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管轄權(1 / 3)

海洋管轄權

20世紀70年代之後,人們看到了海洋對一國發展的重要意義,便開始逐鹿海洋。這場鬥爭是從擴大海洋管轄權開始的。從3海裏到12海裏,再到200海裏,均來源於“大炮射程論”的3海裏領海寬度,在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崛起的時代受到了挑戰。他們要求更寬的領海,以切實維護本國的海洋權益。專屬經濟區概念的提出、發展和專屬經濟區製度的形成,是同拉丁美洲國家反對海洋霸權主義,維護200海裏海洋權益的鬥爭緊密相聯的。智利、秘魯等國家以及一些國際組織,都曾對這個問題發表過宣言、聲明。我國一貫支持發展中國家為維護海洋權的正義鬥爭,堅決支持他們提出的關於200海裏專屬經濟區的合理主張。

但是,專屬經濟區的法律性質和法律地位,卻是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上爭論最激烈的問題之一。一部分國家堅持“領海論”,美國、英國等海洋大國堅持傳統的領海以外就是公海的觀點,認定專屬經濟區具有公海的性質;而許多發展中國家認為,200海裏專屬經濟區既不是領海,也不是公海,而是自成一體的、屬於沿海國專屬管轄的區域,但它並不構成沿海國領土的組成部分,沿海國對它的權利,隻限於經濟和資源方麵。現代國際海洋法確定了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國家管轄海域的法律製度後,國家之間在擴大管轄海域方麵的爭執並沒有減少。

海水溫差電理論

1964年,美國的安德森父子在總結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海水溫差發電新理論。他們突破前人的地方,一是把整個發電設備安裝在一個巨大的浮體上,使之浮於海中,這樣就可以大大縮短冷水區取水管的長度;二是不再直接以海水為工作介質,而采用低沸點的液態丙烷、氨、氟裏昂等物質作為閉路係統的工作介質。這樣,可使用小的高壓渦輪氣體發電機,不必采用克勞德使用的那種龐大的低壓蒸氣渦輪機了。安德森父子稱這種工作方式為“閉路循環方式”。

1979年5月29日,美國在夏威夷海域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閉路循環海流熱能電站。該電站安裝在一艘駁船上,使用的工作介質是氨。建成的電站成功地獲得電量9~11千瓦。此後美國又著手進行了大型海洋熱能發電裝置的設計與建設工作。其中一種是16千瓦的半潛式海洋能電站。

1975年,日本科學家完成了閉路循環的溫差發電裝置,並獲得成功。海洋熱能發電目前仍處於試驗階段,但海水裏蘊藏的巨大的熱能,人類是不會讓其白白耗費掉的,隨著科技進步和人類對能源需求的擴大,海洋熱能的開發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海道測量

海道測量是海上交通的先行。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海道測量局成立,從此,我國海道測量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一邊進行基礎建設和人才培養,一邊開始為海防建設和經濟建設測圖。1958年開始了大規模的海區基本測量,9年間測水深圖520幅,測深裏程78萬千米。1978年後,海道測量工作又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麵,開始大量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組建了海洋測繪研究所,建造了大型的遠洋測量船,引進和研製了多種先進的海道測量儀器裝備,我國海道測量工作又步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

硫也是海底蘊藏的一種工業原料。早在1960年,英國的路易斯安那海濱,距岸邊10千米的海中,首先進行了工業化生產。在開發過程中,他們先鑽了一個鑽孔,鑽到儲硫層,然後用一根25厘米粗的鋼管插進去,在這個鋼管裏插入一根直徑15厘米的鋼管。在這裏邊再插入一個直徑75厘米的鋼管,通過外層的管道壓入170℃的熱水,熱水通到管底部的上層進入硫礦層,這樣便使硫熔化。被熔化的硫就會流到最底處,再通過管底處的下部開口流進管道。內管通入壓縮空氣,用這種壓縮熱氣的力量通過中間管連同水一起從下麵壓上來。因為這種上升管以及在陸地上輸送的管道都是用熱水管包著的,所以輸送過程中硫一直處於液體狀態。據說用這種方法采得的硫較純。

人文現象

人文現象是指經過人工建設、人為設置或改造形成的現象,如岸邊的港口設施——碼頭、船塢、係船浮簡、防波堤等,海中的各種平台,航行標誌——燈塔、燈船、浮標等,人為的各種沉物——沉船、水雷、飛機殘骸,捕魚的網、柵,專門設置的港界、軍事訓練區、禁航區、行政界線——國界、省市界、領海線等,還有海洋生物養殖區。這些現象,包含有海洋地理學、海洋地質學、海洋水文學和海洋氣象學等學科的內容。

人工海峽

人工海峽是利用人力開鑿的連接海與洋的運河,稱做人工海峽。最著名的人工海峽有3個: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和聖勞倫斯河。

熱站

海洋長期積蓄著的大量熱能,是一個巨大的“熱站”,通過長期積蓄著的大量熱能和能量的傳遞,不斷影響著天氣與氣候的變化。然而,改造海洋暖流使氣候變暖至今仍是“紙上談兵”,能否可行並付諸實施,充分開發和利用海洋中積蓄著的熱能,造福人類,還有待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駕馭自然能力的提高。

熱帶海洋和全球大氣計劃

熱帶海洋和全球大氣計劃(英文縮寫TOGA)是一項調查熱帶海域海況對全球氣候影響的國際合作研究活動,是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的一個組成部分。該計劃從1985年開始,為期10年。主要任務是研究南、北緯度20度範圍內的熱帶海洋和全球氣候的逐年變動,從而確定這些變動的機製及其預測性機製,以提高中、長期天氣預報的準確性;研究建立在幾個月至數年時間尺度上海洋與大氣耦合係統變化的預報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厄爾尼諾現象響應機製等。

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位於亞、非兩大洲的分界線上,是溝通紅海與地中海的著名國際通航水道。呈南北走向,總長1935千米,寬190~365米。一般水深12~195米,每年通往船隻近2萬隻,可通航15萬噸級滿載貨輪或554萬噸級空載巨型油輪,貨運量超過20億噸,是世界上貨運量最大的通海運河。蘇伊士運河於1859~1869年開鑿,1869年11月通航,該運河的開通使西歐到印度洋間的航程比繞道非洲好望角縮短了5 500~8 000千米。

大洋缺氧事件之謎

19世紀初,英國“挑戰者”號調查船環球航行,從深海洋底表層采集到深海沉積物樣品,當時發現,深海底廣泛分布著紅黏土,它的褐紅色是氧化環境下形成的鐵離子所致。可見,現今海水的深層仍然富含氧,這是大洋環流強盛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