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動能武器的原理並不複雜。人們設想,如果能在太空部署一種以高的速度運動的物體,雖然它不攜帶任何爆炸裝置,但由於其本身具有足夠大的動能,仍可以通過直接撞擊將目標摧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動能武器必然是一種精確製導武器,因為它不能像爆炸性武器那樣有一定的殺傷範圍,而是非得同目標相遇不可,這樣,它必須具有探測、跟蹤、瞄準及快速機動能力。否則,就像子彈打偏一樣,不足以命中和摧毀太空目標。
但是,由於許多技術難題短時間解決不了,所以,不論是哪種形式的動能武器,都還處在研製和試驗階段,距離實際應用還相當遙遠。
[我還想知道]
美國的動能武器是在以反導彈、反衛星為目的的動機驅動下發展起來的,除前有所述的反衛星武器外,美國大體上形成了非核攔截彈和電磁炮兩種類型的動能武器。
據當年西方報道猜測,蘇聯早在60年代中期就已在其防空導彈的基礎上,做過核攔截武器試驗。至於非核攔截彈,不僅試驗過,而且已初具戰鬥力。情況是否屬實,無從查考。
未來戰爭可能首先進行太空戰嗎?
從前的戰爭概念,一直隻包括陸、海、空三種領域。相應的軍隊建設,也大都是陸軍、海軍和空軍。現代戰爭除了陸、海、空外,還應該加上航天、電子領域,人稱這種戰爭是多維戰爭,說明戰爭已經超出傳統的範圍,在更多的領域中進行了。
隨著衛星等航天器的研究製造和在軍事上的應用,把傳統的進攻和防禦的方式也帶進了空間領域。軍用衛星既可作進攻用,也可作防禦用。
對付軍用衛星、空間兵器,地麵上的人也不是絕對無能為力的。即使最先進的軍事偵察衛星,也是有辦法對付的。比如改變新式武器和技術裝備的試驗方式,改變地麵部隊的活動規律,就可以降低衛星偵察的效果。可以修建假陣地、假發射場、假潛艇,在新式武器裝備表麵刷上幹擾色,以及其他的偽裝隱蔽辦法,真真假假,有真有假,造成衛星失誤、錯判。衛星一旦上天,是無法保密的。通過跟蹤觀察,可以判斷出它是一種什麼衛星,計算出在什麼時候從我們頭頂上經過,這個時候停止或減少軍事活動就可以瞞過衛星的眼睛。
世人有種觀點,認為未來戰爭可能首先是太空戰。有的國家正在積極籌建進行這種戰爭的天軍,有的叫太空部隊。太空戰爭是悄悄的戰爭。從偵察、收集情報無時無刻不在進行這點上說,戰爭究竟是從哪天開始的,已經變得模糊不清了。
[我還想知道]
反衛星衛星是專門攔擊衛星,可以是近地點、遠地占和軌道口引爆自毀裝置,產生出大量碎片、摧毀目標,也可以發射精密的製導火箭擊毀目標。
空間戰中的“空中指揮所”的任務由預警飛機擔任。
未來的海戰將是兵艦不見
麵的遠距離的戰鬥嗎?
海上作戰,早已不是船和船互相衝撞,這船跳到那船去肉搏廝殺,也不是我打過炮去,你打過炮來,現在艦炮還在用,但主戰兵器已經是各種導彈了。今後的海戰更多的成了兵艦之間不見麵的遠距離的戰鬥,是艦對空、艦對艦、艦對岸和水下的導彈戰。
據對21世紀海軍發展預測展望稱,水麵艦艇中的大型艦艇還將存在,但不會再去追求更大的。小型的裝備更新型的導彈、用核作動力的、采取氣墊方式的艦艇會發展。
潛艇將下潛更深,將使用無人深潛器和機器人操縱的艦艇作戰。
會有更多的軍民兩用船隻。建造艦艇依然非常昂貴。比較起來,船體本身不是重點。重點在艦載飛機、導彈、電子設備的研究製造費用。更新換代主要的也是這些武器器材裝備。
海上作戰空間的高度立體化,從天空、水麵直至很深的海底,無處不是戰場,作戰範圍空前擴大,各種手段都會使用。
[我還想知道]
有些國家正在利用海洋動物為海上作戰服務。這些海洋生物有會排雷的鯨魚,會潛水打撈的海獅,會巡邏的海豚,能掩護潛艇的彈指蝦。
被人稱作“水中伏兵”的水雷,在曆次海戰中都得到大量的使用,在未來的海戰仍將繼續存在。
製導武器與反製導武器將因
發展不止而不斷進步嗎?
精確製導武器的不斷研製和廣泛使用,使得有關戰爭的一些觀念逐漸起了變化。
攻擊目標的遠近觀念有了變化。對導彈發射來說,目標的遠近不是問題,主要看製導係統的精度。
從數量上判斷實力強弱的觀念有了變化。誰家人多、槍多、炮多、彈藥多的兵力兵器對比,如今沒有太大的意義。精確製導武器已經使一以當十、一以當百,甚至一以當千當萬有了可能。
精確製導武器的出現,把偵察、發現目標提到了幾乎是第一的位置。不怕打不到,就怕發現不了。隻要發現,就可能把它摧毀。
當然,精確製導武器的精確和它的有效作用,都是相對的,並不是絕對的。
製導武器還會不斷發展。反製導武器也會不斷發展。製導武器和反製導武器之間的競爭不會停止。原有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出現,又將促進新的武器的研究製造。應該看到這種必然的進步。
[我還想知道]
有一種巡航導彈,射程可達3000公裏,能在15~100米高的超低空飛行,連續做幾次90度急轉彎以避開非軍事目標,攻擊精度高,誤差可以控製在10米以內。
海灣戰爭中,高速反輻射導彈在敵方雷達關機後,自動轉向攻擊自己方麵正在工作的雷達。最嚴重的一起誤傷事件,是美國一架飛機發射的一枚“小牛”導彈,擊中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一輛步兵戰鬥車,當場炸死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