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李希霍芬持反對意見,他認為普爾熱瓦斯基所考察的也許並非是中國清朝地圖上的羅布泊,真正的羅布泊還在普氏考察的北部。
以後英國的斯坦因、瑞典的斯文赫丁等先後到羅布泊地區考察,認為爭論的雙方都沒錯,而是羅布泊遊移到喀拉和順去了。從此就有了羅布泊是遊移湖的說法。斯文赫丁還推測了羅布泊遊移的原因,他認為羅布泊遊移是由於進入湖中的河水(塔裏木河)夾帶著大量泥沙,泥沙沉積在湖盆,使湖底抬高,導致湖水往較低的方向移動。過一段時期後,被泥水抬高露出的湖底又遭受風的吹蝕而降低,這時湖水又回到原來的湖盆中。羅布泊像鍾擺一樣,南北遊移不定,而且遊移周期可能為1500年。
1923年,被普爾熱瓦斯基和斯文赫丁發現的羅布泊突然消失,成為沙漠,鳥兒飛走,蘆葦枯死,那些靠打魚為生的漁民和居民也離開了用蘆葦編成的小屋,遷往其它地方。原來,羅布泊又戲劇性地回到了它以前呆過的老地方,即古代地圖上所標的位置。
到了1930年和1931年,瑞典、中國勘察隊來到中國地圖所標的羅布泊,發現那裏水麵長約188公裏,寬50公裏,深5米,大約有2000平方公裏。1945年,羅布泊水麵又擴展為3000平方公裏。1959年,中國科學院新疆綜合考察隊在羅布泊北岸考察時,還見到煙波浩淼水鳥成群的情景。他們還曾泛舟湖上,甚至抓到了一條大魚。
但1964年,羅布泊開始幹涸。1973年,美國大地衛星對該地區拍照,證實羅布泊已完全幹涸。
而我國地質學工作者認為,是河流上遊的農墾引水灌溉造成了羅布泊水源枯竭,而並非是羅布泊遊移他處。
1980年,我國的科學考察隊又兩度穿越羅布泊,對那裏的地貌和古水係作了詳細的考察,考察隊隊長夏訓誠在考察報告中寫道:羅布泊最低處為778米,喀拉和順最低外為788米,相差10米,水往低處流,不可能發生羅布泊倒流喀拉和順的現象。塔裏木和孔雀河下遊入湖口處,河流夾泥沙較少,短時期內不會產生大量泥沙堆積,抬高湖底地形,而使水往較低地方流去。這次考察中我們看到,幹涸的湖底皆為堅硬的鹽殼,用鋼錘都很難敲碎,不易產生風的吹蝕作用,而使湖底重新降低。我們還從幹涸的羅布泊湖盆中,進行鑽探取樣,這些樣品通過孢粉和年代測定表明,湖底沉積物不同層次都有香蒲、莎草等水生植物孢粉的分布,說明曆史時期羅布泊一直是有水停積的,湖水從未離開羅布泊。根據碳14年代測定結果,湖底沉積物15米深處,為3600年左右的沉積。說明3600年以來,湖泊的沉積作用一直在進行著,而不像斯文赫丁推測1500年左右就會形成10米以上的沉積物。通過實地考察測量和運用現代航測資料認定,羅布泊是遊移湖的提法不符合實際情況,羅布泊水體從未發生倒流入喀拉和順的現象。
由此看來,羅布泊曾是否是遊移湖又成了一個不解之謎。
夏威夷群島的排列為何呈直線
夏威夷群島位於北太洋中部。1778年被一支美國商船隊發現,現在它已是美國的第五十個州。這個群島由許多大小不一的島嶼和海丘組成,這些島嶼和海丘都是由火山形成的。可是現在整個群島中隻有東南的夏威島上有5座現代火山,其中正在活動的,隻有冒納羅亞和基拉韋厄2座,其餘的火山早已不再活動了。
夏威夷島上的火山,外貌又扁又平,好像平臥地麵的巨盾一樣,山頂就是火山口。火山噴發時,火山口內常會出現熔岩湖。在基拉韋厄火山口中,有一個熔岩湖名叫“哈裏摩摩”,意為永恒的火焰之家,麵積有10萬平方米,湖中岩漿有10多米深。
據研究現代絕大多數的火山,不是分布在地殼板塊彙聚的邊界上,就是分布在板塊分離的邊界上。夏威夷群島的火山卻深居在太平洋板塊的內部,而且這裏的火山活動十分頻繁,火山噴出的岩漿數量也大得驚人。
更為奇妙的是,夏威夷群島的大小島嶼差不多排成了一條直線,而且火山的年齡從東南到西北一個比一個年紀大。東南端的夏威夷島是僅有70多歲的現代火山島,而西北頭的火山島嶼卻已4000多萬歲的高齡了。
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呢?夏威夷群島為何呈直線排列,這些疑問引起了地質學家們的爭論。
奇異的自然現象
存在於自然界的空中現象有時又確實難以判明其存在性質。1982年6月18日和1984年4月9日夜晚,我國空軍飛機和日本民航客機分別發現天空出現過半圓形的巨大“雲團”,泛出白光,隨後光芒漸暗,以至完全消失。巨雲出現前隻是一個月亮大小的光球,但瞬間急劇膨脹開來,猶如炸彈爆炸般猛烈,不過未聞任何聲響。兩次事件的實際過程大同小異。事後調查表明,在巨雲出現時地球上既沒有進行任何核試驗也沒有任何激烈的地殼活動跡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怪樣雲”的出現為神奇怪象的研究增添了一層新謎。
素有“自然界怪球”之稱的“球雷電”更是讓科學家感到驚奇和疑惑。前蘇聯一架伊爾18型客機在1200米高空飛行時,突然一個直徑為10厘米的火球鑽入飛機駕駛艙,它伴著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消失了。幾秒鍾後,它卻難以置信地通過了密封的金屬艙壁,在乘客座艙內重新出現。火球在驚慌的乘客頭上緩緩飄浮而去,到達後艙時火球一分為二,裂成兩個發亮的半月形,隨後又合二為一,拚成完整的球體,並帶著不大的響聲離開了飛機。飛行員發現機上的雷達和部分儀表由於“球雷電”的幹擾已出現故障,被迫駕機緊急著陸。做地麵檢查時,發現僅在“球雷電’,鑽入和鑽出處的飛機頭部外殼板和尾部門各留有一個空洞,而飛機內壁卻不見絲毫損壞,同時也未傷及艙內乘客。
最新一次奇異的“球雷電”事件發生在我國湖南省隆回縣,當地一對農民夫婦及其女兒在睡夢中竟被一個穿堂入室並闖入睡房的火球所擊斃,一家3口統統化為灰燼。據男主人的父母說,事發當晚,電閃雷鳴,一個拳頭大小的綠色光球,猛然擊碎窗戶玻璃竄入他們的臥室,在床上飛舞滾動,他們的手腳頓感麻木灼熱。光球最後飛舞到他兒子的房間,其兒子、兒媳和孫女全部焚為灰燼,床上的衣被等物也全部燒毀,而床櫃、床腳完好無損,床邊的物品也無損壞痕跡。越發奇怪的是放在床邊的大立櫃,外麵無任何損壞痕跡,而櫃內所有的衣物雜品卻全部燒成了灰末。
科學家目前比較接近的觀點是把“斷層光”和“球雷電”看成是具有共同成因的自然現象,即都屬於等離子體火球的不同表現,甚至有些學者把所有的UFO現象都歸結為等離子體火球的活動。無可否認的事實是,自然中確實存在著為科學家所說不清楚的大氣現象,無論造成這些大氣現象的原因是來自天上,還是出於地下。不過,這裏一定包含著不為人知的奧秘。
神奇的國外岩洞
岩洞可謂是大自然營造的自然地下宮殿,而有的岩洞的神秘奇異更令人驚歎和不解。譬如,在印度尼西亞西比路島上有一個能健身治病的洞穴。患有關節疼痛或神經衰弱的患者隻要在這裏穴居十天半月,疾病便不治而愈。島民利用這個洞穴開辦了一家醫院,洞穴內設有40多張病床,這個洞已經使7000多名國內外關節炎或失眠症患者恢複了健康。
又如,印度安得拉邦貝盧姆村附近,有一個人間罕見的重疊連環洞,此洞全長2.l公裏。這裏洞中有洞,一洞套一洞,大洞之中共有三層重疊的洞,最底層的地洞盡頭是一個湖泊。
再如,在委內瑞拉古艾納郊外,有一個奇特的洞穴,它在每天上午的11點就開始噴吐煙霧,每次兩個小時,噴煙的次數、時間和數量年年如此,人們始終弄不清這是什麼原因。
此外更令人稱奇的是,秘魯普諾省貝列斯塔村,有一個會唱歌的洞穴,清晨,從洞穴內發出陣陣悅耳動聽的風琴聲。中午,洞內敲鑼打鼓,熱鬧異常。傍晚,橫笛悠揚,時高時低。如果陰雨連綿時,洞穴就會“表演”女聲獨唱,其“嗓音”嬌柔,令人百聽不厭。
在尼加拉瓜圭納附近的丘科米爾鎮,有一個直徑345厘米的洞穴。上午,洞口呈橢圓形,下午卻又變成了不規則的長方形;到了深夜,又變成了正方形;次日淩晨,又還原成橢圓形。如此周而複始,循環不已。
在印尼某地,一位叫海納的雜誌女記者發現了這樣一個岩洞,洞中光線微弱,進入小洞口後,裏邊有一大長圓形巨洞,有如在巨形雞蛋殼內,四壁上布滿細密的小方孔,小方孔中透出暗藍色幽光。當一踏上有小方孔四壁的中間地段時,洞內立刻打破寧靜,有類似拉風箱的鼾聲,接著嗑瓜籽的喳喳聲、劇烈咳嗽聲、砸夯式的腳步聲、還有刺耳的哭聲、怪笑聲、叫罵聲、哀嚎聲……這些怪聲是從腳下的小方孔中發出來的。難道四壁是收集這些人間噪音的收集器不成?由於驚慌,這位名叫海納的記者失足滑入了巨洞中央,此時除上述噪聲外,又增加了野獸聲、風雨聲、重磅炸彈聲、雷聲等通通響起。細聽起來,裏邊有驢叫聲、馬嘶聲、豬嚎聲,此外,還有汽笛聲、馬達聲、警報聲、槍炮聲等。這些噪音的響聲越來越大,由80分貝到120分貝、140分貝,很快就超過人耳所能承受的極限範圍。最後這些聲混合在一起,成為名符其實的噪聲發生器。有人說這個洞是專門由某些神秘的人來製造的,它的目的到現在還不明確。
在印尼,一個島上還有6個奇怪的山洞,當人或動物走到離洞口還很遠的地方,便被一種莫明其妙的引力吸進入洞中。就這樣失蹤的人和動物已有很多,是什麼力量形成如此特性?還有待人們去破解。
沙漠開花之謎
在秘魯南北狹長、寬度僅30~130千米的濱海區,地麵廣泛分布著流動的沙丘,屬於熱帶沙漠氣候,該地區年平均氣溫超過25℃,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南部低於25毫米,氣候炎熱幹旱。但有的年份降水量突然成倍增長,沙漠中會長出較茂盛的植物,並能開花結果。這種現象被稱為“沙漠開花”。
那麼,沙漠為什麼會開花呢?海洋氣象學家認為,這與“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密切相關。所謂的“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聖嬰”的意思,因為它大約每隔2—7年發生一次,但每次都發生在“聖誕節”前後,所以美洲人給它取了個原意不錯的名字“聖嬰”——“厄爾尼諾”。
然而,“厄爾尼諾”卻給人類帶來了一係列的災難。它一旦發生,一般要持續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它除了使秘魯沿海氣候出現異常增溫多雨外,還使澳大利亞叢林因幹旱和炎熱而不斷起火;北美洲大陸熱浪和暴風雪競相發生;夏威夷遭熱帶風暴襲擊;美洲加利福尼亞遭受水災,大洋洲和西亞多發生嚴重幹旱;非洲會大麵積發生土壤龜裂;歐洲會產生洪澇災害,我國南部也會發生幹旱現象,沿海漁業減產;全國氣溫偏低,糧食會大麵積減產。
1982~1983年,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它使世界上1/4地區受到危害,全世界經濟損失估計達80億美元。
“厄爾尼諾”是怎麼發生的呢?原來在赤道南北兩側,由於常年受到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的吹拂,形成了兩股自東向西的洋流。從太平洋東部流出的海水,靠下層海水上湧補充。由於下層海水較冷,因此太平洋海麵的水溫呈現出西部高東部低的“翹板”。太平洋東部秘魯沿海的鯰魚和海鳥多年來樂居在這一較冷的海域之中。從東向西流去的兩股赤道洋流在到達大洋彼岸後,有一部分形成反向的逆流,再橫越太平洋複向東流去,這股暖性的逆流叫赤道逆流。但是,有的年份由於南半球的東南信風突然變弱,使得南赤道洋流也變弱,太平洋東部上升的冷水減少,而更多的暖水隨赤道逆流湧向太平洋東部。這樣,太平洋海麵的水溫的“翹板”就變成東部高西部低了。
然而,“厄爾尼諾”的發生機製還是一個謎,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還不清楚。
最後,夏威夷大學的地震學家沃克指出:自1964年以來,五次“厄爾尼諾”的發生時間都與地球的兩個移動板塊之間的邊界上發生地震這一周期現象密切吻合。但它們之間有沒有因果關係,還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還有的科學家提出“厄爾尼諾”與一種叫“南部振蕩”的全球性氣候變化體係有關,從而影響了南半球的信風強弱。一個名叫70GA(熱帶海洋和大氣層)的國際性研究計劃正在探索“厄爾尼諾”之謎。
我國科學家提出了一種假設,認為“厄爾尼諾”可能與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有關。他們對照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地球自轉速度變化的資料發現,隻要地球自轉年變量迅速減慢持續兩年,而且數值較大,就會發生“厄爾尼諾”現象。由於地球自轉減慢,跟隨地球一起運動的海水和大氣在慣性力作用下,會產生一個向東的相對速度,這個速度在赤道附近最大,據計算可以使赤道附近的海水和大氣獲得每秒0.5厘米和每秒1米的相對速度,使得原來自西向東的赤道洋流和信風減弱,導致太平洋東西岸水溫的變化。目前對“厄爾尼諾”的研究已廣泛使用氣象衛星、海洋調查船、浮標機器人等先進手段。還有一些科學家已轉向地質研究,即從一些沿海河口淤泥堆積現象來分析在遙遠的過去所發生的“厄爾尼諾”遺跡。
地光形成之謎
1983年12月29日晚9至10時左右,在遼寧省鐵嶺縣雞冠山鄉一帶出現一道綠色的強光,由西向東跳動著。西邊龍王頂村和離此村20千米外的岱海寨村等地有許多人也看得非常清楚。
氣象工作者通過對鐵嶺縣所處地理位置和當天晚上天空狀況的分析,認定這種綠光屬於地光。地光是一種低層大氣發光現象。地光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有帶狀光、條狀光、片狀光、球狀光、火狀光和柱狀光等。地光的顏色也是五光十色的,紅、橙、黃、綠、青、藍、紫都有。通常看見的地光有的藍裏帶白,很像電焊火花,非常刺眼;有的紅似朝霞,映滿天空;有的形如彩虹,五顏六色;有的猶如一條光帶,劃破長空;有的又似一團火球,或沿地翻滾,飄忽不定,或騰空而起,懸在半空。但綠色的地光還是極為罕見的。
地光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許多年來,這一直是個不解之謎。
由於地光通常是在地震發生前後出現的,所以有人認為地光與地殼的組成有密切關係。高頻和低頻震波都有可能引起地光。
有的科學工作者認為,地殼中的岩石能夠產生很強的高壓電場,從而使空氣受激發光。
有人認為地光可能是由超聲波激發空氣而產生的。
有人指出,深層地下水的流動也可導致大地電流的產生從而引發地光。
還有人從大氣靜電場強度的變化和大氣中帶電離子濃度的變化來研究探討地光產生的原因。
也有人指出,地光的形式多種多樣,因此,它的成因也絕不會是惟一的。
目前地光起因之說眾說紛紜,各持己見,還需要氣象專家繼續探究。
岩石中的生物之謎
1835年修建倫敦——伯明翰鐵路時,考文垂有一段深4米的紅沙岩需搬移。當一塊紅沙岩被吊起裝車時,落地跌個粉碎,其中一塊碎石飛到車上,碎石上的一個凹窩裏有一個活著的蟾蜍。當蟾蜍剛露於空氣中時,其皮色呈深棕色,但10分鍾後變得近乎漆黑。這隻蟾蜍比其同類顯得小些,但很肥胖,看上去“受了壓迫”,正大口地喘氣,頭部好像受過傷。蟾蜍被小心翼翼地重新放回凹窩裏,用泥土封住。盡管如此,它仍在4天後死去。
1818年,地質學家克拉克博士為尋找化石,挖洞至2英尺深時,在岩壁上發現一批海蠑螈的活化石,它們與當地生存的種群不同。其中有三隻保存得很好。克拉克小心地把它們從岩石上取下來,放在紙上,在陽光下曬,這種蠑螈居然活動起來。其中兩隻很快便死去了,第三隻卻看上去生命力很旺盛,克拉克把它放進水池,這小家夥很快便逃得無影無蹤了。
1851年,法國布盧瓦的一位工人從一塊重14磅的燧石中挖出一隻蟾蜍,人們發現蟾蜍在呼吸,並跳出凹窩想逃走。工人們把它逮住,連同凹窩送往當地的科學團體。在科學院裏,這隻蟾蜍連同燧石一起被安置在地下室的青苔床上。黑暗中,這小動物躺著,一動不動,一有光亮,它便想跑。如果把它放在燧石的邊緣,它便鑽回到自己的窩裏,把腿放在身體下麵,並特別留神那條初次移開燧石時受過輕傷的腿。
據科學斷定,約一億年前,世界最後一批翼手龍消失了。但修築聖迪茲——南希線鐵路時,一批法國工人在半亮的燧洞裏劈開一塊巨大的侏羅紀石灰岩,突然岩石中跑出一隻怪物。隻見這怪物伸了伸翅膀,深沉地嘎叫了幾聲,便倒在他們腳前死去。這隻翼長10.7英尺的動物的膜狀翼旁長有四條腿,似蝙蝠。長爪,嘴裏有兩排尖齒,皮似黑膠,厚且多脂。怪物立即被當地的一位學古生物的學生斷定為翼手龍。經考證,這怪物所躲藏的岩層與曆史上翼手龍活動的地層一致,那個禁固著這條飛龍達億年之久的石岩凹窩與它的身狀大小正好一樣。
岩石中存在著幾千萬年前活動物的報告屢見不鮮。但對這類現象的解釋眾說紛紜。一種比較科學的解釋是:岩石是堅實的,但仍有肉眼看不見的縫隙,可滲進水、空氣等,所以,在岩石中有可能存在著活動物。
“死亡穀地”的可疑跡象
死亡穀地在哪裏?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的印度河流域。約5000年前,這裏是一座繁華的城市,後來才改名為摩亨佐·達羅(印度語“死亡穀地”的意思)。近幾年來,死亡穀地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原來,它的上空頻頻出現黑色陰影,陰影中影影綽綽還有不少人在晃動。
摩亨佐·達羅是怎樣成為死亡穀地的?這還得從古印度的敘事詩《摩訶婆羅多》所描述的大爆炸談起。
“空中響起幾聲震耳欲聾的轟鳴,接著是一道耀眼的閃電。南邊天空一股火柱衝天而起,比太陽更耀眼的火光把天空割成兩半,空氣在劇烈燃燒,高溫使池塘裏的水沸騰了,煮熟的魚蝦從河底翻了起來。地麵上的一切東西:房子、街道、水渠和所有的生物,都被這突如其來的天火燒毀,四周是死一般的寂靜……”這就是《摩訶婆羅多》描繪的摩亨佐·達羅城遭到浩劫時的慘景。因為敘事詩完成於公元前1500年,而慘禍至少是在公元前3500年發生的,《摩訶婆羅多》隻可能是古籍抄本或再抄本。因此,有人對其中的描寫爆炸的細節一直感到懷疑。1922年,印度考古學家班納吉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摩亨佐·達羅城遺址,這才初步查明了城市毀滅的真相。
班納吉想尋找古代史詩中描寫的摩亨佐·達羅原址,可始終未能如願。一天,他帶領考古隊渡過暴漲的印度河,來到河心一個草木蔥蘢的小島考察。
他們在土層下發現了一塊熔點約15000℃、殘留著放射能的奇怪的熔岩,考察隊員們意識到奇跡就要被發現。果然,不久以後,人們在厚厚的土層下找到了史前文明遺跡。這些遺跡包括繁華的街區和防禦設施,以及磚砌的排水溝。更重要的是,在遺跡中,人們發現了一些精致的象形文字。這些文字證明生活在公元前4000年的印度人民已擁有高度發達的畜牧業和農業,懂得金屬加工,如煉銅、煉錫、煉金和煉銀。
經過仔細發掘,考古學家在城堡遺跡上找到發生多次猛烈爆炸的證據。爆炸中心1平方千米半徑內所有建築物都成了粉末。離爆炸中心較遠處,人們挖到許多人的骨架。根據這些骨架存放的姿勢,可以看出當時摩亨佐·達羅城的居民絲毫沒有覺察到逼近的危險。像往日一樣,一些人正沿街散步,另一些人則在家休息。猛然間災難降臨了,隻不過是短短的一瞬間,一座繁華的城市就從地麵上抹去了。
在考察中,人們驚奇地發現,摩亨佐·達羅城焚燒後的瓦礫場,看上去極像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和長崎,地麵上殘留著遭受衝擊波和核輻射的痕跡。死亡穀地是不是核爆炸造成的?
絕大多數人認為,核爆炸在當時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公元前3000年的青銅器時代,印度、巴基斯坦哈拉巴文明時期的古人,不可能造出代表先進科學技術的原子彈。其他一些學說,如遠道來訪地球的外星球宇宙飛船的襲擊和失事之說,又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確鑿證據。研究陷入了僵局,人們開始注意古往今來的一些奇異的自然現象。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史書中,曾不止一次敘述出現在夜空的“發紅的戰車”,美洲印第安人傳說中出現在空中的圓形吊艇,日本民俗中流傳的“噴出耀眼光焰的幽靈大船”,這些都極大地引起科學家的注意。類似的奇異事件還發生在公元前1503年古埃及法老王圖特摩斯三世22年,那年冬季第三個月的一天,下午6時,天空出現了一個明亮的火球。
1910年9月21日,美國紐約市市民也看到了100個飛行在城市上空的大“螢火蟲”,這些“螢火蟲”在空中飛行達3小時之久。
1984年的一天晚上,前蘇聯烏德摩爾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薩朱魯爾斯基區的烏德摩爾梯國營農場耕地上空,屋宇突然被照亮,從高空炫目地撤下了一些雪亮的光球,這些小球彎來曲去,盤旋著平穩降到地麵,光亮如白晝。在20千米的半徑裏,變壓器和電線突然發生了放電現象。
近年來,前蘇聯一些科學家試圖用物理化學理論來解釋這類現象。他們認為:在宇宙射線和電場的影響下,大氣層內產生了有化學活性的微粒,這些微粒聚集成團,像雪球一樣越聚越大,形成直徑不等的球體在空中到處遊蕩。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物理化學現象”。
科學家們認為,在許許多多微粒形成的球體中,有些球體能長期存在,它們不放出能量,不發光,與明亮的天空背景相比,顏色顯得很深,外形卻又像橄欖球。因此,有人把它稱作是燃燒的黑色球狀閃電。而有些球體則能發出明亮的白光或螢光,它們久久地留在地球表麵,沿著古怪的軌跡迅速地自由自在地遊動,最後變暗了,熄滅了。前麵提及的紐約上空出現的“螢火蟲”和前蘇聯烏德摩爾梯國營農場上空的“亮球”都屬這種情況,人們把這種微粒球體發光的現象稱作是化學熒光現象或幹脆稱作球狀閃電。
科學家們認為,黑色球狀閃電存在的時間長,密度大,它們中隻要有一個爆炸,就會引爆其他無數個球狀閃電,形成類似核爆炸中的鏈式反應。爆炸波到達地表時,毀滅了前進道路上的一切。據測定,黑色球狀閃電在爆炸的刹那間,中心溫度可達15000℃,這個數據完全符合摩亨佐·達羅地區提到的岩石的熔化溫度。科學家們還測定出,發生在“死亡穀地”的那次大爆炸中至少有3000個直徑為30厘米的黑色球狀閃電和1000多個球狀閃電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