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火把節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節日之夜,人們往往手舉火把在田間繞行。在有的地方,家家門前都豎立一個火把。村寨裏還要豎起高三丈、二三個人合抱粗的大火把以示驅逐蟲害,預祝豐收。火把節的由來之一是,傳說很久以前,有個凶神奉天王之命到人間來禍害百姓,百姓同心協力殺死了凶神。天王一怒之下,立即撒下“天蟲”千千萬萬,想吃絕莊稼,餓死人們。這時彝族人聚集在山頭上,決定“舉火把,燒天蟲”。於是,不分男女老少,人人手舉火把,用了三天三夜,燒死了大部分天蟲,保住了莊稼。但是還有鑽到地下未被燒死的天蟲,第二年又鑽出來吃莊稼。這樣,害蟲燒不完,火把舉不盡。一年年傳下來,便成了火把節。
我國豐富多彩的自然資源
古老的神州大地,不僅領土廣大,而且地形類型齊全,氣候複雜多樣,大江大河眾多,植被土壤豐富多彩。這樣優越的自然環境,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中國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山地約占33%,高原約占26%,盆地約占19%,平原約占12%,丘陵約占10%。正如人們形容的那樣,中國的土地是“七山二丘一分田”,這一分田,對於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農業大國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同時,多種多樣的地形,也為我國發展農、林、牧、副、漁多種經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我國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風區。受季風之惠,我國在北緯15°~30°的土地,不僅沒有形成幹旱的荒漠,反而雨水豐沛,植被繁茂。由於受季風影響,我國雨熱同期、多種多樣的氣候及夏季普遍高溫等特點,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是一個山高水長、河湖眾多、河川徑流量極為豐富的國家。我國的陸地麵積與歐洲和美國差不多,但大河數量遠遠超過歐洲和美國。就連麵積大於我國2倍多的北美洲,真長度超過1 000千米的大河數也僅及我國的三分之二。這些河川湖泊,塑造了肥沃的平原,滋潤了富饒的沃土,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這一條條東流入海的大河巨川,是我國豐富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數量大,品種多,是世界上礦種比較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
以上所述我國土地、氣候、水、礦產等資源的情況,說明了我國自然資源是十分豐富的,所以過去人們常說“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這種說法在曆史上對於激發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起過積極作用。其實“地大”、“人多”是事實,“物博”則是相對的,從總量來說是豐富的,而人均數量又是不足的,這才是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國情之一。
荒漠、沼澤是否屬於土地資源
自然資源是指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得的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與能量。由此不少同學可能會認為,荒漠、沼澤目前人類不能大規模的利用,所以不屬於自然資源。其實不然,土地資源與土地的關係就像水資源與水的關係一樣,兩者很難劃清界限。所以人們將當前可以利用和預見將來能大規模利用的土地,都作為土地資源。其實人們對荒漠和沼澤的利用早就開始了,例如人們將沙漠作為核試驗和衛星發射基地;古埃及人通過灌溉,將沙漠變成綠洲;我國東北三江平原多沼澤地,經開墾,昔日的“北大荒”,如今良田成片,變成了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成了祖國的“北大倉”。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荒漠、沼澤一定會得以大規模地開發和利用。
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
東方網2001年6月25日消息:國土資源部負責人日前在長沙向記者透露,2000年底,我國人均耕地為01公頃,僅為世界人均耕地的45%。據預測,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將更加尖銳。因此,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保護耕地,是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我們提出的迫切要求。
從“十五”計劃開始,我國改革和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西部大開發、城鎮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戰略舉措的實施,對如何保障我國耕地資源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和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一段時期以來,一些地方熱衷於外延式擴張建設,土地利用率低下;有的地方片麵強調“以地生財”,違反規劃盲目批地,造成土地閑置浪費。統計顯示,1997~2000年,我國耕地淨減少180萬公頃,且大多是城郊平坦優質的耕地。
一方麵我國的耕地被大量占用,另一方麵可供開發的後備耕地資源有限。目前,我國人均占有耕地後備資源不到1分地,而我國土地墾殖率已達135%,超過世界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
有關人士指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經濟結構的調整必然帶來生產要素的重組,要保護好耕地就必須綜合規劃,合理利用好土地資源。要轉變土地利用方式,走內涵式資源節約型的經濟發展之路。這就要求在調查評價的基礎上,科學編製土地利用規劃,並嚴格按照規劃付諸實施。
幹渴的“世界水日”
2002年3月22日是第十個“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題是“水為發展服務”。其實,目前全世界包括我國水資源麵臨的嚴峻形勢,越來越多的同作為當代世界兩大主題之一的“發展”有關,並有可能影響另一個主題“和平”。
專家指出,幾千年來,人類將水視為取之不盡的免費商品,從整體上看並沒有出現過全球性的水資源問題,隻是到了人類社會實現工業化之後,全球水資源才麵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根據國際水資源管理學會的研究,2025年世界總人口的1/4或發展中國家人口的1/3,近14億人將嚴重缺水。生活在幹旱地區的10億多人將麵臨極度缺水,將沒有足夠的水資源用於灌溉,以維持1990年的人均糧食產量水平,也不能滿足生活、工業和環境對水資源的要求。2025年世界約348億人麵臨嚴重的經濟缺水,這些地區的潛在水資源足以滿足2025年的合理水需求,但是必須進行大規模的水利工程開發,為此需大量投資,並可能對環境造成嚴重損害。
我國水資源基本狀況也不容樂觀。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增加到16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將下降到1 760立方米,接近國際公認的人均1 700立方米缺水警戒線。
我國缺水形勢首先受氣候原因影響。我國降雨的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南多北少,季節性很強,年際變化很大,降雨量自東向西遞減,年降雨量的七到八成主要集中在汛期兩三個月,汛期易形成洪澇災害,非汛期往往造成嚴重幹旱。特別是北方大部地區降雨量偏少,水資源十分緊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加速,我國未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更為突出,形勢更為嚴峻。特別是生活、生產用水的急劇增長,使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經嚴重威脅到社會經濟的發展。例如河北省人均水資源量隻有383立方米,年缺水量高達60億立方米。全省工業和生活汙水排放量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3億立方米增加到現在的20億立方米,60%以上的地表水和城鎮工礦區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中南部河流已經到了“無河不幹,有水皆汙”的境地。河南省水資源人均440立方米,實際年缺水量70億立方米。由於用水過量,大量河道幹涸,濕地消失,黃河、漳河、淮河、衛河相繼發生斷流。大量未經處理的廢汙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嚴重水汙染,破壞了環境,加劇了水供需矛盾。
專家指出,根據我國水資源的現狀,根本出路有三條:一是廣泛開展節約用水,建立高效節水型社會。二是實施南水北調。三是開發利用洪水資源。
青藏鐵路建設者的“三件寶”
青藏鐵路西寧至拉薩全長1 956千米,其中西寧至格爾木814千米,已於1979年鋪通,1984年投入運營。新開工修建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北起青海省格爾木市,經納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經西藏自治區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塞曲至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全長1 142千米,其中新建鐵路(南山口至拉薩)1 110千米,格爾木至南山口32千米為既有線。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