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喊一聲,娘叫一聲,一聲接著一聲;烏龍聽見爹娘喊他,就一叫一停一回頭。爹喊了九聲,娘叫了九聲,烏龍總共停了十八停,回了十八次頭。這時他已經到了錢塘江上空,把身子向下降落,順江遊到東洋大海去了。烏龍尾巴九個瓣,在楊梅嶺上拖過,刮出九道溝溝,溝溝裏灌滿了雨水,潺潺地流成九條溪;烏龍一路回了十八次頭,他回頭的地方積起了十八個沙灘。那就是人們常說的“九溪十八灘”。

雞冠山下金雞叫

承德避暑山莊的正前門,有一座神奇的紅照壁。據說,人們在壁前跺跺腳,然後將耳朵貼在牆上,就能聽見牆壁裏有“嘰嘰嘰”的叫聲。早晚清靜的時候,這叫聲就更真切,相距十步也可聽清。紅照壁裏怎麼會有雞叫聲音呢?當地人說這是雞冠山的金雞在裏麵叫。

雞冠山,在避暑山莊東南20公裏處,遠望整個山嶺好像金雞的身體,山頂之上,五根粗大的紅色岩柱,一字排開,參差而立,構成了雞冠的雄姿。

說起雞冠山,它有一個神奇的傳說:200多年前,雞冠山下住著一個老漢,每天晚上他都聽見後山上有“嘰嘰嘰”的雞叫聲,可是一到白天卻怎麼也看不見有雞出現。老漢感到非常奇怪,一天晚上,明亮的月光下,他順著雞叫的聲音摸索著向前尋去,突然在一個小山洞前,發現了黃燦燦的老母雞,領著一群金黃的小雞在歡快地尋找食物。老漢看到這群可愛的雞,十分高興。他也不去驚動它們,每天把省下來的小米,撒小山洞前,供雞食用。天長日久,這群雞就和老漢成了朋友。一天,來了一個客人,住在老漢家裏。正在這時,朝廷下達命令,要老百姓到熱河給皇帝修建行宮,老漢臨走前,便把喂雞的事委托給客人,並囑咐客人不要驚動它們。誰知這個客人是個貪得無厭的小人。當他給雞送米的時候,發現這群雞不是普通的雞,而是一群金雞。他看到有利可圖時,貪心發作,把老漢的話忘得一幹二淨。一天晚上,他偷偷地躲在山洞旁邊,正當母雞領著小雞出洞尋找食物時,他猛地撲向老母雞。小雞一驚都趕快跑回洞內,隻有母雞來不及回洞,就一口氣跑到了熱河行宮的麗正門前的紅照壁,老漢正在砌壘照壁,忽然看見母雞驚惶飛來,知道它一定遇到了不幸的事,就立即把老母雞保護起來。從此,金雞就在紅照壁內“嘰嘰嘰”地叫著,與老漢砌牆、雕磚,打石的聲音相呼應。現在,許多國內外的遊客到避暑山莊遊覽時,總想聽聽紅壁照中的金雞叫聲。像北京天壇回音壁一樣,它給這座離宮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至於雞冠山的那個石洞,人們稱它為“金雞窩”。在雞冠山南側和東北側的山穀中,各有一根60多米高的淡紅色石柱,人們說那是雞腿。巨大的身軀,鮮紅的雞冠,兩條堅實筆直的雞腿,金雞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人們麵前。每當明月高照,雞冠山的影子便會清晰地映在山下20裏外的山莊田野之上,從而構成一幅“雞冠掛月三千丈”的雄偉壯麗的畫麵,給人以美妙的想象。

紫牡丹

相傳,明代洪武年間,曹州東北十五裏趙樓村,有片雜草叢生、荊棘遍地的荒土崗。到處長滿不成材的桑樹癟子,人們便稱為“桑籬園”。園子西邊住個靠打柴為生的小夥子,名叫趙義。他父母早喪,又娶不起妻,二十歲了,還是單身一人。

這天傍晚,他進城賣柴買米回來,煮好了香噴噴的小米飯,正要飽餐一頓,忽然響起敲門聲:“請大哥、大嫂行行好,給點吃的吧……”趙義開門一看,原來是個手拄拐棍的要飯老婆婆。隻見她一頭白發,身瘦如柴,北風一刮,渾身打顫,很是可憐。趙義忙把她攙進屋裏,安坐在鍋底門前,又往外掏了掏火,讓她取暖。然後盛了滿滿一碗米飯,雙手送到老婆婆麵前:“老人家,請用飯。”那老婆撩起衣襟,展展眼淚說:“小哥,這使不得。俺在這莊上趕了幾個門,家家都斷了頓,您給俺一口剩飯就行了……”趙義幹咽兩口吐沫,壓壓咕咕叫的餓腸說:“俺吃……過了。”那老婆婆才接過碗來,隻見低頭,沒見抬頭,“哧溜溜。”一碗米飯進了肚。她一連喝了三碗,才來了精神,千恩萬謝,告辭而去。

這裏,趙義添了些水,抓了兩把幹地瓜葉,摻於鍋中,又生起火來。

趙義喝完地瓜葉粥,想到莊上許多人家都斷了頓,再也睡不下去了,便到桑籬園砍柴。誰知天黑認不準路,也不知走了多遠,還沒找到砍柴的地方。他轉到一片墳地,忽然看見前麵霞光萬道,煙霧繚繞。走近一看,原是一座花園,紫葳葳的牡丹花,白生生的芍藥花,紅豔豔的月季花,粉兜兜的玉蘭花,紅噴噴的風仙花……五光十色,火焰新鮮。趙義隻想砍柴,無心觀花。正要回去,忽然傳來一陣腳步聲,趙義抬頭一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已經站在麵前,好象麵熟,卻又記起在哪裏見過。隻聽老婆婆說:“小哥,你還往哪裏去?這麼多的好花不看,不是冷了栽花人的心嗎?”趙義急著砍柴,隻得說明原因。老婆婆十分同情,說:“天色不早了,你就是回去,到天亮也砍不了多少柴。我送你些牡丹花去賣錢吧。”趙義見老婆婆甚是誠懇,便接過花兒,道謝而歸。

趙義一路又砍些柴,直到天亮,也沒顧得睡一覺,便擔著柴,拿著花,去趕曹州早集。隆冬季節,一束鮮豔的牡丹,驚動了曹州城。官府、商人、本地財主,都爭著買。一刻工夫,花和柴都賣完了。趙義買了一石米,又揣著剩下的三吊錢,高高興興回到家,把米分給了鄉親。趙義想:米分了,可這錢是老婆婆的,應該還給她。這天晚上,他按照昨天的路線,找到那個百花園。老婆婆見趙義如此誠實,十分高興,說:“你們村上窮人那麼多,怎麼照顧得了?既然牡丹值錢,我就送你一棵吧。”趙義也推辭,便揀一棵最好的牡丹,連根帶土,抱回家來,栽於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