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火紅”的奧秘
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吐魯番是一個蔥綠的盆地,來自天山雪源通過坎兒井的流水潺潺,山麓地帶村民聚居,葡萄瓜果青翠香甜,人們過著幸福甜蜜的生活。不料一條凶惡的火龍從遠處而來,它口噴火焰到處作孽,所到之處一片焦土,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玉皇大帝聞訊後,勃然大怒,決心鎮住這條凶惡的火龍,於是他先扇起一陣巨風,把火龍刮落在地上,接著下了一場滂沱大雨,瓢潑的雨水澆滅了大火,形成了今日的火焰山。
火焰山橫貫新疆吐魯番盆地中部,東西長100多千米,寬10千米,高度為400~500米,最高處海拔為851米,真像一條紅色的火龍橫躺在那裏。維吾爾族人稱它為“克孜勒格塔”,意思是“火紅山”。火焰山為什麼是火紅的呢?它真的像《西遊記》所描述的那樣能噴火嗎?如果你有機會到那裏一遊,就會揭開這個秘密了。
火焰山全部是由紅色的砂岩和頁岩組成。這些砂岩和頁岩是距今2.1億~7000萬年的地質時期堆積而成的。那時期,氣候異常炎熱,堆積的沙石泥土都經過高溫氧化,大雨淋溶,形成了大量紅色的氧化鐵。這些堆積物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褶曲隆起,把石化了的岩石抬升成山,兀然崛起在沉凹的盆地之中,構成了火焰山山體的火紅底色。當然了,火焰山的火紅還有自然環境作襯托。吐魯番盆地高溫火熱,焚風盛行,是我國西部“火爐”之一,元代就有人稱吐魯番為“火洲”。這裏的岩石風化,風蝕強烈,山石造型奇特,層巒疊嶂,懸崖峭壁。山上寸草不生,溝壑滴水不流,山麓砂礫成堆,在一望無際的灰白色戈壁沙灘的映襯下,火焰山紅色山體分外醒目。盛夏時節,晴空萬裏,氣溫特高,灼人的陽光照射在火焰山的紅色岩石上,紅光閃耀,雲焰繚繞,好似熊熊烈焰。當人們遠眺這赤峰禿嶺,好似火焰噴燃,又似火雲蒸騰,人們也會把這紅色的山看做是噴射著火舌的火焰山的。當然火焰山並不能噴火,噴火是人們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的一種幻覺。
撒哈拉大沙漠“綠洲”之謎
撒哈拉大沙漠在非洲的北部,西起大西洋,東到紅海海邊,縱橫於大西洋沿岸到尼羅河河畔的廣大非洲地區,總麵積大約有800萬平方千米。
撒哈拉大沙漠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沙漠組成的,平均高度在200米至300米之間,中部是高原山地。它的大部分地區的年降水量還不到100毫米,氣溫最高的時候可以達到攝氏58度。
撒哈拉大沙漠當中,有時候也會看到一些水草豐盈的地方,被人們稱做“沙漠中的綠洲”。所以,“撒哈拉”一詞在阿拉伯語中是“大荒漠”的意思,這個詞語非常形象地說明了撒哈拉大沙漠是多麼的荒涼。
那麼,撒哈拉大沙漠從古至今難道一直是這樣荒涼嗎?經過人們艱苦的探索,終於證明了撒哈拉大沙漠地區遠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遠古時期,還真的是一片綠色的平原。那些早期居民們也曾經在這片綠洲上,創造出了非洲最古老和值得驕傲的一代燦爛文化。那麼撒哈拉大沙漠的“綠洲之謎”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公元19世紀中葉的時候,德國一位叫巴爾斯的探險家,在阿爾及利亞東部的恩阿哲爾高原地區曾經意外地發現了幾處古代的文化遺址。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有一天,巴爾斯正在恩阿哲爾高原地區行走著,前邊出現了一處高高的岩壁。巴爾斯抬頭一看,隻見那高高的岩壁上好像刻畫著許多岩畫,就急忙走了過去。等到巴爾斯走到岩壁跟前,看見那上邊刻畫著好多圖案。這些圖案當中刻畫的有馬、有人,竟然還刻畫著水牛的形象,而且那水牛的形象刻畫得特別清晰。巴爾斯的心裏感到非常驚訝巴爾斯弄不明白,但是他暗暗地記住了這件事情。
不久,巴爾斯在撒哈拉大沙漠的其他沙漠地帶,也發現了水牛的岩畫。這時候,巴爾斯的心裏開始琢磨:“撒哈拉大沙漠裏既然有水牛的岩畫,就是說這裏曾經生活過水牛這種動物,否則,人們不會憑空把水牛的形象刻畫在岩壁上。既然這裏有水牛的形象,就可以說明這裏在遠古時代一定會有水和草,要不水牛怎麼能活呢?既然這裏有水牛,這就可以說明在遠古時代一定有遊牧民族在這裏居住過。如果按此想法往下推理的話,撒哈拉大沙漠在遠古時代一定是個綠洲了。”
後來,巴爾斯在恩阿哲爾高原地區的岩畫上,發現了犀牛、河馬和一些在水裏生活的動物岩畫。他還驚奇地發現,在這些岩畫裏邊竟然沒有駱駝這種動物。巴爾斯感到更加興奮。因為隻有有沙漠的地方,才會有駱駝!隻有有水和草的草原上,才會有水牛、河馬!撒哈拉大沙漠裏的岩畫上沒有駱駝,這就說明這裏在遠古的時代一定是有水、有草的大草原,決不會像現在這副樣子,到處都是沙丘和流沙。
於是,巴爾斯把撒哈拉大沙漠的曆史分成了前駱駝期和駱駝期,來標明撒哈拉大沙漠的草原時代和沙漠時代的鮮明界限。後來,考古學家們都普遍采用了巴爾斯這種對撒哈拉大沙漠的曆史分期。
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法國一位叫法拉芒的地質學家曾經到了阿爾及利亞奧倫南部。他在那裏也發現了一些古代洞穴壁畫。經過仔細認真地考察,法拉芒覺得巴爾斯把撒哈拉的曆史分成草原時代和沙漠時代非常合理。這時候,法拉芒還發現這些古代洞穴壁畫裏邊,早期的作品當中經常可以看到水牛的形象;到了晚期的壁畫當中忽然就沒有了水牛的形象。這是怎麼回事兒呢?法拉芒認為,那時候撒哈拉地區的自然條件肯定是突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也就是說這裏的水源沒有了,撒哈拉才逐漸變成了沙漠。這樣,撒哈拉地區原先的那些水牛也就沒有辦法再活下去了。沒有了水牛,居住在撒哈拉裏的人們當然也不再去刻畫它了。
1956年的時候,法國一個叫亨利·諾特的科學家曾經帶領著一支法國考察隊來到撒哈拉大沙漠,在阿爾及利亞的阿哈加山脈和恩阿哲爾高原地區進行考察。他們經過好幾個月的艱難跋涉,最後飲水用完了,大部分隊員生了病,實在是沒有辦法再往前走了。亨利·諾特決定呼叫飛機前來救援,放棄這次考察計劃。沒想到,就在這時,他們忽然發現了一些古代的山洞。亨利·諾特和隊員們立刻忘記了渴,忘記了累,忘記了病痛,動手發掘了起來。結果,他們除了找到了一些古代山洞,還找到了一條隧道。在那些山洞和隧道裏,他們找到了大約三萬件壁畫作品。亨利·諾特和隊員們一看,哎呀,這些壁畫作品的色彩太豐富了,而且有著各種各樣的圖案,實在是太珍貴了。他們別提有多高興了,趕緊拍照的拍照,製作拓片的製作拓片,興奮地忙碌了起來。
亨利·諾特和隊員們從撒哈拉大沙漠回到法國的巴黎以後,立刻對那些壁畫的照片和拓片進行了仔細的研究。最後,他們認為,這些壁畫生動地反映了撒哈拉地區有綠洲時代的社會風貌。
這些壁畫當中,有古代遊牧部落圍剿野生動物的狩獵場麵。那些野生動物的形態刻畫得非常逼真,讓人一看就能夠認出來是大象、獅子、野驢,還有什麼河馬、犀牛、羚羊。它們被獵人追得拚命地奔跑著,那模樣特別瘋狂,看上去就好像要從畫麵上跑出來似的。
這些壁畫當中,還有不少專門表現人物形象的作品。那些人物的身體顯得很高大,最高的約有9米。人物的外形差不多都是胳膊和腿顯得特別長,腰卻很細,肩膀很寬,那模樣非常像現在非洲黑人的身體特征。而且,有的人物形象的肩膀和後背上有很多白色的斑點,就跟現在西非和中非黑人裝飾在身體上的標誌差不多。所以,有些科學家覺得這些壁畫中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的黑人種族的模樣。這就說明了撒哈拉史前文化是非洲土著黑人創造出來的。
這些壁畫當中,有些作品刻畫的是宗教儀式。所以,有些科學家認為,那時候生活在撒哈拉地區的人們已經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在壁畫裏邊經常可以看到水牛的形象,這就說明水牛那時候可能在人們的生活裏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於是人們就把水牛當成一種特別神聖的圖騰崇拜的東西了。
那麼,這些壁畫是什麼年代創作出來的呢?亨利·諾特他們用放射性碳14的測定年代方法表明,這些壁畫大約是在公元前5400年至公元前2500年之間創作出來的。亨利·諾特他們還發現,這些壁畫往往是用不同的風格和不同的年代刻畫在岩壁上的,所以顯得重重疊疊地刻畫在一塊兒。這些都說明,那時候撒哈拉地區的人們已經在這裏生活了好幾千年了。這也就是說,那時候的撒哈拉地區正處在有水、有草、人興畜旺的草原時代。
自從亨利·諾特他們有了對撒哈拉地區的重大發現和考察結果以後,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們紛紛走進了茫茫的撒哈拉大沙漠,進行科學考察。這些科學家們不僅在阿爾及利亞的恩阿哲爾高原地區有了許多新的發現,而且還在利比亞、尼日爾、馬裏、乍得和蘇丹這些國家的沙漠裏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這些成果也表明了撒哈拉史前覆蓋的範圍和現在的沙漠地區幾乎一樣的廣遠。
撒哈拉地區的綠洲時代是已經確定了下來,那麼撒哈拉的綠洲時代是什麼時候結束的呢?它的沙漠時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也就是說,撒哈拉的史前文明又是什麼時候衰落的呢?
科學家們發現,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以後的撒哈拉壁畫裏邊,那些水牛、河馬和犀牛的形象開始逐漸消失了。這就說明,那時候的撒哈拉地區的自然條件正在發生變化。到了公元前100年的時候,撒哈拉地區所有的壁畫幾乎快要停止了,撒哈拉地區的史前文明也就開始徹底衰落了。科學家們經過分析和研究,估計這也許是由於那時候的水源開始幹涸了,氣候開始變得特別幹旱了,要不就是發生了饑荒和疾病。
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和分析,認為撒哈拉地區的草原逐漸變成沙漠大概經曆了這麼一個過程:先是氣候發生突然的變化,下的雨迅速減少,一部分雨水落到幹旱的土地上以後,很快就被火辣辣的太陽曬幹了;另一部分雨水流進了內陸盆地,可是由於雨水量不多,也就滯留在了這裏,盆地增高以後這些水就開始向四周泛濫,慢慢就形成了沼澤。經過一年又一年的變化,沼澤裏的水分在太陽的照射下慢慢就變幹了,這樣就慢慢形成了沙丘。這時候,撒哈拉地區的氣候變化得更加壞了,風沙也越來越猛烈。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又不知道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一個勁兒地砍伐樹木,沒有節製地放牧,撒哈拉地區也就慢慢變成了沙漠地帶。經過科學家們測定,山洞裏邊的駱駝形象大約是在公元前200年出現的。也就是說,至少在公元前200年的時候,撒哈拉就變成了一片茫茫的沙漠。
經過科學家們艱苦的探索,撒哈拉地區的“綠洲之謎”就算初步揭開了。不過,科學家們對一些問題還是有點解釋不清楚。科學家們看著這些撒哈拉大沙漠裏的岩畫,不由地產生了一個疑問:撒哈拉地區史前時期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刻畫了那麼多的岩畫,可是他們是用什麼辦法來刻畫的呢?
有的科學家說阿爾及利亞的恩阿哲爾高原的一種岩石叫路石色頁岩,能畫出紅、黃、綠一些顏色來,而且色彩十分豔麗。再說科學家們曾經在那些山洞裏邊發現了一個調色板,就是用這種頁岩製作的。這個調色板上還殘留著一些儲石頁岩的顏料。在這個調色板旁邊,科學家們又發現了一些小石硯和磨石這樣的調色工具。所以說,生活在撒哈拉地區史前時期的人們也許是先用一種特別銳利的陵石,在岩壁上刻出野生動物和人物的形象輪廓來,然後再把儲石頁岩做成的顏料塗抹上去。
這個問題不管科學家們解釋得正確不正確,反正總是有了一種解釋。可接下來,又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就是,撒哈拉地區山洞裏的那些岩畫經曆了好幾千年,可岩畫上的顏色為什麼沒有怎麼褪色,還是那樣豔麗呢?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也沒有解開,成為又一個難解之謎。
另外,撒哈拉大沙漠地區那些山洞裏的岩畫,本身就充滿了一種特別神秘的色彩。1956年,亨利·諾特他們在阿爾及利亞阿哈加山脈東北麵有個叫塔西裏的地方,發現一個山洞,那裏邊有一幅6米高的彩色人物壁畫。當時,亨利·諾特看著這幅壁畫,怎麼看怎麼感到納悶。原來,這是一幅半身人像,刻畫著人物的頭、肩膀、兩隻胳膊和上身,奇怪的是就是沒有耳朵、嘴巴、鼻子、眉毛;更加令人奇怪的是,這個人物像的臉上有兩隻眼睛,一隻眼睛在臉的正中間,而另外一隻眼睛卻長到了耳朵邊上,那模樣顯得特別怪誕、特別滑稽。當時,亨利·諾特越看越覺得壁畫上的這個人物形象是另外一個星球上的人刻畫的,於是給這個人物起了一個名字,叫作“偉大的火星神”。
後來,好多當代的人們看了這幅人物壁畫,都感到特別驚奇:“哎呀!它的表現手法,怎麼會和法國現代派繪畫大師畢加索的人物肖像的表現手法那麼相似呀?而且,它的人物外形和畢加索的人物外形也十分相像呀?”人們除了驚歎以外,又問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撒哈拉地區那些遠古時期的人們為什麼要用這種變形的藝術手法來表現人物呢?這當中又有什麼奧秘呢?
這些問題一直到現在也沒有人能夠回答得上來,成了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
撒哈拉大沙漠的氣候奇觀
非洲大陸幾乎1/3為撒哈拉大沙漠所占據。這個地區有一些特有的氣候奇觀。
幻雨
沙漠上空有時有冷空氣流動,烏雲聚集,喜降陣雨。但是由於低空極度酷熱、幹燥,雨點不到落地就蒸發掉了。人們稱它為“幻雨。
雨蒸風和沙暴
撒哈拉的沙暴是和西蒙風聯在一起的。其過程如下:晴空萬裏、驕陽如火的沙漠中,天空中傳來一種奇怪的聲音,高而不連續,時有時無,這就是“沙漠之歌”。聲響之後,沙丘的頂峰開始活動,熱空氣把沙粒卷入高空,形成巨大的黃色沙粒,頂天立地,旋轉不已。太陽由暗紅到顏色消失。霎時,狂風大作,黃沙漫天。黃沙打在臉上,如針紮一般,甚至刺破皮膚滲出血來。沙暴開始了,把雞蛋大的石頭吹得滿地跑,把沉重的駝鞍拋出幾百米外。被風暴卷起的沙粒從高空中迅猛地砸下來,使人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每當沙暴肆虐,穿長袍、纏頭巾的當地阿拉伯人,將全身裹得嚴嚴實實,頂著風,彎著腰,迅速走到附近的背風地方躲避。沙暴一般隻兩三個小時,當然也有刮上一兩天的。如果探險隊遇到這種天氣,就會十分危險。
幹霧
當沙漠上空風很小,空氣中又布滿塵埃的時候,就會出現幹霧。這時能見度極低,甚至連號稱“沙漠之舟”的駱駝都會迷失方向。所以,撒哈拉人按習慣在道路兩旁每隔一定的距離壘起一堆石塊,作為路標,以防迷路。
奇怪的“槍聲”
沙漠在夏季的中午氣溫常在50℃以上,沙麵溫度高達70℃~80℃;然而到了晚上,狂風呼嘯,溫度可降到0℃。岩石由此熱脹冷縮,很容易發生崩裂。住在沙漠的人晚上聽到的岩石崩裂聲,好似雷鳴,又像戰鼓,也像槍聲,不了解的人聽了確實感到恐怖。
神奇的“子母”河
新疆北部有一條河,叫“額爾齊斯河”,穿行於阿爾泰山區,是我國流入北冰洋的惟一河流。這條河全長3000多千米,大部分在前蘇聯境內,我國境內隻有上遊一小段,長約500千米。
這條河神奇之處在於它能促進人畜生育。雞、鴨、鵝喝了這條河的水以後,能多產蛋。長期不孕的婦女堅持飲用這裏的水能夠懷孕生育。例如,60年代初期,新疆可可托海礦區一名炊事員,婚後20年沒有孩子,他把妻子接到礦區,不到2年時間,他妻子就一胎生了一男一女,這倆口子萬分高興。50年代初期,可可托海礦區有不少前蘇聯專家,他們在前蘇聯生活時,有好幾個人的妻子長期不育,到這裏生活幾年後,都有了孩子。他們高興地說:“中國真是一塊寶地,不但資源豐富,而且我們多年不育的夫人來到這裏就生了孩子。”
在神話小說《西遊記》中,曾有過關於“子母河”的描述,沒想到在現實生活中還真有如此神奇的地方。
那麼,額爾齊斯河中上遊的河水為什麼這樣神奇呢?原來,這條河中上遊屬於高山嚴寒地區,雪水是額爾齊斯河的重要水源。雪水中很少含有“重氫”。從醫學上講,重氫對婦女生育是有很大害處的,所以,常飲高山雪水,有利於婦女生育機能的恢複。
鄱陽湖的沉船事件與北緯30°有關嗎
中國的鄱陽湖,碧波蕩漾,浩瀚萬裏,水天相連,廣闊無垠。它養育了世代安居在這裏的湖邊人,但是,在這裏也發生不過無數次船翻人亡的事件。
1984年9月,江西省組成探險隊深入鄱陽湖的凶險水域——老爺廟水域考察。這支考察探險隊由自然、氣象、地質專家和有關科研人員組成。他們以嚴肅的科學研究態度對鄱陽湖“魔鬼三角”水域進行全麵的考察和探測。首先,考察隊在老爺廟東南、西北、西南“魔鬼三角”水域內,建立了3座氣象觀測站,來測度老爺廟周圍地勢、風力等諸多自然環境因素。通過一係列考察、測度和對當地漁民的走訪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老爺廟水域內所發生的沉船事故,沒有任何先兆,船和船上的人幾乎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遇狂風惡浪,狂浪撲來時伴有風雨、狂嘯和船體的碎裂聲。四周漆黑一片,五指難辨。
狂風惡浪持續時間短,從濃黑的霧氣彌漫、巨浪襲擊吞噬船隻到湖上風平浪靜,隻有幾分鍾。
考察隊經過多次測算、反複查閱沉船事故記錄,發現老爺廟沉船事故多發生於每年春天的三四月,在這個時候,無論白天或夜晚,過往船隻常麵臨被巨浪吞沒的危險。另外,出事的當天,往往天氣晴朗,晚上繁星點點。而在陰雨天卻從未發生沉船事件,這似乎成了謎中之謎。考察隊員們百思不得其解。
考察隊從當地的大量資料中查閱到艾德華·皮爾的回憶文章。文章除了敘述他於40年代中期在鄱陽湖“魔鬼三角”打撈日本沉船“神戶5號”時所經曆的險情外,還特別在文章中強調說:“事後,我經過多次測試才明白,‘魔鬼三角’處於北緯30°的危險區域,這是個令世界探險家都感到可怕的數字。”
在地球北緯30°附近,有許多神秘而巧合的自然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北半球的幾條著名大河,如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羅河、伊拉克的幼發拉底河、中國的長江等,都在北緯30°入海。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和最深的西太平洋馬裏亞納海溝,也在北緯30°附近。
在北緯30°附近,山川怪異、奇觀絕景比比皆是,舉世聞名的錢塘江大湖、安徽的黃山、江西的廬山、四川的蛾眉山都是奇異幽深的神秘境界。
北緯30°不僅是飛機經常出事的地方,而且還有很多著名的自然之謎:埃及的金字塔及獅身人麵像之謎、死海形成之謎、百慕大三角區之謎、美國聖克魯斯鎮斜立之謎、中國四川自貢大批恐龍滅絕之謎,等等。
北緯30°,是那麼怪異、奇絕,而又令人恐怖。
為什麼北緯30°附近會出現這些怪異現象?它們是偶然的巧合還是有某種內在聯係?這是個無法猜透的謎。
考察隊又對“魔鬼三角”水域底下方圓十幾平方公裏進行了搜尋,沒發現任何異常。老爺廟水域深一般是30多米,最深處為40米左右。湖底除了各種大大小小的魚蚌外,未發現任何沉船,甚至連一塊船骸都沒有發現。那麼千百年來在這裏沉沒的千百萬餘艘大小船隻,都去了哪裏?考察隊員陷入迷惑之中。
一個個疑團,讓我們無法看清鄱陽湖“魔鬼三角”的真正麵目。
百慕大三角為什麼頻頻發生災難
百慕大三角區是大西洋裏的一個海麵麵積約10平方英裏的三角區。由於在這塊海域及其上空不斷有輪船飛機奇怪的失事,因而被人們稱為“魔鬼大三角區”。
從1609年最先記載的英國“冒險號”在這裏失蹤,到1969年接連6架飛機失事近有2000人死亡,在這300多年中,在百慕大三角區發生了多起失蹤事件。
前蘇聯人和美國人在百慕大三角區先後發現了特殊的海上漩渦,漩渦長達幾百公裏,很像大氣中的旋風,其深度可達幾千米。
有人認為,由於低聚力場的作用,使一定形狀大小的輪船和飛機受到摧毀,還會幹擾羅盤正常示度和無線電的正常通訊。
有人認為百慕大三角區存在異常重力場。可能在海溝下的地殼內聚集著許多非同尋常的超重物質,這種物質產生一種強大的吸引力,拉緊海溝,使海水下陷,從而也把飛機、輪船吸入水裏。
有人認為是漩渦形成的“凹麵鏡”聚集熔化了船隻與飛機。晚上雖沒太陽,但飛速漩渦會引起電磁擾動,使飛機、船隻失事。有人認為是時空飛躍。持這種觀點的人是根據穿過三角區時時間變慢、雷達熒光屏消失而推斷飛機、輪船離開了我們的時間,陷入時間陷阱而消失。
有人認為金字塔磁場或金字塔暗洞在作怪。考察發現,三角區有兩座高200米的金字塔,金字塔變成磁鐵吸沉了飛機與船隻;有的說塔底有兩個巨大的洞,流速驚人,使機船駛入洞底。
有人認為外星人在那裏安裝了強大的能源點和信號係統,這種裝置至今仍在運轉,不斷地擊毀飛機、船隻,幹擾儀器或人的感官。
還有人認為與黑洞有關。他們斷定大約6世紀中期,一個巨直徑大約30英裏的隕石從太空飛來,掉在三角區,像一塊磁鐵慢慢在海底滾動,它產生的極強內吸力能把光吸進去,飛機、船隻等自然也是有去無回了。
但是這些說法沒有足夠的說服力,至今百慕大三角還是個未解之謎。
羅布泊是遊移湖嗎
羅布泊位於新疆塔裏木盆地東部,人們雖經多次考察,但還是沒有找到羅布泊的確切位置,於是科學家們對羅布泊是否是遊移湖產生了爭論。
酷熱、幹旱、風沙、陡崖、鹽殼,使得人們不能接近羅布泊,多少年來它一直被稱為“死亡之路”。曆史上曾有許多中外學者試圖衝破層層阻礙穿越大沙漠,完成對羅布泊的考察,然而成功者並不多。就是僅有的幾次成功考察,卻在羅布泊確切位置上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最先引起羅布泊是遊移湖爭論的是俄國探險家H·M·普爾熱瓦斯基,他在公元1876年曾到羅布泊考察,發現羅布泊位於塔裏木河口的喀拉和順境內,比我國地圖所記的位置還要往南,大約有緯度1°之差,而且,他所見到的湖泊是一片淡水湖,蘆葦叢生的大沼澤地,聚集著成千上萬的鳥類。而北羅布泊(即中國地理文獻所記載的羅布泊)的水都已幹涸,變成鹽灘,十分荒涼。
普爾熱瓦斯基的觀點發表後,在國際地質學界引起了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