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年代(2 / 3)

沙丘

指在風力作用的搬運、堆積下形成的沙質丘狀地貌。按其形態可分為: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鏈、縱向沙丘、蜂窩狀沙丘、拋物線沙丘。按其流動程度可分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動沙丘。沙丘流動時,可淹沒道路、村莊、農田等,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極為不利。我國西北地區有大量流動沙丘,目前正在治理中。

荒漠

指氣候幹燥,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植被稀少的地區,一般位於幹旱或半幹旱氣候帶。荒漠地帶風力作用強大,地表水貧乏,多鹽堿土分布。植被具有耐旱、耐鹽堿、生長期短等特性,多為灌木林。

戈壁

處於幹燥地區的一種由粗砂、礫石覆蓋在硬土層上的荒漠地形,一般稱為“戈壁灘”、“戈壁荒漠”,蒙古語譯為“草木難以生長的地方”。按成因可分為風化的礫質戈壁、水成的硬質戈壁和風成的沙質戈壁。戈壁上氣候幹燥,降水量小且易被地表的粗砂、礫石吸收,草木無法生長,在我國的內蒙古北部、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等地的山麓都有戈壁分布。隻有在近水源的地方引水灌溉,才能進行農業、牧業生產。

綠洲

指沙漠中水源豐富,土壤肥沃,有草木生長的地方。綠洲上植物生長較好,與周圍的戈壁、荒灘景觀迥異,是沙漠地區人口集中、農牧業發達的地方。一般分布於河流附近、高山冰雪消融流經地帶及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海岸

廣義的海岸指海濱與陸地之間的逐漸過渡的地帶,範圍並不十分明確。狹義的海岸指海濱傾斜角度較大的海岸斷崖部分,在漲潮時最高潮麵上。按構成物質不同可將海岸分為岩石海岸和沙礫海岸;按其成因可分為侵蝕海岸、堆積海岸。

海底高原

指海底的頂底平坦、四周陡峭、寬廣而伸長、凸起的高地。一般高出海底1000—2000米,綿延幾千公裏以上,相當寬廣而起伏不大。也稱作“海底長垣”。

海底山脈

又稱“海嶺”、“大洋中脊”,由海底的一係列平行的山脈組成。一般在海麵以下,有的山峰露出海麵而成為島嶼。海底山脈綿延很大而且相對高度大。

大陸架

又稱“大陸棚”,也稱“大陸礁層”,在水深200米以下的大陸邊緣,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大陸架的形成一方麵受波浪潮汐等海水運動的衝擊破壞,另一方麵受大陸排出物與海底堆積而拓寬。大陸架範圍大小,主要視大陸邊緣坡度大小而定,坡度較小則範圍大,坡度較大則範圍較小。大陸架上深度較淺,海底營養物質豐富,是海洋生物繁殖的最佳場所,所以在漁業上非常重要,大陸架還是石油儲存的主要場所。當今對海洋的利用大多是對大陸架的利用。

也稱“島嶼”,指四周被水包圍,而比大陸小的陸地,一般大者稱“島”,小者稱“嶼”,並無明確界限。通常由礫、砂、泥構成。按其成因可分為大陸島、海洋島(火山島、珊瑚島)和衝積島,世界上島嶼麵積約占陸地總麵積的7%,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我國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

磁層

地球磁場在太陽風的影響下被局限在一定範圍內,這一範圍就叫作“磁層”。由於受到太陽風的製約,地球磁場所發生的磁力線向後彎曲,向背著太陽的方向延伸,可以延伸至相當於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地球半徑長度以外的空間,磁層開始於地表上600—1000千米處的地球外層空間,起著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各種宇宙輻射和帶電粒子流襲擊的作用。

地球上的大氣

指包圍地球的空氣圈。由於地球重力的吸引作用,使大氣聚集在地球周圍。大氣圈的厚度約為2000—3000千米,大氣在垂直方向上可分為五個大氣圈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和散逸層,目前人們在大氣層中的活動大部分是在對流層中進行的。越往上,空氣越稀薄。大氣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幹淨的空氣中氮、氧、氬、氖等約占9997%以上,其次是二氧化碳、臭氧等氣體。大氣中的氮是組成生命體的重要元素之一,約占空氣總量的78%,大氣中的氧是生物呼吸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質,沒有氧,生命就會停止。氧約占大氣總量的21%,臭氧含量很少,但作用極大,它可以吸收太陽紫外線,保護地麵生物免受強烈紫外線的傷害,臭氧吸收了陽光中大量的紫外線,而少量透射到地麵的紫外線卻可起到殺菌抗病的作用,對人類的作用不可低估。二氧化碳和水汽對地球表麵起著保濕作用,二氧化碳能吸收太陽輻射能量,同時防止地球向外輻射能量使熱量留在大氣中,以大氣長波輻射的形式把熱量還給地麵,而水汽則使地球的熱冷轉換不致太強烈,二氧化碳和水汽也是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大氣中的雜質具有凝結核的作用,使大氣中的水汽能凝結降水。雜質是導致天氣現象變化的重要因素。大氣中的每一種物質對於地球上的生命都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大氣,地球上就沒有人類,就沒有生命。

大氣窗口

指波長在85—110微米之間的電磁波輻射,能透過大氣層。意指這個波段之內的輻射幾乎不能為大氣吸收而能全部透過。好像對這一波段的輻射開了個窗口,故稱大氣之窗。

氣溫

即空氣的溫度。是用於表示大氣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對氣溫測定目前國際上有兩種標準:攝氏溫標(°C)和華氏溫標(°F)。攝氏溫標是以冰點為0度,沸點為100度。華氏溫標與攝氏溫標的換算公式(見“華氏溫標”條),觀測的氣溫是指每高出地麵15米高處百葉箱裏的溫度表或溫度計所讀取的溫度。

台風

形成於太平洋上的強烈的熱帶氣旋,屬暖性低壓係統。台風的結構可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大風區、渦旋區、眼區。大風區是台風的外圍部分,風力多在6—12級之間,當大風區臨近時,雲層加厚增多,氣壓下降,氣溫升高,風力加強。渦旋區是台風的主要部分,是破壞力最大的部分,風力最強。在靠近台風眼的附近有強烈的上升氣流,形成寬達數十千米、厚8~9千米的垂直雲牆。附近出現狂風暴雨,風力常超過12級。眼區是台風的中心部分,因為在氣旋中心,盛行下沉氣流,當氣旋帶動周圍空氣上升時,中心地區氣壓降低,在眼區外緣的空氣高速旋轉,離心力大,使得空氣向外運動,眼區空氣也隨之向外流,這樣高空中的空氣流就流向眼區進行補充,形成下沉氣流,所以當眼區來臨時,強風停止,雲消雨散,天氣平靜、晴朗。但當眼區移過後,又會出現狂風暴雨天氣。台風來臨時天氣惡劣,出現狂風暴雨,驚濤駭浪,強大的台風能掀倒大樹,吹倒房屋,毀壞莊稼,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已掌握了台風發生發展移動的規律,台風來臨時,能及時準確地預報,從而有效地減少了台風的危害。

颶風

形成於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灣西岸的東部和北太平洋上的劇烈熱帶氣旋。性質、成因與產生於西太平洋上的台風相似。風速每小時可達190千米,破壞性很大。颶風也泛指任何具有狂風特別的熱帶氣旋及風力達到12級的大風。

風力

即風的強度,風力大小一般用風級來表示。

沙暴

指空中帶沙的強風。出現沙暴天氣時,狂風帶著大量沙塵、幹土,使空氣汙濁、天色昏黃,能見度差。沙暴以在有鬆沙的沙漠地區發展得最好,常見沙丘中,沒有混入許多塵土。沙暴產生是由於地麵加熱產生或擴大強大風力所致,一般白天出現夜晚則沒有。我國北方的春季常出現這種沙暴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