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李煜做了一首名為《虞美人》的詞。詞中有“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句,其中的意思是,過去美好的一切不能再回顧,回顧了隻能使人更感到痛苦。
這首詞傳到太宗那裏,太宗對他至今還在戀念故國非常忌恨。後來,又有一些懷戀故國的詞傳到太宗那裏,於是太宗派人將他毒死。
天之驕子
【釋義】漢時指匈奴民族,即匈奴是上天所驕寵的兒子,故極其強盛。後指能力非凡的人。
【出處】漢·班固《漢書·匈奴傳》。
匈奴是我國北部一支強大的遊牧民族,在秦末漢初的半個世紀中,先後征服了我國北部、西北部和東北部許多少數民族,並屢犯漢族地區。公元前200年,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曾經親自帶領三十萬大軍和匈奴人作戰,結果被圍困七天七夜,曆經艱難才脫險。此後,漢朝幾代皇帝都不敢與匈奴碰硬。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即位後,下決心解除這一後患。
武帝在位期間,先後派韓安國、衛青、霍去病等大將征伐匈奴,屢次取得重大勝利。公元前90年,匈奴單於狐鹿姑再次入侵漢族地區,搶掠百姓財物,殺死漢朝官員。武帝非常憤怒,派大將軍李廣利領兵七萬,禦史大夫商丘成領兵三萬,重合侯莽通領兵四萬,前去反擊匈奴。
狐鹿姑得知大批漢軍反擊,馬上丟棄笨重的軍事設備,威逼民眾遷居。漢軍三支隊伍進入匈奴控製區後,商丘成的人馬與匈奴兵交戰九天,互有死傷;莽通的人馬因匈奴兵自行退去,未曾交戰;李廣利的人馬則大敗匈奴兵,並乘勝向北追趕。
就在這時,京城裏傳來了李廣利的家屬因犯罪而被捕入獄的消息。李廣利非常擔憂,不知如何是好。部下有人建議,索性深入匈奴腹地,建立更大功勳,以此為家屬抵罪。李廣利采取這一方法,繼續北進,結果大獲全勝,殺了匈奴的左大將。
狐鹿姑雖然丟棄笨重的軍事設備後退,但他的實力沒有受到多大損傷。等到李廣利消耗了相當的實力後,他親自率領五萬騎兵,襲擊李廣利的隊伍。結果,漢軍大敗,李廣利投降,狐鹿姑把女兒嫁給他為妻。但一年後,因遭到已投降匈奴的原漢使衛律的嫉妒而被害。
就這樣,武帝派出的三支軍隊都遭到了嚴重損失,仍沒有達到反擊匈奴的目的。為此,單於派出使者,致書武帝說:
“南方有大漢,北方有強胡。你們知道我們胡是什麼嗎?胡,是上天的寵兒啊!”
單於要求武帝開放關口,讓匈奴人方便出入;允許他們娶漢女為妻,並每年給匈奴若幹美酒、粟米、綢緞布帛。這樣,他們就不再在邊境騷擾。
漢武帝和匈奴通過這次針鋒相對的較量,認識到“上天的寵兒”一時難以消滅,就有了和談的意思。武帝病死後,漢朝和匈奴仍是時戰時和。
天崩地坼
【釋義】坼,裂開。比喻發生了像天子死亡等重大的不幸事件。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魯仲連列傳》。
戰國時期,秦國攻打越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王表麵上派將軍晉鄙率軍救趙,但卻讓晉鄙停留在蕩陰按兵不動,又派將軍辛垣衍潛入邯鄲,勸說趙王:
“當今秦國稱雄天下,這次不是為了攻占邯鄲,而是謀求稱帝。趙國如果宣布擁戴秦昭王稱帝,秦兵定會撤離趙國。”
趙王和趙國國相平原君一時不知如何決策。
這時,齊國一位很有氣節的高士魯仲連在趙國遊曆,正在被圍困的邯鄲城中。他聽說魏國想使趙國擁戴秦昭王稱帝,便讓平原君介紹他會見魏國使者辛垣衍,辛久聞魯仲連是一位高士,且能言善辯,便不想見他,平原君說:“我已經把您來此的事情給他說了。”辛垣衍隻得勉強同意了。
見麵後,魯仲連一聲不吭,辛垣衍搭訕著先開了腔:
“我看如今留在這座圍城裏的人,大多是對平原君有所求的,而據我觀察先生您的神色非凡,不像是有所求於平原君的人,幹嘛還留在這裏不肯離去呢?”魯仲連接著說:
“當今人們對堅守節操的人很不了解,錯誤地認為他的行事是為了他自己。”接著,魯仲連的話鋒轉向了正題:“那秦國,是一個不講禮議、鼓勵在戰爭中多殺人的國家,用權勢對待有知識的人,像對待奴隸那樣奴役百姓。如果秦王肆無忌憚地當了皇帝,進而統治天下,我隻有跳進東海自殺,因為忍受不了受他奴役的滋味啊!我現在會見將軍您的目的,是想幫助趙國。”當魯仲連談到魏國目前不真心幫助趙國,是因為還未認識到秦王稱帝的危害性時,辛垣衍問道:
“秦王稱帝的危害將怎麼樣呢?”
“以前齊威王講求仁義,當時周朝又窮又弱,各國諸侯都不去朝拜周天子,齊國卻獨自去朝拜。一年多以後,周烈王死了,諸侯都去吊喪,齊國去得遲了,繼位的周顯王大發脾氣,向齊國報表說:‘天崩地坼,繼位天子睡在草席上守喪,齊國遲遲才來吊唁,該殺!’氣得齊威王罵遣:‘呸!你娘是個賤丫頭。’終於遭到天下人的譏笑。周烈王活著時他去朝拜,死了他卻大罵,這實在是因為齊威王忍受不了天子的苛求。天子總是那樣苛刻的,這倒也不足為怪。”
在雙方繼續展開的辯論中,魯仲連生動深刻地論說了若讓秦稱帝,包括魏國在內,將淪為秦王的臣仆而落個任人宰割的可悲下場。一席話,說得辛垣衍無言對答,終於站起來,對魯仲連拜了兩拜,道:“我這就離開趙國,不敢再談尊秦為帝的事了。”
秦軍得知此事後,立即撤離邯鄲50裏,此時,魏公子信陵君設計奪得晉鄙兵權,率兵援趙,秦軍不戰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