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塔與化石林(2 / 3)

水上森林,也是當地的獨特景觀。它長約500米,寬3~6米,呈緩緩的傾斜姿態。響水河上遊臥龍河的水流到這裏,驟然騰躍起來,編織出一道500米長的白瀑,而在這白瀑中的岩石上偏偏又生長著密密匝匝的岩溶森林。那些原本是生長在旱地上的常青樹,現在卻將它們那裸露的根係,盤裹纏繞,牢牢地抓住水流中的石塊,穩穩地立定了腳跟,在急流波濤的衝擊下,照樣生長得枝繁葉茂,鬱鬱蔥蔥。

令人驚歎的天然建築

神奇的大自然,仿佛一個鬼斧神工的巧匠,以它那無與倫比的創造力,為世界增添了無數自然奇觀,每每令人驚歎不已。

在南美洲智利的安托法加斯塔海岸邊,有一個世界聞名的“太平洋之門”,它是一個80多米高的天然巨石,中間貫通著一個大圓拱,形狀很像一個拱形的大門。“太平洋之門”的基部和兩側的門柱是火山岩,頂部橫梁是滲透了石灰質的砂岩,都非常結實,因此洶湧的海浪雖然日夜拍擊,使門洞不斷擴大,但短期內卻無法將它摧毀。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還有許多天然橋和天然拱,其中最大的一座天然橋在我國貴州省黎平縣。該橋橋身長850米,最寬處138米,最窄處98米;橋拱跨度最大處11892米,最小處885米;橋體深進水麵388米,高出水麵3364米;橋頂上是40米厚的岩石,橋墩一側呈多孔溶洞排列。

美國西部的科羅拉多高原是世界上天然橋和天然拱最多的地方。在猶他州和亞利桑那州交界處的科羅拉多河的支流上,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天然橋“彩虹橋”。它的跨度為847米,最高處距水麵942米,橋頂處厚13米,寬67~10米。橋身由橙紅色的砂岩構成,外觀酷似雨過天晴後天上出現的美麗的彩虹,“彩虹橋”之稱便因此而得名。

美國猶他州的天然拱國家公園是世界上天然拱最多的地方,大大小小的天然拱竟有1000多座。其中著名的“風景拱”(又稱蘭特斯開普拱),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個天然拱,全長887米,高305米,拱頂最窄處僅有118米寬,看上去岌岌可危。

那麼,這些天然橋和天然拱是怎樣形成的呢?為什麼科羅拉多高原的天然橋和天然拱如此之多呢?

原來,在遠古時代,這裏曾經是一片淺海,沉積了大量的剛性砂岩層。中生代以後,由於地殼運動,這裏上升為高原,並伴以劇烈的岩層斷裂活動,在岩石中產生了許多裂隙。天然橋大多是流水在裂隙中長年衝蝕,使裂隙不斷加大加寬,最後形成的孔洞。而天然拱一般是裂隙比較大的岩石,由於風化和重力崩塌造成的。天然橋和天然拱的區別在於,前者下邊有流水通過,而後者下邊沒有水。

隨著時間的流逝,還不斷會有新的天然橋和天然拱誕生,也不斷會有舊的倒塌斷裂,直至消失。

奇異的懸崖峭壁

澳大利亞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千百萬年以來在風化和海蝕等各種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許多奇特的地形地貌。

在大澳大利亞灣,有一條陡峻的岩壁,它呈鋸齒形,綿延達190千米,比海平麵平均高出83米,最高處高出海平麵近百米,稱得上是世界上最長的峭壁了。它是納勒博平原向南延伸的部分,到達大澳大利亞灣後,突然以陡峭的斷崖直插海中。“納勒博”是拉丁語,意思是“沒有樹木”。

原來,這個幹燥的平原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土壤,植物非常稀少。地下石灰岩中,到處是洞穴。有的洞穴因坍陷而成窪地,最寬的達48千米,深6米。於是形成了一種奇特的現象,一些石灰坑與洞穴相通,由於洞內外氣壓的不同,它們吸進或排出空氣,發出呼嘯之聲。

地質學家經過考察認為,納勒博平原曾經是一個古海底,大約100萬年前,它由海底上升變為陸地平麵,海拔60~120米。它是世界上最平坦的平原,從海岸處的峭壁,向內陸延伸約240千米。石灰岩地層由於長期的侵蝕作用,多洞穴,地下水滲漏,因此地麵植物就很稀少了。

在澳大利亞西部,還有一種波浪岩——那陡峭的岩壁上滿是垂直方向的波浪狀條紋。人們站在岩壁前麵看,波浪岩仿佛是洶湧的波濤,正奔騰著撲麵而來,氣勢十分壯觀。它由此而得名為波浪岩。

波浪岩是怎樣形成的呢?它也是一種岩溶地貌嗎?

波浪岩同岩溶地貌不同,它不是由水溶形成,而是由於地殼構造變化、火山活動、風化、海蝕等形成的。

怪石多多

漂石

用石頭做船好像是不可思議的事。但在非洲馬裏的尼日爾河流域,漁民卻真的用一種名叫洞石的石頭,拚製小型棕色漁船下水作業。這種在當地山上出產的洞石,石頭內部有80%左右是空洞,很像凝固的泡沫。石頭空洞內有薄薄的石層相隔,互不透氣。用洞石拚製的船就如同有若幹個密封艙的小汽艇,放在河中可輕盈地浮在水麵隨波逐流。

無獨有偶。在我國湖南省祁陽縣蘭橋鄉荷池林,也有一種石頭能在水中漂浮。這種石頭的矽質瓣呈多孔洞組成的斑點狀。它的顏色有深紅、灰褐、灰白等,比較堅硬,然而密度很小,在水中可長時間漂浮,因此當地人稱它為“水漂石”。

香石

在離陝西省南鄭縣碑壩鎮45千米的大山深處,人們意外地發現了一種古之瑰寶——香石。這種石頭石質細密光滑,形狀不規則。肉眼觀之,呈深褐色;嗅之,異香撲鼻。

在廣西天峨縣向陽鎮平臘村的一條山路上,也有一塊能發出芳香氣味的石頭,當地人叫它“香石”,相距30米就能聞到一股濃鬱的沁人肺腑的香氣(有點兒像八角和沙薑的混合氣味)。行人無不久立石旁,張開大口做深呼吸,以沁心脾。行人要想手上留香,隻需用手擦摩一下香石,香氣便能在掌上存留15分鍾。由於過往行人經常擦摩,這塊石頭變得油光鋥亮,然而香味猶存。這塊香石重達2噸左右,呈三角形,高約13米,直徑1米,呈棕紅色,一頭大一頭小,一頭高一頭低,猶如一頭伏在地上的猛虎。一些人隨手敲一塊香石帶回家去。但奇怪的是,敲下的石片一離母體便失去香氣,其中奧秘,令人費解。

臭石

有香石就一定有臭石。在四川省射洪縣金華山陳子昂讀書台內就有一塊臭石,它是明代嘉靖年間射洪縣人楊最在雲南做官時,從曲靖縣帶回的,原來放置在金華鎮江西街一小院內。解放後,射洪縣文化館將該石運往太和鎮,埋於館內葡萄架下。1983年9月運往金華山,收藏於此。這塊石頭,形如人腦,表麵微光,色呈灰黑。原高約12米,經多年來搬運敲擊,現隻有06米了。若以鐵器擊之,臭氣頓出。清代袁霖先生的《臭石歌》就惟妙惟肖地描繪了此石:“敲石得樂聲,煮石得其味,哪見擊石出臭氣?不信將石砥,臭即隨手起,遺臭千年存,誰知石端委?”石頭擊之有臭,世間少聞,若你有幸到金華山去,親手敲敲,嗅嗅那悠悠臭氣,定會遊興大增,心曠神怡,別有一番情趣。

解毒石

石頭還能解毒嗎?答案是肯定的。據說瑞典國王和英國伊麗莎白女王都擁有這種石頭。他們為了防備敵人在酒裏麵投入砒霜,總是用這種石頭試酒。伊麗莎白女王甚至將它鑲在戒指上隨身攜帶備用。這種能解毒的石頭叫毛糞石,是在羚羊、無峰駝的消化道中產生的堅硬結石。毛糞石含有較多的磷酸鹽,把它放在含有砒霜的毒液中,就像一塊化學海綿,能使砒霜化成磷酸鹽,並把它們吸收。如在酒杯裏放上它,放進的毒藥就會被吸去,從而保證人們的安全。

牛鳴石

在廣西靖西縣一個名叫“莫龍”的山坳中,橫臥著兩塊巨岩,中間留“一線天”讓人通行。左邊的巨岩呈三角形,遠觀如一頭臥在地上的大灰牛。石麵光滑,內有孔洞交錯,小如銅錢,大似軍號。往孔洞吹氣,一陣陣雄渾的“哞哞哞”牛叫聲就會從氣孔出來。吹氣越大,聲音越響。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牛鳴石是一種淺灰色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蝕出許多孔洞,螞蟻、蛇、鼠和鳥類穿行其中,把粗糙的洞壁打磨得非常光滑。人往一個洞口吹氣,互相串通的孔洞受空氣摩擦,便產生銅管樂器的效應,發出動聽的牛鳴聲。

冰洲石

在自然界中,有一種無色透明、結晶完整的石頭——冰洲石,它非常希罕難得,比黃金還要珍貴。

冰洲石有一種魔術師般的本領——把它放在畫有一條線的紙麵上,卻會看到紙麵上有兩條線。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冰洲石具有雙折射的本領,這使它在光學領域有著廣泛的用途,從而身價倍增。

那麼,冰洲石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在江河湖海中都有大量的鈣質,當水蒸發到一定程度時,水中的鈣就變成碳酸鈣沉澱下來。碳酸鈣經過種種化學反應和地質作用,就形成了方解石。如果水中的鈣質特別純淨,就可能成為冰洲石。

哭石

在法國與西班牙交界處的比利牛斯山中,有一塊會哭的岩石,人們稱它“哭石”。這塊不足30米高的岩石在外形上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但在天氣晴朗的午後卻會發出像女孩一樣的“哭聲”。世界各地的遊客被這一神奇現象所吸引,紛紛前來,興致勃勃地聽“哭石”的“表演”。

“哭石”為何能發出“哭聲”呢?地質學家認為,這塊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到傍晚因溫度降低而收縮,因此發出了“哭聲”。

自爆石

在坦桑尼亞的“魔鬼石林”中,一天,一名西班牙籍的男孩瑪盧斯與夥伴在玩耍時,揀到一塊20厘米左右長的橢圓形怪石,那塊石頭發出紫色光芒,非常誘人。當瑪盧斯掏出手絹拭去石塊上的泥土時,石塊突然爆炸了,孩子應聲倒地。破裂的碎石像燒紅的鐵屑一樣沾在孩子身上。這塊怪石為什麼會自爆,一直是一個謎。

無獨有偶。1988年5月4日,在四川古藺縣龍井鄉一座海拔2000多米高的山上,一塊高20多米、底部周長40多米的巨石,突然自己爆炸,巨石炸為4塊,其中一塊飛出30多米。

天下第一奇石

在我國福建省南端的東山島上有一塊奇石,它高437米,寬457米,長469米,重約200噸。自古被譽為“天下第一奇石”。

說它奇,除了塊頭大之外,更主要的還是一個“懸”字。它除了下部幾十厘米見方的圓弧部分同下麵的一塊比較平坦的石磐接觸外,幾乎整個岩體都臨空而居,就仿佛一個身懷絕技的雜技演員。巨石身處東南沿海,飽受台風襲擊,但除晃晃身子外,從未見其墜落,是個長壽的“不倒翁”,因此人們又稱之為風動石。如果你到此遊覽,身體仰臥,翹足蹬踹巨石,石身來回晃動,有危危欲墜之感,很是驚險刺激。

1918年2月3日,東山島發生75級大地震,天搖地動,無數房屋倒塌,可這塊奇石隻晃了幾晃,安然無恙。

據說,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用鋼絲繩將風動石捆住,與日艦“太和丸”連在一起。當“太和丸”開足馬力企圖拉動它時,隨著“嘣、嘣”幾聲巨響,鋼絲繩斷成幾截,風動石仍在原地未動。

也許有人要問,風動石是怎樣形成的呢?地質學家經過考察發現,風動石和它下麵的大石都屬於花崗岩,根據岩石節理發育的特點判斷,二者原本是一個整體,由於長期的風化和海蝕,才使它們分了家。類似的風動石在福建沿海地區並不少見,如泉州風動石、平潭風動石等。福建沿海的風動石都是由花崗岩形成的。花崗岩雖然很硬,但在長期風吹、日曬、水衝等作用下,會層層脫皮,地質學家把這種自然現象稱為球形風化。

那麼,風動石為什麼搖而不倒呢?科學家們分析,它之所以能夠搖而不倒,與其形狀有著很大關係。它上麵小,下麵大,重心很低,即使遇風搖動不定,通過重心的垂線,也始終在它與下麵石磐的接觸麵內,故狂風呼嘯,它仍安然不倒。其搖而不倒的原因同“不倒翁”很相似。

艾爾斯巨岩

在澳大利亞中部的維多利亞沙漠中,有一塊世界上最大的岩石靜靜地橫臥著。它高約400米,底沿周長約10千米,占地而積約1200公頃。1873年,探險家威廉·戈斯發現了這塊巨石,便以當時澳大利亞總理艾爾斯的名字,把它命名為“艾爾斯巨岩”。

艾爾斯巨岩的地麵部分有不少石洞,洞壁上有彩畫,描繪了古代土著居民的生活、勞動情景。由於年代久遠,隻能依稀辨認。當地的土著人很早就把艾爾斯巨岩當做一塊神石,對它頂禮膜拜。他們在艾爾斯巨岩腳下舉行圖騰儀式和宗教活動,祈求大自然的恩賜,祈求艾爾斯巨岩的神靈保佑。在這些土著人的心目中,這個巨岩是最神聖的地方,是宇宙的中心,是祖先神聖的住宿地,是神靈鳥女和神靈犬男相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