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環流
是大氣圈內各種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的總稱。大氣運動狀況極為複雜,運動千姿百態,規模也不相同,活動時間和變化發展規律都不一樣。我們所說的大氣環流,既包括短期內的運動狀況,也包括長期觀察的平均狀況。按大氣運動的規模,大氣環流包括:全球性的行星風係、大型的季風環流以及局部性的風係(如海陸風)、氣旋、反氣旋等,一般來說,我們把全球性的行星風係稱作大氣環流。這種大氣環流的產生是由於輻射在地球表麵分布不均衡造成的。赤道地區接受的太陽輻射最多,近地麵空氣受熱膨脹上升,聚積到高空,形成高壓帶,而近地麵則形成赤道低壓帶。極地地區接受太陽輻射最少、氣溫低,空氣冷卻下沉,使近地麵形成高氣壓帶,而高空則形成相對的低氣壓帶。赤道與極地間的氣壓差促使空氣的流動,赤道高空聚積的空氣向兩極運行,受地球自轉偏向力的作用向東偏移,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基本與緯線平行,形成一個環繞地球東西運行的閉合環流。氣流在這一地區下沉、堆積,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在這些氣壓帶之間又形成大氣環流,於是在赤道與回歸線之間形成信風帶,在緯度40°~60°之間形成西風帶,在極地附近形成極地高風帶。在這幾個風帶之間形成了大規模的大氣環流。大氣環流是大氣中熱量、水分等輸送交換的重要方式,促進地球上水、熱的平衡,是導致天氣變化、氣候形成及演變的重要條件。
信風
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定向風。風向在北半球是東北風,南半球是東南風,一般稱為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在副熱帶地區的近地麵,下沉的氣流分別向赤道和極地兩側流去,向赤道流去的氣流,在地球偏向力作用下,在南北半球分別形成東南、東北信風。信風最大的特點就是風向不變,風速度有變化,信風是地球上最一致的風。
季風
指由於海陸熱力差異或行星風係中的風帶隨季節變化而產生的大範圍、大規模的隨季節而改變風向的盛行風。夏季時,風從海洋吹向陸地,為夏季風,冬季時風從陸地吹向海洋,稱冬季風。夏季風溫暖濕潤,冬季風幹冷。隨著冬夏季風的轉變,天氣和氣候特點也隨之變化。世界季風分布區域很廣,尤以亞洲的南部和東部最強。亞洲是最大的大陸,太平洋也是最大的大洋,故季風發育最強。從形成原理上講,季風與海陸風的成因基本相同,但又有明顯的區別。海陸風是由海陸之間氣壓的日變化而引起的,風向變化以一日為周期,晝夜風向不同,影響範圍小,僅限於濱海地區。而季風是由海陸之間氣壓的季節變化引起的,以一年為周期,影響範圍極廣,規模也很大。季風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的陸麵和鄰近的洋麵相比,有較大的季節性的溫度變化。冬季造成大陸上氣壓過高,海麵氣壓很低,形成冬季風,夏季大陸上氣壓較高,海麵氣壓很低,形成夏季風。但其他因素如陸地地形對季風形成也有較大影響。
雨
液體水滴形成的降水。主要由雲中的冰晶、雪粒等因水汽凝結、轉移、碰撞、合並等作用,最後融解成較大水滴,當水滴增大到上升氣流無力支持時,就會降落。在下降過程中遇到其他液體水滴,直接增大而降落成為雨。一般將降雨強度分為:微雨(毛毛雨)、小雨、中雨、大雨。
降水量
某一地點從空中降落到地麵的液態的和固態的水,在未經蒸發、滲透的情況下,在一特定時期內積聚的程度。降水包括雨、雪、冰晶、雹、露、霜、霧凇等。常以固定雨量器測量降水量,以毫米為單位,每天8時和20時測量兩次,由此得出某一地區一月或一年內的降水量。多年預測得出的平均值,稱為月平均降水量或年平均降水量,這兩類降水量一起反映了這一地區降水的基本情況。我國降水量分布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降水量最多的在台灣的火燒寮,年降水量達6000mm以上,最少的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平均約為10mm。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在印度的乞拉朋齊,年降水量在10000mm以上,最少的在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有時多年連續無雨。降水量的多少與氣候、地形、海陸分布等有很大關係。
天氣
某一地區短期內大氣的狀況。它是對氣流、溫度、降水、雲、亮度、能見度和風等多種氣象要素的綜合反映。天氣表現為以下幾種形態:晴、陰、雨、雪、雲、風等。其特點是時間短,變化大,天氣主要是受氣團和降雨等因素影響而變化的。為預測天氣情況,一般準備兩個表,一個表用來觀測現在的天氣,另一個表用來觀測過去天氣。天氣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直接影響。
天氣預報
根據當前的天氣形勢,結合天氣變化的規律,對將來一定時期的天氣狀況加以預測,這就是天氣預報。對於天氣的預測,主要是通過對天氣圖表的分析,也結合季節特點、地形、過去一段時間內的天氣變化、經驗等綜合做出預測。通常分為短期(2—3天)、中期(3—5天)、長期(10—15天以上)預報三種。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應用氣象衛星、電子計算機進行天氣預報準確性很高。
梅雨
在我國江淮流域及日本南部,每年春末夏初時常存在較長時期的陰雨連綿天氣。因在這一時期梅子成熟,且天氣連續潮濕,故稱“梅雨”或“黴雨”,梅雨季在我國為5月到7月,在日本是6月到7月初,梅雨對於水稻的成長非常有利。梅雨的形成與鋒麵活動有關。春末夏初,副熱帶高氣壓帶向北移,帶來熱帶海洋氣團的暖濕氣流,同時,中高緯上空逐漸減弱的蒙古高壓輸送的極地大陸氣團,還有一定勢力,不時有小股冷空氣南下。冷暖氣團在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一帶相遇,形成準靜止鋒。鋒麵活動產生氣旋,從而形成長時間的陰雨連綿,這就是梅雨。梅雨開始前,天氣晴朗,開始後,陰雨連綿,結束後,這一地區又受到副熱帶高壓的控製,出現炎熱天氣。這種炎熱天氣稱為“伏旱”天氣。
海洋性氣候
也稱“海洋氣候”或“大洋氣候”。是指受海洋顯著影響的區域氣候,就是海洋性突出的氣候,與大陸氣候正好相反,這種天氣常見於盛行風向岸邊吹的地方,主要在大洋島上和中緯度的西海岸。海洋性氣候最主要的特點是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較小,降水量分布也較均勻,西歐、北歐是海洋性氣候最顯著的地區。
溫室效應
由於大氣(主要是大氣中的水汽)吸收並再輻射紅外線,使大氣對地球有保溫、加熱的效應。大氣層包圍著地球,就像一座溫室。詳細成因是:太陽輻射的短波能自由透過大氣層而被地麵吸收,地球也釋放熱量輻射出紅外長波。它的一部分被大氣吸收,同時大氣輻射的一部分又向下射向地球表麵成為反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麵,使熱量不易散失。目前,由於工業發展,空氣中二氧化碳增多,工業汙染加重,雲層加厚,使地球上的溫室效應有所加強。
氣象
大氣在運動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自然現象,稱“大氣現象”,簡稱“氣象”。氣象包括大氣的冷、熱、幹、濕、風、雨、雷、電、雪、霜、露等各種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
物候
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及活動規律與外界氣候的關係。研究周期性的生物現象和氣候關係,尤其是季節變化的科學稱為物候學。掌握物候情況,研究其規律,有利於指導農業生產,安排農、牧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