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窗事發(1 / 3)

東窗事發

【釋義】比喻陰謀敗露,將受到懲治。

【出處】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

秦檜是南宋時宰相,他反對抗金,害怕戰爭會影響到他的權位,所以竭力主張投降。他感到嶽飛是實現對金議和的最大障礙,就指使別人誣告嶽飛謀反,把他逮捕入獄。但是,嶽飛寧死不屈,不肯招認,秦檜無法將他定罪。秦檜和他的老婆王氏在臥室東窗之下密謀對策,王氏陰險地說:“相公,縱虎容易擒虎難。如果現在不想方設法把嶽飛治死,將來必定後患無窮!”秦檜覺得王氏的話很對,便不顧一切地把嶽飛治死。他授意諫議大夫萬俟等人偽造證據,將嶽飛和他的兒子嶽雲,部將張憲誣陷成罪,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把嶽飛父子等人殺死在獄中。

秦檜過了不久便死了。又沒過多少日子,他的兒子秦熹也死了。王氏心神不寧,便請來一個道士作法。據說那道士在陰世見到了秦熹,看見他頭頸上套著沉重的鐵枷,便問道:“你父親在什麼地方?”“在豐都地獄。”道士趕到豐都,果然看到秦檜和萬俟都戴著鐵枷,受著各種痛苦的刑罰,臨走時,道士問秦檜要帶什麼話給王氏。秦檜哭喪著臉說:“煩請帶話給我夫人王氏,就說東窗事發了。”道士回到陽世後,把秦檜的話告訴給王氏,王氏嚇呆了,不久她也死去。

“東窗事發”這則成語說明,壞事做絕了,早晚會受到上天的懲罰,一定不會有好下場。

目不識丁

【釋義】比喻才疏學淺,沒有見識,愚蠢無知。

【出處】後晉·劉馪等《舊唐書·張弘靖傳》。

唐憲宗年間,張弘靖在朝廷中做官。他為人圓滑無比,吹牛拍馬是他的長項,深得上司器重。沒過多久,竟被朝廷任命為幽州節度使,代替了前任節度使劉總。

幽州的百姓認為來了一個好官,急著要一睹張弘靖的尊容。

但是張弘靖不了解幽州,根本不懂這裏的風俗民情,再加上他出身富貴,來到幽州時,他的車駕在三軍之中十分顯眼,使百姓吏卒們看了十分驚駭。

剛一上任,張弘靖便想有所作為,但從哪裏著手呢?

他想到,幽州地處邊遠之地,要想開化這裏的百姓,首先要改革民俗,但這談何容易。

張弘靖想,安史之亂時,安祿山首先就是在幽州造反叛亂的,他以為隻要能將安祿山的問題解決一下,民風就能好起來。於是,張弘靖派人掘開安祿山的墳墓,毀掉安祿山的棺柩,當地百姓看到張弘靖的所作所為大為失望,人們都說:

“我們都以為來了一個為民著想的好官,不想卻來了一個掘墓開棺的官呀!”

不僅張弘靖讓人失望,他手下還有兩個十分可惡的官吏,他們一個叫韋雍,另一個叫張宗厚。

這兩個人整天無所事事,經常聚合一夥人到酒店去喝酒,而且每次都要喝到大半夜,直喝得酩酊大醉方才罷休。每次喝完,他們都讓士兵點起燈籠,燃亮火把將他們送回府去。這時,街頭巷尾,燈光通亮,他們大聲吆喝、吵吵鬧鬧,使得全城都不得安寧,百姓們很厭恨他們。

韋雍和張宗厚平時對幽州原來的軍吏們也十分苛刻,稍不如意,便罵人家是“反虜”,說人家曾是安祿山一夥。那些人稍一辯解,他們便揮起鞭子就打,再不然就將人關進大牢裏,所以軍士們對韋雍和張宗厚懷恨在心。

有一天,韋雍又喝醉了酒,便對軍吏們大發狂言:

“現在天下太平,國家無戰事,你們這些軍吏雖能拉開兩石重的強弓,但那有什麼用處呢?還不如認識一個‘丁’字呢?”

士兵們心中義憤填膺,對韋雍恨得咬牙切齒。

這些事還不算,前任幽州節度使劉總離任後,他回到朝廷不久,便派人為幽州的士兵們送來100萬貫錢,以犒賞跟隨他多年的士兵。但是張弘靖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他從中扣下20萬貫充作軍府雜用開銷,隻將80萬貫錢分給了那些士兵。

這件事不久後就被全幽州人知道了,兵土們真是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再也不願受韋雍、張宗厚的欺壓,更不願聽從張弘靖的指揮,借機反叛。

幽州的士兵憤怒地把韋雍、張宗厚殺了,又把張弘靖拘禁了起來。後來,朝廷派重兵平息了這場叛亂。張弘靖受到牽連,被貶下放。

出人頭地

【釋義】形容高人一等,在別人之上。

【出處】元·脫脫等《宋史·蘇軾傳》。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從小就聰慧絕倫,文章寫得極好,二十歲時便進京考狀元。

當時,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對當前文壇崇尚詭怪奇澀的文風大為反感,一律不加錄取。當他看到一篇《刑賞忠厚論》時,十分高興,便準備取為第一。由於考卷上考生的名字是封住的,歐陽修以為這文章是他的學生曾鞏寫的,為了避嫌,便隻取為第二名進士。

《刑賞忠厚論》其實是蘇軾寫的。蘇軾在薦試中顯示了他卓越的才學,以後又在殿試中得中。蘇軾對主考官歐陽修非常佩服,以後又送了幾篇自己的文章請歐陽修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