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1 / 3)

對牛彈琴

【釋義】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

【出處】南朝·梁·僧祜《弘明集》。

東漢末年,有個叫牟融的學者,他對佛經有很深的研究。但是當他給儒家學者宣講佛義時,卻總是用儒家的《論語》、《尚書》等經典來闡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經來回答。儒家學者對他的這種做法非常不理解,牟融心平氣和地回答:“我知道你們都熟悉儒家經典,而對佛經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經來給你們作解釋,不就等於白講了嗎?”

牟融向他們講了“對牛彈琴”的故事,進一步表明自己的觀點:

“古代有一位大音樂家公明儀,他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彈得一手好琴,優美的琴聲常使人身臨其境。

有一天,陽光明媚,他漫步郊野,隻見在一片蔥綠的草地上有一頭牛正在低頭吃草。這清靜怡人的氛圍激起了音樂家為牛彈奏一曲的欲望。

他首先彈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雖然他彈得十分認真,琴聲也優美極了,可是那牛卻依然如故,隻顧低頭吃草,根本不理會這悠揚的琴聲。

公明儀不樂意了,但當他靜靜觀察思考後,明白了那牛並不是聽不見琴聲,而實在是不懂得曲調高雅的‘清角之操’。

於是,公明儀又彈了一曲通俗的樂曲,那牛聽到好像蚊子、牛蠅叫聲的琴聲後,停止了吃草,堅起耳朵,好像在很專心地聽著。”

牟融講完故事,接著說:“我用儒家經典來解釋佛義,也正是這個道理。”

儒家學者這才明白了牟融的用心。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釋義】比喻人所共知的陰謀和野心。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高貴鄉公紀》。

三國後期,魏國的大權被司馬氏所掌握。魏少帝曹芳即位後,司馬懿和曹爽一起輔政,後來,司馬懿殺掉曹爽,獨掌大權。過了兩年,司馬懿死了,他的兒子司馬師繼任大將軍的職位,大權落在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二人手中。後來司馬師又廢掉少帝曹芳,改立曹髦為帝。司馬師死後,司馬昭當了大將軍,大權還是掌握在司馬氏的手裏。

司馬昭為人陰險狡詐,權欲極重。曹髦身為皇帝,卻沒有什麼權勢,他心裏又是憤怒又是害怕。他早就知道司馬昭有篡奪帝位的野心,覺得這樣的日子實在不能忍受下去了,就召集了尚書王經等三個大臣商量對策。曹髦說:“司馬昭的野心,連過路的人都已經知道了,我不能坐著等他來收拾我,今天我要與你們一起去討伐他。”

大臣們都知道司馬昭的勢力太強大,要跟司馬昭作對,等於就是拿雞蛋去碰石頭,就勸曹髦忍耐。

曹髦哪裏忍受得了,他從懷裏掏出一張預先寫好的詔書,說:“我已下了決心,就是死了也要去拚一下!”

曹髦帶領宮中的侍衛等三百多人,向司馬昭的府邸進發,曹髦自己拿著寶劍站在車上指揮。在路上,他們遇到了司馬昭的親信賈充。賈充帶領了幾千名衛兵攔住了曹髦等人的去路,雙方就打了起來。賈充命令手下殺死了曹髦,向司馬昭報告去了。

司馬昭又立了曹奐為皇帝。司馬昭死了以後,沒過多久,他的長子司馬炎就逼曹奐讓出了皇帝的位子,自己當了皇帝,建立了晉朝。

老牛舐犢

【釋義】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愛子女的深厚情感。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楊彪傳》。

楊修,東漢末年人,曾是曹操的主簿。他才思十分敏捷,聰明過人,經常能猜中曹操的心思。曹操生性多疑,對於楊修的才能,他心中早就存有疑忌,怕以後對自己不利,就想找借口除掉他。

有一次,曹操出兵漢中,準備進攻劉備。後來發現時機並不成熟,就想退兵,但又怕麵子上不好看。正在猶豫的時候,廚師送進來一隻雞,他一邊吃雞,一邊想主意。這時,一個部將來問曹操晚上用什麼口令,曹操正在吃雞肋,於是順口就說:“雞肋。”

口令傳下來以後,楊修就讓部下作好退兵的準備。別人問他:“你是怎麼知道的?”楊修說:“我從口令猜的。雞肋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東西,主公把漢中比作雞肋,肯定是覺得留在漢中也沒有什麼意思,所以我認為會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