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水圈)
地球表麵各種水體共同組成的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地球上的水呈液態、固態和氣態三種形式。形成了海洋、河流、湖泊、沼澤、冰川、地下水、大氣水等多種形態,水圈的質量隻占地球質量的萬分之四,但卻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水圈總體積約為145億立方千米,其中海洋水占965%,陸地水占35%,大氣水占0001%,目前人類對水的利用主要限於地下淡水、湖泊沼澤、河流中的淡水。
暖流
水溫高於所流經海區溫度的洋流。暖流一般為從低緯度海區流向高緯度海區的洋流。暖流對沿途氣候有增溫增濕作用。
寒流
水溫低於所流經海區溫度的洋流。寒流一般為從高緯度海區流向低緯度海區的洋流。寒流對沿途氣候有降溫降濕作用。
河流水文
河流的流量、水位、水深、流速、含沙量、水溫、冰況、冰淩、水量季節變化及水的成分等的總稱。河流水文受流域內氣候、地形、土壤、植被影響很大。
水係
指河流所具有的特殊排水係統,顯示河流間的空間聯係。一條較大的河流與其大大小小的支流及相連通的湖泊共同構成一個水係,一般以幹流的名稱來命名水係名稱,影響水係的因素以侵蝕不均形成高低不平的地表為主要因素。按照幹支流平麵形態的不同,可將水係分為以下10種類型:枝狀水係、羽狀水係、交織水係、平行水係、輻射水係、向心水係、環狀水係、格狀水係、斷續水係和紊亂水係。一條河往往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水係類型組成。
分水嶺
指河流的分水地帶。一般為地勢較高的山地或高地,將兩條河或兩個流域分開。
汛期
河流流量大,水位高的時期。按形成汛期的時間和作用不同,可分為春汛、夏汛、秋汛、淩汛、潮汛等。
冰川
指在極地或高山地區沿地麵傾斜方向移動的巨大冰塊。冰川移動速度很慢,多年隻有幾十米,快的可達幾百米。冰川的形成大致經過三個階段:沉積、粒雪化、成冰作用。在不同的地形和氣候條件下,可形成不同冰川類型:大陸冰川、山嶽冰川。目前全世界冰川總麵積約1600萬平方千米,冰川水的儲量約2400萬立方千米,約合地球淡水儲量的687%,有“固體水庫”之稱。
雪線
指永久積雪區的下限。也即高山區和高緯度的永久積雪區與季節性積雪區之間的界限。雪線高度受溫度影響,故溫度越低雪線愈高,此外,雪線還受降水量、輻射及地形等影響。同一座山上的雪線,向陽坡高於背陽坡,背風坡高於迎風坡,如喜馬拉雅山南坡雪線在4900米,而北坡雪線在5600米處,高加索山南坡雪線2900米,北坡3000米。世界上雪線最高的地方在回歸幹燥帶,而不在赤道雨林地帶,就是因為赤道地帶降水量多,雲量較多,日照輻射較少,而回歸幹燥帶降水少,日照強。雪線有永久雪線、冬天雪線、氣候雪線和地形雪線等類型。
地下水
所有地表以下的水的通稱。地下水的來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大氣降水降落到地麵上,通過滲透到地下土壤、岩石中,形成地下水。此外,冰雪融水、河湖水、水庫水、原生水等也能滲透到地表以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包括地下淡水和地下鹹水,地下淡水是重要的水資源,在幹旱地區是人們用水的主要來源。
溫泉
泉水溫度高於當地年平均氣溫的泉,稱溫泉。一般認為溫度應超過40℃,在我國華北地區超過15℃,華南地區超過25℃的也稱為溫泉,在地下水源深處或火山地區常有溫泉流出。其成因有兩種:一是埋藏比較深的地下水,由於地熱的影響,溫度較高。二是在距火山較近的地下水,因岩漿活動水溫增高。
內陸河
也稱內流河,是指不能流入海洋,隻能流入內陸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如我國的塔裏木河。
湖盆
陸地上的蓄水窪地,湖盆積水而成為湖泊。
湖泊
內陸水若不能直接和海洋相流通,則稱為湖泊。湖泊廣而不長,與內陸河道不同。具有調蓄水量、發展航運、養殖、灌溉等功效。
水庫
人們利用河流通過的盆地或山間寬闊的穀地,在河穀狹窄處築壩蓄水,建成水庫,具有湖泊的特征,又稱“人工湖”。可用於蓄水、發電、灌溉、養殖等。
水文
見“河流水文”條。
土壤
地球表麵疏鬆的一層,由岩石風化而來,含有空氣、水分及腐殖質,並且有微生物活躍於其中並能為植物生長供給其養分。自然土壤主要受生物、氣候、地質、地形、土壤年齡等要素綜合作用而形成。農業土壤是在自然土壤上加上人為長期耕作進一步發育而形成。土壤是自然界中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腐殖質
土壤有機質的一種,是礦物質中分解完全的有機質部分,是一種黑色膠黏物質。原為動植物遺體,經土壤中細菌酵素分解而成,性質穩定,腐殖質本身含有多種養分,能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性,並能緩解土壤的酸、堿度成分,有利於微生物活動,促進農作物的生長。
鹽堿地
指鹽土和堿土兼有的地區,鹽土中含大量可溶性鹽類,以氯化鈉和硫酸鈉為主,對農作物生長有極大害處。堿土含碳酸納較多,呈強堿性反應。鹽堿土一般分布在地勢低窪、降水較少、地下水位較高的低地,湖邊或衝積扇下部邊緣,以及沿海地帶。這些地方一般屬半濕潤、半幹旱地區。形成原因是:地下水中的可溶性鹽分沿土壤毛細管上升到地表後,水分蒸發,鹽分則留在土壤表層。因降水少,不能很好地稀釋、衝刷地表而形成鹽堿地。改良辦法是通過排水衝洗,或施用有機肥,如石膏等。
凍土
溫度在0℃或0℃以下的冰凍土。凍土按其存在時間長短,可分為季節凍土、隔年凍土和多年凍土。
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包括地殼上層、大氣圈下部和整個水圈。生物圈的範圍約從地麵以上15千米的高空到大洋水麵以下10千米深處。但生物密集的地帶當屬地麵以上100米到水麵以下200米這一薄層中,這是生物圈的核心圈層。生物圈由自然界中的大氣、水、土壤、岩石、光、熱等非生物因素及一切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組成。生物圈是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場所,是地球所有圈層中最活躍的一個圈層。
地理環境
構成地表各種條件的地理要素的總稱。包括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地理因素。人工環境指經過人工改造的,包括經濟、交通、聚落、人口、政治等人文地理因素。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改變著地理環境。
自然環境
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光、熱等自然地理因素的總和稱為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
生物群落
指生活在一定區域內的、相互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各種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環境的有規律的組合。整個地球上的生物圈是一個最大的生物群落。細分可分為動物群落、植物群落、微生物群落。各個群落中又可分出很小的群落,每個生物群落都有各自的特色,其中以植物群落特色尤為顯著。
緯度地帶性
在地球上沿緯線方向(東西),自然地理現象呈一定寬度延伸,並按南北方向更替,這種分布規律稱為緯度地帶性。緯度地帶性的形成是由於太陽輻射因地球的球狀而分布不均產生的。太陽高度角隨緯度而不同,緯度高的,太陽輻射吸收少,緯度低的,對太陽輻射吸收多。熱量條件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從而導致氣候、水文、生物、植被、光、熱等自然現象依緯度作有規律的變化。緯度地帶性的變化以熱量為基礎。
經度地帶性
在地球上沿經線方向(南北),自然地理現象呈東西更替分布,這種分布規律稱為經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的產生主要是由海陸分布造成的。近海陸地,氣候溫潤,遠離海洋的陸地,則氣候幹旱,此外,經度地帶性還受洋流、地形等因素影響,經度地帶性的形成是以降水為基礎的。
生態平衡
生態係統發展到成熟階段時,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即生態係統中生產、消費、分解處於相對平衡狀態中。而且,這種平衡還表現在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生存環境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動態的平衡。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是人類生存的需要,一旦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將會給生物及其生存環境造成難以預計的破壞。
植被
是全球或一定區域範圍內生活的植物和植物群落的總稱。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不同的植被,植被的不同分布主要與氣溫、日照、風、濕度、土壤等有關。
草原
是在半幹旱條件下,由旱生或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組成的植被類型。根據水熱組合的差異,可形成不同的草原類型: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甸草原。
自然帶
各地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所構成的複雜的自然綜合體。自然帶是由氣候、植被、土壤等要素綜合作用形成的,由於各地區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的不同,導致各地區的熱量、水分組合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土壤類型,這些類型的不同組合形態,在地球上呈一定寬度的帶狀分布。在兩個自然帶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但通常存在一個過渡的地帶。自然帶的名稱以氣候、植被為標誌,全球從低緯到高緯存在著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草原帶、極地冰原帶。
亞洲
全稱亞細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麵積約4400萬平方公裏,幾乎占全世界陸地麵積的1/3,人口約有30多億(不包括前蘇聯之亞洲部分),約占世界人口58%,居民以黃色人種為主,次之為白人,再次為黑色人。
亞洲地勢起伏很大,以高原山地為主,約占全洲3/4,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中部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向西有伊朗高原,向南有德幹高原,向北有蒙古高原。有許多著名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興都庫什山脈等。平原則分布在大陸外圍各大河的中、下遊地區。主要平原有: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以及恒河、印度河平原等等。亞洲還是世界上大河最多的洲,它們多發源於中部山地和高原,呈放射狀分流。向東流入太平洋的有:黑龍江、黃河、長江、湄公河(瀾滄江);向南注入印度洋的有薩爾溫江(怒江)、恒河、印度河;向北注入北冰洋的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還有許多有名內陸河:塔裏木河、阿姆河、錫爾河等,位於亞歐兩洲之間的裏海是世界第一大湖,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最深處達1620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由於亞洲地域廣闊,跨緯度和經度都很大,又因各地地形及離海遠近差異很大,所以氣候複雜多樣,除了溫帶海洋性氣候外,幾乎具有世界上各種類型氣候,全洲氣候以溫帶氣候為主,氣候的大陸性較強,亞洲東部南部以季風氣候顯著。
亞洲礦物種類多,儲量大,森林與水力資源亦很豐富,農產品包括稻米、小麥、棉花、大豆、茶葉、蠶絲、黃麻、天然橡膠、椰子、油棕、胡椒、金雞納樹、椰棗等。日本海、黃海、東海還是世界著名的漁場。
東亞
包括中國、韓國、日本、朝鮮、蒙古。
朝鮮半島多山,北部東部地勢高亢,向西向南低緩,平原占半島土地1/5,北部山地以蓋馬高原為中心,東部的太白山脈貼日本海海岸蜿蜒,矗立的金剛山是朝鮮有名的風景區。
朝鮮氣候屬東亞溫帶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性質。北部大陸性明顯,向南則海洋性顯著。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多集中於4—9月,北部水稻一年一熟,而南部可一年兩熟。朝鮮的森林覆蓋率居世界前列,達國土的75%以上。朝鮮半島礦物豐富,菱鎂礦、鎢礦、石墨儲量居世界前列,水力資源亦很充沛。
朝鮮的重工業比較發達,工業區主要集中在平壤和南浦之間的大同江下遊地區和東北部沿海地區,平壤——南浦工業區北部是朝鮮最大的無煙煤生產基地,南麵鐵礦也很豐富,東北沿海工業區主要是由一些深水不凍港組成,清津是全國最大的鋼鐵基地,又是機械化工中心之一,金策以生產鋼、鋼材為主。農業已實現水利化、電氣化、機械化和化學化,水稻是主要作物,朝鮮的蘋果很有名。
韓國的農業較發達,耕地占全國麵積1/4,主要種植水稻。
韓國工業以石油化工、機械、造船、電子為主,工業主要分布在漢城——仁川。
日本是一個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大島構成其主體。
在地質時期,日本列島褶皺、斷裂等作用十分強烈,再加上侵蝕切割作用,因而全境以山地為主,平原麵積很小,關東平原是全國最大平原,80%人口居住於此,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國家之一。日本還遍布火山,富士山就是著名的一個,與火山活動有關的地震也在日本經常發生。日本氣候屬東亞季風,但受海洋影響較大,具有海洋性特征,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平均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而且,東西兩岸氣候也略有差別。
日本的森林覆蓋全國2/3,北部水力資源豐富,有廣大漁場,硫碘儲量居世界首位。
日本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機械、造船、化工等等,日本工業對外依賴性很大,工業區集中在東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狹小地區。
水稻是日本最主要的農作物,蠶絲、茶葉、水產品是日本主要物產。
東南亞
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有11個國家和地區,處於亞洲、大洋洲、印度洋、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馬六甲海峽則是通過這個路口的咽喉。居民多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華僑在東南亞分布很廣。東南亞地形崎嶇,多為山地。東南亞處於熱帶,氣候可分為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兩大類。
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蕉麻、金雞納樹的最大產地,同時是世界上重要水稻產區。礦產主要有錫、石油、砂礦,砂產量占世界上一半以上。馬來西亞的錫產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石油主要分布在蘇門答臘島東部、加裏曼丹島北部、緬甸中部南部,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最大石油生產國、輸出國。
南亞
位於亞洲南部,從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和中部的南側向南到印度洋之間廣大地區,包括尼泊爾、錫金、不丹和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斯裏蘭卡和馬爾代夫。地形可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南側的部分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南部是德幹高原。南亞有三大河流:印度河、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南亞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吹東北季風時期為旱季,每年6—9月吹西南季風。南亞各地的降水量相差很大,一般地說,迎風坡降水豐沛,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年降水量有11000毫米,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方之一;南亞西北部,由於西南季風吹不到,降水稀少,加上古代原始森林遭到破壞,地麵缺乏植被保護,所以氣候幹燥形成塔爾沙漠。
西亞
又稱西南亞,它是指東起阿富汗西迄土耳其的西部地區,包括17個國家。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除阿富汗、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塞浦路斯王國以外都是阿拉伯國家。西亞地處於亞非歐三洲交界地帶,介於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裏海和黑海之間,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交通要道,有“五海三洲之地”稱謂。西亞地形包括三大洲高原和一片低地:北部由年輕的褶皺山地圍成的伊朗高原和安納托利亞高原,南部是古老的阿拉伯高原,中間是肥沃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亞周圍雖有五海,但因地處亞歐非三大洲之間,大部分地區又是高山環繞著的高原,海洋上的濕潤空氣為高山所阻,到了內陸已是強弩之末,再加上副熱帶高氣壓的影響,所以西亞廣大地區氣候幹燥,這是西亞氣候總特征。西亞各地降水量差別很大,西部地中海沿岸,年降水量為500—1000mm,並多在冬季屬地中海式氣候;東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區夏季,氣溫高,除山地雨雪較多外,年降水量在200mm左右。
西亞是世界上石油藏量最多的地區,占世界總儲量2/3左右,產量占世界1/3,輸出量占世界2/3。
遠東和中東
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根據距離歐洲遠近對亞洲各地區分別稱為遠東、中東、近東。
遠東一般指亞洲最東部地區而言,包括中國、朝鮮、日本和前蘇聯太平洋沿岸;中東:通常把西亞和北非的埃及統稱為中東,中東通常包括埃及、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約旦、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爾、阿聯酋、阿曼、南也門和北也門、土耳其、塞浦路斯、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國家和地區(但也有不把阿富汗包括在中東之內)。
亞歐大陸
又稱為歐亞大陸,在地球上的大陸中,以亞歐大陸麵積為最大,約有5072萬平方公裏,占世界大陸麵積363%。
日本海
太平洋的邊緣海,介於亞歐大陸同日本群島之間。東北經宇穀韃靼海峽通鄂霍次克海,東以清津海峽通太平洋,南經朝鮮海峽,連接東海。麵積101萬平方公裏,東部有暖流北上,西部有寒流南下,鹽度約為335‰,是鯡魚、大馬哈魚、鱒魚、海帶等水產著名產地。重要港口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清津、元山、釜山、下關、北九州等。
世界屋脊
位於我國西南的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巍峨突出,雄居亞洲中部高原。山地高原峻峭遼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雪山連綿,冰川廣布,為亞洲眾多大河的源地和大山會結地區。
富士山
位於日本本州島中南部,東京以西80公裏處,海拔3776米。山體呈圓錐形,山頂常年積雪,附近有溫泉、瀑布,北有富士五湖,湖光山色,風景優美,是日本著名旅遊勝地,是座活火山,被日本人尊為聖山。
大洋洲
介於亞洲、南極洲之間,麵臨印度洋,東西同美洲遙望,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南北二島,新幾內亞島,以及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三大群島,總麵積900萬平方公裏,人口約2400萬。
地形分為大陸和島嶼兩部分。澳大利亞大陸,可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部為山地,自北向南縱貫有大分水嶺,新英格蘭山脈和澳大利亞山脈,海拔在800—1000米。中部是平原,海拔不足200米,地勢最低處為埃爾湖,低於海平麵12米。西部是低矮高原,海拔200—1000米,占大陸1/2。
除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外,太平洋上諸島嶼大部分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屬熱帶海洋性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在20℃—28℃之間。
澳大利亞大陸位於南緯11°—39°之間,大部分處在副熱帶高氣壓控製下,東部又有山脈阻擋,太平洋水汽不能深入,因此內陸氣候炎熱幹燥,沙漠、半沙漠廣布。
因緯度、地形、大氣環流等因素影響,又因為西岸有寒流經過,因而大陸的降水分布,從東、南、北三麵沿海向內陸呈半環狀遞減,氣候類型和植被物帶也呈半球狀分布。
澳大利亞有許多獨特的動植物,如袋鼠、桉樹等。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金、天然氣、石油、鈾等,新喀裏多尼亞的鎳儲量居世界首位。
非洲
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西臨大西洋,東靠印度洋,東北以蘇伊士運河、紅海與亞洲相鄰,全洲麵積3020萬平方公裏,約占全球陸地麵積1/5。
非洲地形比較平坦,明顯的山脈局限於南北兩端,整個大地基本上是一個遼闊的高原,有“高原大陸”之稱,這塊大高原東南部較高,一般在千米以上,被稱為“高非洲”。西北部較低,被稱為“低非洲”。高非洲有“非洲屋脊”之稱。埃塞俄比亞熔岩高原,其南為東非高原,再往南則為全洲最遼闊的南非高原,在高非洲這個高原上,從南向北延伸有兩條大裂穀,其東支直到紅海亞丁灣,並深入亞洲,即世界上最長裂穀帶——東非大裂穀,全長6000公裏,是火山與地震活動頻繁地帶,亦是湖泊集中分布地區,其中有世界第二深水湖坦噶尼喀湖、非洲最大湖泊維多利亞湖和非洲最高峰乞力馬紮羅山。高非洲上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南非高原是世界上最大黃金、金剛石、鈷、鉻、鈉的蘊藏地。低非洲除西北角的阿特拉斯山脈及內地一些零散高原外,地麵廣闊平坦。阿特拉斯山地是重要的磷、鐵、銅、鋅、錳的富集地,另一個礦藏富集地則是幾內亞灣沿岸一帶。非洲河流分屬於尼羅河、剛果河、尼日爾河、讚比西河四大水係,共同特點是航運不利,水力資源豐富。剛果河是世界上水能儲量最大河流之一,尼羅河中上遊有很多水電站,它的重要作用還在於灌溉,特別是在所流經的北非的遼闊幹旱草原和沙漠地區,發展了舉世聞名的灌溉農業,是非洲著名的糧棉產地。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全洲3/4在南北回歸線之間,洲內水分條件差異很大,赤道線雨量最多,向南北回歸線遞減,回歸線附近雨量最少,再往南北又有增加。由於赤道橫貫非洲中部,南北所跨緯度大體相當,所以氣候呈緯度地帶性,通常分為: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沙漠帶和地中海氣候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