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塔與化石林(1 / 3)

魔鬼塔與化石林

在美國懷俄明州東北部的貝爾福什河流域的一片茂密的森林中,聳立著一根擎天石柱,上麵布滿了排列整齊的“木紋”,這就是著名的魔鬼塔。

魔鬼塔高約264米,塔底直徑300米,平坦的頂部直徑84米。它由一簇又長又直並且布滿節理和裂隙的石柱組成,傾角達到80度,陡峭異常。關於魔鬼塔,在當地印第安人中,還流傳著一個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大力魔神,他用自己的神力雕築了這個石柱。每當他不高興的時候,便在柱頂大力擊鼓,發出震天的鼓聲,聽到的人無不感到驚恐萬分,魔鬼塔便因此得名。

傳說畢竟是傳說。那麼魔鬼塔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大家知道,火山是地球內部岩漿噴發形成的。岩漿噴發時當然要有噴發的通道,當岩漿停止噴發時,通道裏的岩漿便逐漸凝固成熔岩。魔鬼塔所在的位置正是岩漿噴發時的通道。魔鬼塔就是凝固在通道裏的熔岩。在幾百萬年之前,它原本是埋在地下的,由於周圍的岩石都比它脆弱,受到風化剝蝕逐漸變成泥沙被雨水衝走,於是魔鬼塔就兀立於地麵變成今天的樣子。它上麵的節理和裂隙,則是在岩漿冷卻時自然收縮形成的。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東北部,還有一座奇特的化石林——數以千計的石化的樹幹,倒臥在地麵上,宛如一片古老的廢墟。

在15億年前,這裏是一片史前森林,後來由於洪水衝刷裹帶,這些樹木有的倒伏,有的折斷,並被泥沙和火山灰所掩埋。被掩埋的樹木由於缺氧而沒有腐爛,其木質細胞經礦物質填充和代替後,又被溶於水中的鐵、錳的氧化物染上各種顏色,就變成了今天的五彩斑斕的化石林了。

化石林中這些石化的樹幹,平均寬度09~12米,長18~24米,最長的達375米。它們的年輪清晰,紋理斐然,色澤豔麗,在陽光下熠熠發光,使人眼花繚亂,歎為觀止。整個化石林分為六個部分,它們分別叫彩虹森林、碧玉森林、水晶森林、瑪瑙森林、黑森林和藍森林。此外,還有一根長30米的石化樹幹,它的下部已被風蝕成洞穴,像一座美麗的長橋,人們給它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瑪瑙橋。

“鬼城”奇景

風是大自然傑出的“雕塑師”,它以自己的鬼斧神工,雕鑿出許多奇妙的自然景觀。

在我國的大西北沙漠中,聳立著一座“鬼城”,遠遠望去,儼然一座中世紀的城堡,有高大的城樓,狹窄的街道,寬闊的廣場,巍峨的寶塔,各種人形或獸形“雕塑”……一個城市所能擁有的各種建築設施這裏幾乎都有。可是這個“城市”裏空無一人,因此顯得是那樣冷寂荒涼。

如果在一個月光朗朗的夜晚走進“鬼城”,你見到的會是另外一番景象,各種奇形怪狀的“建築物”、“雕塑”,一齊投下怪影,與實物虛實互補,並且隨月光移動,變化萬千,陰森可怕,因此當地人都稱其為“鬼城”。

那麼,這神奇的“鬼城”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這裏曾是一個巨大的岩石山,其岩層大多是古生代二疊紀的沉積岩層,已有2億多年的曆史了。它們是由沉積岩一層又一層相疊而成,有的厚些,有的薄些;質地也不一樣,有的結實,有的疏鬆。沙漠地區,幹燥少雨,白天驕陽似火,把大地烤熱;一到夜裏,氣溫迅速下降。冷熱變化劇烈。岩石熱脹冷縮,天長日久,就會出現許多裂縫和孔道。而且當地正處在一個大風口處,常年遭到從中亞沙漠地區吹來的西北風的肆虐,風力最高時可達12級,八九級大風更是常有的事。這樣大的狂風裹挾著沙粒打在石頭上,仿佛一把鋒利的刻刀,對岩石雕磨打造,長年累月,最後終於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鬼城”雖然杳無人煙,可並不平靜。由於岩壁形狀、大小和厚薄不同,在風的吹拂下,就會發出怪異的聲音。微風吹來,如和諧的抒情曲;狂風大作,則變成了怒濤呼嘯,使人毛骨悚然。

石林奇觀

我國雲南省的路南彝族自治縣,以石林著稱於世。路南石林有“天下第一奇觀”的美譽。在路南石林中,最精華,也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子箐石林和摩寨石門峰。

李子箐石林連綿十幾千米,遠遠望去,仿佛一個莽莽蒼蒼的大森林。李子箐石林分為大石林、小石林、外石林、地下石林等幾部分。

大石林中的石峰高低不同,形狀各異。高的超過百米,直插雲天;矮的隻有幾米。至於形狀,更是千姿百態,有的像塔,有的像樓,有的像器物鳥獸,有的像雨後春筍,有的像蘑菇雲,有的像文人武士,有的像少女村姑。在這些奇峰異石之間,還有一汪清水——碧波蕩漾的劍峰池。

小石林與大石林緊密相連,而又自成格局。這裏林木青蔥,地勢平坦,間有桃、李、梅、杏、山茶,豔麗的花朵不時從崖間探出頭來。幾塊草坪四周點綴著奇峰怪石,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圓形的碧池之旁,有一座石峰,頂端呈淡紅,外形宛若一位富有青春活力的撒尼族少女。這個風韻天成的少女造型,贏得了當地人民的喜愛,親切地稱她為“阿詩瑪”。關於“阿詩瑪”,還有一個傳說。相傳,聰明美麗的阿詩瑪不願嫁給熱布巴拉家的少爺,就與阿黑一起逃走。熱布巴拉勾結崖神用洪水淹死了阿詩瑪,洪水退去後,就出現了狀如少女的石峰。

摩寨石門峰位於李子箐石林東北約12千米處,舊名石門峰或石門哨。這裏的石林石質黝黑古樸,氣勢磅礴,有如大海怒濤衝天而起。那種不加修飾的粗獷的自然美,使人耳目一新。

20世紀80年代,在離路南石林20千米的地方,又發現一處新石林。它比路南石林更為奇特,岩柱多呈蘑菇狀,遠遠望去仿佛靈芝叢生,因此得名為“靈芝林”。岩柱群聳立在一個巨大的淺碟形溶蝕窪地中央,平均高度約10米,最高的有40米,形狀像飛禽走獸,栩栩如生。石林區還有陡壁如削的幽澗、聳立群峰之巔的石牌坊,深邃曲折,引人入勝。有個雙層洞穴,迂回幽深,宛如世外桃源。

不光中國有石林,國外也有。著名的秘魯石林位於秘魯首都利馬郊外。與路南石林不同的是,秘魯石林那些形狀各異的石柱的頂部幾乎都有巨大的石塊,仿佛長著一個大腦袋。

那麼這些奇異的石林都是怎樣形成的呢?一般來說,石林大多屬於岩溶地貌。在遠古時代,這些地方原是大海,沉積了幾百米厚的石灰岩層,後來,因地殼運動上升為陸地,以後又經過多個地質時期不斷演變,以及長期的風化和雨水侵蝕,才形成了現在這種奇特的自然景觀。

世界屋脊與地球之巔

我國西南部有一片高隆廣闊的高原,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大部、四川省西部、甘肅和新疆的少部,麵積23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達到4500米。它比世界上最高的大陸南極洲(平均海拔2300米)還要高出2200米,比世界上最低的大陸歐洲(平均海拔340米),則要高出4160米。因此人們稱它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不僅是“世界屋脊”,而且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科學家根據在青藏高原發掘到的大量恐龍化石、三趾馬化石、海相化石和陸相植物化石,證明它在23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跟太平洋、大西洋相通。後來,地殼發生強烈的運動,印巴板塊和亞歐板塊互相碰撞,形成了今天這個雄踞世界之巔的大高原。這次造山運動在地質史上被稱為“喜馬拉雅運動”,它是最新的造山運動,距今不過兩三千萬年。據科學測量,目前青藏高原仍在繼續升高。

青藏高原由於地勢高,麵積廣,從太陽那裏獲得的光資源特別多。高原上大多數地區晴天的日照時數在12小時左右,全年日照時數在2500小時以上。其中拉薩全年日照時數長達3000多小時,因此有“日光城”的美譽。

在青藏高原上,橫亙著一係列山脈,其中最為雄偉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喜馬拉雅山全長2500千米,大部分在中國境內,地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平均海拔6000米。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隻有14座,其中10座在喜馬拉雅山。

“喜馬拉雅”是梵語,意思是雪的故鄉。它像巨大的屏風,阻擋著大山南北季風的正常流通,在山南山北形成了千差萬別的氣候。山南暖熱濕潤,山北低溫幹旱。山東南每年的降水量相當於山西北的10多倍。由於低溫幹燥,這裏的糧食不黴爛,不生蟲,存放多年依然保持著新鮮的色澤和氣味。西藏農科所對在簡易貯藏條件下保存了20多年的小麥種子進行發芽實驗,結果70%都發了芽。

喜馬拉雅山區有許多熱水湖、熱水沼澤、熱泉、沸泉、汽泉,還有世界罕見的水熱爆炸。水熱爆炸時響聲震天,巨大的黑煙柱直衝天空,把幾十千克重的石塊拋向四麵八方,形成直徑20多米的圓形爆炸坑,坑裏沸水滾滾。

雖然天寒地凍,但喜馬拉雅山並不是生命的荒漠。在海拔五六千米的地方仍長有雪蓮花和龍膽花這樣的耐寒植物。而動物就更多了,大的如野鼠、雪雞、岩羊,小的如甲蟲、蜂、蛾。等等。

喜馬拉雅山的最高峰884813米高的珠穆朗瑪峰,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有“地球之巔”的美稱。關於珠穆朗瑪峰,在我國藏族人民中流傳著一個神話:青藏高原上有五個女神姐妹,她們分別居住在五個山峰上,其中住在最高峰上的是三姐珠穆朗瑪,因而這座山峰就叫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的頂峰長10多米,寬約1米,在這裏時常可以看到一種獨特的自然景觀——旗雲。所謂旗雲,就是旗幟模樣的雲彩,它的形狀隨天氣而變化,能反映高空氣流的運動情況,被稱為“世界最高的風向標”。有經驗的登山運動員可以根據旗雲的形狀預測未來的天氣。

作為與南極、北極並列的地球第三極,珠穆朗瑪峰是許多登山者心中的“聖地”。1960年5月25日,我國運動員貢布(藏族)、王富洲、屈銀華首次從東北山脊登上珠穆朗瑪峰,征服了“地球之巔”。

喀斯特奇觀

在南斯拉夫和意大利交界處的狄納爾裏克山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有一片麵積很大的石灰岩地區,發育著各種因溶蝕和侵蝕作用而形成的奇特的地形,人們一般稱這種地形為喀斯特地貌。

我國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和廣西一帶,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分布區。拿廣西來說,全省的岩溶麵積占該省總麵積的60%以上,約12萬平方千米。雲南、貴州的岩溶麵積,也各占兩省麵積的一半。這些地區的岩溶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這些岩溶物質——石灰質碳酸鹽(石灰岩),是2億多年前(古生代二疊紀)的海底沉積物,厚3000~6000米。隨著造陸運動的興起,巨厚的沉積物變為石灰岩陸殼。石灰岩是一種可溶性岩石,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中最易溶解。我國西南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植物茂密,極易生成二氧化碳。含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像一位雕塑家,又像一位美容師,隨著時間的推移,把石灰岩塑造、打扮成繁花似錦、千姿百態的岩溶地形,如溶溝、石芽、石林、石峰、石丘、落水洞(地表水流入地下河的主要通道,或溶洞向上的開口)、洞鬥(漏鬥形成碟狀的封閉窪地)、溶洞,等等。

溶洞是岩溶地形百花園中一朵絢麗之花。它是地下水沿可溶岩層的各種構造麵(層麵、節理麵、斷層麵等)進行溶蝕及衝蝕而形成的地下洞穴。相互連通的一係列洞穴代表著洞穴發育的地下水係。溶洞的形態多種多樣,不少溶洞係統延伸很長,可達幾十千米至幾百千米,如美國肯塔基州的猛獁洞長達240千米。有的洞穴麵積很大,如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廳,麵積162700平方米,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岩溶廳室。一些溶洞常彙集豐富的地下水而成為地下暗河或暗湖。一些溶洞中常有豐富多樣的洞穴沉積物,如石筍、鍾乳石、石幔等,構成絢麗多彩的地下世界。廣西桂林七星岩溶洞雄偉深邃,玉雪晶瑩,最寬處達43米,最高處有27米,洞裏常年溫度在20℃左右,長約800餘米。洞內景物豐富,有石索懸錦鯉、大象卷鼻、獅子戲球、仙人曬網、海水浴金山、南天門、銀河鵲橋、女媧殿等,奇幻多姿,琳琅滿目,十分壯麗。該洞能同時容納萬餘人。

喀斯特洞穴還與人類的發展史密切相關。喀斯特洞穴是史前原始人棲息的最佳場所。周口店北京猿人、湖北長陽人、廣西來賓麒麟山人、廣西柳江人和廣東韶關馬壩人的遺址,都是在溶洞中發現的。洞穴中的古生物化石、早期人類生活遺跡和岩畫,對於研究人類的起源和發展、人類文化藝術的產生和早期發展,都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在我國貴州省荔波縣,還有一片地球上絕無僅有的喀斯特森林。荔波處於北緯25°位置上,在地球的這條“腰帶”上,從阿拉伯半島到撒哈拉沙漠,從墨西哥城到美國西南部,都已經或正在淪為沙漠。同緯度帶的喀斯特地貌已是亂石嵯峨,草木難生。石漠化和半石漠化已成了喀斯特地貌的普遍景觀,森林的蹤跡難以尋覓。惟獨荔波卻依然翠綠蔥蘢,方圓2萬多公頃的喀斯特森林成為地球“腰帶”上一塊耀眼的綠寶石。

野豬林是當地保存完好的喀斯特穀地原生森林,那裏有一種奇異的景象——幾乎所有喬木都朝著穀地的深切溝壑部位傾斜,左側的向右側傾斜,右側的向左側傾斜,彼此的樹梢交織,形成了一個天然的蜿蜒曲折且密不透光的綠色甬道。更奇異的是,這綠色甬道中的樹木身上,幾乎都生長著各種各樣的寄生的植物,它們中有的具有非凡的攀緣功夫,有的具有天生的纏繞本領,有的則具有神奇的爬行才能。形狀各異的藤蔓竟能垂直攀上20~30米高的樹椏又垂直回到地麵,有的則將一株株喬木由下向上螺旋形地纏繞得嚴嚴實實。形形色色的蕨類和苔蘚植物,或附著在林木的軀幹上,或匍匐在樹枝椏權上。所有的植物都生長得那麼繁茂,以至於幾乎所有的喬木都難以見到其軀體的真實麵目。即使是植物學家在瞬間也難辨其究竟是什麼樹種。在綠色甬道的深處,有明溪,有暗泉,清洌的山泉滋養著綠色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