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會戰標誌著蘇德戰爭的轉折嗎?
“閃電戰”美夢的破滅,使德軍無力在蘇德戰場上發動全麵進攻,希特勒被迫采取重點進攻的戰略,他把眼光盯上了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的如意算盤是先奪取斯大林格勒,占據這個重要戰略要地和戰略物資基地,然後由此北進莫斯科,對莫斯科形成夾擊之勢。
為減輕斯大林格勒方麵的壓力,9月3日早晨,蘇聯第一集團軍發起了反攻,但是隻前進了幾公裏就受到德軍的有力阻擊而被迫停了下來。
德軍用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兵力有50多個師,他們擁有500輛坦克、1700門大炮和迫擊炮。在市區爭奪戰中,德軍在兵力和武器上是占優勢的。
很快,爭奪市區的激戰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德軍不顧一切,一步步向市中心逼近。蘇軍似乎有些支持不住了,兵力每時每刻在減少。但是由於蘇軍在斯大林格勒人民群眾的支援和配合下,戰鬥意誌無比堅強,隻要德軍一向前推進,就要受到頑強的阻擊並付出沉重的代價。
經過連續13天的戰鬥,德軍在9月25日占領了市南和市中心的部分地區,並且前進到伏爾加河河南,幾乎每一個渡口都被德軍強大的火力控製著,斯大林格勒變成了一個大戰場,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巷戰在這裏展開了。
而隨著時間的拖延,敵人的補給將越來越困難,惡劣的天氣也將給他們造成極大的困難。
10月中旬,當德軍的進攻陷於停頓之時,斯大林格勒前線各方麵軍接到命令,停止一切具有攻勢的作戰行動,命令中詳細地講述了如何安排冬季的防禦,如何構築工事、如何在支撐點儲備糧食、彈藥等。與此同時,蘇軍正在秘密地把部隊不斷調往準備實施突擊的方向。
1942年11月19日7時30分,隆隆的炮聲宣告了西南方麵軍和頓河方麵軍開始進攻德軍,從此揭開了蘇軍大反攻的序幕。
蘇軍於1943年1月10日以5000門大炮轟擊包圍圈內的德軍,隨後坦克和步兵發起迅猛的衝鋒。德軍由退卻變成了無命令的逃跑,沿途丟下成千上萬的屍體被風雪和炮灰所掩埋。不到6天,德軍的陣地又縮小了一半。
到1月25日,德軍被擊斃、擊傷和被俘者已超過了10萬人。蘇軍又把包圍圈縮小到南北長20公裏、東西寬3.5公裏的地段上。
2月2日,被圍德軍全部投降和被殲滅,曆時200天的斯大林格勒大會戰以蘇聯紅軍的英勇勝利而告終。斯大林格勒會戰標誌著蘇德戰爭的轉折,也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從此,蘇軍開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德軍則逐步走向滅亡。
[我還想知道]
朱可夫精心的準備,設計了整套“包圍打援”方案,不僅打退了前來支援的德軍,還將包圍的德軍壓縮在了更小的範圍之內。
1943提1月24日,德軍元帥保盧斯再次電請希特勒允許立即投降,但是他得到的答複仍然是“不許投降,要死守陣地,直到最後一兵、一卒、一槍、一彈。”
供空間戰使用的定向能武器由於
在研究中遇到了棘手問題而
不能很快投入使用嗎?
在未來的空間戰場上,還有一類令人刮目相看的武器,這就是定向能武器。
所謂定向能武器,是指利用強激光、強微波和高能粒子束攜帶的能量,產生高溫、電離、輻射等綜合效應,采取“束”的形式向一定方向發射,借以摧毀或損傷目標的武器。按照使用範圍和重點的不同,定向能武器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作為戰略武器使用,主要用來反導彈、反衛星;另一類作為戰術武器使用,主要用來破壞武器、各種探測器和對人進行攻擊,使人致盲和燒傷。作為空間戰武器使用的,重點是前一類。
開始的時候,人們把戰略定向能武器想得很厲害:第一,威力大。第二,速度快。它能以光速或接近光速前進,這大約是最快的火箭的40000倍。第三,隻對目標本身造成破壞,不像核武器那樣殃及周圍的物體。第四,發射時無後坐力,可迅速改變攻擊方向,並可多次使用。第五,正在研製的隱身武器,表麵塗有吸波材料,使用強微波武器對付它,可以收到“以毒攻毒”的奇效,等等。當然,在實際研究中,並不像預想得那麼簡單,遇到了許多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棘手的問題,如能源問題、發散問題、獎金問題等。所以,在短時期內,供空間戰使用的定向能武器,不可能投入實戰使用。不過,近距離、小功率的戰術定向能武器的應用,則早已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已經有過不少實際戰例了。
[我還想知道]
根據理論計算,要給定向能武器鑽個洞,需要上萬個像葛洲壩那樣的發電站提供能源。
目前對定向能武器是否經濟實用、攔截效果究竟如何等問題,很多人還持懷疑態度。
動能武器因技術難題很多還
處在研製和試驗階段嗎?
太空武器都攜帶有核或非核的爆炸裝置,它們靠爆炸效應殺傷太空目標。由於核爆炸有多種效應,在摧毀敵方目標的同時,給己方部署在太空軌道上的武器裝備也帶來危害,如其核輻射和電磁脈衝使軍用航天器的電子線路失靈,指揮通信中斷等。與此同時,將核裝置部署在太空,就如同懸在地球上空的一枚枚核彈,一旦失控,對地球也是大的禍害,所以國際上早就達成了禁止在太空部署核武器的協議。就是攜帶常規爆炸裝置的太空武器,在技術結構上也相當複雜。為避免太空武器在這些方麵給人類所帶來的困擾,一種非爆炸性的“冷殺手”——動能武器,將會出現在空間戰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