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蟲和害蟲的劃分是要看對人的衣食住行有無害處嗎?(2 / 3)

魚鰾的作用是使魚自由上浮和下沉嗎?

魚鰾連在消化管的後麵,是個細長的葫蘆狀氣囊,裏麵裝有的空氣與喉嚨相通。魚鰾壁具有一定的彈性,可以自由伸縮,變大變小。魚鰾收縮,裏麵的空氣減少,魚的比重加大,魚就向下沉;相反,魚鰾膨脹,裏麵的空氣增多,魚的比重變小,魚就向上浮。

有一種很古老的肺魚,現在隻有在澳大利亞、南美洲和非洲才能見到它們。肺魚的鰾很發達,壁上布滿了毛細血管,能夠像肺一樣用來呼吸,所以人們才給了它們“肺魚”的美稱。當肺魚居住的池塘在旱季幹涸時,它會鑽進泥土中度過炎熱的夏天,當雨季到來時池塘充滿了水,肺魚又重新回到水裏生活。

[我還想知道]

非洲肺魚有很發達的肺部,沒有水時可以呼吸空氣。它的鰭能像腳一樣支撐著身體。

鯊魚身體裏沒有防止魚體下沉的鰾。鯊魚是靠巨大的胸鰭產生浮力,這也有助於削弱尾鰭上葉產生下沉的力。其它部位,如輕的軟骨骨架和巨大的油脂肝髒都有助於增加浮力。

魚在水裏呼吸是利用腮嗎?

魚同我們人類一樣,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離開氧氣便無法生存。人類用肺呼吸,而魚用鰓呼吸。

魚生活在水裏,我們隻見它們在水中悠閑地遊來遊去,不時地張開嘴喝幾口水,並沒有跑到水麵上來呼吸空氣,那它們是怎樣吸取氧氣的呢?原來魚的鰓裏麵有很多密密麻麻的毛細血管,魚在水中張大嘴巴並不是在喝水,而是在呼吸。原來不僅空氣中有氧氣,水裏也溶解有氧氣。水從魚嘴裏進去後沒進到肚子裏,而是經過鰓又流出去。水流過鰓的時候,水裏的氧氣進到毛細血管裏,順著血管流到全身各個部位;身體內的二氧化碳也是順著血管排出體外的。魚就是這樣靠著鰓在水中不停地呼吸而生存。

魚的腮隻能吸取溶解在水中的氧,不能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因此大多數魚離開水就會因缺氧而憋死。當然,也有些魚有“特異功能”,它們除了鰓以外,還有能直接呼吸空氣的器官,它們後來進化為兩棲動物。

[我還想知道]

跳跳魚大部分的時間都生活在泥地上。當它們在陸地上時,它們能夠在嘴和鰓中保持一定的水分,進行呼吸。

生活在歐洲的鱔魚,在陸地上時,可以通過皮膚進行呼吸。

飛魚的“飛”其實是滑翔嗎?

小朋友肯定聽說過有一種會飛的魚——飛魚。它們在海洋中遇到凶猛的金槍魚和箭魚追捕時,就會奮力跳出水麵,“飛”向空中,逃避敵害。

其實,飛魚並不會飛,它是像滑翔機一樣在空中滑翔。飛魚在滑翔之前要高速遊泳,胸鰭和腹鰭緊貼在身體兩側,尾鰭劇烈擺動,使身體躍出水麵。一離開水麵,飛魚的兩個特別大的胸鰭就像鳥的翅膀一樣展開,在空中迎著氣流向前滑翔,能滑行100多米。飛魚落下時,是尾巴先入水,如果需要繼續起飛,就在身體沒全入水之前,拚命用尾巴打水,得以重新躍出水麵。這樣,飛魚就可以連續滑翔了。

所以說飛魚並不是真的飛,而是滑翔,它滑翔的速度和距離都與風有很大關係。

[我還想知道]

鰩魚通過拍打像翅膀一樣寬廣的胸鰭在海水中“飛翔”。

扁鯊巨大的胸鰭使它飛起來像鰩,但它遊動起來卻是像鯊魚一樣擺動尾鰭推動自己向前。

小海馬是海馬爸爸生養的嗎?

許多人因經常看到小海馬從海馬爸爸的肚子裏鑽出來,就誤認為小海馬是海馬爸爸生的呢。

其實海馬繁殖後代的方式很奇特,海馬爸爸腹部有個皮口袋,海馬媽媽把卵產在這個皮口袋裏。卵受精後,經過40~50天,就孵出小海馬來。剛生出來的小海馬隻有2厘米,等它們長成後,才戀戀不舍地離開爸爸的“育兒袋”開始新的生活。小海馬在爸爸的皮口袋裏十分安全,不用擔心凶惡“敵人”的襲擊。

海馬的頭像馬,尾巴像大象的鼻子,背鰭像漂亮的扇子,它們遊泳時,身體直立,用扇子一樣的背鰭劃水前進,速度不快,有時也靠尾部一屈一伸地彈跳著前進。海馬休息時,經常將尾巴纏繞在海藻上。當小蝦等撞上來時,就會被它們毫不客氣地吞下去。

[我還想知道]

當雄海馬肚囊中的受精卵準備孵化時,雄海馬的身體便開始痙攣,然後孵化出的幼仔會“砰”地一聲衝出袋囊,一批5個左右。

雌麗麗魚會把卵和幼仔含在嘴裏或咽喉處,讓它們在那裏獲取含氧豐富的水。它們偶爾也會將幼仔從嘴裏吹出來,給自己和幼仔一個進食的機會。

魚將吸盤貼在魚身或船底作“免費旅行家”嗎?

在我國沿海一帶,有一種魚,它身體細長,圓柱形,頭小,前半身扁平,背上有吸盤。當它要遠遊旅行時,就利用頭上的吸盤將自己牢牢地貼附在鯊魚、鯨、海豚或大海龜的身上,甚至還可以貼附在船底上,無論大魚如何抖動身體,它都不會掉下來,因為鯽魚吸盤有極強的吸附力,要拉下它,需要幾十公斤的力量才行。

魚不光自己可以隨大魚四處觀光遊覽,還可為漁民捕魚提供線索。海上漁民常常用繩子拴在魚尾部來捕魚。當魚遇到其他魚類時,便會箭似地遊過去,把它吸住,漁民乘機迅速收繩子,一條被魚吸住的大魚便成了漁民的戰利品。

[我還想知道]

有些動物旅行的路程比較短。許多生活在濱海的小動物,像蟲戚,每天旅行不到一米。它們隨潮漲潮落覓食,漲潮時,蟲戚隨之移動;落潮時,它們又回到原來的起點。

鯨在一生中旅行的距離比其它任何動物都長。例如白鯨,每年都要進行一次18萬千米的旅行,曆時3個月。

鮭魚遊回故鄉是為了產卵嗎?

大部分魚兒都會從一個地方旅行到另一個地方。它們這樣做是為了躲避嚴冬和幹旱或為了繁殖後代。鮭魚的洄遊就是其中的一種。

鮭魚是在北方的河流裏孵化成小魚的,我國黑龍江和烏蘇裏江產的大馬哈魚就是鮭魚的一種。鮭魚很小的時候就遊向大海,等到它們長成大魚,到了該產卵的時候,就一定要回到江河上遊產卵。不論路途多麼遙遠,途中有多少瀑布和急流險灘,它們都拚命地向回遊,一路上不吃,也不休,一定要到自己的出生地去繁殖下一代。

回到故鄉後,鮭魚快活極了,它們顧不上休息,立刻在河底選好一塊有細沙和礫石的地方,準備產卵。雌魚猛烈地扭動身體,用腹鰭和尾鰭將石頭掃開,扒出一個坑來,在裏麵產卵,雄魚注上精液,然後雌魚還要用尾鰭把砂礫蓋在卵上,守在旁邊看護。由於鮭魚一路上過度疲勞,一般等不到自己的小寶寶出世,它們的生命就結束了。

[我還想知道]

歐洲鰻魚居住在北美和歐洲的河裏,但它們並不在那裏繁殖。它們旅行長達5000千米,到位於北大西洋西岸的馬尾藻海的深水區去產卵。成長中的鰻魚要花費約3年的時間遊回到北美或歐洲的河裏覓食。

生活在西伯利亞深水中的龍蝦,遷徙時可以組成有50餘種動物參加的隊伍,然後敏捷地遊過海底。

有些深海魚會發光是由於具有發光器嗎?

神話裏都說海底有一座很美麗的“水晶宮”,實際上在很深很深的海裏,陽光是照射不進去的,那裏又寒冷又黑暗。但對眾多種類的生物來說,卻是它們的家園。大群大群不常見的、模樣有點奇怪的生物,在黑暗的海洋深處四處遊蕩,遊蕩時還帶盞“小燈籠”,也就是發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