他的包裹,懷疑她居心不良,就假裝說:“聽江湖上人講,‘大樹十字坡,客人誰敢那裏過?肥的切做饅頭餡,瘦的卻去把河填’。”孫二娘自然否認,說是黃牛肉饅頭。武鬆又說饅頭餡中有“小便處的毛”,還問孫二娘丈夫不在家,是否太冷落?

孫二娘冷笑著想:“這賊配軍卻來作死,倒來作弄老娘!正是‘燈蛾撲火,惹焰燒身’。”於是,孫二娘吩咐店小二在酒中放了蒙汗藥,把熱好的酒倒成三碗,分別讓武鬆和兩個公差喝。兩個公差喝了下去,武鬆料定酒中有藥,假裝要肉吃,把孫二娘支開,卻把碗中酒倒在牆角。兩個公差倒下,武鬆也假裝被蒙倒。兩個店小二來抬武鬆,始終抬不動,孫二娘親自來抱武鬆,準備將他肢解後做人肉餡饅頭。結果武鬆趁勢把她壓在身子底下,驚得孫二娘不停地討饒。多虧孫二娘的丈夫張青及時回家,問明了情況,武鬆才放過了孫二娘。

“燈蛾撲火”一詞,現在一般用為“飛蛾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