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窗事發(2 / 3)

歐陽修得知《刑賞忠厚論》不是他的弟子曾鞏寫的,而是初出茅廬的蘇軾所作,心裏內疚得很,覺得委屈了蘇軾,再看到蘇軾所作的其他篇章,篇篇才華橫溢,更是讚歎不已。於是寫信給當時德高望重的梅堯臣說:“蘇軾文學才華猶甚於我,他高出了我一頭啊!”當時聽說此事的人都不以為然,以為歐陽修是太謙虛了,後來他們看了蘇軾的文章後才信服。

蘇軾後來所作的文章果然超過了歐陽修等名家名作,一時名聲大振。

出爾反爾

【釋義】就是從你那裏出來,又回到你那兒去,指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後來多用來形容言行前後矛盾,反複無常。

【出處】春秋·孟軻《孟子·梁惠王下》。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和魯國發生了一次戰爭,鄒國戰敗,三十多名官吏被魯國人殺死了。奇怪的是,鄒國的老百姓沒有人去支援鄒國的軍隊。

鄒穆公知道了這件事,非常不高興。這時正好孟子來到鄒國,鄒穆公就問孟子:“在這次戰爭中,鄒國的老百姓眼看著鄒國的官吏們被殺,卻袖手旁觀,真是可恨!要是把他們殺了吧,他們人又太多;要是不殺吧,以後再有這種事情,更沒有人去營救了,這種風氣實在開不得。您說我該怎麼辦呢?”

孟子問道:“您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鄒穆公說:“不知道。”孟子說:“在鬧災荒的時候,鄒國的百姓們沒法生活,年輕力壯的外出逃荒;年紀老的、身體弱的就死在路上,屍體丟在山溝荒野之中。而您的糧倉裏儲滿了糧食,衣食不缺。可您的屬下卻不把災情告訴您,不但不賑濟災民,反而還加緊搜刮、殘害百姓。老百姓怎麼能不恨這些官吏呢?他們遇到危險的時候,老百姓自然不會去救,曾子曾經說過:‘要注意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所以說,您也不要怨恨那些老百姓,如果您實行仁政,愛護百姓,那麼老百姓也會愛護您和您的官吏,並且在危險的時候肯犧牲自己的生命。”

鄒穆公聽了,豁然開朗,從此開始實行仁政,鄒國也慢慢強盛起來。

“出爾反爾”又可說成“出乎反乎”。

出奇製勝

【釋義】比喻用出人意料的辦法取勝。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田單列傳》。

春秋時期,燕齊兩國經常發生惡戰,燕國大將樂毅英勇善戰,短短五年間接連攻下了齊國七十餘座城,最後僅剩即墨城未被燕軍攻占。

齊國人田單精通兵法,足智多謀。開始的時候他在齊國的臨淄當一名小吏,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當樂毅率燕軍攻入齊國時,他逃往安平,讓家人把車軸兩端突出部分鋸掉,在軸頭包上鐵皮。不久,安平又被燕軍攻破。齊人爭先恐後出城逃亡,路上擁擠不堪,許多車子的軸頭都被撞斷,於是當了燕軍俘虜。惟有田單家的車子,因為經過改裝加固,安全地逃到了即墨城。這時,樂毅又將即墨團團圍住,即墨大夫戰死,守軍就推舉田單為將軍,死守即墨。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惠王當太子的時候,與樂毅曾有過隔閡,彼此成見很深,又受到田單所放的流言影響,便立即派大將騎劫接替樂毅的職務,調樂毅回國。樂毅被無故撤職後,燕軍士氣低落。田單又派人混進燕軍內部,散布流言說:“齊軍最怕的是被燕軍割下鼻子,如果燕軍進攻時,把割去鼻子的齊兵俘虜擺在隊前,即墨城一定不攻自破。”

騎劫聽了,不知是計,就照著做了。守城的齊兵看見自己的同胞被割去鼻子,非常氣憤,他們生怕被燕軍俘虜,守城的意誌更加堅決。接著,田單又派人散布流言說:“我們最怕燕國人掘我城外的祖墳,糟蹋我們的祖先,我們時刻提心吊膽。”燕國人信以為真,把城外所有的墳墓都挖開,把屍骨堆在一起焚燒。即墨軍民目睹燕軍的暴行,都決定要跟燕軍決一死戰。

田單看到齊軍鬥誌昂揚,又使用驕兵之計,使燕軍戰鬥意誌更加鬆懈。

這天夜裏,齊軍向燕軍發動進攻。田單把城裏的1000多條老牛集中起來,給它們穿上大紅色的衣裳,上麵畫著五顏六色的蛟龍圖案,又在牛角上捆綁鋒利的尖刀,尾巴綁上澆滿了油的蘆葦,然後點著火,將牛從暗中鑿穿的幾十個城牆洞口趕出去,並派5000精兵跟在牛群後麵,很快牛的尾巴燒著了,發起牛脾氣,吼叫著直往前麵燕營衝去。燕軍不知是計,手足無措,引起混亂。跟隨牛群的5000名齊兵,一聲不響地衝入燕營,大刀闊斧地勇猛衝殺。齊軍又在城上擂起戰鼓,喊殺聲驚天動地。燕軍毫無思想準備,突然遭到這麼猛烈的襲擊,立刻兵敗如山倒。齊兵趁亂殺死燕將騎劫,燕軍沒有了主帥,成了驚弓之鳥,一路潰敗。田單率兵奮力追擊,一路收複失地,被燕軍占領的70多座城池全部收回。後來,田單又擁立襄王為齊君,恢複了齊國的政權。田單被襄王封為安平君。

四麵楚歌

【釋義】到處都是楚國的歌聲。形容到處受敵、孤立無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