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
海是指大洋邊緣靠近大陸部分的海域,約占海洋總麵積的11%。一般比洋麵積要小,深度也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3000米。由於海靠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出現明顯的變化,有的海域海水冬季還會結冰,河流入海口附近海水鹽度會變淡、透明度差。和大洋相比,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
現在,根據國際水道測量局的海名彙錄,全世界共有54個海。按照它們所處地理位置不同,可分為邊緣海、陸間海和內海。邊緣海位於大陸邊緣,以島嶼、群島或半島與大洋分隔,以海峽、水道與大洋相連,如東海、南海;陸間海位於大陸之間,以狹窄海峽與大洋或其他海相通,如地中海;內海位於陸地內部,如波羅的海、黑海。
俗話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條條大河歸大海”,因此有許多人認為,陸地上的條條江河最終都將彙入大海。其實,這是一種錯覺,事實是世界上有近1/3的河流與海洋根本無緣。那些能直接或間接流人海洋的河流,稱為外流河。外流河一般處在氣候比較濕潤、降水豐富、蒸發量較小、離海較近的大陸邊緣地區。世界上2/3以上的河流是外流河。如南美洲的亞馬孫河,非洲的尼羅河,中國的長江、黃河,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等世界五大河流,均屬於外流河。那些最終不能流人海洋的河流,人們稱之為內流河,也叫內陸河。內陸河一般處於離海洋較遠的大陸內部地區。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到世界第三大陸緣海——南海。南海,通過巴士海峽、蘇祿海和馬六甲海峽等,與太平洋和印度洋相連。它的麵積最廣,約有356萬平方千米,相當於16個廣東省那麼大。我國最南邊的普母暗沙距大陸達2000千米以上,這要比廣州到北京的路程還遠。南海也是鄰接我國大陸最深、最大的海,平均水深約1212米,中部深海平原中最深處達5567米,比大陸上西藏高原的高度還要深。另外,南海還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衝,因此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地中海
最早猶太人和古希臘人簡稱地中海為“海”或“大海”。因為古代人們僅知此海位於三大洲之間,故稱之為“地中海”。英、法、西、葡、意等語拚寫來自拉丁MareMediterraneum,其中“medi”意為“在……之間”,“terra”意為“陸地”,全名意為“陸地中間之海”。該名稱始見於公元3世紀的古籍。到了公元7世紀的時候,西班牙作家伊西爾首次將地中海作為地理名稱。
地中海是指介於亞、非、歐三洲之間的廣闊水域,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曆史比大西洋還要古老。另外,由於它處在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的交界處,因此是世界強地震帶之一。在地中海地區還有許多著名的火山,比如維蘇威火山、埃特納火山等。
由於地中海特殊的地理構造,因此也造成了它與眾不同的氣候特點。在那裏,夏季幹熱少雨,冬季溫暖濕潤。這種氣候使得周圍河流冬季漲滿雨水,夏季幹旱枯竭。世界上這種氣候類型的地方很少,據統計,總共占不到2%。由於這裏氣候特殊,德國氣象學家柯本在劃分全球氣候時,把它專門作為一類,叫地中海氣候。
因為這個氣候特別適合橄欖樹的生長,因此地中海地區盛產油橄欖。而且這裏還是歐洲主要的亞熱帶水果產區,盛產柑橘、無花果和葡萄等。
除了它特殊的氣候特征以外,地中海作為陸間海交通要道的作用也格外突出。由於地中海比較平靜,加之沿岸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擁有許多天然良港,所以不可避免地成為溝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成為了古代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搖籃,直到如今它仍然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點之一。腓尼基人、克裏特人、希臘人,以及後來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業發達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國家。
然而如此重要的地中海竟然曾經出現過於涸的危機,事實上,地中海在曆史上的確曾經幹涸過。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了在地中海海底不同地點和不同深度上的沉積層中存在著石膏、岩鹽和其他礦物的蒸發岩,經測定,其年齡距今500萬~700萬年。由此可以推斷,在距今約700萬年期間,地中海的古地理環境確曾是一片幹涸荒蕪的沙漠。從考證出來的蒸發岩上又覆蓋著一層海底沉積物和深海軟泥來看,說明地中海幹涸之後,再度被海水淹沒。而據現在的資料統計,地中海地區年蒸發量超過了年降水量與江河徑流量之和,所以有人推斷:如果沒有大西洋海水流入地中海,也許不用1000年的時間,地中海就會完全幹涸,重新變成幹透了的特大深坑。
黑海
“黑海”這個名字,源自古希臘的航海家,他們認為黑海海水的顏色比地中海的海水深黑而得名。它原是古地中海的一個殘留的,很大、很孤立的海盆,由於與外界隔絕的下層海水缺氧,加上細菌的作用使沉積海底的大量有機物腐化分解,久而久之,把海底淤泥也染成了黑色。
黑海是歐洲東南部和亞洲之間的內陸海,通過西南麵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愛琴海與地中海溝通。黑海東岸的國家是俄羅斯和格魯吉亞,北岸是烏克蘭,南岸是土耳其,西岸屬於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克裏米亞半島從北端伸入黑海,黑海東端的克赤海峽把黑海和亞速海分隔開來。黑海麵積約420300平方千米,東西長1180千米,從克裏米亞半島南緣到黑海南海岸,最近處263千米。東岸和南岸是高加索山脈和黑海山脈,西岸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附近山勢稍稍平坦,西南隅是伊斯特蘭賈山,往北是多瑙河三角洲,西北和北邊海岸地勢低窪,僅南部克裏米亞山脈在沿岸形成陡崖峭壁。沿岸大陸架麵積隻占整個水域麵積的1/4,經大陸坡到達海底盆地,麵積占整個水域麵積的1/4。海盆底部平坦,逐漸向中心加深,最深處超過2200米。
同時,黑海還是一個很大的缺乏氧的海洋係統。黑海本身很深,從河流和地中海流人的水含鹽度比較小,因此比較輕,它們浮在含鹽度高的海水上。這樣深水和淺水之間得不到交流,兩層水的交界處位於100~150米深處之間。兩層水之間徹底交流一次需要上千年之久。在這個嚴重缺氧的環境中隻有厭氧微生物可以生存,它們的新陳代謝釋放有毒的硫化氫(H2S)和二氧化碳。而硫化氫對魚類有毒害,因而黑海除邊緣淺海區和海水上層有一些海生動植物外,深海區和海底幾乎是一個死寂的世界。同時硫化氫呈黑色,致使深層海水呈現黑色,其他生物實際上隻能生存在200米深度以上的水裏。
由於黑海是連接東歐內陸和中亞高加索地區出地中海的主要海路,故其在航運、貿易和戰略上的地位非常重要。黑海航道是古代絲綢之路由中亞往羅馬的北線必經之路。尤其是對自17世紀開始崛起的沙俄皇朝,黑海和波羅的海均是影響該國對歐洲聯係的命脈。近代史中亦有因為搶奪黑海的控製權而引發的戰爭和軍事行動。如著名的克裏米亞戰爭(1853~1856年)等。此外,在黑海沿岸還有許多著名的療養地和旅遊區。
北海
燦爛的陽光,蔚藍的天空,碧綠的海水,頻頻掠過船頭白色的海鷗……這些絕美的風光就發生在歐洲的北海上。
北海是大西洋東部的一個海灣,西麵部分地以英格蘭、蘇格蘭為界,東麵與挪威、丹麥、聯邦德國、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相鄰,南部從法國海岸的沃爾德燈塔,越過多佛爾海峽到英國海岸的皮衣角的連線為界;北部從蘇格蘭的鄧尼特角,經奧克尼和設得蘭群島,然後沿西經0°53’經線到北緯61°,再沿北緯61°緯線往東到挪威海岸的連線為界。北海南部經多佛爾海峽與大西洋相通;北部,經蘇格蘭與挪威間的缺口,與大西洋及挪威海相接;東部,經挪威、瑞典、丹麥之間的斯卡格拉克海峽和卡特加特海峽,與波羅的海相通。北海,長約965千米,北部寬為580千米。總麵積約為60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約為91米,容積約為155萬立方千米。該海區內幾個島嶼共占麵積約為73平方千米。
北海被認為是陸緣海,即它的整個構造海盆都在大陸地殼上。該海盒,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地槽(長條沉積礦床的位置),從前至少有兩次折皺成山脈。每一次,這些山脈都被衝刷走,隻留下英格蘭與大陸之間的淺盆。大約在23億年前,北海周圍的陸地都是沙漠,由於蒸發量大,從北方流入的水有限,形成了巨大的蒸發岩沉積。現在,在北海海底和德國、丹麥發現的鹽丘和構造,就是這些蒸發岩的代表。北海海底構造形成的曆史,與北海及其鄰近國家現正在開發的廣闊油田有直接的聯係。
當然,北海的海底都屬陸架,該海的南半部是水深為40米的海台。海底逐漸向北傾斜,到設得蘭群島以西陸架邊緣,水深達183米左右。繞過挪威南端到陸架邊緣以外,為一罕見的海峽(挪威海峽),其深度約為600米。一些海洋學家認為該海穀是大陸冰川衝刷形成的。還有其他末次冰期(11000~8000年前)的殘跡,那就是海平麵低水位和冰川冰磧時遺留下來的河穀狀的切割(所謂冰川冰饋,就是當冰川融化時,沉積物在冰川前沿進行堆積)。英國和丹麥之間的多格爾沙洲就是一個例子,其水深僅13米。海底沉積物主要為冰川礫石、沙和粉沙。其中粉沙到處都有,這是由於受流和浪的作用,重新被搬運的緣故。
與此同時,北海的水環流受到北來的大西洋水和東來的波羅的海水的影響,而從南部多佛爾海峽流入的水則非常少。由於大陸江河(萊茵河、易北河、威悉河、埃姆斯河和斯海爾德河)流人大量淡水,在挪威、丹麥、荷蘭和德國等沿岸水域,即使冬季不太冷,也都結冰。而西部,由於入海淡水較少,並受北大西洋海流的影響,即使是嚴冬也無冰。
白令海
白令海位於太平洋的最北方,在阿拉斯加、西伯利亞和阿留申群島的環抱之中。它是一個扇形海域,是亞洲和美洲相隔的地方,也是美俄兩國交界的地方。這片扇形海域是以丹麥航海家維圖斯·白令的名字命名的。
1725~1743年,在俄國彼得大帝的授命下,白令曾兩次來到這個海區,探測亞洲和美洲是否相連。白令第二次出航時,曾在阿拉斯加南部登陸。但返航時,其所乘船“聖彼得號”不幸觸礁沉沒,白令和30名船員遇難身亡。為了紀念這位航海者,便將這片海域命名為“白令海”。
白令海總麵積約為2304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約為1598米,總容積約為3683萬立方千米,最大水深約為4420米。它的海底可分為兩個區域。東北半部完全為陸架,是世界上最大的陸架之一。離岸最遠可伸到643千米。經白令海峽伸向楚科奇海的地區,陸架淺於200米,使流入北極海盆的海水僅限於表層水。第二個區域為西南半部,由深水海盆組成,最大深度為4420米。海盆的海底非常平坦,水深介於3800~3900米之間,且被兩支海脊分隔開。奧利伍托斯基海脊,起自北部,貫穿著整個海盆;另一支為獨特的拉特島海脊,起自阿留申島弧,按逆時針方向盤繞著海盆。這兩支海脊把深水區域分隔成東、西兩個海盆。在這深海盆內,還有沉澱得很快的沉積海盆;該海盆在玄武基岩上已覆蓋著2000~4000米深的沉積物。
白令陸架還從平坦的海底抬升起幾個島嶼,這其中有著名的聖勞倫斯島、努尼瓦克島和普裏比洛夫群島。陸架的邊緣以4°~5°坡度陡峭地下傾。在阿留申島鏈的東南角,陸架深深地被白令峽穀所割裂,該峽穀長度超過161千米,寬度在32千米以上,深深地切人,並有50多條支穀。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底峽穀了。在峽穀的兩側,到處都有1829米高的穀壁,矗立於平緩傾斜的海底之上。白令陸架的沉積物是由砂和淤積於坡麓的礫石組成。反之,在深海盆卻覆蓋著矽藻軟泥。
除此以外,白令海的海洋生物非常豐富,浮遊生物有兩個最旺盛的季節,一個在春季,另一個在秋季。它們主要以矽藻為主,為食物鏈提供了基本保證,使白令海成為很有價值的漁場的主要是巨蟹、蝦和315種魚類,尤其是其中的25種魚類,更有經濟價值。譬如:虎鯨、白鯨、喙鯨、黑板須鯨、長須鯨、露脊鯨、巨臂鯨和抹香鯨等鯨類都很豐富。普裏比洛夫群島和科曼多爾群島是海豹的繁殖場,海獺、海獅和海象也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