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虛烏有(2 / 3)

有一次,息國和鄭國之間產生了衝突,雙方互不相讓,於是矛盾便激化起來。息國國君脾氣十分暴躁,他怒氣衝衝地拍著桌案,高聲叫道:“哼,鄭國雖是大國,我也不會怕它,我要調集人馬,打到鄭國國境去,看他能把我怎麼樣!”這時,一個臣子上前對他進行勸說。

“好了,不要說了,”息國國君沒等大臣說完,就大發雷霆,“不管誰對誰錯,這兵我是一定要出!”

大臣一聽,沒有辦法,隻好磕頭告罪而去。

結果,息國出兵後不久,就被鄭國打得慘敗,楚國乘機就把息國給吞並了。後來,有識之士認為息國是自不量力,自討苦吃,自取滅亡。

不拘小節

【釋義】不拘泥於生活小事。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虞延列傳》。

虞延是東漢時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人,長得非常威武,勇力過人,能肩扛千斤鼎奔走如飛,被人視為天神下凡。年輕時在家鄉任戶牖亭長。

王莽稱帝時寵幸魏貴人,朝中公卿及郡縣官員對魏貴人的親屬及奴仆都畏之如虎。魏貴人的家人依仗主人的勢力橫行不法,虞延聽說後十分震怒,他不計後果,采取突然行動將那些不法的家奴抓進監牢,後因為這件事導致他很長時間不得提升。

王莽末年,天下紛爭。虞延身披甲胄,日夜巡邏,維護百裏方圓的治安,百姓得以安寧。劉秀稱帝時,虞延任細陽縣(今安徽阜陽)縣令。

古時候,人們特別重視伏天和臘月兩個節令,在這期間,人們祭祀祖先,探親訪友。虞延在伏、臘之際,法外施恩破例允許監獄裏的犯人回家與家人團聚。犯人們對他感恩戴德,都能如期返回。其中有一個犯人回家期間生了病,為了不誤時限,特雇了一輛車趕回監獄,剛回到監獄就咽氣死了。虞延認為他很守信用,便親自帶人將他埋葬在城外,這件事使犯人的家屬和其他百姓十分感動。

後來虞延辭職回到家鄉。當地的太守宗富對虞延的賢名早有耳聞,請虞延出任功曹(郡中總務長,可參與郡中一切政務)。

宗富生活奢侈,服裝車馬常常超過法定的標準,虞廷認為這樣幹下去遲早會觸犯刑律,便勸諫說:

“晏嬰當齊國相國時,連一件像樣的皮衣都沒有;季文子為魯國相國時,他的妻子從不穿絲綢衣物。從古至今,生活儉樸的人很少犯生活錯誤,請您留意。”

宗富聽了虞延這番話不但不悔悟,還很不高興,照樣我行我素。虞延見宗富執迷不悟,料到他早晚會出事,便立即辭職回鄉。

漢光武帝劉秀、明帝劉莊均是很節儉的皇帝,他們最痛恨官員的奢侈腐化。不久,宗富的過分奢侈被大臣們參了一本,皇帝下令處以死刑。臨刑前,宗富想起了過去虞延的好言相勸,追悔莫及,歎息道:“真後悔當初沒有聽虞功曹的話,不然何至有今天的殺身之禍!”

有人將宗富的這些話向劉秀做了彙報,劉秀便對虞延產生了深刻的印象。

漢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劉秀東巡時路過昭陵,召見虞延。當時虞延任督郵(此職每郡設1一5人不等,職權是代表太守巡察屬縣,宣達政令,兼管捕盜及訴訟)。劉秀見虞延進退從容,且儀表堂堂,彬彬有禮,便龍顏大悅。尤其當問起祭祖的事情及昭陵的樹木品種和數量時,虞延均對答如流,如數家珍,劉秀更加滿意。

可是當劉秀的車駕進封丘門的時候,因城門狹窄,儀仗不能通過,一時路塞。劉秀大怒,命令痛打負責此次行動的侍禦史100鞭。虞延即向前跪倒請罪說:“城門狹窄是地方官的責任,侍禦史沒有責任,受過的應該是我。”劉秀聽了有理,便赦免了侍禦史。虞延如此深明大義,在百官中傳為美談,虞延也從此賢名遠揚。

虞廷雖然在原則問題上十分精明,但在小事上卻從不大留心,所以史傳上說他:“性敦樸,不注意細事(不拘小節)。”

不堪回首

【釋義】表示對巨大的人事變遷的感慨。

【出處】南唐·李煜《虞美人》。

趙匡胤在公元960年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先後南征北討,攻滅了南平、後蜀、南漢等。為了完成統一大業,最後把目標對準了南唐。

當時統治南唐的是李煜,世稱李後主。他在政治、軍事上昏庸無能,但在文學藝術方麵很有才能,詩詞、音樂、書畫等無所不能。他從小在深宮裏長大,因此他的作品也大部描寫宮廷生活的情景。

李煜的妻子周後娥皇,容貌出眾,擅長書畫歌舞,但不幸早逝。後來,李煜又與娥皇的妹妹小周後相愛,在花前月下飲酒作樂,而把國家大事置之腦後。

宋朝的威脅越來越嚴重,但因李煜迷戀於歌舞升平的奢侈生活,隻想求得眼前安逸,並不作抵禦的準備,而一味向宋朝屈服。宋朝在作戰勝利或者有什麼喜慶活動時,他就趕緊命人向宋朝進貢財寶。後來,又主動向宋朝上表,希望取消南唐國號,作為宋朝的附屬。

公元974年秋,宋太祖趙匡胤兩次派使者通知他到開封朝見。李煜怕趙匡胤殺他,稱病不去。於是趙匡胤以此為借口,派十萬大軍征伐南唐。

第二年初,宋軍抵達長江北岸,南唐都城金陵危急。但李煜以為宋軍無法渡過長江,整天在宮內和一班和尚道士講經說法。

一天李煜偶爾外出登城,見城外滿是宋軍的旗幟,才急忙去召援軍,但為時已晚。此年冬,宋軍消滅了南唐最後一支援軍,終於攻破金陵。李煜被迫投降,被押到開封。

李煜穿戴著白衣紗帽,戰戰兢兢地接受趙匡胤的召見。趙匡胤沒有殺他,侮辱性地封他為違命侯,把他安置在城裏。他名義上是侯,實際上過著囚犯一樣難堪的生活。

李煜是個多愁善感的人,降宋後的痛苦生活,自然使他抑鬱不堪。不久趙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趙匡義即位,世稱宋太宗。太宗取消了李煜違命侯的封號,封他為隴西郡公。但是,太宗比太祖更愛猜忌。一次,李煜懊悔當時不該殺了兩個忠臣,太宗得知後非常惱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