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火把節(2 / 3)

在青藏高原上施工,第一重要的是氧氣。據測算,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地區,空氣中的含氧量隻有內地的52%~70%,換句話說,在這個高度即使是空手走路,也相當於在內地扛一袋麵粉走路,更不用說從事重體力勞動。所以,各參建單位在上青藏線前,大多采取自願報名的方式,經過嚴格的體檢合格,才有資格參加青藏鐵路的建設。

在青藏高原上施工有一個有趣的規定,就是上山施工人員每天必備的勞保用品有三大件,叫做“墨鏡、唇膏、防曬霜”。高原上氧氣稀薄,紫外線強烈,在野外時間一長,臉上就會出現“高原紅”,也就是兩個紅臉蛋,嘴唇也會因幹燥而開裂。因此工人們每天上工前必須要“塗脂抹粉”,這在一開始成為一大奇觀。到後來,大家不僅不覺得每天必須這樣做有什麼“怪異”,反而覺得已經離不開這“三大件”了,並且親切地稱之為青藏鐵路建設者的“三件寶”。

21世紀交通工具的“新寵”——磁懸浮列車

2002年12月31日,在中國上海,世界上第一列進入商業試運營的磁懸浮列車正式開通。

磁懸浮列車與傳統的輪軌列車的不同之處在於,磁懸浮列車以電磁力將列車浮起,實現了不觸地、不帶燃料的地麵“飛行”,因而有“地上飛機”的美稱。不少人對磁懸浮列車的“磁輻射”表示擔憂。據專家介紹,測算結果表明乘坐高速磁懸浮列車,乘客受到的磁場幹擾,要遠低於坐在電視機前受到的磁輻射。磁懸浮列車有以下幾個優點:①噪音低,由於在運行時沒有車輪與軌麵的摩擦,磁懸浮列車噪音要比汽車低10分貝,比一般高速列車低15分貝左右,相當於普通人講話的聲音;②乘坐平穩舒適,由於車身離開地麵運行,振動較小,像坐在飛行的飛機裏一樣;③安全可靠,不會發生出軌、翻車等事故;④耗能低,在同樣運輸效率下,能耗比一般高速列車低1/3左右。據有關測試表明,磁懸浮列車以時速500千米的速度運送一名旅客所消耗的功率僅為飛機的60%;⑤維修費用低,由於磨耗部件少,部件壽命延長,維修費用也可大為降低;⑥線路占地較少,磁懸浮列車線路一般采用高架,占用地麵的主要是橋墩;⑦爬坡能力強,比常規鐵路列車爬坡能力大一倍左右。

磁懸浮列車高速前進時,隻會聽到輕微的“嘶嘶”聲,就像一架超低空飛機貼近特殊的軌麵飛行,“不插翅膀也能飛”,除了空氣摩擦外,沒有其他阻力,可達到陸地交通工具前所未有的高速。在實際應用時,它的速度可分為低速、中速、高速幾擋。低速磁懸浮列車的時速在125千米以下,主要適用於城市內公共交通;中速磁懸浮列車的時速在250千米左右,主要適用於市郊客運;高速磁懸浮列車的時速在500千米左右,主要適用於大城市間長距離、大客流量的高速客運。

磁懸浮列車是現代高科技發展的產物,它的這些無與倫比的性能,展現出超越以往交通工具的優越性,有人稱之為21世紀交通工具的“新寵”。

楊淩——中國的“農科城”

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是1997年7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的,是列入國家高新區序列中唯一的農業高新區,並已成為中國亞太經合組織(APEC)科技工園區。規劃麵積2212平方千米,由農業科學園區、現代農業及鄉村建設示範園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農業綜合園區、農業中試園區、生活服務園區、農業觀光及休閑帶等七個功能區組成。

楊淩示範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它位於八百裏秦川腹地,東、西分別距西安、寶雞80千米,隴海鐵路、西寶高速公路等交通幹線貫穿全區。示範區南臨渭河,北與渭北旱塬南緣接壤。區內山水資源豐富、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無工業汙染,具有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良好條件。

楊淩以中國的“農科城”著稱於世,農、林、水科技實力雄厚。在方圓4平方千米內,擁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淩職業技術學院兩所農業學校,聚集著農、林、水、牧等64個學科的數千名科技人才,在過去的幾十年裏,碩果累累。目前,楊淩在旱作農業、良種繁育、灌溉與節水工程、家畜生殖內分泌胚胎工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植物資源保護、開發及綜合利用等方麵的研究居國內領先水平,部分領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示範區成立以來,發展勢頭迅猛,在一個硬件設施還不完善的小鎮,奇跡般地實現了高新技術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步發展。基礎設施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水上運動中心、會展中心、醫療中心、熱電廠等相繼建成,城市框架已見雛形;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高新技術項目紛紛落戶楊淩,初步形成了以良種繁育、節水灌溉設備製造、生物工程、製藥、農用化工、農副產品深加上等行業為代表的產業格局。一個環境優美,功能齊全,充滿商機,具有創新精神的現代農業科技城、生態城、產業城,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崛起在中國西部!

滴灌——給中國農業一個驚喜

膜下滴灌,顧名思義,是在膜下應用滴灌技術的一種新型灌溉技術。使水、肥、農藥等通過滴灌直接作用於作物根係,加上地膜覆蓋,蒸發甚微,為作物根係發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真正實現由澆地向澆作物的轉變。此外,滴灌可在作物根係發育範圍內形成一個低鹽區,即使在中度鹽堿地上也可獲得較高產量。

與我國傳統地麵灌溉相比,膜下滴灌除省水、省肥外,還有抗災、抗鹽堿、增產、改善作物品質等優點。數據顯示,使用膜下滴灌較常規灌溉省水40%~50%,省肥20%,省農藥10%,增產10%~20%,中低產田可增產25%以上,綜合效益可提高40%以上。

膜下滴灌技術的推廣,必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傳統農業用水方式,引發一場中國農業由傳統邁向現代的革命。我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人均水資源的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隻有30%~40%,僅為發達國家的一半。膜下滴灌技術改變了人們千百年來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使水的投入產出達到一個理想水平。特別是對於我國西部這樣一個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地區,50%的節水效應將意味著以現有水量可以供養比現有耕地多一倍的土地。

膜下滴灌還將帶動精準灌溉、精準施肥、精準用藥、包括正在推廣的機械化精準采摘等技術的發展。隨著這項技術的推廣,必然促使我國農業栽培模式的改變和農業勞動者整體科技素質的提高。

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它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一種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經濟。

知識經濟的特征是:①知識成為發展經濟的資本,這是知識經濟最重要的一個特征。目前擁有資產600億美元,連續多年居世界富豪榜首的比爾·蓋茨就是最具說服力的例證。②知識密集型產品的比例大大提高,即產品的知識含量越來越高。一片指甲大小的芯片可以存放兩年的《人民日報》的信息量;一張光盤可以存儲一部百科全書的內容;幾張光盤可以替代一個傳統的圖書館。有人形象地稱它為“無重量”經濟。③網絡化趨勢空前增強。知識經濟注重信息和知識的擴散和使用,網絡化大大消除了知識應用所受到的時空限製,由此也產生了網絡經濟。④終身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選擇。在知識化、網絡化的知識經濟時代,腦力勞動將是絕大多數人的謀生手段,知識將成為人們最基本的消費品,知識的占有量將是衡量富裕程度的基本標準,社會每一個成員自身的生存能力將最終取決於獲取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學習成為人們的終身需要。

“中國矽穀”——中關村

位於首都北京的中關村,發展成為“中國矽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它搶占新興工業先機,以電子一條街揚名,開創了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先河,成為全國各類高新技術區的鼻祖;抓住知識經濟契機,成為全國科技經濟創新的重要基地。其次,中關村及時獲取信息,爭取優惠政策,占盡中國的政治中心——北京的天時。北京是全國文化中心,有幾十所高等院校和上百個科研機構;海澱區又恰為北京的文教區,中關村區內及附近就有中國科學院、北大、清華、北航、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學院等一大批科教中心。中關村就近獲取知識技術,並促進其產業化,坐享中國的文化中心——北京的地利。中關村事業部建立了“人才綠色通道”,促進了高層次人才的內外交流,中關村又具有了人和環境。天時、地利、人和,中關村兼而有之,成為“中國矽穀”,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