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年代(1 / 3)

地質年代

一個地質單位或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又稱“地質時代”。一般有相對地質年代與絕對地質年代之分。相對地質年代是根據古生物的演進及岩層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殼曆史劃分為若幹階段,表示地殼岩層及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地質曆史的分期及地殼發展的階段。絕對地質年代指已測出地層從形成到現在的時間長度,以年為單位,根據岩石中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物質含量加以測定。

地層係統中不同岩層的特性,劃定了相應的地質年代。地質年代是連續的,地質工作者按年代順序,建立了現在通用的地質年代表。

太古代

地質年代中最古老的一個代,距今約36億年至25億年,屬隱生宙。這一時期地球上海洋分布廣泛,沒有形成大片的陸地,隻有一些島嶼和小塊陸地,火山活動頻繁。太古代後期,海洋中出現了原始的生命體,原始細菌——最低等原始生命產生。這一時期是形成鐵礦的重要年代。

元古代

地質年代中第二古老的代。距今約25億年至57億年。屬隱生宙。這一時期地殼運動劇烈,出現了大片陸地,海洋麵積有所減少。地層多為較淺的變質岩,也有一部分未經變質的沉積岩,含有豐富的鐵、銅礦。元古代生命活動加強,藻類開始繁殖,到晚期出現了無脊椎動物,如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等。

中生代

顯生宙中的第二個代,距今約25億年至065億年,這一時期環太平洋地帶發生強烈的地殼運動,稱為太平洋運動,形成了許多高大的山地,在歐洲稱為阿爾卑斯運動。中生代時期我國大陸輪廓基本形成。這一時期生命活動頻繁,爬行動物盛行,以恐龍最為代表,故又稱爬行動物時代。空中也出現了從爬行動物向鳥類轉化的始祖鳥。裸子植物出現。因為中生代地殼劇烈運動,各種金屬礦形成。侏羅紀還是中生代中形成煤的主要年代。

地勢

是地表的高低起伏狀態。地勢是根據海拔高度、相對高度、坡度陡緩的程度劃分為不同的地勢。

丘陵

一般指海拔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高低起伏,坡度平緩的低矮山丘。是山地向平原的過渡形狀,丘陵的起伏與坡度大於平原而不及山地。地質構造較之山地比較單純。但丘陵地區各地發達,切割明顯,山頂多為平而圓的形狀,我國有許多丘陵,如江南丘陵等。

高原

指海拔較高,麵積廣大,頂麵起伏較小,開闊,平緩,四周較陡的高地。通常周圍有高大山脈環繞。高原上都有山脈分布。按其成因,可將高原分為三種:地變高原、熔岩高原和侵蝕高原。高原海拔大於平原,起伏小於山地。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南美的巴西高原。

我國有著名的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分布在我國西南部和西部,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雲南省北部、甘肅省西南部,麵積約占全國1/4,是我國最大的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號稱“世界屋脊”。高原的邊緣有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等。高原內部分布著一係列海拔很高,相對高度不大的山脈,主要有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可可西裏山脈和巴顏喀拉山脈等等。高原上湖泊眾多,多為無出口的鹹水湖,較大的有青海湖、納木錯、色林錯等。青藏高原還是亞洲許多河流發源地,東流的有長江、黃河。南流的有瀾滄江—湄公河,怒江—薩爾溫江,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西流的有獅泉河—印度河。

內蒙古高原:位於我國北部,西起新疆、甘肅邊境,東到大興安嶺,南界祁連山麓和長城,北止於中蒙國界線。高原地麵廣闊坦蕩,起伏微緩,海拔1000多米,高原上多寬淺的盆地,草原、沙漠、戈壁分布十分廣泛。由於降水量自東向西逐減,所以東部多牧草,草原遼闊,往西牧草逐漸稀疏,至西部沙漠麵積廣大。

黃土高原:大致分布在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長城以南,秦嶺以北地區,包括山西全省、陝甘寧的一部分。地麵覆蓋著疏鬆而深厚的黃土層,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最厚的地區,厚度由西北向東南逐減,顆粒逐漸變細。一般認為黃土並不是當地原生的,而是從第四紀起,由強勁的偏北風把西北和蒙古高原一帶幹旱地區細小的粉沙塵土等風化物吹到這裏,逐漸堆積而成。黃土質地疏鬆,比較肥沃,由於這裏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又被破壞,疏鬆的黃土很容易流失,目前,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是我國環保的一個重要課題。

雲貴高原:分布在雲南省東部,貴州省絕大部分,廣西西北部,以及四川、湖北、湖南等省邊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上特點有兩個:第一是雲南中部東部和貴州西北角還保存著起伏較為緩和的高原麵外,其餘大部分地區被眾多的大小河流切割成為崎嶇不平、層巒疊嶂的山地性高原。第二,岩溶地貌非常典型,分布廣泛,高原上許多山間盆地,當地人稱為“壩子”,是雲貴高原經濟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

平原

海拔2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起伏小的廣大平地。平原海拔較低區別於高原,起伏較小區別於丘陵。按其成因可分為構造平原、侵蝕平原、衝積平原。我國有廣大麵積的平原。如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

三角洲

河流在流入海洋或湖泊時,由於流速減小,河流所攜泥沙在河口淤積而形成的類似三角形的地形麵。頂端指向河流上遊,底邊為其外緣,地勢低平。三角形包括海麵上與海麵下兩部分,泥沙不斷淤積,導致海麵上部分不斷加厚、麵積增加,三角洲年年向外伸長,腹地廣大,多為土壤肥沃的農耕地區。如我國的珠江三角洲。

盆地

指周圍有山地或高原環繞,中間低平的盆狀地形。因其形似盆狀,故稱盆地。按其成因,可將盆地分為:構造盆地、風蝕盆地和溶蝕盆地。按其是否處於外流區域或內流區域,可分為外流盆地和內流盆地,前者如四川盆地,後者如塔裏木盆地。

鍾乳石

指溶解中自洞頂下垂的一種碳酸鈣沉積物,因其形似鍾乳,故稱鍾乳石,也稱“石鍾乳”,是喀斯特地區天然洞穴中常見的化學沉積物。其形成主要是由於地表水或降水沿可溶性岩石裂隙下滴時,水汽蒸發,二氧化碳逸出,使溶岩中的碳酸鈣物質沉澱,日積月累,逐漸形成了千姿百態、自上而下倒懸並逐漸增長的鍾乳石。

河穀

是指河流在自身流動中在地麵塑造而成的長條形的U形凹地。這是由河流流水的衝擊、搬運、沉積等作用形成的。河穀被河水覆蓋的部分稱為河床。一般來說,上遊河穀深直陡峭,中下遊河穀則逐漸變寬變淺,河床寬廣,河漫灘發育完好。

沙洲

河床內由於流水的搬運堆積作用而形成的泥沙質小島。通常是由於河流寬度增加或流速減緩導致泥沙堆積而成的,在入海口或淺海中,濱海也能形成沙洲。沙洲一般呈長條形、卵形。近上遊方向受水流衝擊,坡度較陡,下遊方向為順水流的自然堆積,坡度較緩。

黃土地

指黃土高原經過現代溝穀分割後存留下來的高原麵。表麵平坦,起伏很小,四周為溝穀環繞,溝頭溯源侵蝕迅速,使土原邊緣呈花瓣狀。土原麵經強烈侵蝕分割後呈指狀的,稱為破碎土原。

風沙地貌

指在風力作用下對地表泥沙、碎屑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地貌。一般分為風蝕地貌和風積地貌兩種類型。風蝕地貌在地表處最為明顯。其主要類型有風蝕穀、風蝕殘丘、風域、風蝕蘑菇等。風積地貌主要表現為各種類型的沙丘,尤其在幹旱地區風沙地貌最為普遍,發育最完好。在半幹旱地區,大陸冰川邊緣,植被稀少的沙質海岸、湖岸等風力強大的地方也發育了不少風沙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