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若要在珊瑚礁魚類中選美的話,那麼最富綺麗色彩和引人遐思的魚當屬蝴蝶魚。蝴蝶魚得此美名,是因為它的外形和蝴蝶相似,有著五彩繽紛的圖案。五彩斑斕的色彩加之圖案各異的身軀,都是識別彼此的最佳途徑。熱帶地區的珊瑚礁群為蝴蝶魚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庇護所。它們用尖尖的嘴部啄食附著在珊瑚或岩石上的小動物。
小醜魚也稱海葵魚,它們因為依附海葵生活而得名。海葵魚的體色很美,它們常在海葵聚集的地方遊弋,毫不在意地在那些有毒的觸手中間穿行。同種的雌雄兩性之間,生理上卻沒有什麼差異,隻是野生成熟的雌魚比雄魚稍長些。
在我國南海的海麵上,人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從水中一躍而起的“小飛機”,它們有時甚至會“飛”到船甲板上來,這就是飛魚。飛魚遊速很快,可以達到每分鍾1000米以上,躍出水麵的距離可以高達10多米,並停留40多秒,“飛行”的最遠距離可達400多米。
箱魨的外表看上去就像一隻奇異的小箱子。它們的鱗片演變成了堅硬的六角形骨質片,緊密地排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像盔甲似的外殼。幼小的箱鰱色澤鮮豔,身體的棱角也不太明顯,隨著時間的增長,小箱純的身體色彩變得柔和了,棱角也更鮮明了。
在各種熱帶觀賞魚中,七彩神仙魚的外表格外顯眼。它周身鑲著美麗的花邊,扁圓的身子有些呈豔藍色,有些呈深綠色或棕褐色,而且從鰓蓋到尾柄上麵均勻地分布著豐富爛漫的花紋。依據體色的不同,七彩神仙魚被分為綠圓盤慈鯛、棕圓盤慈鯛、紅圓盤慈鯛、藍圓盤慈鯛等不同品種。
蓑鮋又叫獅子魚、龍魚,多產於溫帶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內。它們體色鮮豔,體長可達20~30厘米,並且有著不同的花紋,是一種美麗的觀賞魚。你可千萬別輕視這種外表美麗的家夥,它們的身體平常由一層薄膜作掩護,可一旦偽裝卸除,便會露出含有毒液的尖刺,攻擊對方。這是因為蓑鮋有13根有毒的背刺,每一根毒刺中間都有一道凹槽,一旦發出攻擊,對手將會被麻痹致死。
刺河鮑之所以得到這樣的名稱,全是因為它身上披滿了尖銳的硬刺。這些硬刺是由鱗片演變成的。在休息狀態下,刺河純的硬刺會平貼著身體,一旦遇到凶猛饑餓的敵人,它便吸人大量的海水,使身體膨脹,利刺也會豎起來,這個時候的刺河鮑活像一隻落入水中的刺蝟。
怎麼樣?這麼多姿態各異的硬骨魚是不是已經讓你眼花繚亂了呢?事實上,世界上的魚兒多得數不勝數,就是它們這些可愛的精靈一同構成了我們美麗的海洋世界,就讓它們同我們人類一起和諧相處吧!
海洋裏的爬街動物
爬行動物是第一批真正擺脫對水的依賴而真正征服陸地的脊椎動物,可以適應各種不同的陸地生活環境。爬行動物也是統治陸地時間最長的動物,其主宰地球的中生代也是整個地球生物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時代,那個時代,爬行動物不僅是陸地上的絕對統治者,還統治著海洋和天空,地球上沒有任何一類其他生物有過如此輝煌的曆史。
其中,蛇頸龍和魚龍是所有海生爬行動物中最凶猛的,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它們始終都控製著海洋。蛇頸龍在白堊紀末期滅絕,在其生存的遠古時代,它那龐大的體型在海洋世界中稱霸一時。蛇頸龍頭小頸長,脖頸是身體和尾部長度的兩倍,體軀寬扁,體長可達18米,四肢呈槳狀,牙齒鋒利,屬於肉食性海洋大型爬行動物。盡管從科學理論上說蛇頸龍早已滅絕,但有人曾懷疑尼斯湖水怪可能就是蛇頸龍的後裔。除此以外,在白堊紀晚期的海洋中,生活著一類最為凶猛的爬行動物——滄龍。它們的頭骨很長,在構造上與現代的巨蜥很相似,所以滄龍與巨蜥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它們是由遠古的蜥蜴類進化來的。它具有現代的巨蜥和蛇一樣的下頜骨,這個下頜骨不僅能下降得很低,而且還能向兩側打開,使裝滿的食物不會漏出去。
魚龍是中生代海洋中生存過的已滅絕的魚形爬行動物。1821年,柯尼希認為它們是介於魚類和爬行類之間的動物,因此創立了魚龍這個詞。居維葉曾對魚龍有過較形象的描述:“魚龍具有海豚的吻,鱷魚的牙齒,蜥蜴的頭和胸骨,鯨一樣的四肢,魚形的脊椎。”同時指出它們也是一類古老的爬行動物。
到了中生代晚期,兩棲類動物一部分徹底告別了大海,到陸地上定居,從而進化成爬行類的蛇。還有一部分依戀故鄉大海成了今天的海蛇。海蛇身體呈圓桶狀,尾巴扁平,善於遊泳,喜歡棲息於大陸架和海島周圍的淺水區,以澳大利亞北部與南洋群島之間最多。有些種類的海蛇也有在海麵上大規模集群的習性。廣東沿海地區漁民常見到成千上萬條海蛇追捕魚群的場麵。1932年5月4日,馬六甲海峽出現過壯觀的海蛇長陣,寬約3米,長達110米。在全世界2700多種蛇中,海蛇隻有49種。
除了海蛇,最著名的就要數“活化石”海龜了。海龜的祖先遠在2億多年以前就出現在地球上。古老的海龜和不可一世的恐龍一同經曆了一個繁榮昌盛的時期。後來地球幾經滄桑巨變,恐龍相繼滅絕,海龜也開始衰落。但是,海龜憑借那堅硬的背甲所構成的龜殼的保護戰勝了大自然給它們帶來的無數次厄運,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海龜步履艱難地走過了2億多年的漫長曆史征程,依然一代又一代地生存和繁衍下來,真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古老、頑強而珍貴的動物。
海洋裏的哺乳動物
熱血的、胎生的、以母乳哺育幼獸的海洋動物叫做海洋哺乳動物,也可以稱它們為海洋中的野生獸類。
一般而言,哺乳動物十分適合在陸地上生活,陸地是它們的樂園,可也有一些哺乳類是適於海棲環境的特殊類群,如鯨、海獺、海獅、海豹、海牛等。它們已經適應了海洋生活,一般擁有紡錘型或流線型的體型,但仍然是恒溫動物,用肺呼吸,保留著哺乳動物的特征。
海豹和海獅、海象共同的生活特點是:它們一般在海洋中生活,以魚類為食。不過也有的時候會到岸邊來休息,撫養子女;它們都有流線型的身體,皮下有厚厚的脂肪用來抵禦寒冷的海水;所有的鰭狀肢在水中都可以當作槳來使用。其中,海獅和海狗還是近親呢。它們和海豹的區別為:海獅及海狗的鰭狀後肢可朝向前方,所以能夠在陸地上行走,而海豹則不能。此外,有如小指頭般的耳朵也是海豹所欠缺的特征。
事實上,海獅可以稱得上為“記憶大師”。美國海洋生物學家科琳·卡什佳克和羅納德·舒特曼,1991年曾對一頭名叫“裏奧”的雌性海獅進行了較為複雜的字母和數字的記憶測試,10年後,他們驚奇地發現,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這頭海獅能利用它超常的記憶力輕而易舉地對付這些“小把戲”。還有一件特別有趣的事就是,美國特種部隊中一頭訓練有素的海獅,曾在1分鍾內將沉入海底的火箭取上來,而人們隻要給它一點烏賊和魚作“報酬”,它就高興地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