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為何長“白毛”(1 / 3)

地上為何長“白毛”

在古代,許多地方在地震之後,地上就會長出白毛。

在我國地震曆史資料中,關於地生白毛的記載很多。例如,公元535年12月,南京地震之後長出二尺高的白毛;公元548年10月,江南地震也出現了同樣的現象;公元788年3月,長安地震後長出一尺多高的毛,有黃色的,有白色的;公元832年3月、公元1180年6月、公元1475年5月,地震還發出聲音,並生出像頭發一樣細的一尺多長的白毛;公元1499年5月、公元1502年7月、公元1505年10月,浙江、廣西等地多次出現地震之後“白毛遍地”的現象;公元1506~1510年,雲南、浙江、河北等許多地方都出現了“地震後生白毛”的現象;公元1691年4月,“福州地震,泥土生毛”;公元1785年3月,“福建南安地震生毛”。從這次地震以後,就很少有地震後生白毛的記載了。

科學家們通過翻閱大量的地震曆史資料發現,這種白毛大多在南方長出,而在北方卻很少見。並且這些白毛在春夏季容易生長,秋冬季卻很少有,它們絕大多數是白色的,但也有少量的黑、黃、紅毛長出。

科學家們認為,不管怎麼說,地震後長白毛這一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現在為什麼見不到了呢?為什麼會地生白毛?這種白毛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由於缺少這方麵的材料,一時無法解答。有人設想,如果白毛是一種豎立的絲狀物,可能與地震時產生的靜電作用有關。但這也隻是一種設想。

“地生白毛”這一現象至今還是個未解之謎。

亞洲的“魔鬼三角區”

1982年以來,在亞洲海域也出現了一些類似百慕大三角區的“魔鬼三角”。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日本的野崎島海域和香港、呂宋、台灣之間的海域。

在野崎島海域,1970年1月6日,曾有一艘叫“索非亞P”號的利比裏亞萬噸油輪,在航經該海麵時,船體不知什麼原因折成兩段沉沒。2月7日,利比裏亞15萬噸的貨輪“安東尼奧斯·狄馬迪斯”號也在野崎島海麵神秘下沉。2月10日,6萬多噸的“加利福尼亞”號礦石運輸船也在這一海域遇難失蹤。前後隻1個多月,在同一海域,竟有3艘萬噸巨輪不明原因地相繼沉沒,而這裏是沒有礁石的深海,這種災難性的事件在世界航運史上是不多見的。

更可怕的是香港、呂宋、台灣之間的“魔鬼三角”海域。

1980年5月中旬的一天,馬尼拉南港海岸自衛隊無線電控製室突然接到一艘叫“海鬆”號貨輪的求救信號,說它在呂宋島北方、台灣南方的海麵遇難,但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它的簡短、急促的呼救信號突然中斷。據說,當天這個海域天氣晴朗,波浪不驚,海麵平若明鏡。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這艘貨輪突然失蹤呢?

1980年12月16日,“安吉陵明星”號貨輪,從馬尼拉駛往台灣途中,也是在“海鬆”號最後發出求救信號不遠的海麵上,消失得無影無蹤,以至救援的船隻前往搜索時,竟連這艘船的任何油漬、碎片或船員屍體也沒找到。

1981年2月16日,“東方明尼空”號1500噸改良式貨輪從香港開往馬尼拉途中,也是在這個海域的聖佛南多西北600海裏處,突然向東方航運公司馬尼拉辦事處發出求救信號,但信號很快中斷。當搜救船趕到時,該船連同船上30名菲籍船員都下落不明。

亞洲“魔鬼三角”海域類似的船隻神秘失蹤事件不勝枚舉,但其中的原因,還有待於科學家們的繼續探索。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

大海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又是怎樣誕生的呢?

有的專家認為,地球是從它的母親——太陽的懷抱裏脫胎而出的。當地球剛從熾熱的太陽中分離出來開始獨立生活的時候,還是一團熔融狀態的岩漿火球,它一邊不停地自轉,一邊又繞著太陽公轉。後來,由於熱量的散失,它逐漸冷卻下來。它的表麵冷卻得快,首先形成一層硬殼、它的內部也要冷卻和收縮,結果,在地殼的下麵便出現空隙。這種狀態當然不能長久,在重力作用下,地殼便大規模下陷。它們相互擠壓,形成褶皺,出現許多裂縫。岩漿從裂縫中湧出,引起火山爆發和地震。從地球深處迸出的熔岩,在地殼上緩緩流動,鋪滿了地殼,也把地殼上原有的許多裂縫填滿。漸漸地,這層迸出的熔岩也冷卻了,地殼也因此變厚起來。那些高聳的部分就成為陸地,那些低陷的部分就成為海洋。

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地球在形成過程中,將自己的一部分甩了出去,形成自己的一個女兒、太陽的“孫女”——月亮。

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20億年以前。

月亮被甩出以後,地殼上留下了一個大窟窿,這就是現在的太平洋。月亮誕生時,地球所經曆的震動極其強烈,強烈的震動必然會使尚未完全凝固的地殼的其餘部分張裂開來,出現巨大的裂隙,於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也形成了。

嚴格說來,這還隻是一些幹涸的海洋,裏麵並沒有水。隨著地球的不斷冷卻和凝固,一部分水便從岩石中壓榨出來,但這時地表的溫度仍然很高。從岩石中壓榨出來的水很快變成蒸汽,充溢於地球周圍的大氣中。水蒸氣越來越多,終於達到飽和的程度。隨著地球的進一步冷卻,飽和的水蒸氣便開始凝結成水滴,水滴越積越大,越變越重,在重力作用下,它們降落下來,地球便開始下了一場滂沱大雨。

這是地球上第一場雨,也是一場極不平常的雨。它沒有止息地下了幾千年、幾萬年,甚至幾百萬年,而原先幹涸的海洋這時也就成為名副其實的汪洋大海了。

另有一種學說認為地球是一團冷凝的固態物質。

當早期的地球大致上達到了現在的質量時,必然會以更大的引力吸引周圍的固態物質,使其以極高的速度與地球相撞——如此劇烈的碰撞,必然會產生極高的溫度,足以使碰撞物體本身和地球表麵碰撞區的物質完全氣化、經過反複碰撞,地球表麵便變得坑坑窪窪,出現了高地和海洋。

第四種觀點是1912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這種學說認為,地球上原先有一塊龐大的原始陸地,叫做泛大陸,它被廣袤的海洋——泛大洋所圍繞。後來,這塊大陸分裂開來了,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不斷漂移,越漂越遠,越分越開,終於,美洲脫離了非洲和歐洲,中間留下的空隙就變成大西洋。非洲有一半脫離了亞洲,在漂移過程中,它的南端略有移動,漸漸與印巴次大陸分開,這樣,印度洋也誕生了。還有兩塊比較小的陸地離開了亞洲和非洲,向南漂去,一直漂到很南的地方,這就是澳大利亞和南極洲。隨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誕生,原來的泛大洋縮小了,變成了今天的太平洋。

以上假說,雖然公說公有理,但都未真正解開海洋成因之謎,這個謎團還有待於我們進一步去探索。

海水是從哪裏來的

地球可稱為是一個水球,在它的表麵上有大約3/4的麵積是海洋,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水源,但海水是地球水的主體。那麼多的海水是從哪裏來的呢?

起初,人們認為,這些水是地球原本就有的。當地球從原始太陽星雲中凝聚出來時,便攜帶有這部分水。隨著地球的不斷變化,這些起初以結構水、結晶水等形式貯存於礦物和岩石中的水釋放出來,成為海水的來源。譬如,在火山活動中總有大量的水蒸氣伴隨岩漿噴溢出來。據此,一些人認為,這些水氣便是從地球深部釋放出來的“初生水”。

天體地質研究表明,在地球的近鄰中,無論是距太陽較近的金星和水星,還是距太陽更遠一些的火星,甚至離地球最近的月球都是貧水的,唯有地球得天獨厚,擁有如此多的水。科學家們對此說法不一。一些人認為,地球上的水,不是地球所固有的,而是由撞入地球的彗星帶來的。一些由冰塊組成的小彗星衝入地球大氣層,隕冰摩擦生熱轉化成彗星水。

有的學者認為,金星、火星和月球上原先也有水,但是由於月球和火星質量太小,引力太小,致使原有的水全部逃逸;火星表麵溫度又太高,也無法維持水的存在。地球由於條件適中,就使原有的水能夠長期保存下來。不能從地球近鄰目前的貧水狀態來推論地球早期也是貧水的。

我國學者董妙生提出“大自然存在多四季規律”的假說。按此假說,自地球形成至今的46億年間,生物圈曾數次周期性地從地球轉移到另一個星球,又周期性地像候鳥回歸那樣循環到地球上來。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海水的數度幹涸與高漲。用此假說,正可以解決以往“天外來水”說和“地球固有”說都未能解決的難題。

但是,海水到底來自何方,科學的根據並不充足,因此,海水的發源處仍是一個謎。

深海生命之謎

一提起深海,人們自然會把它同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聯係起來。大家都知道,萬物生長靠太陽,沒有太陽,植物就不能生長;而沒有植物,動物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條件。那麼,在深海裏,常年漆黑一片,應該是不會有生物存在的。美國的一艘深海探測器“阿爾文號”通過對深海進行考察,對以上說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1977年2月,“阿爾文號”在東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幾千米深的海下熱泉處發現,這個終年黑暗沒有陽光的世界,其實是一個繁衍生命的沃土,在這裏,生活著許多蛤、貝、白蚌、蟹和紅冠蠕蟲等動物,但其形狀卻與陽光世界裏的有很大區別。這裏的紅冠蠕蟲最長的達2~3米,它用白色外套管把自己固定在岩石上,保護著自己的柔軟身體。它沒有嘴,沒有眼睛,也沒有消化係統,就靠著伸出套管頂端的身體過濾海水中的食物。它的血液裏充滿了富含鐵質的血紅蛋白,因此顯得格外紅。有一種巨蛤足有1英尺長,也是靠著過濾水中的顆粒食物生活。毛茸茸的深水白蚌與陸地上的蒲公英極為相似,好像與僧帽水母有一定的親緣。還有一種像蝦一樣的動物,在眼睛柱柄的末端長著肉冠,用它在岩石上刮取食物。還有樣子像蟹的東西,長著長腿的小蜘蛛,等等。這一切,給科學家們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怎麼給它們分類?它們在沒有陽光的世界裏是怎麼生活的?這些都是未解的謎。

有人曾對這些深海生命的生存條件進行過分析,認為海水經過高溫和高壓,所含的硫酸鹽變成硫化氫,有些細菌就靠著硫化氫進行代謝,靠吸收溫泉熱能而得以繁殖;一些小動物則靠過濾這些細菌生存,大的動物又以小的動物為食物。就這樣,在沒有陽光的深海世界裏,形成了一條獨特的食物鏈,由此而維持了一係列生命的生存。

如果這一說法成立的話,那麼,它給人類的啟示將是極為深遠的:人們一方麵可以發展沒有陽光的世界裏的生物,另一方麵,還可以探索沒有陽光的星球上的生命。但是事情會是這麼簡單嗎?

海洋中是否有“無底洞”

在希臘克法利尼亞島阿哥斯托利昂港附近的愛奧尼亞海域,有一個許多世紀以來一直在吸取大量海水的無底洞。

據有人估計,每天失蹤於這個無底洞裏的海水竟有3萬噸之多,曾經有人推測,這個無底洞,就像是地球的漏鬥、豎井、落水洞一類地形。

我國四川省興文縣的石海洞鄉,也有這樣的一個大漏鬥。它的長徑650米,短徑490米,深208米。無論是暴雨傾盆,還是山水聚至,其底部始終不積水。通常采用各種檢測手段,總是能夠重新找到消失於漏鬥裏的水流的遺跡,它們或近或遠總會在地麵上重新出現。可是,克法利尼亞島附近的海底無底洞卻與此不同,在那裏消失的海水怎麼也找不到。

為了揭開這個謎,美國地理學會曾派遣一支考察隊先後兩次到那裏考察、試驗。第一次試驗毫無結果。第二次考察隊員用玫瑰色的塑料小粒替水做“記號”。他們把130千克重的這種肩負特殊使命的物質,統統擲入到打旋轉的海水裏。片刻工夫,所有的小粒塑料就像一個整體,全部被無底深淵所吞沒。科學家指望這一次可以把秘密揭穿,希望能在附近或者更遠一些的海域找到一粒玫瑰色的塑料,但是,他們的計劃仍然落空了。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找遍了大海的每一個角落,但始終沒有發現那些玫瑰色的塑料到底在哪裏。它們真的流進無底洞了嗎?

魔海之謎

在大西洋中部、西印度群島東北部、北緯25~35度,西徑35~70度範圍內有一大片海域,這裏的海水透明,溫度及鹽度,都比其他地方為高,是世界上唯一為大洋所包圍的一個特殊的海,它的名字叫馬尾藻海。

說起馬尾藻海的得名,還頗有意思哩。在這裏生長著一種獨特的海藻——果囊馬尾藻。它是一種類似馬尾藻的海草。普遍的馬尾藻是有根的,生長在水深5米左右的海底岩石上,而這裏的果囊馬尾藻卻是無根的,呈樹枝狀,依靠其體內的氣泡漂浮在海中。在大西洋的這片海洋中,這種海草不僅分布廣泛,而且長勢也十分旺盛。所以最早駛往這裏的哥倫布便把這片海域叫作“果囊馬尾藻海”即“馬尾藻海”。它的麵積比日本的國土要大兩倍。

馬尾藻海的西部和北部是墨西哥灣暖流,南部為北赤道暖流,海域上空的空氣相對來說不大流動,因而,被稱為無風之地。在蒸汽機尚未問世以前,帆船是人們海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帆船是靠海流和風力作為動力的,因此,當船隻駛入這片既沒有海流,也沒有海風的海域,隻能是死路一條。

在那個時代,不知有多少船隻因為誤入這片奇特的海域而被圍住。船隻被馬尾藻死死纏住,動彈不得。船上的人因為淡水和食品用盡,在這水盡糧絕之後。船員們統統悲慘地死去,過不了多久,船也會被大量的海草纏住,船隻漸漸在馬尾藻叢中匿跡。所以,自古以來,人們把這片海域又叫做“海洋上的墳地”、“大海的墳墓”和“魔海”。

最先進入這片海域的是哥倫布。1492,哥倫布從西班牙揚帆起航,尋找新大陸。經過了兩個星期的航行後,在一個星期日的黎明時分,哥倫布發現船隻被密密層層的海草包圍住了。盡管船員們拚命努力,但船還是掙脫不了這可怕的海草。一些海員看到海麵有那麼多的一片海草,竟誤以為是陸地到了,便歡呼雀躍起來,結果是被海草包圍起來了,他們被圍了一個多月,哥倫布和船員們一起協力奮戰。最後,哥倫布死裏逃生,終於逃出了這片可怕的海域。此後不久,他就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1894年,有一位名叫斯科特的探險員駕著帆船(因為,當時為帆船時代)冒險進入了“魔藻之海”,他感覺到海域上一點風也沒有,隻見四處都是毀壞了的船骸,不知過了多少日子,他才脫險。