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龍王
原先錢塘江的潮來時,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樣,既沒有潮頭,也沒有聲音的。
有一年,錢塘江邊來了一個巨人,這個巨人真高大,一邁步就從江這邊跨到江那邊了。他住在蕭山縣境內的蜀山上,引火燒鹽。人們不曉得他叫什麼名字,因為他住在錢塘江邊,就叫他為錢大王。
錢大王力氣很大,他打著自己的那條鐵扁擔,常常挑些大石塊來放在江邊,過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燒了三年零三個月的鹽。可是,這些鹽隻夠他裝一頭,因此他在扁擔的另一頭係上塊大石,放上肩去試試正好,就挑起來,跨到江北岸來了。
這時候,天氣熱,錢大王因為才吃過午飯,有些累了,便放下擔子歇歇,沒想到竟打起瞌睡來。
正巧,東海龍王這時出來巡江,潮水漲起來了。漲呀漲的,竟漲到岸上來,把錢大王這頭鹽慢慢都溶化了。東海龍王聞聞,水裏哪來這股鹹味呀,而且愈來愈鹹,愈來愈鹹。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沒想逃到海洋裏,把海洋的水都弄鹹了。
這位錢大王呢,睡了一覺,兩眼一睜,看見扁擔一頭的石頭還放在硤石(就是現在的名的硤石山),而另一頭的鹽卻沒有了!
錢大王找來找去,找不著鹽,一低頭,聞到江裏有鹹味,他想:哦,怪不得鹽沒有了,原來被東海龍王偷去了。於是他舉起扁擔就打海水。
一扁擔打得大小魚兒都震死;兩扁擔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擔打得東海龍王冒出水麵求饒命。
東海龍王戰戰兢兢地問錢大王,究竟為什麼發這樣大的脾氣。錢大王說:“你把我的鹽偷到什麼地方去了?”東海龍王這才明白海水變鹹的原因。連忙賠了罪,就把自己怎樣巡江,怎樣把錢大王的鹽無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鹹起來的事情,一一說了。
錢大王心裏好氣呀,真想舉起鐵扁擔,一下把東海龍王砸爛了才甘心。東海龍王慌得連連叩頭求饒,並答應用海水曬出鹽來賠償錢大王。以後漲潮的時候就叫起來,免得錢大王再睡著了聽不見。
錢大王聽聽這兩個條件還不錯,便饒了東海龍王,把自己的扁擔向杭州灣口一放,說:“以後潮水來就從這裏叫起!”東海龍王連連答應,錢大王這才高高興興地走了。
從那個時候起,潮水一進杭州灣,就伸起脖子,“嘩嘩嘩”地喊叫著,漲到錢大王坐過的地方,脖子伸得頂高,叫得頂響。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寧。舉世聞名的“錢江潮”就是這樣來的。
烏龍
從前,楊梅嶺上有一戶人家,兩夫妻年紀已六十出頭了,隻有一個兒子,才十二歲。兒子長得漂漂亮亮,壯壯實實,從小很乖巧,七八歲上就能幫助爹娘做活。爹喜歡他,娘喜歡他,把他起個名字叫喜兒。全村人都誇他是能幹的好孩子。
老夫妻疼愛兒子,不願讓他做個睜眼瞎子,就把他送到村中小廟裏的私塾去讀書。
有一天,學堂裏放了早學,十來個毛伢兒,便一窩蜂似地奔到村外去玩耍了。
喜兒跟大家玩一會,看看村子前頭的煙囪已在冒煙,想起媽媽要燒午飯了,便急匆匆地奔回家去。他一腳跨進門,聽見媽媽叫:“喜兒呀,水缸空啦,給我去拎桶水來。”
喜兒應一聲,放下書包,拿起水桶走了。走到溪邊,看見有兩條泥鰍在水裏穿來穿去,搶一顆珠子。他覺得很有趣,便把泥鰍趕開,將那顆珠子撈了起來。
喜兒拎著一桶水,捏著一顆珠子,高高興興地往家裏走。別的伢兒見他拾到個好玩的東西,就蹦呀跳呀奔過來要看一看。他隻怕別人拿了珠子不還他,就把珠子緊緊捏在手心裏,舉得老高老高的。伢兒們哪裏肯放,一聲喊就擁上來搶,喜兒招架不了這許多人,忙把珠子含要嘴裏。伢兒們便擰他的臉蛋,掰他們的嘴巴,還在胳肢窩裏嗬癢。喜兒想喊媽媽來解救,他把嘴巴一張,不料聲音沒喊出,那珠子卻“咕嘟”吞進肚皮裏去了。
喜兒吞下珠子,覺得很可惜。他回到家裏,媽媽還沒有燒好午飯。喜兒閑著沒事,就解開書包,合出筆墨硯瓦,放匙水,磨窪墨,正正經經地伏在桌子上描紅字。過一會兒,媽媽從灶下端出飯菜,不覺嚇了一跳。她看見兒子麵孔脹得發紫,眼睛象銅鈴般地突了出來,頭上生出丫丫叉叉的兩隻角,嘴巴裂到耳朵邊上,喉嚨裏“呼隆,呼隆”地響得象打雷一般,身子也越變越長了。原來喜兒吞進肚皮裏去的是一顆龍珠——他變龍啦。
龍要有水才能飛騰呀!喜兒把頭伏到硯瓦裏,舔去剛才磨的一窪墨水,馬上變成一條渾身墨黑的烏龍,“嘩啦啦”衝出房屋,騰空飛了起來。烏龍越飛越高,越飛越遠,身子也越變粗,越變越長,龍頭鑽進烏雲裏,龍尾巴掛下來手拖在楊梅嶺上。一霎時,烏雲遮住了太陽,狂風呼呼地刮,雷聲隆隆地響,暴雨嘩嘩地下,烏龍吞雲吐霧朝東方飛去。
兒是爹娘的心頭肉,怎舍得他遠走高飛!老夫妻冒著狂風大雨,跌跌撞撞地奔出屋來,一麵追趕,一麵喊叫:
“喜兒呀,回來喲!”
“喜兒呀,回來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