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窗事發(3 / 3)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爭戰多年,打了個平手,便議和罷兵,約定以鴻溝為界,各封領土,互不侵犯。劉邦不守信約,親率大軍把楚軍殺了個措手不及。項羽防不勝防,大敗而退,退到垓下,中了韓信的十麵埋伏之計,脫身不得。

當時,項羽帳下尚有數員大將和八千精銳子弟兵,個個驍勇善戰,漢軍一時難以聚殲。

劉邦準備下令猛攻,韓信說:“楚軍雖已成甕中之鱉,無路可逃,但戰鬥力不能輕視,強攻會給漢軍造成無謂的傷亡,項羽還可能就地突圍。”

張良說:“我可以讓漢軍大唱楚地民歌,引起楚兵的思鄉之情,讓他們喪失戰鬥力。”

幾天以後的深夜,一輪明月閃出雲層,陣陣秋風吹得殘枝落葉沙沙作響,好似無可奈何地歎息。張良選了很多會唱楚歌的士兵聚集在一起唱楚歌。歌聲婉轉低沉,令聽者落淚,思念家鄉。

霸王項羽正在軍帳內思考突出重圍的辦法,聽到四麵八方傳來幽怨悲涼的楚歌,大吃了一驚。他踱出帳外,看到楚軍三五成群,或竊竊私語,或仰望明月,淚水長流;或手扶長槍,木然遠眺,眼前一派慘象讓項羽覺得心情沉重,愁緒襲來,默默回帳中。他不由想起當年在三楚高舉義旗,勇冠三軍的戰績,忽又覺得巨鹿決戰,叱吒風雲,千人喪膽的氣概,宛如昨日。昔日的輝煌,眼前的慘景使他愁腸百結,悶悶地拿起酒壺一飲而盡。這時,他愛妾虞姬進帳,為他舞劍。身影劍花,更令項羽不能自己,內心悲苦萬分。

楚軍果然軍心煥散,項羽兵敗烏江,最後自刎。

白駒過隙

【釋義】比喻時間過得極快,一閃而過。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知北遊》。

孔子佩服老子學問高深,便向老子請教道學方麵的知識。

老子說:“你想問道的學問,就應該去掉雜念,清淨精神,心誌專誠,洗滌身心,然後才能聽講玄道。不過今天我先粗略地給你說一說吧!我先說人吧。人活在天地之間,時間非常短暫,好像駿馬過狹窄的空隙,一閃而過。世上的事情,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生的生,死的死,生了死,死了生。生死往來皆是變化,本來是不足為奇的。可是對於死,人們卻感到悲傷,這是人還被生死的觀念所束縛,如果把死看成是骨肉埋在地下,精神散於天空,變成無形的東西,這便是從有形歸之無形,也就沒什麼可以感到悲哀的了。道本是一個無形的東西,關鍵在於領悟,領悟到了,你就得到了道。”

令人發指

【釋義】發指:頭發直豎的樣子。形容一個人憤怒到了極點。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

戰國末期,秦國國力強盛,嚴重威脅著各國的安全。燕國太子丹認為派人殺死秦王就能夠挫敗秦國的銳氣,便找來勇士荊軻,派他去刺殺秦王。

荊軻做好了一切準備,趕去秦國。行前,太子丹和賓客們都來相送,他們估計荊軻此去生還的可能性極小,於是,大家都穿上白衣,戴上白帽,神情凝重,腳步遲緩,為荊軻送行,一直送到易水河邊。

揮淚訣別之際,荊軻請朋友擊築(古代的一種樂器),自己合著節奏,高歌一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悲壯的歌聲使送行的人再也難以抑製心頭的激動,對壯士的崇敬,對秦王的仇恨,夾雜著生離死別的傷感,使他們不由得眼睛都睜得老大,以致眼眶都差點兒裂開,頭發根根豎起,差點把頭冠都頂了起來。

頭破血流

【釋義】頭破了血也流出來了,比喻狼狽不堪的樣子。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四回。

唐三藏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路上,見一群和尚正打著號子把滿載瓦木料的車子推上陡坡,而有兩個道士在旁邊監工,悟空感到奇怪,便裝作道士上前詢問叔父的下落。

道士說:“你去沙灘上查看,哪個是你叔父就放他回去。”

行者來沙灘上,和尚們見了忙磕頭。行者說:“別怕!我不是道士也不是監工,是尋親的。”

和尚聽說來尋親,個個出頭露麵,巴不得被認作親戚放回去。結果沒有認到叔父,行者回去見了道士卻說:“這五百和尚都與我有親。其中一百是左鄰、一百是右舍、一百是父黨、一百是母黨、另一百是我的知交,你把這五百人放了。”

道士說:“那些和尚是國王禦賜,若放一二名還得在師父處遞了病狀,然後補個死狀才成,怎麼說都放的話!”

行者見道士不放和尚,便從耳朵裏把鐵捧取出,迎風撚了撚,晃了晃,越晃越粗、越長。猛然照道士臉上一刮,打得那道士頭破血流身倒地,皮開頸折腦漿傾!眾和尚見此情景慌了手腳,連聲喊:“不好啦,不好啦!打殺皇親了。”

悟空見眾人驚慌,急忙把身份表明並告訴眾人,是來救你們脫離苦難的,這些和尚才放心地各奔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