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蟲和害蟲的劃分是要看對人的衣食住行有無害處嗎?
自然界的昆蟲共有100多萬種。它們是呼吸空氣的動物,有6條帶關節的腿和一副在體外很硬的骨骼,軀幹分成三個部分:頭、胸部和腹部。頭部長有一對觸角和一張適合於吃特殊食物的專門的嘴巴,胸部長著腿和翅膀,腹部裏有腸和生殖器官。昆蟲屬於被稱為節肢動物的群係,它不包括蜘蛛、蜈蚣和蟹在內。
昆蟲有益蟲也有害蟲。昆蟲益、害的劃分沒有固定的標準。如果對人的衣食住行有益,我們就叫它益蟲,像可以傳粉的蜜蜂,可以吐絲的蠶,能捕食蚊、蒼蠅的蜘蛛、蜻蜓等。
如果對人的衣食住行有害,我們就叫它害蟲,像毀壞莊稼的蟲子,傳播疾病的蚊子、蒼蠅等。害蟲的特點是種類少、數量多、繁殖能力強,它們的害處就是破壞了生態平衡。但也有些昆蟲對人類有益也有害,對於這些我們是無法明確劃分益或者是害的。
[我還想知道]
蜘蛛不是昆蟲。因為昆蟲隻有三對足,而蜘蛛有四對足;昆蟲的身體分三部分,而蜘蛛的身體隻有兩部分,因為蜘蛛的頭和胸合為一部分了。
蜘蛛有八隻眼睛。不過,它們的眼睛都是近視眼。
魚類跑到陸地上是鰭進化成腳的緣故嗎?
海洋是地球上生命的搖籃。在35億年前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魚類。那時,剛出現不久的植物大都生長在水邊。它們的葉子落到水裏腐爛發臭時,就會消耗掉水裏大量的氧氣,魚類因此而經常感到呼吸困難。不僅如此,由於當時的氣候特別幹旱,很多池塘和河流到了旱季水會幹涸。魚類沒有水就死掉了。但是,也有一些有“特異功能”的魚,比如泥鰍和幾種鯰魚能用腸子呼吸,肺魚有像肺一樣的鰾,總鰭魚類也能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
當水裏嚴重缺氧或幹涸的時候,這些魚試著去尋找新的生存空間,於是便爬到陸地上來。這時它們才發現光有能呼吸空氣的本領還不行,在陸地上行走可比在水裏遊泳難多了。它們隻好用自己的胸鰭和腹鰭充作四肢,艱難地移動著。這中間的總鰭魚有天生的優勢:它們偶鰭上的肌肉極其發達,支撐起身體不太費勁;鰭裏的骨骼分節,便於運動。總鰭魚在不斷地爬行中使鰭裏的骨骼變得粗大有力,越長越像腳,而且還長出了趾;骨架變得更結實;肺也更好用了,就變成既能在水裏又能在陸地上生活的兩棲類。最早的兩棲類是魚石螈。
[我還想知道]
所有兩棲動物都是“冷血”的,也就是說它們的體溫能隨環境而改變。
每到春天,許多兩棲類動物都從它們冬眠地遷移到至少5千米遠的池塘、小溪去繁殖。為了尋路,它們通常會借助於熟悉的界標、氣味,太陽的位置和地球的磁場。
魚產很多卵是為了延續後代嗎?
一條鮭魚能產3000粒卵,多得用雙手都捧不過來,可是它在魚類中還算產卵很少的。
魚類產這麼多卵為的是能延續後代不絕種。魚類中隻有極少數是胎生的,即由大魚直接生出小魚來,生出的小魚雖然數量不多,比如故唇鯊,一次隻能生10多條小魚,但是能存活下來的多。卵生的魚就不同了,它們絕大多數都不懂得護卵,都是產完卵就走了。由於沒有父母的保護,卵存活下來是困難的,即便孵出了小魚,也會遭到很多危險,所以這麼多卵沒有多少能長成大魚。拿“產卵大王”翻車魚來說吧,雖然雌魚產下約3億枚卵,便好多卵會被其他魚吞食掉。孵化成小魚的,在驚濤駭浪的茫茫大海中,到處都是敵人,能活下來的也聊聊無幾。加上翻車魚行動遲緩,隻是在海麵上隨波隨浪地漂來漂去,自衛能力差,在海洋中很難生存下來。連各國的自然博物館都不容易弄到翻車魚的標本呢!
[我還想知道]
翻車魚的模樣很滑稽,整個身體看起來沒有後半部,隻有頭部,像被誰砍去一刀。
電鰩具有巨大的、能產生電力的器官。它們位於頭部的兩側,能夠放出200瓦的電力,足以擊暈獵物和嚇退捕食者。
魚類聽聲音要靠內耳和側線嗎?
魚沒有貓和狗那樣明顯的耳朵,可它能聽到聲音,你說奇怪不?
原來魚的耳朵藏在頭骨裏。人的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而魚隻有內耳,裏麵有一塊叫耳石的骨頭。耳石除了有聽聲音的用途外,還可以用來保持身體平衡。盡管魚耳朵的構造十分簡單,但由於水中的聲音不像地麵上那麼嘈雜,魚還是能敏銳地聽到從水中各處傳來的聲音。
魚類除了耳朵外,還有一個能感覺到振動和聲音的器官叫側線。它是魚身體兩側的那一排小孔,由腦後方一直延伸到尾部。側線的小孔裏有感覺神經,如果有其他生物遊過來,水會發生振動,感覺神經就將振動的信息立刻傳給大腦,魚就知道了水裏的動靜。側線對水流和水壓的變化也非常敏感,所以魚即使在亂石中穿梭,也不會有絲毫損傷。側線還能感覺到魚耳聽不到的一些聲音。魚聽遠處的聲音利用內耳,聽近處的聲音時就使用側線。
[我還想知道]
海豚和鯨不是用眼睛,而是用耳朵來辨方向。它們在運動時,會不斷地發出聲音。聲音在水中傳播,當遇到某一固態物體時,會反射回來。通過這回聲,海豚和鯨就可以知道前方有沒有東西存在。
射水魚是水中的神射手。當它發現有小昆蟲落在靠近水麵的植物上時,它就射出一束水柱,擊中昆蟲,昆蟲落到水麵上,射水魚就可以飽嚐美味了。
魚身上有鱗是為了保護身體嗎?
幾乎所有的魚都有鱗。魚鱗很像古代士兵身上披的鎧甲,可以起到保護身體的作用。魚在遊動時,因為有鱗,即使碰到石塊的棱角上也不會造成多大傷害。
除了魚鱗能起保護作用之外,魚的皮膚上有一種粘液細胞,這種細胞很小,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粘液細胞能不斷分泌粘液。這些粘液布滿全身之後,可以減少魚的身體在水中的摩擦,使魚遊得更方便、敏捷,同時也可以保護它不受寄生物、黴菌、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的侵害。
[我還想知道]
魚類的鱗片有四種基本類型。多數硬骨魚的鱗片是骨鱗,一部分重疊,呈覆瓦狀排列在表皮下麵。鯊魚類的鱗片是盾鱗,它們像牙齒狀結構嵌在皮膚裏。控棘魚類有四層齒鱗而長吻硬鱗魚長有鑽石狀的硬磷。像鯰魚等一些魚根本就沒有鱗。
魚類主要有三種類型:硬骨類、軟骨類、無齶類。
魚鰭的作用是配合身體運動嗎?
魚要靠著幾種鰭的配合,才能進退自如,隨心所欲地遊來遊去。魚鰭分為胸鰭、腹鰭、背鰭、臀鰭和尾鰭。
背鰭和臀鰭起平衡作用。胸鰭可以幫助變換方向,起刹車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幫助遊泳。腹鰭用來幫助胸鰭起製動作用。魚遊泳時左右擺動身體,拉緊體側肌肉做S形運動,撥水向後使身體向前運動。尾鰭的作用就是配合身體的運動,提供向前的推動力。
為了逃脫捕食者,飛魚能飛快地擺動尾鰭而遊出水麵,然後利用胸鰭在高達50米的波浪上滑翔。
[我還想知道]
所有的魚都靠推動水來遊泳,但它們用的方法不同。鯊魚或狗鯊遊動時,它們靠彎曲的脊椎骨來擺動水。
海馬沒有尾鰭,靠擺動背上的鰭來遊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